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青铜器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珍爱国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介绍青铜器在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祭祀、宴享、军事等方面的应用。
2. 青铜艺术的特点: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特点,以及其艺术价值。
3.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讲解青铜器的铸造、雕刻、镶嵌等工艺流程。
4. 青铜器的鉴赏: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的美,学会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2.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鉴赏,如何引导学生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青铜器图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绘画工具、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对青铜器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欣赏:展示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青铜器模型,体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板书设计1.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青铜器的图画,要求造型准确,纹饰丰富。
2. 写一篇关于古代青铜艺术的短文,要求内容包括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制作工艺。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青铜艺术的魅力。
3. 教师应引导学生珍爱国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口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木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口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青铜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青铜器的制作、使用,从而化解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有关青铜器的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的图片,并制作成幻灯片。
五、教学流程:(-)导入阶段:老师:今天我们上i节欣赏课,课题是《珍爱国宝一一古代的青铜艺术》。
由于是欣赏课,为了调动学生能够在课上积极发言,尤其是为那些想说又不敢说的孩子创造发言的机会和氛围在欣赏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提问后可以不用举手自由发言,从而达到共同讨论、交流的口的。
(二)发展阶段:老师:今天我们将从“知识窗”、“用途”、“纹饰”、“铭文”以及“代表作甜”五个板块来欣赏青铜器,首先我们一起通过知识窗了解一些有关青铜器的基本知识。
青铜器的产生: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代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吋期。
青铜: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
红铜加入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
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在接下来的环节屮同学们可以从“用途”、“纹饰”、“铸造”、“铭文”这四个选项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
学生自曲选择,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内容进行演示介绍。
用途:青铜器的用途可以概括为:生产工具、日用具、乐器、兵器和货币。
现在我们就这几个种类逐一进行了解:生产工具:在生产工具中,我们可以看到用青铜制作的锯,它的造型一边是直线造型而另一边呈锯齿状,很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锯条。
另外述冇青铜制作的斧子和凿,这些都是人们生活屮经常使用的工具。
日用具:日用具中我们可以看到用青铜制作的鼎和鬲,它们是用来烧水做饭的,因此属于炊煮器。
五年级下册美术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艺术的基本概念,认识青铜艺术的历史和特点。
2.学习欣赏古代青铜器的精美之处,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
3.通过制作青铜器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材、PPT、图片、青铜器模型、工艺材料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展示一些古代青铜器,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青铜器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知识(10分钟)1.给学生解释青铜器的定义和特点,如材质、工艺、用途等。
2.讲解青铜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青铜器,如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
3.通过PPT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代青铜器的精美之处,引导学生欣赏、感受。
三、制作活动(30分钟)1.准备好青铜器模型和工艺材料,指导学生制作青铜器模型。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并逐步完成制作过程。
3.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青铜艺术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模型,并讲解设计理念、制作过程等。
2.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拓展学习: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欣赏更多的青铜艺术品,扩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找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古代青铜器图片,并写下自己对这件艺术品的评价。
教学反思:本课以青铜艺术为主题,通过欣赏和制作活动,使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制作青铜器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通过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加深对青铜艺术的理解和兴趣。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人教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五年级美术下册的第20课,主题为“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主要围绕青铜器的历史、特点以及欣赏上展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学习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3.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和感受美感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教学内容1.青铜器的历史2.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3.欣赏珍贵的古代青铜器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古代青铜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2.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
2. 讲解青铜器的历史(15分钟)1.介绍青铜器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2.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
3. 欣赏古代青铜器(3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几件古代青铜器,让学生感受青铜器的神秘和美感;2.让学生自由欣赏其他古代青铜器图片,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进行分享。
4. 制作青铜器模型(60分钟)1.分配材料和工具,为学生提供一块纸箱底和铅笔、剪刀、彩笔等,让学生自行制作青铜器模型;2.设计好造型和装饰,并进行细节拓展。
5. 作品展示及评价(2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青铜器模型,并分享设计创意;2.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包括设计、创意等方面。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学习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色;3.制作青铜器模型,并进行细节拓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感受青铜器的神秘和美感;2.如何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进行青铜器模型的设计。
六、教学评价1.作品展示及评价环节,对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2.课后安排写作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七、教学资源1.智慧树或其他学习平台上的青铜器历史介绍视频2.珍藏于博物馆或网上的古代青铜器图片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青铜器的神秘和美感,因此导入和欣赏环节很关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学会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古代青铜艺术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珍爱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古代青铜器的分类和特点。
3.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
4. 青铜器上的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5. 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青铜器实物或图片、教学挂图等。
2. 学具:绘画纸张、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古代青铜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分类和特点。
3. 欣赏与分析:展示青铜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其造型美、纹饰美,分析其象征意义。
4. 实践与创作:学生分组进行青铜器的绘画或制作,体验青铜艺术的魅力。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2. 课题: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0课3.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学会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4. 教学内容:古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分类特点、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纹饰象征意义等。
5. 教学重点与难点:青铜器的造型美、纹饰美及其象征意义,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
美术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源于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青铜艺术》。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欣赏和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青铜器图片和实物、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绘画工具、彩色铅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青铜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欣赏与分析:展示青铜器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从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实践与体验:学生分组进行青铜器的绘画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出具有独特特色的青铜器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特点,以及青铜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设计一款具有独特特色的青铜器作品。
作业要求: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注重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的表现。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青铜艺术的理解和想象,设计一款独特的青铜器作品,可以是生活用品、装饰品或其他形式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发展史
仰韶文化铜制品:1956年在陕西西安半坡和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内,各发现一个薄铜片。
半坡的为长条状,姜寨的为圆形。
有关方面对这两件铜片进行了成分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对这两件铜片,学者们持不同看法,一种意见对出土铜片的地层和时代持有疑问,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半坡和姜寨遗址依据14C测定,分别距今6000多年和5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的青铜器制品:1977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和1975年在甘肃永登连城蒋家坪马厂遗址各出土了一件铜刀,前者完整,后者仅存刀体前半部。
两刀均凸背凹刃。
林家刀把与刀体无明显分界。
经过对铜刀合金成分的测定,两者都是锡青铜。
马家窑文化为公元前3000年,马厂文化为公元前2300年。
这两件青铜小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常常出土以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的红铜和青铜制品。
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它出在铜石并用时代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时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晚于甘肃仰韶文化。
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
齐家文化铜制品:遗址和墓葬出土铜或青铜制品的主要地点是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地。
齐家文化发现的红铜或青铜制品主要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
工具有细长棒形的铜锥、扁平刃的凿、凸背凹刃的长条形刀等。
装饰品类则有由扁条铜片卷合而成的圆形指环和弓形小纽圆形铜镜。
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铜镜为素面,直径6厘米;青海贵南尕马台出土的一面直径为9厘米的铜镜,背上有两个同心圆,同心圆面饰凸起的人字形弦纹和直线纹。
需要指出的是,两面铜镜都是锡青铜所制,尕马台铜镜锡的成分占10%。
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铜镜。
龙山文化铜制品:1955年河北唐山大成山遗址出土了两件大小相似的梯形铜片,据科研单位对这两件铜片进行化学分析,含铜量分别为99.33%和97.97%。
有的学者提出这两件红铜片是“切割用的刀类”。
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类型二期文化灰坑内,有用红烧土制成的炼铜坩埚残片,其中一块壁厚1.4厘米。
重要的是,坩埚残片内壁粘有六层铜液痕迹,反映了坩埚的坚固耐火性。
经过对铜液进行分析,成分为红铜。
在河南淮扬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灰坑H15内发现有铜炼渣一块,呈铜绿色。
郑州牛寨和董寨龙山文化遗址出有坩埚残片和铜片,前者为铅青铜。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
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
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晚期是指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时期,即殷墟文化期。
就青铜器的发展而言,在郑州二里冈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个称为商代中期的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
商代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
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比之中期内容和种类丰富得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
商代的青铜器矗立于奴隶制时代文化的颠峰,它的创造经验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而且直接为西周前期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