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74.67 KB
- 文档页数:4
巧用溶解度曲线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
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
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
(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
(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
(质量分数最大的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100g+S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等效法)×100%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S纵+100g技巧引入: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
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溶解度/gt/℃21Om 3m 4 m 1m 2 Bca b A 溶解度曲线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1.涵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
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 (1)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 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 (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溶液(溶解度曲线)知识集结知识元溶液的形成知识讲解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的特征:(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分层或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3)组成溶液是由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和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两部分组成的。
常见的溶剂有水、汽油、酒精等。
2、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分层。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会分层。
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1)悬浊液中的小颗粒和乳浊液中的小液滴都是由许多分子的集合而成的分子集合体,远远大于溶剂中的单个分子或离子,不能共同运动;宏观表现为分层,即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中的溶质则是以单个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着的,与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大小级别相同,能共同运动;宏观表现为不分层,即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放出热量。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明显吸收热量。
如:硝酸铵。
大多数物质在溶解时即不明显放热也不明显吸热。
如:氯化钠。
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
注意:(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溶液的状态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
期末冲刺易错点:溶解度曲线一、教师期末备考建议溶解度曲线这个知识点是考试中的热点,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或者信息阅读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是2~6分,而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对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曲线的信息量非常大,想要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就必须先熟练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此外,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主要是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查找某种物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2)比较不同固体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3)确定温度对于溶解度的影响状况(4)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如何配制饱和溶液(5)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
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重点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勤加练习,加深理解,熟练掌握。
二、期末易错知识点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是某一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的点代表在该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其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代表不饱和溶液,而在曲线上方的点,则代表有未溶解固体的饱和溶液。
当有多条曲线时,出现交叉点,则表示这些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2.溶解度坐标内点的移动基本原则:温度升高向右平移,温度下降向左平移,浓度上升向上平移,浓度下降向下平移。
如坐标图中初始溶液在a点,从T2降温至T1,a点向左平移至a’点,a’点与T1温度时溶解度曲线纵坐标差可衡量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
溶液初始在a点,在温度T2恒温蒸发溶剂,a点向上平移至a”点,a”点与T2温度时溶解度曲线纵坐标差可衡量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
3.物质的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剧烈上升的物质称为“陡升型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缓慢上升的物质称为“缓升型物质”。
若要提纯陡升型物质(如KNO3中混有NaCl)常采用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而后过滤的方式提纯。
若要提纯缓升型物质(如NaCl中混有KNO3)常采用加热浓缩恒温蒸发溶剂结晶而后过滤的方式提纯。
三、期末易错典型例题例1.(2017南京溧水月考)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如图所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时,a的溶解度等于b的溶解度B.在t℃降温至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C.a的饱和溶液从tD.t1℃时,a的饱和溶液60g中含有溶剂50g例2.(2017南京清水亭学校月考)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巧用溶解度曲线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
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
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
(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
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
(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
(质量分数最大的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100g+S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等效法)×100%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S纵+100g技巧引入: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
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微专题5 溶解度曲线及溶解度表分析考向一溶解度曲线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1)明确溶解度曲线上点的含义(某点是在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g。
交点是在某温度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线上方的点表示是饱和溶液,下方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2)明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线越陡,表示该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3)明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的判断方法;(4)明确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的方法。
2、溶解度曲线:线的含义:三线:①“陡升型”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如KNO3;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如NaCl;③“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3、点的含义:四点:①曲线上的点:所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温度下饱和状态)。
②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③线上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饱和且有部分晶体;③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1. 【2023四川内江真题】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 t1°C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通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乙的溶液中获得晶体D. t2°C时,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可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答案】B【解析】A.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此选项正确;B. t1°C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t1°C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此选项错误;C. 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一般采用蒸发结晶法从溶液中获取晶体,此选项正确;D.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C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5g,则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可形成甲的不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解度曲线综合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
这类题目涵盖面广,综合性强。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
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
在2011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许多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试题,现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溶解度的意义例1 (2011·嘉兴)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 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
则图1中能正确表示a、b 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解析:由题意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同时符合的图像只有选项C。
答案:C点评: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例2 (2011·四川省眉山市)如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 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据图回答:(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___ (填物质序号)。
解析:(1)在溶解度曲线上两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即t1℃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20克,在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所以只能形成60克溶液。
(3)在t2℃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越靠上的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所以应是:cba。
答案:(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2)不能(3)cba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溶解度的一些问题,要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清楚交点的意义。
三、判断晶体的析出例3 (2011·河北)根据图3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解析:A中没有温度限制,所以不能比较甲、乙溶解度;B中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之后,还是不饱和溶液;C因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都会有晶体析出;D中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但是题中并没有说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以错了。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一、溶解度曲线图上的点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如A点表示当温度为t2时,物质R的溶解度为ag。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B 点表示当温度为t1时,物质R和N的溶解度相等,都为bg。
二、溶解度曲线图上的线每一条曲线都表示这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总趋势,主要有:1、陡升型:绝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陡峭。
如曲线R,代表物质有KNO3、NH4NO3等。
2、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如曲线M,代表物质有NaCl。
3、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如曲线N,代表物质有Ca(OH)2。
三、溶解度曲线图上的面1、在溶解度曲线上方平面上的任何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含有部分固体溶质的饱和溶液,即按照该点所示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g溶剂中配制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且还有未溶解完的溶质存在。
如C点。
2、在溶解度曲线下方平面上的任何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形成了不饱和溶液,即按照该点所示温度和溶质质量,在100g溶剂中配制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如D点。
四、溶解度曲线图的综合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出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根据溶解度曲线的走向,可以判断或比较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如在t3时,R、M、N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 < M < R。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技巧溶解度曲线题型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个方面进行解答: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以下作用:1⃣️可根据已知温度查出相关物质对应的溶解度;2⃣️可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其对应的温度;3⃣️也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专题05 溶解度曲线此类试题在解题时应注意:1、正确理解溶解曲线上的点、线等构图元素的含义;2、结合溶液中其他概念及原理进行判断;3、在变化过程中要找清变量和不变量。
预测题:1.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答案】 AD【解析】试题分析:A、由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由溶解度的意义可知,在6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故A说法不正确;B、由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在升高温度时,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都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说法正确;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C说法正确;D、由于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在降温至t1℃时,不一定都有晶体析出.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AD.考点:溶解度曲线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 l℃时仍为饱和溶液B.在t2℃时,a、b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t1℃时,a的60g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 g【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从t2℃降温至t l℃时a的溶解度变小,所以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此项正确。
B.在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如溶液不饱和无法确定。
中考复习专题——溶解度曲线及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1、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溶质或者降温的方法使其达到饱和状态。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线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练习:溶解度/g1.NaCl和KNO3的溶解度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60 ℃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2)20 ℃时,将50g NaCl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3)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提纯KNO3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60 ℃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分别得到溶液甲和乙。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实例解析及复习规划一、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查找物质的溶解度秘招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曲线上点对应的纵坐标值,如丙物质在t 1℃时的溶解度为50 g。
(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秘招同一温度下,位于上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下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如0 ~ t3℃,乙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乙>甲;0 ~ t 2℃,丙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丙>甲;t 2℃时,甲、丙两曲线相交,此时溶解度大小为甲=丙。
特别提醒:比较溶解度,温度是前提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秘招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从左向右看曲线的走势是向上、向下还是平缓。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分为:1陡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如甲;2缓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不明显,如乙;下降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如丙。
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秘招以溶解度曲线为界限,曲线上及上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对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如下:a.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b. 对于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大小比较秘招,若溶液为饱和溶液,则:,通过计算可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对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当0< t < t 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当t = t 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 > t 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⑥温度变化时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秘招1根据有无晶体析出秘招2根据曲线走向(饱和溶液适用)⑦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秘招二、溶解度表下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019-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三)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一、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3.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4.在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恰好饱和的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则表示未溶解的溶质与饱和溶液共存的混合物或过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2)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类型1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例1 (xx·潍坊)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仍是饱和溶液B.a2℃时,丙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液的质量分数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丙>乙思路点拨:根据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都为不饱和溶液;a2℃时,乙和丙的溶液是否达到饱和都无法确定,所以无法比较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微专题09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1.(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如图为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 3℃时,甲、乙、丙三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
(2)t 2℃时,甲和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
(3)P 点对应混合物,甲、乙、丙中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_____。
【答案】(1)丙<甲<乙(2)甲=丙(3)乙【解析】(1)如图所示,t 3℃时,甲、乙、丙三物质溶解度点在上的是乙表示乙的溶解度最大,其次是甲,最下面的是丙,表示丙的溶解度最小,因此三者溶解度小到大的顺序是:丙<甲<乙;(2)如图所示,t 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此温度下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则根据t 2℃时,甲和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用公式100%100g⨯+溶解度溶解度:计算,因此t 2℃时,甲和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丙;(3)如图所示,P 点对应的甲和丙溶解度点都在P 点以下,说明此时甲和丙都处于饱和状态,而P 点在所对应的乙的溶解度点以下,说明此温度下乙是不饱和状态,故填:乙。
2.(2022·湖北襄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突破一、溶解度曲线(1)t 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______丙(填“>”“<”或“=”)。
(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
(3)t 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
A.甲溶液仍是饱和溶液,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答案】(1)=(2)丙(3)C【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1t ℃时甲、丙两条曲线相交于一点,即1t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丙。
2021年中考化学知识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
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班主任⽀招】中考化学核⼼考点:溶解度曲线及其应⽤⼀、近年中考溶解度曲线考查⽅式:(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属于中考的必考内容。
考查⽅式:⼀线型、⼆线型、三线型、四线型、实验与曲线融合型等。
要明确:①各物质溶解度曲线的由来:⽤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温度,许多点组成的⼀条光滑曲线,反过来讲:纵坐标表⽰溶解度,横坐标表⽰相应的温度;②会看图中各类曲线的⾛势,明确其中的含义;③知道各类曲线的交点的含义:在该温度下两类物质的溶解度相同;④会通过⽐对坐标图中纵截距的长短,来判断温度变化引起各饱和溶液析出的晶体多少;⑤根据曲线的⾛势,会采取⼀定⽅法(改变温度、溶剂量等)实现该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变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⑥会⽐较某⼀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的⼤⼩等;⑦知道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以其溶解度 “反常” 的特性;⑧会判断“线外点”所对应的溶液的状态。
⼆、知识梳理与答题指导★★★点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物质在该点所⽰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的⾯积上的点,表⽰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湿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的⾯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在该点所⽰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变化规律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升⾼⽽增⼤,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湿度的影响很⼩,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湿度的升⾼⽽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湿度的升⾼⽽减⼩(纵坐标表⽰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
★★★应⽤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较相同湿度时(或⼀定湿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
3.⽐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法。
1. A.10℃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2. B.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0%3. C.20℃时,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60g溶液4. D.从混有少量乙的甲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甲,最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答案B解析分析:A、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据此计算解答;B、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分析解答;C、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D、据甲、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分析提纯甲的方法.解答:A、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正确;B、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0%,故错误;C、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0g,所以将1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可完全溶解,得到60g不饱和溶液,正确;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此混有少量乙的甲中提取交纯净的甲,适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知识的运用,能较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 A.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2. B.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 D.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答案C解析分析:A、根据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比较方法考虑;B、根据曲线中交点的含义考虑;C、根据溶解度曲线观察即可;D、根据20℃时甲的溶解度进行计算即可.解答:A、从40℃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A说法正确;B、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B说法正确;C、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C说法错误;D、20℃时甲的溶解度是25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物质,所以20℃时,把3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只能溶剂25g,所以溶液是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含义,知道溶解度大小的比较方法,知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质量需要根据溶解度进行分析.1. 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 B.t℃时A、B、C的溶解度大小为A=B>C3. C.t℃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时,A、C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4. D.t℃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①观察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并分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③查找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结合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分析.解答: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B、t℃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A=B>C,正确;C、t℃时,根据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当降温到t℃,A仍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与t℃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在t℃时A的溶解度大于t℃时C的溶解度,故降温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错误;D、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5g,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0%,正确;故选C.点评:明确溶解度由线的意义是解答本题关健,同温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成正比,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并能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4.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 A.在6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都是52克2. B.在温度高于80℃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3. C.在37℃时,将2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6%4. D.分别将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80℃降至37℃,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较多的是a答案C解析分析:由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6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都是52克;在温度高于80℃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分别将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80℃降至37℃,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较多的是a.解答:A、在6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都是52克,说法正确,故A正确;B、在温度高于80℃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说法正确,故B正确;C、在37℃时,将2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6%,说法错误,因为将2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只能溶解15克,则×100%=23%,故C错误;D、分别将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从80℃降至37℃,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较多的是a,说法正确,故D正确.故选C.点评:掌握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了解晶体与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5.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2. B.t℃时,A和B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3. C.将t℃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得到A的不饱和溶液4. D.t℃时,在100g水中放入25gA,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5%答案B解析分析:A、运用温度低于t℃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温度等于t℃时AB的溶解度相等;温度高于t℃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解答.B、运用t℃时AB的溶解度相等和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解答.C、运用温度降低A的溶解度减小,A的饱和溶液会结晶析出晶体得到的仍是饱和溶液解答.D、运用t℃时A的溶解度是25g,说明该温度下100g溶剂水中可最多溶解25gA,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解答.解答:A、温度低于t℃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温度等于t℃时AB的溶解度相等;温度高于t℃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故A说法不正确.B、t℃时AB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故B正确.C、温度降低A的溶解度减小,A的饱和溶液会结晶析出晶体得到的仍是饱和溶液,C不正确.D、t℃时A的溶解度是25g,说明该温度下100g溶剂水中可最多溶解25gA,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100%=20%,故D不正确.故答案选B.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6.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A.15℃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 B.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3.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甲物质大4. D.30℃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30g的甲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较15°C时甲、乙两种物质的度大小;根据曲线的坡度可判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由30℃时甲的溶解度可以判断含30g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解答:A、15℃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B、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15℃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B错误;C、观察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甲,故C错误;D、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故13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30g的甲物质,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如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A.M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2. B.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将t℃时N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3. C.t℃时,在100g水中加入agM或agN,充分搅拌,都能得到(100+a)g溶液4. D.P点表示t℃时,M和N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等.解答:A、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A错误;B、N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将t℃时N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t℃时,N的溶解度为ag,M的溶解度大于ag,所以t℃时,在100g水中加入agM或agN,充分搅拌,都能完全溶解,故得到溶液的质量(100+a)g溶液,故C正确;D、P点表示t℃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1. B.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变成不饱和溶液2. C.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3.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30℃时,A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B、根据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考虑;C、根据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进行分析;D、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考虑;解答:A、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是在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物质,所以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克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有5g溶质没有溶解,故A说法正确;B、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故B说法错误;C、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会析出晶体,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故C说法正确;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加入溶质、降低温度等方法,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饱和溶液的判断,在某一温度,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管是升温还是降温,只要是溶解度见小了,就会析出晶体.9.右图是常压下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 A.T℃时,甲的溶解度是20g2. B.甲和乙可能是气体3.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大4.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以用结晶法提纯甲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判断提纯物质的方法等.解答:A、根据甲物质的溶解度不难看出,在T℃时,甲的溶解度是20g,故A正确;B、由于气体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甲和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甲和乙都不可能是气体,故B错误;C、根据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C正确;D、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混有少量乙的甲,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