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第二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5
1.电和我们的生活【教材简析】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教材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对电的原有认识。
接着,让学生们提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通过调查家中的用电器来认识不同的电源和电都能为我们做什么,初步建立“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的观念。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学生对电的前期认识,第二部分探索家庭用电器中供电的种类及安全用电,第三部分研讨如果没有电,我们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情分析】通过生活经验,四年级学生已经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包括基本的用电安全,家中常用电器的使用和认识,但对于不同用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用电器如何工作,还是存在认知上的不足。
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认识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了解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它能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
[科学思维]通过归纳和整理将本课所学的电知识整理成良好的知识框架。
[探究实践]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态度责任]意识到电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感受到电给我们的方便,懂得节约用电。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
[难点]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一张“关于电的知识”班级记录表;3.一张“家用电器记录”班级记录表。
[学生]1.提前布置“家用电器调查记录”;2.每组一张“家用电器记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讲述: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电的探索。
1879年,爱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从此,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器就陆续出现了。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教学计划《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结合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声音的变化》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和为主线,指向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四课时。
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噪声,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噪声污染现象,以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为线索,指向噪声的产生环境以及怎样进行防治。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
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课时分配4 .《声音的产生》........................................ 1课时5 .《声音的传播》.................................... 1课时6 .《声音的变化》................................ 1课时7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1课时四年级—班科学学科教案授课人: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4.声音的产生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备注(教师复备科学概念目标:栏)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起来的放在另一边。
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你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导体与绝缘体的异同点在哪里?
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 整理检测记录。
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
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
2. 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 下图中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
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选取身边的常见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区分同一物体中哪些部分是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绝缘体材料制成的,这样选用材料的原因是什么。
知道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都将成为导体,因。
6.导体和绝缘体【教材简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能够组装和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学生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发展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加深对电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分析电器元件各部分导电情况。
学生明白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案例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普及安全用电事项。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
四年级学生往往会将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这个物体的性质是相同的,在实验中容易出现错误数据。
并且只能借助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所以要强调细心观察、实测求证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
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上提供帮助策略。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能够举例说出具体的材料名称,知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思维]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先预测后检测,按照是否容易导电进行分类,理解导体与绝缘体。
[探究实践]在实验计划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养成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
在检测中尊重事实的实证,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物体的不同材料,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难点]能够正确看待导体与绝缘体,明白它们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部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 识别并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观察并记录动物的特征;- 进行比较和分类;- 进行探究和实验;- 运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生能够:- 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培养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主题一:动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种类的动物特征,识别并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 教学内容:- 动物的特征;- 动物的分类方法;- 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形态结构。
2. 主题二: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探究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教学内容:- 动物的运动方式;- 动物运动的生理机制;-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 采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动物特征和运动方式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的表现;- 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材;- 多媒体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 动物标本或图片。
六、教学时间- 主题一:2课时;- 主题二:2课时。
七、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自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是部编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3课简易电路(教材P26~2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
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
(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
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
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
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
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1.海洋与陆地【教学分析】本课是四下第二单元的第1课,这一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引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说地球是个蓝色星球”,引导学生在信息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将探究过程和结论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这一课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资料的查阅、整理、分析来完成的。
“表达交流”是本单元着重训练的探究要素,对信息的信息和处理的过程是表达交流的重要内容,学生要学会通过关键字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标注、摘抄,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表格或图形化处理,使之更直观。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经历过与同学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活动,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对“表达交流”能力目标进行中级训练。
一二年级只要求学生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和结果,本单元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讲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对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了明确的要求。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
2.能采用标记、表格、涂色块等方法筛选、整理、分析关键信息。
3.学会制作比例图,并能将比例图用作一种表达方式。
4.懂得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在综合分析自己和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地球仪、彩色笔、资料卡。
[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室)。
【教学过程】一、观察提问师:(出示太空拍的地球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为什宇航员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像个蓝色星球呢?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生分组观察,分析交流,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二、处理信息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一些关于海洋与陆地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把资料拿出来,找出能支持你们刚才观点的关键语句,画下来,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老师这里有个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的表格,我们来填填看。
张地图,我们看到涂了色块的都是陆地,请同学们用蓝色彩笔给海洋区域涂上颜色,感受一下71%和29%的差异。
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地球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吗?(生涂色、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师:来交流一下你是如何表示海陆面积比例的,哪种方式更准确、直观呢?(生展示交流作业,学生互评)三、得出结论师:通过收集、处理信息,我们发现了什么?生:地球可以说其实就是一个大水球。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动物及其生存环境。
2. 掌握观察、比较和分类动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观察、比较和分类动物。
2. 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
三、教学难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研究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研究内容1. 动物的类别和生存环境。
2. 研究动物的名称、收集动物图片、观察其形态、颜色、大小、喜欢生活的环境、饮食以及动物能力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教学步骤1. 观察小猪们的生活环境,搜集小猪的图片并阐述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比较它们和其它动物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不同之处。
2. 让学生自己收集其它动物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基本信息和生存环境,鼓励学生将它们分类整理。
3. 观察班里的植物与自然环境盆景,进行简单的实验研究,竞赛看谁的观察描述最为细致和全面。
第二课时研究内容1. 动物比较分类。
2. 研究用简单的分类方式归纳整理已知动物的特点。
教学步骤1. 教师示范比较分类,让学生从图片、卡通、图文资料等中找出一些同类的动物,然后通过比较体长、体重、喜欢的环境、吃什么和性格等方面对它们分类归纳。
2. 让学生调查收集更多的图片,将这些动物加入到新分类体系中来,扩展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
3. 调查一些当地出现过的绝迹动物的原委,挖掘学生做小调查的兴趣爱好,培养其动手实验能力,扩大视野。
五、课后作业1. 寻找具有相同特点或相同生存条件的动物。
2. 小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电路出故障了实验设计一、教材简析:《电路出故障了》是教科版四下第二单元的第四节课。
在连接电路的时候,同学们常常会遇到有时亮,有时又不亮的情况。
本节课从“小灯泡不亮”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缘由,并学习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材主要开展三个活动。
第一部分:什么地方出故障了;第二部分:做个电路检测器;第二部分:检测故障电路。
二、学情分析:前三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电路的概念。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可以制定并实施简单的实验设计。
因此,让他们来讨论小灯泡不亮的情况,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树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旨在让学生当遇到“灯泡不亮”这一问题时,能依照“电路出故障了—哪儿出了故障—如何排查”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经历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长此以往,必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分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尊重事实、善于动手探究的科学素养。
四、设计原理:利用电路中电流的通路与断路现象,通过改变电路中的元件连接状态,模拟电路故障。
通过观察和检测,找出故障所在,并修复电路,使小灯泡重新点亮。
五、实验目的: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各种各样的花【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下“新的生命”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油菜花开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花的知识。
课文分“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三部分。
为了促成科学课堂的自主生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把“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和“花的观察报告会”这两部分内容互相融合,引导学生在报告会中学习“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这一部分【学生分析】从四年级学生知识的储备上来看,学生们在上一课《油菜花开了》中已经完成了对一朵油菜花的构造认识: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有了必要的识别,在本节课上进一步对各种各样的花展开研究,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到生活中还没有开放的各种各样的花,学生观察、记录研究结果,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比较花的相同和不同,从而导出第二部分,四个概念的学习。
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完全花、不完全花、雄花、雌花。
第三部分让学生明白:尽管各种各样的花在形状、颜色、结构特征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一般花都有蕊(雄蕊或雌蕊)的部分,只是具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区别。
因此,绿色植物开花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一些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过程和方法: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2.通过花的多样性体会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点亮小灯泡》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2、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电池、导线、小灯泡。
了解其基本功能。
谈话问答: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3样物品,不知道大家是否认识。
这是什么?(电池/导线/小灯泡)关于它们你都知道些什么?分别做个人回答,全班交流,以了解它们的基本用途。
老师做适当补充。
(依次板书:电池、导线、小灯泡)二、让小灯泡发光谈话:看来大家对这3样物品知道的还真不少!如果我要把这3样物品全部发给你,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点亮小灯泡)板书提问:你准备怎样连接它们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组边讨论,边画图表示。
全班交流,并且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简单讨论黑板上的示意图:这种连接小灯泡能亮吗?实验:发放器材,分小组实验。
并强调记录下使灯泡亮起来的各种连接情况。
分析:1、回顾实验前讨论的各种情况能使灯泡点亮吗?2、还有哪些连接方式也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3、讨论:这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都连接到了电池和灯泡的哪些地方?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形成连接通路,都连接到了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电池的两极)提问:为什么一定要连接小灯泡上的这两个部位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呢?这与灯泡里面的构造有关系。
三、认识小灯泡的构造提问:小灯泡里的构造是什么样子的呢?讲解:请看图(小灯泡结构图)。
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组成。
只有两个连接点通过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池正、负极的时候,电流就会流过灯丝使灯泡发亮。
第5课时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
四、拓展
1.观察课本第33页底部的几种动物图片,尝试利用研讨所学的 关于昆虫的特征来观察判断我们周围的动物是否属于昆虫类 动 物 。
2.播放视频:大凤蝶破茧而出。
巩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
认 识 。
板书设计
头 胸
腹
茧中钻出了蚕蛾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鉴于蚕蛾的样子学生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活动手册上直接给出了蚕蛾的形态结构图。
在学生 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写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左边为翅膀,右边从上到下分别是触 角、头、胸、腹。
【作业设计】
1. (选择)蚕蛾是昆虫,与蚕蛾身体结构相似的是( B )。
A. 蜘 蛛
B.蚂蚁
C. 蜈蚣 2. (选择)与雄蚕蛾相比较,雌蚕蛾的特征是( B )。
A. 腹部稍小,爬行快
B.腹部稍大,爬行慢
C. 没有明显区别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明确蚕蛾是蚕生长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时期—— 成虫期,同时还需要指导学 生观察蚕蛾的身体结构特征以及正确区分雌雄蚕蛾,雌蛾交配后需要进行产卵,产卵完成后死亡,而雄蛾 交配完后就死亡。
在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的结构特征及其各种生命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尝试对蚕蛾的行 为进行描述和解释,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蚕蛾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也存在着 一些不够合理的设计,比如在观察蚕蛾的结构时,大多数学生只停留在了表面的观察,没有深入细致地观 察,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加以改进,
翅 两对翅,但短小,
触角
复眼
足 口 器 不口再器进食
退化,
失去飞行能力。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地球是球形的。
[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
明确:地球。
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讲授新课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①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②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③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港(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
(3)温馨提示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
(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
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溶解》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太阳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寻与思考。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相识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