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44.24 KB
- 文档页数:3
第九单元知识点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3、被溶解的物质叫做。
4、锌和稀硫酸恰好反应,反应后的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5、最常用的溶剂是。
6、酒精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硫酸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盐酸:溶质是,溶剂是。
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石灰水:溶质是,溶剂是。
7、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混合物叫做。
如:油水混合物。
8、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如:沙土和水的混合物。
9、洗涤剂具有功能,洗涤剂能去掉油污,是由于。
10、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硝酸铵溶于水。
1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
12、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①②。
13、熟石灰的饱和溶液降温后才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原因是:14、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会。
15、20°C,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其含义:。
16、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影响。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和影响。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17、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与之比。
18、配置一定固体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①②③19、配置溶液时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操作有:①②。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①②。
20、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在参与反应。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n的数值是12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答案:C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错误;C、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正确;D、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故选C。
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导致氯化钠质量偏小,从而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而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大,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④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往试剂瓶中转移时有少量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故选A。
3、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
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A.X是水,Y是氧化钙B.X是水,Y是氢氧化钠C.X是水,Y是硝酸铵D.X是水,Y是氯化钠答案:CA、水与氧化钙反应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温度升高,瓶内气体气压增大,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广口瓶内温度升高,瓶内气体气压增大,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下降,不符合题意;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广口瓶内温度降低,瓶内气体气压减小,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升高,符合题意;D、氯化钠溶于水时,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广口瓶内温度几乎不变,瓶内气体气压几乎不变,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第九单元溶液教材重点1.溶液判断:⑪感受溶液定义可知: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某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却能溶于汽油、酒精形成的混合物也是溶液。
如碘酒、碘的汽油溶液,食盐水、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等均是溶液。
⑫常见的液态纯净物有水、酒精、硫酸、汽油等,它们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
⑬泥浆、石灰浆、面粉等难溶性固体放入水中形成的浑浊液体叫悬浊液,不是溶液。
⑭各种油、奶制品等难溶性液体放入水中形成的浑浊液体叫乳浊液,不是溶液。
2.溶液特征和溶液组成:⑪感受一下溶液定义:一是:溶质可以是几种,故,溶液都是混合物;二是:有些溶液是无色的,而有些溶液有特殊颜色,但都均一、稳定、透明。
⑫常见的有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红色,氯化铜、硫酸铜溶液和硝酸铜溶液:蓝色,石蕊试液:紫色,氯化亚铁、硫酸亚铁溶液和硝酸亚铁溶液:浅绿色,氯化铁、硫酸铁溶液和硝酸铁溶液:黄色。
⑬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它们都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
水可以溶解很多物质,如糖、食盐、硫酸铜、硝酸银;水不能溶解碘,而酒精和汽油可将碘溶解形成溶液;油垢可用汽油溶解形成溶液而除去。
⑭溶质是气体的溶液有:盐酸(溶质是氯化氢气体),氨水(溶质是氨气)。
溶质是液体的溶液有:稀硫酸(溶质是硫酸),白酒(溶质是酒精)。
溶质是固体的溶液有:生理盐水(溶质是固体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溶质是固体氢氧化钠)。
⑮溶液的特征: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如:①一杯糖水各部分都一样甜是因为溶液有均一性,即溶液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
②密封放置在恒温箱中的生理盐水时间长了也不会析出氯化钠固体是因为溶液有稳定性,当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质不会析出来。
⑯溶液的命名原则是“质+剂”(溶质名在前,溶剂名在后),如:把硝酸铵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全称应叫“硝酸铵的水溶液”,碘溶于酒精和汽油所得溶液的全称叫“碘的酒精溶液”、“碘的汽油溶液”,即“非水溶剂”在名称中都是点明的,不是隐含的;但溶剂是水的时候一般不指出来,所以“硝酸铵的水溶液”简称“硝酸铵溶液”,“硫酸铜的水溶液”简称“硫酸铜溶液”。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的、______ 的_____;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 、 、 。
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常见离子的颜色:Cu 2+为 Fe 2+ Fe 3+_________________; MnO 4—________________。
b 、溶质的状态可以是______、______或______; 是最常用的溶剂;c 、溶液的质量 = + 。
溶液的体积 ≠ _____的体积 + ______的体积。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 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 ; 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 无 ; 的为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 ;向一定量的 里加入某种 ;当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 ;还能 ;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采用改变温度来进行转化时与大多数物质相反。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改变溶质、溶剂。
(4)结晶的方法:①冷却热饱和溶液;也称为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___________的物质;②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___________的物质;(5)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____________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_是稀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在___________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6)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解放热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4、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九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有水,水为溶剂(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溶解度/g t/℃ 21m m m m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九年级下九单元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和简要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1.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是用来代表化学元素的简写,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
而化学式是用来表示化合物的表达式,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了解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合物的化学式对于学习化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表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竖列被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如周期性规律和原子结构等。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酸和碱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并且酸和碱之间的化学性质得到中和。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酸碱性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实验操作。
4. 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是指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金属元素通常会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则会接受电子形成阴离子。
这种反应产生的化合物通常具有离子键。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原子或离子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指的是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则指的是物质得到电子。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荷转移和电子能级变化的概念。
6. 化学键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是通过电子的共享或转移来实现的。
化学键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多种类型。
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7. 水的溶解性和溶液制备水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溶剂,在化学反应和实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了解水的溶解性和溶液制备是化学实验中的基础内容,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产生机理。
8.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与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就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就是否就是溶液,一般瞧以下两点:(1)就是否就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就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就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就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就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就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就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如水就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就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与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她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与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就是溶质,液体就是溶剂。
②液体与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瞧作溶剂,量少的瞧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就是水,那么水就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就是一种,也可以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就是一种。
溶质与溶剂可以就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与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与,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与。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就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溶液的形成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九年级下册第9章化学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九年级下册的第9章化学知识点包括元素周期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和分子、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本文将介绍这些知识点,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的工具。
它由水平行和垂直列组成,水平行称为周期,垂直列称为族。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过渡金属元素。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序数和一个原子符号。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中的质子数,原子符号则是用来简化元素名称的符号。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周期性特征和趋势规律,比如原子半径、电子亲和力、电离能等。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点,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铁、铜、铝等。
非金属元素则通常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负电性,能与金属形成离子键或共价键,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氧、氢、氮等。
此外,还有一类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元素,被称为准金属元素,如硼、硅等。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相互配合和反应能够产生各种化合物,推动着化学反应的进行。
然后,让我们来探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而电子则绕着核心的轨道运动。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就是元素中的质子数。
当原子失去或获得了电子后,就形成了离子,带正电荷的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为阴离子。
分子则是由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是最小的化学单位。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进行方式。
例如,氧气分子(O2)由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是一种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
最后,让我们讨论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它描述了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并反映了物质守恒的原理。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产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九年级溶液课堂教学:(一)知识要点:知识点1:溶液的基本概念(1)由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例如:蔗糖溶液、生理盐水等;(2)配置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贴标签知识点2:常见的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知识点3:溶液相关概念①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称为溶剂,量少的一种称为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通常把水看作溶剂);②: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例如:植物油和水混合震荡后形成的乳浊状液体)知识点4: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分类:①吸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②放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和分子或者水和离子的过程要放出热量;注意:有得溶液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和过程放出的热量,所以总体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吸热和放热这两个过程在同一溶质溶解时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知识点5(重点):溶解度概念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的叫做不饱和溶液;③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20℃时,100g水里最多能够溶解36g的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我们说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④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知识点6: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注意:㈠上式必须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意义;㈡Ca(OH)₂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降低温度,溶解度升高。
如图:①大部分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甲所示;②Ca(OH)₂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曲线如乙所示;知识点7:气体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压强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例如:氮气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够溶解0.024体系的氮气,则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是0.024g )知识点8(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区分溶液浓/稀的方法:①通过看颜色深浅(比较粗略、准确度不高);②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精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小结:【配套练习】例1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A.可以软化水B.具有乳化的功能C.可以沉降杂质D.溶于水时放热例2 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A.浓硫酸B.硝酸铵C.火碱D.蔗糖例3 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的是()..显变化A.浓硫酸B. 氢氧化钠固体C. 氧化钙固体D.硝酸钾晶体例4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汽水和蔗糖水都属于溶液B.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一定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D.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例5 右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时,取100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A. 130gB.140gC.160gD.180g例6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A.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g,将3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溶液B.配置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和溶解C. 将2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到5%,需要加水200gD. 在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和蒸发溶液中的水分这两种方法,都能把8%的KNO3溶液变成15%的KNO3溶液例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20gB.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和水的用量有关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汽油作溶剂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油污例8 向l00g10%NaOH溶液中加入12.5g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12. 5%B.20% C.22.5%D.25%例9 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温度/℃0 10 20 30 40 50 60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溶解度/gKNO3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时,将40g NaCl固体加入l00g水中,可得到l40gNaCl溶液B .KNO 3和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都很大C .将30℃的KNO 3饱和溶液升温至60℃,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 .20℃时,NaCl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例10右图为A 、B 、C 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物质在常温时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欢迎阅读。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人教版2023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单选题1、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n的数值是12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答案:C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错误;C、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正确;D、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
故选C。
2、下列饮料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汽水B.白酒C.酸奶D.苏打水答案:CA、汽水是碳酸、蔗糖等物质的水溶液,是碳酸、蔗糖等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B、白酒是酒精的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C、酸奶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符合题意;D、苏打水是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下列仪器用途不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AA、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故A选项不正确;B、试管可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故B选项正确;C、烧杯既可用于配制溶液,又可用做反应的容器,故C选项正确;D、酒精灯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热源,可用于给物质加热,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A.碘酒B.盐酸C.氯化钠溶液D.酒精溶液答案:A分析:根据溶液中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回答本题。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2.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3.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元素种类和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目。
4.二价阳离子常用的有Cu2+,Fe2+,Zn2+等。
第二节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离子反应是由离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引起的反应。
2.离子之间发生反应时,正离子与阴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不变。
3.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4.化学方程式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第三节化学实验1.化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验证化学理论和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实验前应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步骤,并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
3.实验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实验仪器和材料,不得随意丢弃有毒有害物质,注意实验废液和废品的处理。
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荷发生转移的反应。
2.氧化是电子的流失,还原是电子的获得。
3.氧化剂是能够氧化其他物质的物质,还原剂是能够还原其他物质的物质。
4.氧化还原反应中,含氧元素的原子数增加,称为氧化过程;含氧元素的原子数减少,称为还原过程。
第五节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1.化学能是宇宙中各种物质在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
2.化学能的释放和吸收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完成的。
3.化学能的转化是指从一种化学物质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物质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4.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第六节可燃物质和非可燃物质1.可燃物质是指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能的物质。
2.烧火需要燃料、氧气和着火点。
3.阻燃剂是能够降低燃烧速度和阻碍火焰蔓延的物质。
4.非可燃物质是指不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或者发生反应后无法继续燃烧的物质。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溶解度/g t/℃ 21m m m m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点:
I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II 、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②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 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③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I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
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II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III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此情况可以 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 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
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 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溶解度/g
IV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V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
②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100%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S
S +溶剂质量× 100% (注:数值上C < S 如溶解度为30克的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30%)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加速溶解)、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
以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
(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 ×5%=2.5g ,②水的质量:50g -2.5g =47.5g 。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2.5g 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 水。
(3)溶解
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4)装瓶,贴签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