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31.19 KB
- 文档页数:3
回归生命的教育在这个技术宰制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封闭了通向灵魂的大门,对生命的异化和遮蔽使其迷失了方向,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
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就是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
它让人们重新审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
此书的前言就点明了全书的主题——回归生命的教育。
作者认为生命的教育要尊重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但并不是放任不管。
要制定“保障自由”的纪律,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学会自由”。
他强调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新世纪的教育应该走出“异化的洞穴”,回归生命本身。
读《生命与教育》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
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
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
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
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当然,这种存在,并不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
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
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
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
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
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
同时,他还列举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教师走进生命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生命化教育》读后感儋州市新州中学陈海莲当看到《生命化教育》这本书最喜欢的是它的圭寸面“绿色”绿色代表的生命的气息,封面上有一段话“以人为本的时代,呼唤教育向生命的回归,走向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让教育成为生命关怀的事业;生命化德育,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生命化学校,让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生命化课程,让课程成为生命的经历和体验;生命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创造;生命化班级,让班级洋溢生命成长的气息;生命化教师,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幸福。
”读了这段话也就体会到这本书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命化,使教育实现生命的诗意栖居”。
在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生命化教育”这个关键词。
那么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呢?有人说,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
生命化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生命适宜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地。
“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 ,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生命化教育的几个关键点是1、直面生命,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社会的、文化的。
人的本能的发展和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
一个自然生命体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教育显然是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换言之,生命的成全,必须要教育。
2、在生命中,尊重生命的特征生命化教育当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使教育适合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为此,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3、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高开放、多元的环境。
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教育需要使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500字5篇生命教育心得体会500字1为期两天的“生命教育”培训完毕了,与以往参与培训后的感觉大有不同,以前参与过几次教师培训,要么是一些“专家们”向我们讲解专业理论学问,要么是“名师”向我们介绍胜利的阅历,总让我感觉遥不行及,而此次培训让我有了碰触心灵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点:一、生命教育的核心实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曹教授要求我们做到三个充分:充分信任每一个人都具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充分敬重每个人反映出来的客观现状,充分观赏每一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三点无一能够做到,以前,总是埋怨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差、学生素养低,学校领导没有为我们制造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家长不理解我们教师的苦心,抨击现有的教育体制,斥责应试教育等,为我们所教出来的低素养学生找理由。
其实,作为教师,我的教学实践又何尝不是偏离了教育的本质,面对那些后进生,我总埋怨他们不思进取,批判他们总是为自己完不成作业找借口。
我又何曾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厌恶学习的真实背景?我从没做过,甚至没有试图去做,我固执地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不行救药的,也或者说是他们父母从小就没教育好,把责任一推了之。
曹教授的讲课让我了解了真正的教育是敬重生命的教育,敬重人性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伴随着自我端详与提高。
静默自问是总结反思的良方。
静默自问:我在工作中的常态是什么?我工作所围绕的核心是什么?我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我所做到和想要的是全都吗?从前,我的工作常态是劳碌、烦躁,总有忙不完的事,却总觉得做的是无用功。
我工作围绕的核心是学生,却又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这种冲突让我始终感到疲惫和苦痛。
经过曹教授的点拨,我熟悉到,工作是为了自己,这让我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自己而工作,其实是一件美妙的事。
静默自问可以让我们觉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熟悉自己,只有认清自己的当前状态,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
三、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心灵归位。
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
而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此种种,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关联。
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表现不佳,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
面对青少年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单以传统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等已经不够,我们应该呼吁让教育回归本质——从“教书”回归“育人”的本质。
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来加以解决,在家庭教育中贯穿更为契合本质的理念来加以运用,而全社会也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
这时候,一种新的教育门类——生命教育开始得到普遍的关注,我们应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其他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将生命教育运用到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内涵从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始的生命教育,在21世纪之后已深刻地影响到中国。
生命教育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提倡“生命的教育”的重要性。
1968年,美国知名作家、演说家、作曲家、摄影家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北部内华达山脚下的丘陵地带正式创建了“阿南达村”学校,这是一个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校集团。
而“阿南达”是梵语,意指“喜悦”,说明生命教育是一种在学习中可以释放自我压力、寻找生命中成长快乐的教育。
约10年之后的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这应该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概念(life education)的机构,该中心主要从事的工作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从1997年开始,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
其产生的背景是:一些质优女生(品学兼优)的自杀;后来发生于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中大量生命的丧失;许多青少年对生命不尊重、不珍惜的现实。
“……有鉴于当时台湾物质生活的追求欲望,已凌驾了心灵方面的追求,社会快速朝向多元化发展,导致人们缺乏一套能够肯定自己、稳固人际关系、增进守法精神的伦理观;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已经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发展,举凡飙车、自杀、校园伤害事件在当时也时有所闻。
”(徐敏雄:《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MANNHEIM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国立编译馆主编,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47页。
)现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都普遍地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生命教育。
从2004年开始,在中国的上海、辽宁、黑龙江、湖南等省市也开展了生命教育,而云南省则在2008年之后、陕西省在2010年之后推广了生命、生存与生活的“三生教育”。
何为生命教育?一般来讲,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以让人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所以,有关生命的教育约有九大议题:认知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悦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不朽生命。
三、生命教育是全人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应广泛地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方法真正运用到各学科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运用到家庭教育中、结合到有关青少年成长的各项活动工作中,并广泛地与社会服务、社会公益、社会文化建设等结合,这是生命教育事业最重要的职责和意义所在。
目前,开展生命教育的“重地”是广大的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这个群体以专家为牵头者,教育工作者形成合力来在学校中推广生命教育,形式包括培训教师、开设专门的课程等等。
但是,生命教育这项事业仅仅一个领域重视并开展就足够了吗?就如同许多人至今还认为教育青少年只是学校的任务一样,这是个极为狭隘的认识。
回归本质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大教育,是全人的生命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活动组委会为例,组委会从2005年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至今已有9年有余,既是大陆第一家开展这项事业的机构,也是最能够体会生命教育一路发展过来的经验教训的团队。
组委会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才在已经相对成熟和有一定基础的教育领域之外,广泛开展了生命教育夏令营、生命教育进校园活动,将生命教育运用在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和暑期活动中,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青少年的家长们。
并且,组委会于2007年首创、2010年升级改造的“生命教育馆”也是一个大胆创新。
一方面,“生命教育馆”不同于香港诺亚方舟生命教育馆和台湾宗教博物馆、心灵愈花园等生命教育场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而是完全由企业出资建立,这就决定了这个场馆的建设、推广和企业的发展需求息息相关,可以说“生命教育馆”是绝佳的企业公益营销的例子。
场馆以免费的方式常年对社会开放,所有来参观的人员既可以在场馆中感悟生命、自我成长,也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了解,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生命教育馆”也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推广方式,通过这样一个首创的实体展馆,将大家认为较为“空泛”的“生命教育”落在实处,让参观者“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生命教育”,从而达到了影响内化的目的。
建设一个生命教育馆,整合了政府部门、专家团队、设计团队、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是一个生命教育综合性的项目,并且完全具备可复制性和推广性。
除了基金会,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机构也纷纷加入到了其中,比如很多地方的共青团组织、青少年宫等等。
另外,开展生命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灾后心理援助的项目,将生命教育广泛地运用在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社区社工的培训和各项活动中,让广大的心理咨询师、社工和生命教育工作者有了深入的接触和交流,让心理学、社会学和生命教育三大专业领域开始了越来越亲密的碰撞和交流,生命教育的教师队伍已经不限于学校学科教育中的老师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医学领域的有识之士也加入到了生命教育的队伍中。
这些一方面不仅从专业角度促进了几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将生命教育推广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同时,生命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与社会公益服务相结合。
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自2008年起在西部园丁培训和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等纯公益的项目中开设了生命教育课,让这群目前只关注学科教学方法、分数提高的乡村校长和教师们意识到原来生命教育才是自己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根本,也意识到原来一直困惑的学生管理、班级办理、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生命教育。
另外,再以台湾的基金会为例,台湾的诸多基金会和各类公益组织的各项公益项目中,都弥漫着浓浓的生命教育气息,比如台湾弘道老人基金会的“不老梦想系列——关爱老年人公益项目”、台湾罕见病慈善基金会的“不逃跑老爸计划——罕见病孩童家长生命关怀项目”,又比如著名的慈济基金会在治疗一个身患上身弯曲180度怪病病患的救助项目上,是以“帮助小东抬头挺胸做人”为出发点,从生命陪伴到医疗救助的全过程来进行帮扶等等。
这样从关爱被援助群体生命个体、激发生命能量角度出发和为目的的公益项目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广泛或者完全可以充分渗透到诸如老年人关怀、罕见病孩童关怀、青少年领袖培养、灾难救助等各个不同主题的公益项目中,可以很好地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相信,这也是生命教育所担负的重要职责,也是生命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
此外,“全人的生命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生命教育并不单单指面向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老师需要生命教育,心理咨询师需要生命教育,社工需要生命教育,家长需要生命教育,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并不是就教育而谈教育,而应理解为一个“大教育”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是否懂得尊重和接纳他人、是否能够欣赏身边每个独一无二的人、是否能常怀一颗积极阳光的心态,这些早已是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而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最好的教育者,“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滋养生命,生命成长生命”,这也是最好的教育。
四、开展生命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生命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伴随着诸多的艰辛与困难,很多人和机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做生命教育工作,不被上级领导支持和认可,甚至遭受诸多质疑,现在也依然有很多生命教育工作者在“孤军奋战”。
而即使开展了生命教育的机构和地区,仍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几经迷茫,或找不准自身定位,或缺乏各方面资源,或面对这项工作一筹莫展。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各类相关工作,但是没有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和缺乏生命教育意识的人群依然是大多数。
可以说,生命教育这个概念从出现到现在,一路伴随而来的质疑、困难、艰辛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到目前依然还有很多迷茫之处,很多机构也多次面临生存的压力而差点放弃过。
目前,生命教育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生命教育”依然在“生存”和“发展”之间两难,在“公益”和“市场化”之间难以取舍,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停留在等待“输血”来开展的初级阶段,远未达到可以通过“造血”来形成生命教育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同时目前的“生命教育”还始终未能足够的落地,在专业性和普遍应用性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和交叉点还较为模糊;此外,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目前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地开展生命教育的专业研究,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