张家川县县情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xx制造加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模板范文摘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
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332496人(201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11年,张家川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6576万元。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有关山秦家塬风光、小麦积、花果山水帘洞等著名景点。
2019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荣获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2020年2月,经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审定,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批准退出。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8373.1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436.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88%;流动资金1936.1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12%。
达产年营业收入14115.00万元,总成本费用10964.95万元,税金及附加155.39万元,利润总额3150.05万元,利税总额3739.93万元,税后净利润2362.5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377.3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7.62%,投资利税率44.67%,投资回报率28.22%,全部投资回收期5.04年,提供就业职位241个。
报告根据项目的经营特点,对项目进行定量的财务分析,测算项目投产期、达产年营业收入和综合总成本费用,计算项目财务效益指标,结合融资方案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并开展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等。
减速机行业在我国发展历史已有近40年,减速机产品在国民经济及国防工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减速机用量比较大的行业主要有:工业机器人、电力机械、冶金机械、环保机械、电子电器等,这些行业使用减速机产品的数量已占全国各行业使用减速机总数的40%~60%。
报告主要内容:概况、建设背景及必要性、产业分析、项目规划分析、项目选址方案、项目建设设计方案、工艺可行性、环境影响分析、企业安全保护、项目风险说明、项目节能可行性分析、项目进度方案、投资方案计划、经济评价、结论等。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范晓梅;田万生;潘建磊【摘要】通过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质概况及地质灾害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运用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方法,计算出各分区单元的危险性指数W危j,按确定的阈值,以GIS为平台,结合定性分析,主要考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历史灾情、地质灾害威胁人口数量及直接经济损失预估等综合因素,将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三个区,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Ⅰ)、危险性中等区(Ⅱ)和危险性小区(Ⅲ),并进一步细划为14个亚区.该研究区成果为研究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也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4页(P676-679)【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价;危险性分区评价;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作者】范晓梅;田万生;潘建磊【作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 730000;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 730000;甘肃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研究区地处陇东南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位于六盘山山地与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另外,在县域的北部和东部局部地段出露前寒武系变质岩以及侵入岩。
研究区处于祁连—北秦岭褶皱带。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复杂,区域地层交织重叠,以北西西向的构造形迹最为发育(图1)。
中生代末期以前,研究区属长期隆起时期。
早白垩世以后,东部强烈上升,形成陇山低中山区,而其西侧上升较缓慢,在陇山山间和西麓形成凹陷盆地(张川、龙山盆地)。
张家川县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如下的普遍规律:张家川县各类地质灾害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经调查分析,张家川县削坡建房活动极为强烈,该区由于削坡、排水等人为因素引发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密集;而这些发育密集的崩、滑灾害又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在地形与水动力条件适宜情况下,极易形成泥石流。
张家川县木河乡简介木河乡在县境中西部,东接县城,西连龙山镇。
张蔡公路穿境而过且经乡政府驻地店子村,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辖13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3865户,19941人。
共有党支部16个,其中村支部13个,党员441人。
耕地面积3.1万亩。
200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元。
近年来,全乡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这个目标,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理思路谋发展立足实际,以构建和谐木河总揽全局,依托资源优势,确定了“科教兴乡、畜牧强乡、项目促乡、劳务富乡”的战略思想。
在高山、上渠、桃园、杜渠等村建立优质牧草和养殖基地,在坪王村建立特色劳务输出基地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下庞、桃园建立玉米、马铃薯制种基地,以桃园村马家塬遗址为依托,发展农家乐特色观光旅游业,以高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发展农民经济组织3个,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葆先进抓创建认真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和“三级联创”等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1+1”“1+2”帮带活动,共结成帮扶对子192对,培养党员示范户104户,致富带头人78人,发展党员124人。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32个。
大力开展“走进村组,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活动,累计落实党员帮助贫困户资金2万多元,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97次,慰问贫困户108户。
创建乡级党建示范点6个,县级4个,市级2个。
抓党员、村班子、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抓项目促发展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骨”,以产业扶持为“筋”,着力提升农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推行项目建设。
三年来共争取资金920万元,实施了4个整村推进项目和1个养殖小区建设,共改造圈舍474座,新增基础母牛1106头。
积极实施人饮解困工程,有8个村的42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自来水。
张家川回族聚居区形成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简称张家川县,下同)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孁,属六盘山南沿地段,是甘肃东南部唯一一个回族自治县。
而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过程可分为递进的历史过程:一、清末回族起义以前历史上张家川回族的来源自汉武帝开拓西域以来,张家川就成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唐代,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处于要冲的张家川已有大食人留居。
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开始,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先后征服新疆、波斯、阿拉伯及中亚细亚等信奉伊斯兰教的及欧洲东部的各族人民。
被征服的西域国家的“色目人”(元代官方文书对回族的称呼),组成各种亲军、卫军等,参与蒙古贵族征服南宋的战争。
这些回族军队随蒙古军的军事进展,最先占领中国的西北部,后逐步散居在全国各地。
张家川位于陕甘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中线和南线的交汇点,故亦有“回回”人定居屯田者!此为张家川回族聚居区形成的第一个来源。
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原因是,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肃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家川镇、恭门镇、龙山镇、胡川、刘堡、平安、张棉驿、川王、连五、梁山、阎家等15个乡镇。
他们大多利用已逃亡或迁徙汉民所遗留的村庄或屋舍居住,被安置在张家川的降清回民军共有三部分:一是李得仓部。
李得仓在宁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其所部“南八营”官兵及群众,共有9.62万人,被安置在张家川的有3.1万人,他们有张家川本地人、礼县盐官人、秦安莲花城人、陕西固关人、陕西巩昌人、甘谷人等。
二是崔伟部。
清政府将在西宁之役失败后被迫投降的崔伟部,即陕西风翔籍回民军和眷属共1万余人,安插在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恭门镇、张川镇、龙山镇。
他们是陕西凤翔“三十六坊”人、陕西麟游、渭南人、华亭神峪河人、灵台人、陕西澄城人。
三是毕大才部。
毕大才西宁兵败投降后,被安置在张家川地区的官兵及眷属共有3280人,他们多为泾阳、三原、蓝田人,集中在今连五乡境内。
张家川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开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步伐,根据天水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关于在全市开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调研的通知》(天市文广发〔2013〕130号)精神。
我局积极行动,抽调专业人员,结合我县实际,就我县文广系统开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麓。
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辖3镇12乡,255个行政村,总人口31.97万人,其中回族20.69万人,占69%,是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回族聚居区。
(一)文物资源基本情况张家川县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文化底蕴比较深厚。
全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它文物点108处。
全县共有馆藏文物一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组,二级文物60件组,三级文物164件组。
县境内的山梁、河谷、台地、断崖所暴露的灰坑、房迹、陶片、红烧土,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佐证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先民们已在张家川劳动、生息、繁衍;仰韶晚期文化、齐家早期的常山文化,地域广、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基本无缺环。
秦汉邑城、墓葬、古道、关隘、烽燧、寨堡的发现和珍贵文物的出土,证明这里曾是秦帝国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关陇古道、长宁驿等古道驿站遗迹延续两千余年,是丝绸之路南大道关中进入陇上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张家川县宣化冈拱北,是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每年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信教群众参加大型宗教纪念活动。
尤其是县境内的马家塬战国墓地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该墓地墓葬形制独特,为九级和七级台阶式墓道、在墓道一侧开挖偏洞为墓室,这种墓葬结构为国内首次发现;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工艺精美,其中有装饰奢华的车乘,有国内首次发现的青铜茧形壶,有地中海文明特色的连珠纹琉璃杯等器物,对研究秦戎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古代科技史(冶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区域概况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属甘肃省天水市辖县,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
位于陇山西麓,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六盘山经向构造与秦岭纬向构造接壤处,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
全县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311.8 平方公里, 总人口为31.97 万, 其中回族人口为22.15 万, 约占总人口的69.28%, 农业人口为30.35 万, 约占总人口的94.93%。
是全国129 个民族自治县之一, 1986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
全县设3镇、12乡、258个村民委员会、12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全县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
境内地貌复杂,东北部为陇山石质、土石山地,中东部为红土与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中西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地。
全县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
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雨量充沛。
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
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
自然资源张家川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
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公里,总流域面积1311.8平方公里,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按照自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去,总经流量不均,形成西部缺水,东部富水的状况。
张家川环境调研报告调研背景:张家川是甘肃省平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独特。
一、气候环境1. 温度:张家川春季温暖宜人,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
2. 降水:年降水量较少,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3. 风力:张家川受到高原地形和盆地效应的影响,春季和秋季风力较大,夏季和冬季风力较弱。
二、生态环境1. 植被:张家川地区主要分布有高山草甸、高山针叶林、灌丛等植被类型。
2. 土壤:张家川土壤属于黄土,贫瘠但肥沃,适宜种植农作物。
3. 水资源:张家川县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水资源较为丰富。
三、环境问题1. 水污染:张家川地区部分河流受到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水质下降。
2. 空气污染:工业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3. 垃圾处理:张家川县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处理问题亟待解决。
四、保护措施1. 水资源保护:加强对河流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严禁非法排污行为。
2. 大气环境治理:督促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3. 垃圾处理: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推行分类投放和回收利用。
五、发展潜力1. 生态旅游:张家川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2. 农业产业:张家川地区适宜种植草莓、苹果等水果,发展农业产业具有潜力。
3. 新能源开发:张家川县内光热和风能资源丰富,可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六、建议1. 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确保张家川的生态环境质量。
2.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
3. 积极引导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对张家川环境的调研报告,提供了关于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保护措施、发展潜力及建议等方面的信息。
张家川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指导教师:李文旗研究组长:马明研究组员:马小峰米杰李坤赵小明张家川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一.张家川地理位置介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成立于1953年,以原清水县、秦安县、庄浪县、华亭县和陕西省陇县管辖的回族聚居区为行政区域,建县较晚,但历史悠久,是秦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之要道,境内资源丰富。
张家川全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
耕地面积56.44亩,粮田面积45.94万亩。
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
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
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
二.张建川存在的环境问题(一)环境污染(1)水污染:由于沿河的植被的破坏,并且张家川属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导致了河水的浑浊。
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也造成了河水污染。
水体出现臭味、水华等现象。
(2)大气污染大气总量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实测数据分别为0.361毫克/立方米、0.01毫克/立方米、0.00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分别比国家规定的指标值低0.3毫克/立方米、0.032毫克/立方米,总量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较市上下达的指标值高0.061毫克/立方米。
总体来看,大气污染相对较轻,比较乐观。
(3)垃圾污染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强,将垃圾随意的丢弃,没有投放到规定的垃圾点。
造成了街道脏、乱、臭等一系列现象和水体污染。
2014年张家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简析作者:李富强来源:《商情》2015年第33期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地区东北部,陇山西麓,在东经105°54ˊ~106°35ˊ,北纬34°44ˊ~35°11ˊ之间,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与庄浪、华亭县毗连。
最高海拔为2659.4米,最低海拔1486米。
据气象资料记载:历年最高温度为31.7℃,最低温度为-25.5℃,年平均气温7℃,年均降雨量599.3毫米。
全县总土地面积196.8万亩,辖4镇11乡,有255个行政村,6个社区,全县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万人,耕地面积56.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68亩。
近年来,张家川县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
一、全县农民收入现状2014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2.4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0728万元,农业增加值6.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7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以劳务收入为主)1869.3元,家庭经营性收入2020元,财产性收入68元,转移性收入(包括各项政策性补贴)315.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7% ,47.3% ,1.6% ,7.4%。
二、农民收入结构特点1、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亮点。
张家川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本地招商企业也出现了用工难的现象,区域之间用工竞争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规范,劳动力市场价格与以往相比开始上涨,工资的及时兑现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同时,国家出台了各项农民工保护政策,农民外出务工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务工收入持续增加。
2014年,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1869.3元,较上年增长28.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43.7%。
2、家庭经营收入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
历年县庆情况1953年7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至今已走过了60个春秋。
期间,为阶段性地展示回汉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展现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自治县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高规格地举办了4次县庆活动,每一次庆典都在张家川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60年来,回汉人民以县庆为契机、为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同大自然和贫穷作斗争,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在挫折教训中拼搏奋进,使这方热土日新月异,充满生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5周年县庆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前夜,国家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自治县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也正出在百废待兴和调整充实阶段,县委决定,于当年10月1日举行自治县成立25周年庆典,以回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回汉人民团结奋进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创造的业绩,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张家川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是建县以来首次举行的一次盛会,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在县情领导小组的精心策划和全县回汉人民的努力下,首次县庆的各项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均派代表团前来祝贺。
原中共张家川地下党负责人、清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的沈遐熙亲自到会祝贺并讲话,省革委会副主任李芳远率领省代表团参加庆祝大会。
天水地委拨付县庆活动经费7万多元,保证了县庆的成功举办。
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激发了全县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建设家园的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此后,张家川回汉人民以县庆为契机,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高昂的热情开始走上了新的奋斗历程,奏响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强音。
30周年县庆历史的车轮驶向80年代,1983年10月1日,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之际,张家川县迎来了30华诞。
对张家川县现代农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张家川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因此,农业生产书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深入调查农业发展现状,正确把握农业发展形势,深入分析存在的现实困难与制约因素,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方向和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之路,是全县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正确方向。
1农业发展的现状经调查,2008年张家川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76万hm2,粮食播种面积3.21万hm2,总产10.50万t;建立各类农作物基地15个,共1.03万hn2;蔬菜总面积0.23万hm2,总产值4200多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4元。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效果,新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发展仍步履艰难,水平不高,保障不足,要达到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需要长期加强和解决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2.1存在的问题2.1.1农作物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以绩效为主的农业高优化程度不高农作物结构虽然一直坚持“优、好、强、高”的要求,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粮经比始终保持在4:1左右,滞步不前。
粮食作物的夏秋比保持在1.11:1,没有突破:尤其是以洋芋和蔬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布局调整多年,规划多年,发展多年,但始终没有上规模,上档次:洋芋总面积只有0.55万hm2,权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70%;蔬菜总而积0.23万hm2,仅占6.20%,而且40.70%的面积为分散的粗放式生产,没有形成基地,没有规模优势,每667m2收益只有1050元,效益不高。
2.1.2以组织经营为主的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程度低全县目前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3万hm2,实施标准化建设项目1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6个建成相对完善的专业市场1处,有一定带动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个。
调查标题: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育发展状况调查地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调查方法:走访调查时间:7月20号--8月18号一.导言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在横亘于关山山脉的皱褶里,坐落着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兴城镇——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它位于甘肃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麓。
全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西北地区国家级特困县之一,现总人口32万,其中回族22万,占总人口70%左右。
多年来,该地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质量差。
造成这里长期贫困,且无法良好发展的原因主要是资源奇缺,位置偏远,环境较差,人民群众思想落后,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太快,经济负担过重等。
近年来,在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配合下,该县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要让群众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走上致富之路,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和努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局局长杨建荣感慨地说:“近年来,张家川县的教育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幼儿教育的发展教育落后是制约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大的绊脚石。
多少年来,当人们致力于县城经济的发展时,渐渐把更多目光关注在教育上。
而在这样的一方土地上,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应该关注的重点对象是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
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饿汉去一饭馆吃饭,因饿的厉害,一连吃掉了六个馒头,方才觉饱。
因而他说:“早知道这第六个馒头让我觉的饱,当初就该直接吃这个馒头......”。
关注高考生的人们,正像这个饿汉一样,忽视了这样一个道理:凡事必有一个积累,必有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只有坚固扎实的基础才能成就高楼和大厦。
教育更是如此。
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是人一生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习惯,开发其智力、能力,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
张家川县农村水源地保护及水污染防治对策摘要:为确保张家川县农村供水安全,在分析农村水资源现状和主要污染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问题,通过水土流失、农田径流、农村生活污水、禽畜养殖、农田地表径流等污染的防治和河道、水库生态修复等措施,达到减少入河污染量,实现从“源头—途径—未端”全过程污染的控制。
关键词:张家川;农村;水源地保护;污染;防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梁昴丘陵沟壑区。
陇山为全县诸山之总枢,是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的发源地。
县域内水资源短缺,储水工程少,属严重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缺水类型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现状1.1张家川县水资源现状张家川县东部为浅山幼林区,西部为黄土沟壑区,地质地貌单位差异较大,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3 747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3 570亿m3,地下水净资源量为0.0 177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13.5 m3,分别占全国、全省、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18.79 %、37.55 %、71 %。
1.2张家川县水质现状1.2.1地表水全县共有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汤峪河和马鹿河共五大河流,除清水河和后川河部分地段pH值超过标准值0.1~0.4 mg/L外,五大河流总体水质良好,pH值在5.9~8.9之间,总硬度在29.5~112.5 mg/L之间,符合关于生活饮用水标准。
1.2.2地下水从已有的井孔水质资料和对地下泉水、井水水质调查、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张家川县域内大部分地下水水质良好,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水源,但是部分地区及区域地下水水质差,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水源,但分布地带较短,面积较小,影响不大。
2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存在的问题2.1水源地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补给能力低由于张家川县地处六盘山与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大气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区域分配不均,加之近年来干旱频发,区域性、时段性水量短缺,水库上游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森林已退化成灌丛、草地,森林的生态、涵养作用变弱,造成水库上游河流干旱季节流量大减甚至出现断流,水库入库流量小,水源补给能力差,无法确保供水安全。
张家川张家川是位于中国甘肃省白银市的一个美丽的小县城,也是我热爱的家乡。
富饶的土地、壮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淳朴的人民,使这个小地方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张家川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地势起伏,山河交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张家川丰富的农畜产品。
这里的大豆、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口感鲜美,丰富的牛羊养殖业更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厚的收益。
除了富饶的土地,张家川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山体瀑布了。
沙堆瀑布、金童瀑布等大小瀑布众多,其中以长约二十多米的一线天瀑布最为壮观。
它宛如一条巨龙咆哮般从山顶垂直而下,冲击着山谷中的岩石,溅起阵阵水花,犹如仙境一般美丽。
这里是摄影师和旅行者们的天堂,也是我回忆中最美的地方。
同时,张家川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遗迹。
秦汉时期曾经是军事要塞的塞罕关,如今仅存的烽火台和护城河依然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
县城中的古老建筑群也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袁家大院,这是一座宏伟的明清时期建筑群,是当地富商袁家的住所。
院内错落有致的建筑和精致的雕刻,展现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文化底蕴。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张家川的人民也是这片土地的宝藏。
他们朴实热情,勤劳善良,以他们的双手开垦出了这片富饶的土地。
在农忙的季节,他们带着微笑和汗水,辛勤劳作;在休闲的时光,他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示着张家川独特的风情。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农民音乐节都会吸引无数的人潮,喜庆的气氛、欢快的音乐和灿烂的烟花会将全县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然而,与其他许多小县城一样,张家川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和空气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当地人民关注的焦点。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推动绿色发展,保护好这片宝贵的生态环境。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总之,张家川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地方,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2018 年第 8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40科研◎农业科学近年来,张家川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融合发展等理念发展新农业,以脱贫攻坚为载体,以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为契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进一步深化我县农业结构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 自然条件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全县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080小时,≥0o C 的有效积温2969 o C ,≥10 o度有效积温2257o C ,热量充足,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气温7.45O C ,无霜期163天;全县平均降水量630毫米;境内平均海拔2011.4米,气候湿润冷凉,适宜多种药材生长。
林区山青林茂,万木峥嵘,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38科、154种,主要有沙参、党参、大黄、紫苑、独活、升麻、甘草、蒲公英等植物药材以及少量的鹿茸、麝香、牛黄等名贵药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全县耕地面积56.44万亩,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有传统的中药材种植习惯,群众基础较好,为今后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2 中药材生产发展现状2.1 种植现状近年来,我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首要产业重点培育,把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和土地流转作为扩张基地规模的主要措施,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中药材规模化发展。
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万亩,主要分布在我县的马鹿、张棉、马关等乡镇,其中以党参、黄芪、黄芩、板蓝根、柴胡、大黄种植为主。
我县中药材产业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从2008年开始我县实施的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农产品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项目,该项目在张川、张棉、木河、马关4乡镇分别实施,推动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二是2012年,我县出台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我县马鹿、张棉、平安等乡镇高度重视,是我县中药材发展高峰期;三是2014年,我县杨进良注册了我县第一家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张家川县马关乡进财种植家庭农场”,该农场的注册打破了我县长期以来以农户为主的零散种植模式,集中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耕作机械应用力度,促进了全县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2.2 市场营销现状张家川县境内只有农产品交易市场,但是没有专业的中药材批发、零售市场,我县药材种植规模较小,外地商贩不愿来当地收购或低价收购,出现丰产不丰收现象,直接影响了药农种植积极性。
张家川县县情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麓,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与华亭、庄浪县毗邻,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是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回族聚居区。
现辖3镇12乡,258个村,总人口32.8万人,其中回族22.7万人,占总人口的69.3%;农业人口30.06万人,占总人口的94.2%,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
张家川县自然资源丰富。
全县草地面积54.1万亩,独具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境内山青林茂、万木峥嵘,森林覆盖率达21.6%。
横亘东北的关山林区,林地面积59.14万亩,木材总蓄积量达120.47万立方米,林区生长有五倍子、鑫樱子、鹿含草等十几种名贵药材,出产蕨菜、生漆、山货等上百种林副产品,栖息着金钱豹、毛冠鹿、林麝、黄鼬、红腹锦鸡等57种珍禽异兽;县境内主要矿产资源8种,矿点18处,已探明铜矿石储量1367万吨,铁矿石储量3111.9万吨,铅、锌、银以及非金属硫、石灰石、石英石、长石也有一定储量。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距今3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陇关道、长宁驿、街亭古战场等古道驿站遗迹,还有宣化岗、正觉寺、老庵寺等拱北、寺院,位于木河乡桃园村的马家塬战国墓地被评为2006年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以上众多的古迹遗存和神奇秀美的关山风光、绿波荡漾的天然草场、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张家川县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自治县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回汉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98亿元,较上年增长16.7%。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94亿元、3.49亿元和7.5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1%、19.2%和2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亿元。
同比增长37.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19.6%;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3亿元,同比增长25%。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47亿元,同比增长24%。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放眼未来,任重道远。
在全面建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四大目标定位(把我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陇东南畜牧大县”、“天水市矿业基地”和“天水市特色旅游区”),坚持‘举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营路、建和谐县’的基本
方略和“发展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党建保证一切”的基本理念,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科教兴县和赶超发展战略,做强草食畜牧业、矿产业、民族加工业、商贸旅游业四大产业,着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进城镇综合开发,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奋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