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元曲三百首译注评之81--【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马致远
转:毕宝魁的博客
81【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①,两三航未曾着岸②。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
①酒旆:即酒旗,古时酒店前斜挑着的布幌子。
②航:航行的船。
【译文】
夕阳已经下山,酒店前的幌子非常悠闲。
两三只小船还没有靠岸。
落花飘在水边有淡淡的花香,几间茅草屋迎来晚霞显得非常肃静自然,断桥头上那些卖鱼的人也都逐渐分散。
【简析】
这首小令仿佛是一首题画诗,描写远浦归帆时河岸上的景象,如同一幅风情旖旎的风俗画,清新典雅,有声有色。
夕阳已经下山,酒店前的酒幌子一动不动地悬挂在那里,悠闲自得。
“闲”字很精当,既暗示出天气好,没有风。
因为如果有风的话,酒幌子就要摆动而不能闲了。
同时,这一景色又烘托出作者心情的平静闲适。
不远处,还有几条小船正在归来,但还没有靠岸。
落花漂在水面上,带来淡淡的花香,茅草的房舍也开始被黄昏的苍茫暮色所笼罩,断桥边上那些卖鱼的人们也都散去。
一天又这样在平静的氛围中结束了。
这样的生活难道还不值得留恋吗?还应该指出,“落花水香”暗示出这是暮春初夏的季节,而这个季节是人一年中最舒服的时候,全部自然界出现生机勃勃,万物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生长最快的时期,故人的精神也最愉悦,小令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怀。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的意思“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出自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古诗作品《寿阳曲·远浦帆归》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⑴双调:宫调名。
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⑵浦:水边。
⑶酒旆:酒店的旗帘。
旆,古代一边像燕尾的旗。
⑷两三航:两三支船。
航:船。
着岸:靠岸。
【翻译】夕阳西下,酒旗安闲地悬在门前,显得宁静闲适。
江上还有两三只小船儿还未曾靠岸。
落花在水面弥漫着香气,茅舍进入了夜色之中。
断桥头上卖鱼的人都已走散。
【赏析】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
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
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
此曲乃其中之一。
元代揭西斯写有《远浦帆归》诗:“冥冥何处来,小楼江上开。
长恨风帆色,日日误朗回。
”该诗描绘的是一幅思妇候门的场景,表现闺怨的主题。
而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水村黄昏的风景画,表现闲适生活的主题。
前三句用凝炼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写得清晰明白而有致,像一个个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动静态感。
“夕阳下”,点明了时间。
全曲情境均由此生。
“酒旆”,既点明了地点,又表示这是小镇所在。
“闲”字,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令人如置身于其中,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为全曲奠定了闲适的情调。
“两三航未曾着岸”,将景物境界由小镇扩展到江滨。
江上只有两三只未曾靠岸的小船,进一步突出了小镇的宁静。
“未曾着岸”四字隐含着“帆归”之意。
船是向岸边驶来,只是尚未靠岸罢了,这同扬帆远去或船行中流的情景是不同的。
酒旆,是近景,酒旗也看得清,这是写近距离的视觉。
马致远诗词:《寿阳曲·远浦帆归》原文译文赏析《寿阳曲·远浦帆归》元代: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译文】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
落花飘落在水面,好像连水也变得香了,茅舍也进入了夜色之中。
断桥头上卖鱼的人也已经散去。
【注释】浦:水边。
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两三航:两三只船。
航:船。
着岸:靠岸。
【赏析】有文场“曲状元”之称的马致远,其散曲描绘的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这首曲是他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中的一首。
湘水从广西发源,流经湖南零陵,与从九嶷山北流的潇水会合,称为潇湘(今称湘江),流入洞庭。
宋人曾画潇湘风景山水画八幅,称为“潇湘八景”。
这支小令,描画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画面疏朗闲淡,颇为宁静,并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
前三句用凝炼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写得清晰明白而有致,像一个个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动静态感。
那夕阳西下,流动的江水,归航渔船的划桨拍打着江水,像悦耳的音符响起,流动着伸延着,还有那渔夫,使人感到仿佛他在唱着渔歌,而“闲”字,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令人如置身于其中,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
写景不刻意浓墨重彩去铺陈,而是淡描勾画,才会取得自然朴实的效果。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怎样的情景?作者不写渔船靠岸后,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而写桥头渔市已结束,卖鱼人(包括打渔人)各自回到家中,他们居住的环境是“落花水香茅舍”,因是晚上,家家亮起了灯光,灯光映照在水里,花、水、茅舍足说明这是个优美的环境。
有美的景,情又怎样呢?曲里没有明写,而是隐含在曲句里,需要读者去体会去感受去想象。
也许有的人走到家门前,见妻儿迎上来,所有的劳累疲惫已消散,享受着至爱亲情;也许有的和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盘算着企盼着渔市能给家庭带来好日子;也许有的在为家人烹饪美味佳肴,给家人予温馨予关爱……家是乐园是港湾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体现出渔民怡然自得的乐趣。
[双调] 寿阳曲远浦帆归翻译:夕阳西下、百鸟入林,在外劳作的人也大多回家了。
酒店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连酒幌子都不再飘荡。
天黑了,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
渔人散落的居所沿水分布,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
当一切都归于无声时,小桥流水旁卖鱼人也溶于夜色之中,一切都浸入了止水般的恬静和宁谧。
作者:马致远。
号:东篱。
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因《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散曲集有《东篱乐府》。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青年时期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
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
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分析:小结:这支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表现出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
全曲境界清淡闲远,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
艺术特色: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落花水香茅舍晚”既扣应题目中的“归”,又写出渔村环境的恬静幽美,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2、以动衬静。
“卖鱼人散”写出了渔夫卖完鱼后陆续回家的情景,热闹复归于平静,使得暮色中的渔村更增添了一份宁静。
3、远近相间,富有层次感。
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
———————————————————————————————————————元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
古诗寿阳曲·远浦帆归翻译赏析《寿阳曲·远浦帆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马致远。
其古诗全文如下: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前言】《寿阳曲·远浦帆归》是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作品。
这支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表现出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
全曲境界清淡闲远,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
【注释】⑴双调:宫调名。
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⑵浦:水边。
⑶酒旆:酒店的旗帘。
旆,古代一边像燕尾的旗。
⑷两三航:两三支船。
航:船。
着岸:靠岸。
【翻译】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
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b/8769htm,茅舍也进入了夜色之中。
断桥头上卖鱼的人也散了。
【鉴赏】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
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
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
此曲乃其中之一。
全曲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了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
元代揭西斯写有《远浦帆归》诗:“冥冥何处来,小楼江上开。
长恨风帆色,日日误朗回。
”该诗描绘的是一幅思妇候门的场景,表现闺怨的主题。
此曲的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作者擅长以极富特征的景物渲染气氛。
夕阳、酒旗、欲归未归的航船、清流萦绕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静无声的断桥,犹如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幅清疏而旷远的意境。
二、作者还善于在“无字处”给人以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想象。
从天边静穆的夕阳,到眼前慵懒的酒旗,再到远处待归而不急于靠岸的航船,视点跳跃灵动,每个“点”的背后都是有待读者通过想象还原的画面。
从全曲的两幅画面来看,前者写航船未归,后者写“卖鱼人散”,二者之间有靠岸、卸鱼、卖鱼等多个环节,但作者同样把这些环节交给读者通过想象去完成,他只给人一幅远离喧闹和嘈杂的、清淡闲远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景。
高二古诗词《寿阳曲·远浦帆归》阅读寿阳曲·远浦帆归元代: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译文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
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茅舍也进入了夜色之中。
断桥头上卖鱼的人也散了。
注释浦:水边。
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两三航:两三只船。
航:船着岸:靠岸赏析有文场“曲状元”之称的马致远,其散曲描绘的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这首曲是他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中的一首。
湘水从广西发源,流经湖南零陵,与从九嶷山北流的潇水会合,称为潇湘(今称湘江),流入洞庭。
宋人曾画潇湘风景山水画八幅,称为“潇湘八景”。
这支小令,描画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画面疏朗闲淡,颇为宁静,并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
前三句用凝炼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写得清晰明白而有致,像一个个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动静态感。
那夕阳西下,流动的江水,归航渔船的划桨拍打着江水,像悦耳的音符响起,流动着伸延着,还有那渔夫,使人感到仿佛他在唱着渔歌,而“闲”字,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令人如置身于其中,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
写景不刻意浓墨重彩去铺陈,而是淡描勾画,才会取得自然朴实的效果。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怎样的情景?作者不写渔船靠岸后,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而写桥头渔市已结束,卖鱼人(包括打渔人)各自回到家中,他们居住的环境是“落花水香茅舍”,因是晚上,家家亮起了灯光,灯光映照在水里,花、水、茅舍足说明这是个优美的环境。
有美的景,情又怎样呢?曲里没有明写,而是隐含在曲句里,需要读者去体会去感受去想象。
也许有的人走到家门前,见妻儿迎上来,所有的劳累疲惫已消散,享受着至爱亲情;也许有的和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盘算着企盼着渔市能给家庭带来好日子;也许有的在为家人烹饪美味佳肴,给家人予温馨予关爱……家是乐园是港湾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体现出渔民怡然自得的乐趣。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1、元·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
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2、元·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北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北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5、北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7、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元曲《寿阳曲·远浦帆归》赏析劳累了一天,最渴望的就是回到家中好好休息。
寒冷的冬天,当你一脸疲倦地走进家门,看见餐桌上已经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家人又递上浆洗干净的毛巾为你擦拭,你顿时就觉得所有的劳累、所有的烦恼,刹那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元代有一位大才子,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家的温馨。
寿阳曲·远浦帆归元代: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有文坛曲状元之称的马致远,其散曲描绘的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这首小令描画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画面疏朗闲淡,温馨宁静,刻画了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
夕阳西下、江水东流,渔船归航、划桨拍水,快乐的渔夫唱着渔歌,表达劳作了一天后的丰收喜悦。
“夕阳下,酒旆闲”,这是一幅多么熟悉的画面,江面斜阳夕照、渔歌唱晚,岸边酒旗闲展、等待贵客。
亲人们在等待渔船归航、酒家在等待客人上座,集市也在等待鲜鱼出水。
一个“闲”字,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令人如置身其中,体味到江边恬静的世界。
作者没有用浓墨去铺陈,只是淡描勾画,反而更觉得自然朴实。
缤纷的夕阳,归航的渔舟,酒家的酒旗,清晰晓畅,又错落有致,像一个个电影镜头,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一组组画面,极富动态感。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空气里弥漫着花香,江水也浸润了落花的浓香。
作者没有描述集市的热闹交易,也没有表现渔船回航时大家的欣喜,更没有任何的人物出场,相反地,却着重写了断桥处集市上的人散,却令人遐想无限。
夜色逐渐地笼罩了茅舍,大家各自回家。
此时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灯光映照在水面,落花、江水、茅舍,作者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极其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看似冷落的集市,却很真实而又温馨,大家并没有为了生计而挑灯夜战。
一种可能是集市的东西都是自产自销,主要对象都是小镇的居民,熟门熟路的,黄昏后也就各自回家,缺什么可以到人家里去买。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
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
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
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
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 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
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汉宫秋》插图选自明代万历顾曲斋刻本《古杂剧》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
元代周德清以关、郑、白、马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更为推崇,说:“宜列群英之上。
”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
作品虽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却并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在久经流传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诗人对王昭君的咏唱中的某些思想情绪,又结合元代民族压迫比较严酷的历史现实,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情节有了较大的变动。
作品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威胁面前的怯懦和无能。
剧中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
这个形象对后世的戏曲影响很大,“汉明妃”的形象可以说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
《汉宫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结构紧凑,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曲辞苍凉幽邈,能贴切地表达人物的心情。
其中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曲子,第四折〔蔓青菜〕、〔白鹤子〕、〔满庭芳〕等曲子,尤为历来曲家所称赏。
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
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
作品内容主要有三类:①叹世;②咏景;③恋情。
在“叹世”之作中,他的世界观的矛盾表现得很明显,既有那种“老了栋梁才”、“恨无上天梯”的感慨;又有“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的隐逸思想。
他是“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闲愁得白头”,一生忧愤徘徊。
尤其是他的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表现了对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人生若梦的感叹,以及对“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污浊现实的愤慨。
这支套曲在艺术技巧上很精湛,有人认为此曲“无一字不妥”,誉之为“万中无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定格》)。
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是咏景名篇,它以凝炼的笔法,赋予秋天的景色以萧瑟苍凉的情调,构成诗意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凄凉心情(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这支小令为无名氏作)。
此外如〔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山市晴岚》等曲,在描绘景物,点染气氛上也都有独到之处。
他的恋情之作的特点在于较清新动人而少脂粉俗气。
总的来说,马致远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并且善于捕捉形象以熔铸诗的境界。
他吸取了诗、词以及民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他的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还打破了散曲言情咏景的程式,另辟一条叙事讽物的蹊径,这些都对散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
明代抄本《古今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