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30
真题考试:20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4)共112道题1、垄断组织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单选题)A. 扩大市场份额B. 降低生产成本C.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D. 获取平均利润试题答案:C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 ) (单选题)A. 发展的观点B. 对立统一的观点C. 实践的观点D. 辩证否定的观点试题答案:A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 ( ) (单选题)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B. 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 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D. 统治阶级的压迫决定的试题答案:A4、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主要回答的是(单选题)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 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C.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D. 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试题答案:B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单选题)A. 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C. 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D.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试题答案:B6、下列各项不属于认识客体的是()(单选题)A. 已经探测到的引力波B. 已经揭秘的史前文明C. 已经观测到的银河系D. 尚未发现的地下矿藏试题答案:D7、下列各项不属于认识客体的是()(单选题)A. 已经探测到的引力波B. 已经揭秘的史前文明C. 已经观测到的银河系D. 尚未发现的地下矿藏试题答案:D8、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单选题)A.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B.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D.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试题答案:B9、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 (单选题)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试题答案:D10、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 (单选题)A. 人的道德品性B. 人的经济地位C. 人的价值追求D.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试题答案:D11、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本质和现象反映了(单选题)A. 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C. 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D. 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问的关系试题答案:D12、实行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 ) (单选题)A. 最大限度占领市场B. 最大限度降低成本C.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D. 获取行业控制权力试题答案:C1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 (单选题)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试题答案:D14、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 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B. 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C.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D. 人的本质是人人相同的试题答案:D1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单选题)A. 有机构成B. 价值构成C. 技术构成D. 数量构成试题答案:B1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单选题)A. 事物的内部矛盾B. 事物的特殊矛盾C. 事物的外部矛盾D. 事物的主要矛盾试题答案:A17、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表明它是()(单选题)A. 具体物质的个性B. —切物质的共性C. 自然物质的个性D. 自然物质的共性试题答案:B18、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是(单选题)A. 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B.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依据C.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依据试题答案:A1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 ) (单选题)A.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试题答案:C20、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单选题)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B. 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矛盾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的矛盾试题答案:C21、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单选题)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先验反映D. 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试题答案:A22、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单选题)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C.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D. 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试题答案:D23、价值规律作用的表观形式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考点39商品经济(★★★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论述)+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卷蛆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舄于不同拘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俵用价值和价值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②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拿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直姓蛆,具体劳动创造位她却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些M挂,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4.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处奏劳动时■同决定商品的价值显。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部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篇单劳动为尺度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妻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血经二鱼子蛀⅛直是,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G价值尺度、流通手权、心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种职能,其11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单选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我们想问题办事的出发点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即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是要靠实践的检验。
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它正确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规律。
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夸大了事物的发展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现实的可能性。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客观性。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承认唯物主义的决定论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对社会体制进行改革和革新。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种职能时其作用有较大的区别贮藏手段只能。
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生产于19世纪40年代。
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是从⼩商品经济分化出来;⼆是从商⼈和⾼利贷者转化⽽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①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产者与⽣产资料相分离,劳动⼒成为商品;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中的历史过程。
②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是⽤暴⼒⼿段剥夺农民的⼟地;⼆是⽤暴⼒⼿段掠夺货币财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1、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的⽽进⾏⽣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有两个:⼀是社会分⼯的出现;⼆是⽣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
2、商品的⼆因素和⽣产商品的劳动⼆重性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因素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现⼀定的社会⽣产关系,也就是⼈与⼈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②使⽤价值是指商品的有⽤性。
使⽤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第⼀,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差别的⼈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第⼆,交换价值表现为⼀种使⽤价值同另⼀种使⽤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例。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是本质,是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劳动⼆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产商品的使⽤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者同⼀劳动过程中表现在两个不同的⽅⾯,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①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决定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商品的价值量是部门内部⽣产同类商品的⽣产者在竞争中实现的。
②商品价值量和劳动⽣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
劳动的⽣产率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成反⽐,和使⽤价值量的变化成正⽐。
马原考点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同学们,马原从第五章开始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是马克思理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也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重大贡献之一。
但是从考研也就是考试的角度来说,马政经并不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考点即可。
今天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先讲其中的第一个重要考点,就是商品的二因素。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需要背下来,但是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交换”,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这就和传统的自然经济有所分别了,大家知道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一般是以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
而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我们一起看一下它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比如说甲是做鞋的,乙是做包子的,做鞋的也需要吃饭,做包子的也需要穿鞋呀,因此二者是由这种交换的需求的,都是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
同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就必须通过交换。
做鞋小作坊里的工具、机器以及做出来的鞋都归做鞋的人所有,做包子小铺子的面板面粉等等原料还有做出来的包子也都归做包子的所有,因此甲乙彼此想要得到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交换。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于是就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
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便是商品经济。
知道了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人们交换的商品又是怎么定义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
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都独立地进行商品生产活动,拥有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并自负盈亏。
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交换。
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私人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1、私人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意愿和利益进行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