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4
《虽有嘉肴》教课方案【教材剖析】《虽有佳肴》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篇课文,是整册书的第三篇文言文课文,联合本单元教课目的和初一重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特制定此教课方案。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粗心。
三、感情与态度目标:指引学生联系实质,让学生理解教课相长的道理。
【教课要点】指引学生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领会古汉语独有的韵律美。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
【教课课时】 1 课时【课前预习】1、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礼记》、《学记》的相关知识。
2、借助讲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 2 遍,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导入(采纳发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惹起学生的思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但是然转入文学知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师答:《学记》)二、感知课文(采纳不一样的方式阅读,但每一次读要达到不一样的目的)采纳花式众多的朗诵,使讲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育语感,丰富文化底蕴)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神韵。
(教师范读,划出朗诵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高声朗诵,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朗诵并联合说明和参照书,理解重要字词,并在掌握要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第22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熟读并背诵《虽有嘉肴》。
2.把握文意,明确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准确翻译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出处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检查预习,点拨疑难指名学生简单说说本文表意,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
(疑难处教师稍做点拨,例如“学学半”一句。
)三、简介《礼记》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
四、任务导学任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
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自读。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重音、停顿。
3.指导。
(1)首句要读出各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结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
第二句,“是故"后当作停顿,“学”“教"后亦当作停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读出一种沉重感。
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础上有所奋起,语调要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读出一种振奋感。
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是经过前文层层推导出的结论,要读得语重心长。
第五句,是从前代经典《尚书》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受。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
2.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重难点】重点:1. 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2. 积累重点词语,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色。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激情导入。
《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才能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再继续走进《礼记》,领悟其中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种资料记述。
《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之“学”,意涵丰富,有教导、学习、学校、教育等多项意义。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3.检查预习。
《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讲解•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问答•拓展延伸:相关作品推荐与阅读指导•课程总结与回顾课程介绍与背景文章以美食为引子,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学习《虽有嘉肴》,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古代散文的魅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虽有嘉肴》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通过描述美食与人生哲理的关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虽有嘉肴》简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导入、阅读、讲解、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时间安排本课程计划用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导入、阅读和讲解,第二课时进行讨论和总结。
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为引子,通过类比手法,引出教与学的关系,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结构清晰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教育思想,使读者易于理解接受。
语言简练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关键句段解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句话通过比喻手法,说明了实践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美好。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授他人,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理解上的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思和不断进取的重要性。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文章主题思想探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01文章通过比喻手法,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虽有嘉肴》公开课虽有嘉肴公开课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2. 能够领会“教学相长”的道理,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证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观点。
难点: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证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道美食导入,引发学生对“嘉肴”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例句,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论证写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课后复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论证方法,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需加强,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论证写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二、自主学习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指导他们如何快速找到关键信息,如何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等。
三、课堂讲解环节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翻译课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朗读领悟法、合作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学案(见后面附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餐桌上有满桌的美味佳肴,你能忍住不吃吗?你手上有梦寐以求的好书,你能忍住不看吗?我想同学们的回答都是NO,那么,沉稳的古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虽有嘉肴》,看看古人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了解《礼记》《学记》(二)读清句读1、请听范读,看学案,给加点的字注音,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课文主题和思想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虽有嘉肴》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和节奏。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虽有嘉肴》原文及注释。
2.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文言文语法参考书、相关文化背景资料。
4. 学习工具:文言文词典、翻译工具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共计45分钟。
《虽有嘉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虽有嘉肴》。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虽有嘉肴》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虽有嘉肴》,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朗读与表达:(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学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虽有嘉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嘉肴”的意思和作用,掌握古代诗词中“食”字的含义,了解古代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解析古代诗词中的“食”字,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嘉肴”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古代诗词中“食”字的意义。
2.难点:把握古代文化背景,对于诗词结构、句式等方面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兴趣,启发学生对于古代诗词和优美乐曲的感性认识。
2.精讲讲解(25分钟)(1)首先,教师解释和讲解“嘉肴”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嘉肴”中的美食文化;(2)接下来,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清明上河图》中的描写,解析诗词中各种食物的具体意义,感受古人对生活的领悟。
3.合作探究(25分钟)(1)学生自行阅读古代诗词,并找到其中出现的“食”字,分别说明其含义;(2)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识;(3)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4.练习巩固(20分钟)对于课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对于古代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总结本堂课主要介绍了诗词中的“食”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古代文化背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渊源,借此促进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虽有嘉肴》说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篇语文课文《虽有嘉肴》是八年级下册中的篇目,属于文言文课文部分,是以唐代岑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原文,经过删减、加工,去掉了原文中的很多句子和字眼,增加了仁宗皇帝的语言,再次描写了唐代八月中旬探花儿子回家的情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了文人士子对美食与美酒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感怀。
本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适合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符合现行教育政策,有利于以文育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言中的典故“东篱菊后逢君”,并加以运用。
2、理解赋的基本结构、特点及运用方法,以及对高峰的展现。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语言的剖析,了解古人的行事和品质,提高其情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文学艺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人文情感修养。
2、启迪学生对美食、美酒的向往和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把握文中典故“东篱菊后逢君”与作品内在联系。
2、分析文言文中语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言文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领会作者的用意,连接文言与现代,学以致用,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入文化背景,感受古代风尚的典雅景象。
2.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语言知识,了解文化典故,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意义。
3.学生分组讲解与比较文本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明清小说中有关饮食卉蔬的描述相呼应的情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文言文的趣味性和阅读的深度。
4.学生按照题目进行文言文作文,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文言文的与生活相连,并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借助注解疏通文意,仔细思考理解作者的深层用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进而运用于实际。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把语文学习的经验运用于实际,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一、引经典,明常识“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大家知道其中的大小戴指谁吗?大戴指戴德,他编纂了《大戴礼记》;小戴指戴圣,他编纂了《小戴礼记》。
我们通常说的《礼记》,一般指《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育都有重要影响。
二、初朗诵,明句读(学生自读,用“/”标出句中停顿)教师出示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学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师:大家看咱们同学画得正确与否。
生:正确。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生:因为这句与老师出示的例句是一组对偶句,所以节奏的划分肯定一样。
师:对举”,顾名思义,就是相对列举或描摹之意。
“对”即相对,语句有成对出现的、两两对应的、整齐匀称的特征;“举”就是列举、铺陈、描摹。
具体说就是在作文中运用整齐的句式,即对偶、排比、反复修辞和整句短句等常见句式。
一般情况,凡是对举的句子,节奏的划分是一致的,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断句。
请大家依照这样的方法,把剩下的句子节奏画出来。
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三、看注解,通文义(小组互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旨:味美(旨酒嘉肴:美酒好菜)。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翻译【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课1、《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2、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3、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了解文章节奏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翻译。
四、翻译过关:解释下列字词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比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比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教学相长〞这个成语吗?学生答“没有〞。
同学们不管你们是听过的或没听过的都无所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虽有嘉肴)这课,看看这课向我们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正确诵读课文。
〔1〕哪位同学情愿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2〕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老师的停顿。
〔现在我们一起来划分课文的停顿。
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直到正确划出课文的停顿,再让学生重读一遍,让学生渐渐进入文言文语感。
〕2、疏通文章。
全文共六句,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译文,一人写一句,老师逐句检查并改正错的,然后全班同学把译文全抄一遍。
个别句子要特别引导,如: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了解它的好处。
〕3、思考问题。
〔1〕如何理清课文的脉络?教师引导: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学知缺少,教后知困,缺少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此之谓。
〔2〕本文论述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明确:本文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思路:重视实践——实践中“知缺少〞“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开展——结论“教学相长〞。
三、堂上练习。
1、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3〕虽有至道〔古义:到达极点,今义:到〕〔4〕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2、找出文中的一词多义的词。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说明创设独立讨论翻译文言语句的情境,鼓励学生讨论交流释疑;启发学生学习小组合作思考,在《虽有嘉肴》一课中自主探究为已经被打乱顺序的5个句子排出恰当的语序,并总结排序理由,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判断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意思,积累文言词语;2.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3.比较阅读,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4.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的条理,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从而把握文章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背诵文段。
课前准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交流翻译《虽有嘉肴》单句翻译,根据注释,梳理每个句子的基本意思。
在学生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对文段中学生理解有难度的词语进行强调和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翻译文言文语句,以及结合语境判断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意思的习惯和能力。
三、合作排序学习小组合作,为已经被打乱顺序的5个句子排出恰当的语序,并总结排序理由,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代表进行排序和理由阐释的过程中进行引导,最终确定正确的排序,总结排序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完成对文章语句的排序,初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语句间逻辑关系的能力。
四、学生结合原文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检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组织口头语言的能力。
《礼记·学记》中的许多关于学习的观点,也适用于今天。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
马金中学余能宝2013年11月20日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 yuè)命学( xià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
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学半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
念:想着。
典:主。
)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