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蜡烛的古诗
- 格式:docx
- 大小:13.98 KB
- 文档页数:2
陈与义的《萤火》古诗原文为:“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
这首诗的大意是:
翩翩的飞蛾遮挡着明亮的蜡烛光芒,看到被烹制的膏油,罪孽无法赎清。
像是嘉尔那明亮的萤火虫,不欺骗自己,草丛间彼此照耀,光芒闪耀。
神仙已经记录下了那方士,映照的书籍曾在君子堂中得到认可。
不怕月光揭示缺陷,只是担心风雨难以保持光辉。
《萤火》这首诗中,陈与义赞扬了萤火虫的诚实和光芒,同时借萤火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才华、忠诚和自信的看法。
他通过萤火虫的形象,传达了他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和不甘,并表达了对选贤任能的期盼。
李商隐诗中蜡烛意象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蜡烛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物体,古代的诗人常用它来入诗,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这一事物,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了古人点着蜡烛在游乐交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如庾信的《对烛赋》和萧衍的《咏烛诗》,那时多是把它当作照明的物体来描写,还未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蜡烛的描写,蜡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其中,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
受此影响,唐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一意象入诗。
一、关于李商隐“蜡烛”意象的诗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有《李义山诗集》[1]。
他的诗构思比较奇特,风格也很细腻缠绵,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同时,李商隐的诗有着丰富的意象,比如:夕阳,青鸟,月亮,蝴蝶,梦,镜,灯,蜡烛等。
他的下面四句诗中均出现了蜡烛这一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中的“蜡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中的“蜡”;“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的“蜡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主要写相隔两地的爱人,苦于距离难以相见,好不容易盼到相会,到了离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
离别后,诗人与所爱之人刻骨的相思,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对爱情苦苦追求。
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风格缠绵,体现出李商隐爱情诗缠绵蕴藉、感情真切、感人至深的特色。
关于蜡烛的诗句古诗1.摆到荣回入暮霞,斑距嘶断七香车。
——《无题》2.屏风临烛钟,扞拔倚香。
——《和孙林韦蟾孙省咏》3.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秋。
——《柳》4.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
——《银河吹笙》5.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楚吟》6.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青陵台》7.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
——《明日》8.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
——《鸦》9.银钥却收金锁台,月明花落又黄昏。
——《宫词二首》10.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无题》11.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无题》12.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
——《牡丹》13.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
——《槿花二首》14..郿坞抵陈仓,此地忌黄昏。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15..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
——《银河吹笙》16..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村红。
——《晚坐寄友人》17..长是江楼便伊健,黄昏犹待倚栏杆。
——《归葵》18..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
——《楚泽》19..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
——《牡丹》20..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无题》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2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23..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
——《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兼酬所赠》24.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
——《楚泽》25.屏风临烛钟,扞拔倚香。
——《和孙林韦蟾孙省咏》26.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
——《银河吹笙》27.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青陵台》28.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
——《明日》29.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
——《鸦》30.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楚吟》31.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村红。
——《晚坐寄友人》32.争奈野鸭无数健,黄昏来占日栖枝。
——《和袭美悼鹤》33.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
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
那么它在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是什么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意象,欢迎阅读和参考。
蜡烛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古代诗人笔下,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物体,古代的诗人常用它来入诗,古典诗歌中很早就出现了这一事物,如《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了古人点着蜡烛在游乐交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首咏烛诗和烛赋,如庾信的《对烛赋》和萧衍的《咏烛诗》,那时多是把它当作照明的物体来描写,还未真正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唐代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蜡烛的描写,蜡烛成为文人抒情达意的意象,其中,李商隐是位多用蜡烛入诗的诗人。
受此影响,唐以后的诗人也常用这一意象入诗。
一、关于李商隐“蜡烛”意象的诗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晚唐著名诗人,有《李义山诗集》。
他的诗构思比较奇特,风格也很细腻缠绵,特别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同时,李商隐的诗有着丰富的意象,比如:夕阳,青鸟,月亮,蝴蝶,梦,镜,灯,蜡烛等。
他的下面四句诗中均出现了蜡烛这一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炬”;“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中的“蜡烛”;“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中的“蜡”;“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中的“蜡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主要写相隔两地的爱人,苦于距离难以相见,好不容易盼到相会,到了离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
离别后,诗人与所爱之人刻骨的相思,诗人不顾艰难险阻,对爱情苦苦追求。
蜡烛杨万里这首诗的意思
《蜡烛》是中国宋代文人杨万里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中,杨万里以蜡烛为象征,将人生比作蜡烛的燃烧。
他描述了蜡烛的初亮,然后缓缓燃烧,最终烧尽的过程。
蜡烛的短暂,让杨万里感慨万分。
诗中的“初”、“半”、“尽”三个词蕴含了一
个人一生的时间流逝。
整首诗意味深长,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一切都会逝去的无常。
诗人在对蜡烛的细腻描写中,传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对逝去年华即将成为空白的无奈感。
通过与蜡烛的比喻,杨万里表达了对自身生命不可逆转的态度和对光阴的珍惜。
总的来说,这首诗意味深长,通过蜡烛的短暂寿命,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烛》古诗鉴赏
《烛》这首诗是李商隐所写,全诗原文如下: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是作者在离别时对蜡烛的吟咏,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奈。
诗中的蜡烛不仅具有传统的象征意义,还被赋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感受。
在诗的开头,“蜡烛有心还惜别”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这里的“蜡烛”不仅是指实际的蜡烛,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境。
他感到自己像蜡烛一样孤独和无助,只有通过燃烧自己,才能照亮黑暗。
“替人垂泪到天明”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深眷恋。
这里的“人”指的是作者所爱的人,而“垂泪”则是指作者在离别时哭泣。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感到自己无法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只能独自垂泪,直到天明。
整首诗的氛围是悲伤和无奈的,表达了作者在爱情中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诗中的蜡烛也象征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助,强调了他在爱情中的牺牲和奉献。
总之,《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寒食古诗的意思
1、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第 1 页共1 页。
古诗解语花·上元翻译赏析《解语花·上元》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前言】《解语花·上元》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词作,是词人流落他乡,元宵节感怀故人旧事之作。
词上片写荆南之夜,描绘了一个灯月交辉、丽人多姿的元夜欢乐场景。
下片追忆京城“千门一昼”灯节欢腾的场景,抒写节日依旧而情怀衰谢的抑郁之情。
全词语言精炼优美,构思巧妙,词人借描写当地元宵佳节的热闹情景和对京城节日盛况的想象,抒发了自己潦倒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注释】解语花:词牌名。
相传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设宴赏花。
群臣左右为莲花之美叹羡不已,玄宗却指着杨贵妃说:“那莲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语花呢?”后人制曲,即取以为名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绛蜡:红烛浥:沾湿红莲:指荷花灯。
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
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素娥:嫦娥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飞盖:飞车【翻译】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
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OrG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
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
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
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
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
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
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无题[唐] 李商隐相xi ān ɡ见ji àn 时sh í难n án 别bi é亦y ì难n án ,东d ōn ɡ风f ēn ɡ无w ú力l ì百b ǎi 花hu ā残c án 。
春ch ūn 蚕c án 到d ào 死s ǐ丝s ī方f ān ɡ尽j ìn ,蜡l à炬j ù成ch én ɡ灰hu ī泪l èi 始sh ǐ干ɡàn 。
晓xi ǎo 镜j ìn ɡ但d àn 愁ch óu 云y ún 鬓b ìn 改ɡǎi ,夜y è吟y ín 应y īn ɡ觉ju é月yu è光ɡu ān ɡ寒h án 。
蓬p én ɡ山sh ān 此c ǐ去q ù无w ú多du ō路l ù,青q īn ɡ鸟ni ǎo 殷y īn 勤q ín 为w éi 探t àn 看k àn 。
诗词赏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古诗词中描写蜡烛的诗句(35条)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词中描写的往往是思乡愁绪﹑爱国情怀;诗中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故事,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
透过阅读古诗词,青少年可增添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初步概念和理解,逐渐加深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下面是古诗词中35条描写蜡烛的诗句,供大家欣赏阅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汪洙《神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李商隐《嫦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其二》▶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张九龄《望月怀远》▶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乐酣秉烛游。
——李白《对雪醉后赠王历阳》▶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白居易《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佩声寥亮和金奏,烛影荧煌映玉钩。
——徐铉《陈侍郎宅观花烛》▶织女西垂隐烛台,双童连缕合欢杯。
——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琉璃影里烧银烛,果然是夜夜元宵。
——高明《戏文·蔡伯喈琵琶记》▶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朱熹《百丈山记》▶去年元夜,正钱塘,看天街灯烛。
——赵长卿《探春令·元夕》▶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寒食古诗意思
《寒食》全诗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内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内容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的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了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寒食节相关介绍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节。
寒食古诗意思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有关蜡烛的古诗
在古代文学中,蜡烛是一个常见的诗歌意象,它象征着光明、温暖和希望。
以下是几首关于蜡烛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蜡烛》——苏轼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别时容易见时难,长亭连行路迢迢。
这首诗表达了蜡烛的情感和担忧。
蜡烛作为伴随人们的光源,它在别离时感到惋惜和心痛,它为别人默默付出,并在长亭上等待,但见面却困难重重。
2.《沁园春·长蜡烛》——毛泽东
蜡烛照亮征途远,长路漫漫心不变。
烈火燃烧永不息,温暖人间恒如年。
这首诗以长蜡烛为象征,表达了对艰苦斗争的坚持和党的事业的信心。
蜡烛虽然短暂,但它的光明能够照亮征途,点燃心中的希望,永不熄灭。
3.《蜡烛台上》——杜甫
蜡烛台上月初圆,黄花辞别满川山。
云生岳顶星璀璨,雨过池塘波澜间。
这首诗以蜡烛台为背景,描绘了月亮初圆时的美景。
蜡烛照耀下,山川之间洋溢着别样的黄花,云霞像星星一样闪耀,雨过后的池塘泛起涟漪,展现出美丽而宁静的景色。
以上几首古诗,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蜡烛的形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们对蜡烛所象征的光明、温暖和希望的思考和感悟。
蜡烛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代表着力量和希望。
蜡烛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前进道路,在黑暗中给予人们温暖和勇气。
让我们从这些古诗中汲取力量,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光芒温暖他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信心,持续前行。
无论是生活中的点点蜡烛光芒,还是心中的希望之火,都能燃烧出美好和幸福的未来。
《寒食》原文及译文《寒食》原文及译文《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寒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原文: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赞美蜡烛的诗句古诗
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2、《赠别》——唐代杜牧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3、《白蜡烛诗》——唐代孙氏
景胜银釭香比兰,一条白玉逼人寒。
他时紫禁春风夜,醉草天书仔细看。
译文:光亮胜过银灯,香气赛过兰花的白玉一般的白蜡烛,就好比丈夫的才气。
不久,他就会进士及第,待诏翰林,乘醉草拟诏命,到那时让大家好好看看。
4、《牡丹》——唐代李商隐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译文:像石崇家的蜡烛那样光彩照人,哪里需要剪去烛花?它遍体异香,又何必要像荀令君那样用香炉熏染呢?
5、《晚坐寄友人》——唐代温庭筠
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寸红。
译文:那个旧簪子已历三秋,表面已经浮黄泛白,颜色不一。
蜡烛烧了一夜,还剩最后一点微光。
古诗文《【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赏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朝:杜牧làzhúyǒuxīnháixībié,tìrénchuílèidàotiānmíng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古: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明【下平八庚】今: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明【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出自:唐代·杜牧《赠别》作品原文: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释义】意思是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问答】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什么意思?答:蜡烛想陪你到永远,但却不得不燃烧殆尽,尽管如此,默默付出,也只不过是帮人照明,得不到同等的惜别。
把蜡烛拟人化,用蜡烛比喻人,表示伤心程度,垂泪到天明意思是一整个晚上都在伤心。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什么意思?答: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人流泪直到天明。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猜成语?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近义词移花接木、弄虚作假、偷梁换柱等。
反义词正大光明。
汉语句例: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与君离别,不知其期,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秋夕古诗原文及翻译
秋夕古诗原文: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古诗原文的翻译如下:
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
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见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
秋夕古诗古诗简介:
《秋夕》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
换个心境体会,本诗描绘的却是一幅“秋夕乘凉图”,宫女的活泼轻快之情跃然纸上。
蘅塘退士赞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
描写蜡烛的古诗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盈小扇扑流萤。
——《秋夕》
2、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无题》
3、楼上黄昏欲望休,玉带横绝月中钩。
——《代赠二首》
4、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楚吟》
5、遗簪可惜三秋白,蜡烛犹残一村红。
——《晚坐寄友人》
6、争奈野鸭无数健,黄昏来占日栖枝。
——《和袭美悼鹤》
7、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
——《槿花二首》
8、雨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
——《隋宫》
9、池暖五秋色,江晴有暮鸦。
——《桂林路中作》
10、眼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浦云。
——《题鸦》
11、摆到荣回入暮霞,斑距嘶断七香车。
——《无题》
12、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
——《青陵台》
13、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天涯》
14、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
——《明日》
15、秋夜床前蜡烛微,铜壶滴尽晓钟迟。
——《长门烛》
16、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林灯灭烛时。
——《曲池》
17、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
——《牡丹》
18、银钥却收金锁台,月明花落又黄昏。
——《宫词二首》
19、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菊》
20、郿坞抵陈仓,此地忌黄昏。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21、红蜡烛前明似昼,清毡帐里暖如春。
——《雪夜喜李郎中见
访兼酬所赠》
22、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访隐者不遇》
23、屏风临烛钟,扞拔倚香。
——《和孙林韦蟾孙省咏》
2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25、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冬》
26、黄昏独立佛屋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暮立》
27、归来未放笙歌散,画缄门开蜡烛红。
——《夜归》
28、前明照罗衫泪,马上风吹蜡烛灭。
——《华清宫感旧》
29、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
——《楚泽》
30、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无题》
3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32、长是江楼便伊健,黄昏犹待倚栏杆。
——《归葵》
3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34、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北青萝》
35、求仙欲上鲜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板桥小别》
36、月榭故香因雨发,风怜残烛隔霜清。
——《银河吹笙》
37、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眼日已斜。
——《下醉》
38、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
——《鸦》
39、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秋。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