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第四章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格式:pdf
- 大小:222.00 KB
- 文档页数:1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年代和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形式(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富有者←条件好的←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破产←贫困者←条件差的←←(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包买商←商人→控制→小商品生产者←依赖←小商品生产者——雇佣劳动者←失去独立性←(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止时间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开始于15世纪后30年,经过16世纪的高潮,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告结束3、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家←富有者←掠夺货币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雇佣劳动者←无产阶级←剥夺农民土地←(1)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在于它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1)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3)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由小商品生产发展而来三大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逻辑结构]本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重要知识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白商品经济的矛盾[本节逻辑结构]本节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的二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并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层层瑚入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资本原始稠的加速作用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年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确立。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削本矛盾。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商高济产生。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雕动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舅时间决定。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雇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重要知识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5.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本节合并了教材上的第一、第二两节,作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39-P142)资本主义(补充,供参考):以资本及其增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制度和学说。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2-P150)1、商品、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商品和商品的二因素(参见教材P144)●商品:用于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又叫“社会必要劳动”,亦即后文讲的抽象劳动)。
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中只能拥有其一。
◇又相互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②商品的二因素根源(受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第2段)●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具体性)◇也是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抽象性)★2、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P145-P148)①商品的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必要)劳动时间。
因此,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
②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是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③价值规律的实现(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得到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既不只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也不只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两重性和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3-P144、P149-P150)①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两重性(P149)● 私人性(私人劳动);● 社会性(社会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主题: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1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学习时间:2016年6月6日-6月12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四章,第1节的相关内容。
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2.掌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
为了保障城市手工业者的生产稳定,限制竞争,在城市里出现了各类手工业行会,这些行会内部都有自己严格的行规,每个手工业者都必须加入一个行会。
封建行会约束下的小手工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自身劳动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并由此发生剧烈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作坊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添置设备,增加雇佣工人数量,延长劳动时间,逐渐富裕起来并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多数作坊主则在竞争中逐渐衰落下去,直至破产,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变为雇佣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形式之一。
2.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