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比较探究《三顾茅庐》《周处》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三顾茅庐》教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三顾茅庐》教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三顾茅庐》教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三顾茅庐【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
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
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
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
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倥偬 (k eng) 荷锄(he ) 勒马( le ) 咼冈(gong )B. 踪迹( (j i) 惆怅(ch cu ) 松篁(hueng ) 轩昂( xumn )C. 熟谙( (亦) 吟咏(y in ) 云笺(ji m ) 苗裔(y i )D. 纶巾 (l un ) 愧赧(nfin ) 倾颓(tu i ) 存恤(xu )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对光阴荏苒,不再漠视,他将刻苦努力,来弥补逝去的光阴。
B. 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 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 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高一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4.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 _____ ,水不深而 ____ ;地不广而—而 ;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
A. 秀丽 清澈 坦荡 茂密2. 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B. 安帮定国 C. 民殷国富 D. 邂逅 愕然 逍遥斡旋 乾坤 匡扶凛凛 霏霏 庸懒社稷 悒怏 侥幸峨冠搏带 功盖寰宇 ,林不大B.秀雅澄澈坦荡茂密C.秀丽清澈平坦茂盛D.秀雅澄澈平坦茂盛5.在下面句子横线上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
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① ____________ 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②______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③______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
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岂不闻④ ___________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⑤ ____________ ;'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⑥________ 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⑦ ______________6.文学常识填空《三国演义》,作者_________ ,名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时代)人,小说家。
语文:第二单元比较探究《周处》教案二(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感受、把握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写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教学难点1、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的要点积累。
2、从周处的故事中感受勇于改过自新的重要意义。
3、片断描写中想象力的启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习过《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它出自哪里?(《世说新语》。
)2、谁来介绍一下《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
南北朝人,文学家。
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朗读课文,了解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读准字音。
(处、说、横、蹉跎、朝、彰)2、读好停顿。
(又义兴水中有蛟;或说处杀虎斩蛟;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句。
(并、横、尤、没、俱、更、竟、始、蹉跎、彰;为乡里所患——被动句;具以情告——倒装句;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中心句;三、再读课文,加深课文理解1、问题一:在乡里人的眼里,周处是个怎样的人?(凶强侠气,祸害,是三横之一)2、问题二:你是怎样评价周处这个人物的?1)斩杀蛟和虎:勇猛、武艺高强2)知道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3)入吴寻二陆:虚心接受,知错就改。
3、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行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到任何时候,想要改过都是可以做到的。
)四、以片段描写进行想象力的锻炼。
周处如何击杀蛟和虎?可以从哪些方面描写(环境、动作描写)五、总结:“知耻而后勇”,周处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点。
“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一起记住文末的一句话:“人患志之不立”吧![布置作业]1、翻译文中有句式特点的语句。
2、完成片段描写。
语文:第二单元比较探究《周处》教案一教学设想: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语言简洁。
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
为此,特把教学目的、重难点定为:教学目的:1、学习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2、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
3、学习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难点:1、重点:目标22、难点:目标3教学模式:初读—研读—畅读—品读—诵读教学过程:一、介绍作品、主人公,导入新课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
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其中有些故事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传奇故事《周处》。
周处是晋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
氐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
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
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
死后追赠平西将军。
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
《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二、初读要求:读二次,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三、研读要求:集体讨论疑难句读、字、词、句。
四、畅读要求: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五、品读要求: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思考:1、文章是怎样描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此时周处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吗?2、周处杀虎斩蛟的情节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你能补充出其中的生动情节吗?3、周处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样的情节也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你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狂欢情景吗?这样的情景对历经九死一生的周处来说有什么样的感触?你能想象出当时周处的必理活动吗?4、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这又说明什么?陆机的话对他有什么影响?5、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六、作业: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成一个小故事。
《周处》同步练习一、加点字解释。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 ) ( ) ( )2.为.乡里所患. ( ) ( ) ( )3.并皆..暴犯.百姓( ) ( ) ( ) ( )4.义兴人谓为.三横.( ) ( ) ( )5.而.处尤剧..( ) ( ) ( )6.或说..处杀虎斩蛟( ) ( )7.实冀...一( ) ( ) ( ) ( ) ..三横唯余其( )8.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 ( ) ( )9.处与之俱...( ) ( ) ( )10.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 ( ) ( )( )11.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 ) ( ) ( )12.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 ( ) ( )13.乃.入吴寻.二陆( ) ( )14.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 ( ) ( )15.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 ( ) ( ) ( ) ( )16.古人贵朝..闻夕.死( ) ( ) ( )17.况君前途尚.可 ( )18.且人患.志之.不立.( ) ( ) ( )19.何忧..令名不彰.邪( ) ( ) ( ) ( )20.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二、句子翻译。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2、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4、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5、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6、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7、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三、阅读理解。
1、本文选自《》,为(朝代)(人名)编撰。
2、文章精心选材,通过和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3、周处“为乡里所患”具体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4、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语文:第二单元比较探究《周处》课时训练(北师大版九年级下)一、给加[ ]的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1、义兴人谓为三[横]()()2、或[说]处杀虎斩蛟()()3、年已[蹉跎]()()()二、解释加[ ]字词的含义。
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2、忧命名不[彰]邪()3、[遂]改励()三、下面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是可以的。
B、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
C、古人把“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死去”的精神看得很重,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
四、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加引号的要摘引原文回答)1、周处被义兴人看做是“三害”之一,是因为他“”2、周处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做祸患而决心改过的?3、是谁的教诲与开导,使周处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和道路,而最终成为忠臣孝子的?4、这篇文章通过周处(此处填一四字成语)的故事,说明了“”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
五、《周处》一文出自朝刘义庆编撰的《》。
此书对后代小说及笔记文学有较大影响。
答案一、 1、 hèng 祸害2、 shùi 劝说3、 cuō tuó虚度时光,这里是过时的意思。
二、 l、希望2、显扬,显著3、于是,就三、 B四、 l、凶强侠气2、杀蛟后从水里出来,听到乡里人以为自己在杀蛟中死去而互相庆贺的话,才意识到自己被乡里人当做祸患,而决心痛改前非的。
3、陆清河(陆云)4、改邪归正人患志之不立五、南北朝世说新语本。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学生分节朗读)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
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
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
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谒见惭愧辅佐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
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生:那不能用。
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
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
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
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学生分节朗读)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
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
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
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谒见惭愧辅佐三顾茅庐(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
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生:那不能用。
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
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
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习题精选第三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加下划线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朝闻夕死”一词与下列哪个句子的含义有相似之处?( )A、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B、浪子回头金不换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属于被动句式的一项是( )A、为乡里所患B、山中有白额虎C、处遂改励,终为忠臣D、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解析】:第4题【单选题】请选出下列选项中衔接排序正确的一项( )桂花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月桂树叶编织成的“桂冠”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②《吕氏春秋》中以“物之美者,招摇之桂”称赞桂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③“蟾宫折桂”则成为人们对读书人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④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⑤战国时期,韩燕两国曾以相互馈赠桂花来表示亲善友好A、⑤③②④①B、①⑤②④③C、②⑤①③④D、⑤④②③①【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教师”。
B、各地要将《新华字典》列入2012年新建的农家书屋图书采购。
C、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中国队将与美国队争夺冠亚军。
D、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门目连戏可谓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或以钱币乞之。
B、并皆暴犯百姓。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C、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三顾茅庐》《周处》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欲往隆中谒.诸葛亮 ( ) ②因军务倥偬..( )
③孔明但.笑而不答( ) ④乞即席地权.坐( )
⑤治.乱无常( ) ⑥光阴荏苒..( ) ⑦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 ) ⑧孔明固辞..不受( )
⑨或说.处杀虎斩蛟( ) ⑩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
2、比较下列加点“而”字意义和用法的不同:
①飘然而.去( ) ②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 )
③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 ④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 ⑤辞别承彦,上马而.归(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式特点和语气。
①(徐母)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
译文:
②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
译文:
③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
译文:
④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译文:
4、文中刘备有四处误把他人认做诸葛亮,请摘录这些人的外貌描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他们提到的与孔明有关的事,揣摩作者的目的。
⊙发展空间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题。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2005年上海市中考题)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译文: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答: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
参考答案
⊙收获平台
一、1、①拜见,请见②急迫繁忙③只④权且,暂且⑤太平⑥时间渐渐消逝⑦这里是扭转、挽回的意思⑧坚决推辞⑨劝说,说服⑩善,美好2、①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着、地”②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③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⑤表示动作的承接关系,可不译。
3、①(徐母)即使被曹操俘虏,也一定不肯快书招引儿子。
“为……所……”表示被动。
②孔明把自己比做这两个人,恐怕是太过分了!“毋乃……?”表示反问语气。
③只是我身为汉室的后代,理应匡正扶持汉室,怎么敢推脱给气数和天命呢?“何敢……?”表示反问语气。
④先生不出山,老百姓怎么办!“如……
何!”表示反问语气。
4、
⊙发展空间
1、⑴:移动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