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养生小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6.72 KB
- 文档页数:2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机制相当于正常人体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作为一种药物,在体内发挥其生理作用,如:升高血糖、促进蛋白分解、保钠排钾等,用来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称为替代治疗。
但是,通过临床实践,人们发现超过生理剂量的GCs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抗炎和免疫抑制,还有抗休克、抗毒素、减轻纤维组织增生等。
1.方法与作用1.1 抗炎作用药理剂量时,GCs的抗炎作用很强,可以抑制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
主要通过抑制炎症细胞趋化、改变炎症介质。
1.2 大剂量的GCs可引起免疫抑制药理剂量的GCs可影响免疫反应多个环节,主要是诱导T细胞凋亡,也能抑制抗体的生成。
外周血中,大多数白细胞如: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臣噬细胞的数量皆会因之减少,中性粒细胞虽然数量增多,但皆来自粒细胞循环的边缘池。
1.3 抗休克GCs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从而改善微循环,并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在抗休克治疗时,GCs成为重要的药物之一,特别是在感染性休克时,由于GCs具有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提高机体对细胞内毒素的耐受力,更可能降低休克的严重程度。
1.4 杀伤肿瘤细胞GCs与受体结合后可诱发某些肿瘤细胞的溶解或凋亡,可用于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瘤等的治疗。
1.5 减少纤维组织增生GCs通过影响炎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质蛋白的调节,并抑制I型胶原蛋白合成,从而减少纤维组织增生。
在早期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中,人们对此类药物的广泛作用和诸多的副作用产生机制深感不解。
20世纪末,科学家们在动物及人类的细胞中发现了糖皮质激素受体(GR),才进一步在分子水平对GCs的作用机制有所了解。
GR是一种核受体,存在于人类几乎所有的细胞中,不同类型细胞其表达数量存在差别,受到细胞周期特异的方式调节。
GR与另一种核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MR)共同介导了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虽然MR较GR更容易与GCs结合,但MR的分布远较GR局限,仅存在于肾脏、结肠、唾液腺的上皮细胞和心、脑细胞中,这就是GCs容易发生水、钠潴留与高血压等副作用的原因。
糖皮质激素定义与分类、来源、生物效应期、换算、用药疗程、用药时间及在慢性炎性脱髓销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肌炎等疾病临床表现和治疗定义与分类糖皮质激素,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调节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超剂量使用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等药理作用。
根据来源分为: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内自行分泌,包括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②外源性糖皮质激素:体外合成,包括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根据生物效应期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其中短效糖皮质激素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中长效糖皮质激素均为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根据给药途径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外用。
换算临床工作中,常需面临不同激素之间的换算,要遵循“等效剂量”的原则。
等效剂量是指虽然剂量不同,但是其疗效等同。
对于糖皮质激素,虽然各类型抗炎活性不同,但服用等效剂量,可以发挥相同程度的作用。
剂量换算:氢化可的松20mg=可的松25mg=泼尼松?mg=泼尼松龙?mg=甲泼尼龙4mg=地塞米松?mg=倍他米松?mg。
用药疗程对于糖皮质激素,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短程治疗、中程治疗、长程治疗、冲击治疗、终身替代治疗。
短程治疗:疗程<1月,适用于感染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结脑),停药时需逐渐减量至停药。
中程治疗:疗程1-3月,适用于病程较长且多器官受累性疾病,生效后减至维持剂量,停药时需逐渐减量。
长程治疗:疗程>3月,适用于反复发作、多器官受累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维持治疗每日或隔日给药,停药前应逐步过渡到隔日疗法后逐渐停药。
冲击治疗:疗程多<5天,适用于危重症病人,可迅速停药。
终身替代治疗: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用药时间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日上午8时左右为分泌高潮,随后逐渐下降,午夜12时为低潮。
替代治疗的名词解释在当今医疗界,替代治疗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们对整体健康的重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替代治疗的潜力。
那么,什么是替代治疗呢?本文将对替代治疗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概念、方法和局限性。
概念解析替代治疗,顾名思义,即在传统医学方法之外,采取其他替代方式来促进健康和疾病的康复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医学不同,替代治疗着眼于整体健康,强调身心灵的统一。
它追求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综合方法,注重个体需求和自然疗法的运用。
方法探讨替代治疗采用多种方法和疗法,以达到维持健康和医治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主要的替代治疗方法进行解释。
1. 草药疗法:草药疗法是替代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使用植物的各种部分,如根、叶、果实等,制成草药汤剂、粉末或外用药品,用于治疗疾病。
许多传统文化中都有对草药的运用经验,这些草药被认为具有疗效,能够改善身体的自愈能力。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平衡身体功能的目的。
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消化系统问题、压力缓解等多个领域。
3. 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一种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来促进身心健康的疗法。
它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和写作等形式。
艺术治疗被认为有助于表达情感、减轻焦虑、增强心理弹性,并在心理疾病和创伤恢复中发挥积极作用。
4.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强调平衡人体的阴阳和五行元素,通过调整气血、脉象等来治疗疾病。
中医学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和饮食疗法等。
它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长期以来被广大中华民族所信仰和实践。
局限性探讨尽管替代治疗在一些方面表现出了许多积极的效果,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与传统医学相比,替代治疗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其有效性。
由于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替代治疗难以取得一致的治疗效果。
其次,替代治疗往往需要患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具有调节机体代谢、免疫和应激等多种生理功能。
在临床医学中,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缓解。
然而,由于其副作用和滥用情况,其临床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南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指南,以帮助医生、药剂师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视神经炎等。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包括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
具体使用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剂量过大会导致副作用,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疗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疗程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在达到治疗效果后,应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给药方式:口服、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联合用药时应谨慎,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继发性糖尿病等。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停药反应。
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步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禁忌症:糖皮质激素对于某些疾病是禁忌使用的,如活动性肺结核、胃溃疡等。
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应排除这些禁忌症。
儿童和孕妇:儿童和孕妇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特别谨慎。
在必要情况下,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以降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 引言1.1 糖皮质激素的定义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内源于人体肾上腺皮质的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多种生理过程。
糖皮质激素通过与核内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转录,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功能。
糖皮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均受调控,是维持内分泌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在炎症、免疫和代谢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维持机体内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抗炎、免疫抑制、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糖皮质激素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成为治疗各种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了解糖皮质激素的定义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深入理解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糖皮质激素的分类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类固醇激素,主要由胆固醇合成而来。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不同,糖皮质激素可以分为两类: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和外源性合成的糖皮质激素。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包括皮质醇和皮质酮等,它们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外源性合成的糖皮质激素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人工激素,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它们具有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相似的生物活性。
根据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和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糖皮质激素类固醇和非类固醇抗炎药两大类。
糖皮质激素类固醇包括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其分子结构类似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具有广泛的抗炎、免疫抑制和代谢调节作用。
非类固醇抗炎药则是一类不含类固醇结构的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产生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分类对于临床应用和药物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通过与细胞核内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的类固醇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以细胞内活性和抑制一系列细胞功能,因此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作用:1.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性细胞的迁移来发挥抗炎作用。
·32·药品评价 Drug Evaluation 2021,18(01)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是由于垂体损伤引起的多种或单一的腺垂体激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中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的缺乏,是腺垂体功能减退症较为常见的一种,也是一种潜在威胁生命的疾病。
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均可导致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引起死亡率的上升。
最近有研究表明,不恰当的激素替代治疗(剂量或时间的不同)可能是引起上述疾病及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体质量增加、腹型肥胖,以及体质量指数的增加、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糖尿病、血脂障碍可能都与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过量有关,如果同时合并有生长激素、性腺激素等缺乏者,补充激素后上述表现尤为明显[1-2]。
我国《内科学》(第9版)教材关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章节中,对于确诊为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后,必须尽快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采用氢化可的松(皮质醇,hydrocortisone,HC)最符合生理性,而醋酸可的松(皮质素)需在体内经肝脏转变为皮质醇才能发挥作用,对肝功能障碍者疗效较差。
替代剂量需要依据临床情况而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对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贾文娟,冯志美,张莹,郑方平,黄启亚,杨彩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 (511500)[摘要]目的:研究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给予不同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2年对其血糖、血脂的影响。
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及在门诊复诊的既往已明确诊断为成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18例,按用药剂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例。
观察组用氢化可的松20…mg/d…剂量治疗,对照组用30…mg/d…剂量治疗。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治疗前、治疗2年后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血钠、血钾等指标,并比较治疗效果。
糖皮质激素滥用成灾,三氧可部分替代其功效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由于其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慢性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器官移植等),然而过量使用GC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青光眼和骨质疏松症。
其中,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是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一种。
即使是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也可引起骨丢失,绝经后妇女及50岁以上男性为高危人群。
其中以关节疾病的患者接受长期、持续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可能性最高。
多项纵向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在治疗数周后,其骨量开始流失,最初数月内的骨量丢失迅速,可达5%~15%/年,而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以上)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达30%~50%。
糖皮质激素如何导致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通过多个途径引起骨丢失:①对抗Wnt/β-catenin信号,激活糖原合酶激酶β3(GSK-β3),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凋亡;②活化CCAAT扩增结合蛋白家族核因子,激活过氧化物酶体活性增殖γ2(PPARγ2),减少骨髓间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诱导骨髓间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③促进破骨细胞的聚集和分化,破骨细胞凋亡减少,并增强其骨吸收活性;④降低肠钙吸收,尿钙排泄增加,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尿钙排泄增加,导致骨量丢失;⑤骨保护素(OPG)下降,RANKL活性增加;⑥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成和成熟成骨细胞功能;⑦降低垂体促性腺激素水平,抑制肾上腺雄激素的合成。
补充说明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特点GIOP的风险因素与一般骨质疏松不同,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老年人;②使用时间长于3个月;③骨质疏松家族史;④低钙饮食和维生素D缺乏。
无论人种,无论男女,无论体型,在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用量10mg/d以上)都会发生骨量丢失。
骨坏死是GIOP的重要特点。
GIOP的主要体征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类似,可有身高缩短,严重者发生脊柱后凸、驼背或胸廓畸形。
糖皮质激素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
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一)适用范围1.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治疗;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等紧急情况的抢救;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Graves眼病、激素类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药物过敏的治疗等。
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判断肾上腺皮质分泌状况,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
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此类疾病种类繁多,达200余种,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皆有自身免疫参与,常见的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血管炎等。
糖皮质激素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
3.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4.血液系统疾病: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两种情况:一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二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
5.肾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
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什么是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
文章导读
糖皮质激素是有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激素,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和代谢作用。
而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也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是什么意思。
1.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减退时,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由于替代激素的药代动力学与激素自身分泌的特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各疾病的病理生理不同,要求替代激素的选择和给药方法必须个别化。
2.正常人皮质醇的分泌有以下特性:①昼夜周期分泌节律性无论ACTH或皮质醇,每天上午6~9时分泌最高,以后渐降,到午夜时最低。
②脉冲性分泌脉冲分泌峰以上午
6~9时最高大、密集,以后渐变稀、变小,到午夜时达最低谷。
③应激性手术、外伤、感染、发烧、急性心肌梗塞及脑血管意外等任何应激刺激,甚至疼痛、精神紧张均可促进分泌。
3.激素人工替代时缺乏上述特性,如口服氢化考的松后迅速被吸收,在30分钟左右达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半衰期约为80分钟。
到下次给药时血中浓度已降至很低水平。
因此,在替代治疗时给药剂量应早晨最大,以后递次减小,短效制剂分次给药时更应如此。
当病人处应激情况下时,应酌情增加替代剂量。
4.用于临床治疗的糖皮质激素除氢化考的松外,绝大多数为人工合成的非天然产品。
掌握这些激素特点对替代药物的选择颇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