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韵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9
《华夏古韵》教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演变1.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大篆等1.2 汉字的演变: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1.3 汉字的结构:笔画、部首、结构等1.4 练习:识别不同字体的汉字,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第二章:古代文学的概述2.1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2.2 汉魏六朝文学:楚辞、乐府诗、骈文等2.3 唐代文学:唐诗、传奇等2.4 宋代文学:宋词、话本等2.5 练习: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第三章:古代艺术的魅力3.1 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3.2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3.3 雕塑:佛像、石刻、陶俑等3.4 建筑:宫殿、寺庙、园林等3.5 练习:欣赏古代艺术作品,了解其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第四章:古代科技与哲学4.1 天文:历法、天文仪器等4.2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4.3 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4.4 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等4.5 练习:了解古代科技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第五章: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5.1 饮食习惯:主食、副食、饮料等5.2 服饰文化:衣裳、配饰、鞋履等5.3 居住习俗:宫殿、民居、园林等5.4 节日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5.5 礼仪习俗:婚礼、丧葬、交际等5.6 练习:了解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的特点及其影响第六章:古代音乐与舞蹈6.1 古代音乐:诗经、楚辞、宫廷音乐等6.2 乐器:古琴、笛子、琵琶、二胡等6.3 古代舞蹈: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6.4 练习:欣赏古代音乐与舞蹈,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第七章:古代戏曲与戏剧7.1 戏曲:京剧、越剧、豫剧等7.2 戏剧:汉剧、唐戏、宋杂剧等7.3 表演艺术:唱、做、念、打等7.4 练习:了解古代戏曲与戏剧的形式、表演艺术及代表作品第八章:古代神话与传说8.1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8.2 英雄传说:黄帝、尧舜禹、孙悟空等8.3 神仙传说:八仙过海、七仙女下凡等8.4 鬼怪传说:聊斋志异、白蛇传等8.5 练习:了解古代神话与传说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第九章:古代历史人物与故事9.1 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9.2 文学家:屈原、李白、苏轼等9.3 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沈括等9.4 军事家:孙子、诸葛亮、岳飞等9.5 故事: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9.6 练习:了解古代历史人物与故事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第十章:综合实践与应用10.1 文化体验:参观博物馆、古迹等10.2 手工制作:剪纸、陶艺、刺绣等10.3 传统游戏:斗地主、围棋、踢毽子等10.5 练习: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践与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理解中华文化的关键。
《华夏古韵》教案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介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第二章:中国古代诗歌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讲解和练习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实践法:学生朗读和背诵古代诗歌,练习韵律和节奏分析法:学生分析和解读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掌握和应用作文写作: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和创作第三章:中国古代散文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风格分析中国古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3.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散文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风格的讲解和练习中国古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的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散文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实践法:学生朗读和背诵古代散文,练习写作技巧和风格分析法:学生分析和解读古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形式和特点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和风格的掌握和应用作文写作:学生对中国古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的分析和创作第四章:中国古代小说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4.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的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主要形式和特点实践法: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小说的片段,练习主题和人物塑造的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和分享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感受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形式和特点的掌握和应用作文写作: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的分析和创作第五章:中国古代戏曲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戏曲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分析中国古代戏曲的主题和艺术特色5.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戏曲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中国古代戏曲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主要形式和特点实践法:学生观看和分析古代戏曲的表演,练习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和分享对古代戏曲的理解和感受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主要形式和特点的掌握和应用作文写作: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创作第六章:先秦文学作品解析6.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分析先秦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如《诗经》、《楚辞》等探讨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重点解析《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诗经》、《楚辞》等作品比较研究法:分析先秦文学与后世文学的关联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先秦文学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诗经》、《楚辞》等作品的文本解析研究报告:学生对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影响的研究报告第七章:汉代文学作品探究7.1 教学目标掌握汉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探究汉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如班固的《汉书》、司马相如的赋等理解汉代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贡献7.2 教学内容汉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分析汉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汉代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汉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汉代文学作品文献研究法:探究汉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汉代文学主要成就和特点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汉代文学作品的文本解析研究性学习:学生对汉代文学对后世文学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第八章:唐宋诗词的巅峰之作8.1 教学目标欣赏唐宋诗词的文学美分析唐宋诗词中的巅峰之作,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理解唐宋诗词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8.2 教学内容唐宋诗词的文学特点和风格深入解析唐宋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唐宋诗词对中华文化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唐宋诗词的文学特点和风格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经典诗词审美教育法:通过朗诵、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唐宋诗词文学特点和风格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经典诗词的文本解析创作练习:学生创作唐宋诗词风格的作品第九章:明清小说的繁荣与变革9.1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分析明清小说的繁荣与变革的原因探究明清小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9.2 教学内容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的繁荣与变革的原因分析明清小说对现代文学的影响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比较研究法:探究明清小说与现代文学的关联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明清小说代表作品的文本解析研究性学习:学生对明清小说对现代文学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第十章:华夏古韵的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理解华夏古韵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对华夏古韵的运用和发扬探讨华夏古韵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价值10.2 教学内容华夏古韵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现代文学作品中对华夏古韵的运用和发扬的案例分析华夏古韵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价值探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华夏古韵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华夏古韵元素文化研究法:探讨华夏古韵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价值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华夏古韵在现代文学中传承与创新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第十一章:近现代文学的探索与突破11.1 教学目标掌握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分析近现代文学中的探索与突破,如白话文的推广、新文学运动的兴起等理解近现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格局的影响11.2 教学内容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近现代文学中的探索与突破的例证近现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格局的贡献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近现代文学中的探索与突破的代表作品历史研究法:探究近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近现代文学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近现代文学中的探索与突破的代表作品的文本解析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近现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格局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第十二章: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12.1 教学目标理解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态势分析当代文学中的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科幻文学等探讨当代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和价值12.2 教学内容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态势当代文学中的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特点当代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和价值的探讨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态势和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特点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社会研究法:探讨当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联1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当代文学多元发展态势和各种文学流派和风格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的文本解析研究性学习:学生对当代文学在社会文化中角色和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第十三章: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华夏古韵13.1 教学目标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比较文学的视角分析华夏古韵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华夏古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13.2 教学内容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华夏古韵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的案例分析华夏古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文本解析法:深入解析华夏古韵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代表作品跨文化研究法:探讨华夏古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1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华夏古韵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的案例分析研究性学习:学生对华夏古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性学习报告第十四章:文学教育与华夏古韵的传承14.1 教学目标理解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文学教育在华夏古韵传承中的作用和策略探讨文学教育如何促进华夏古韵的传承与发展14.2 教学内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教育在华夏古韵传承中的作用和策略文学教育促进华夏古韵传承与发展的方法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实践法:学生参与文学教育活动,如朗诵、写作等讨论法:学生讨论和分享文学教育在华夏古韵传承中的经验和方法1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文学教育重要性和作用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华夏古韵》教案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概述、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先秦文学作品解析、汉代文学作品探究、唐宋诗词的巅峰之作、明清小说的繁荣与变革、近现代文学的探索与突破、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华夏古韵、文学教育与华夏古韵的传承等十五个章节。
音乐教案-华夏古韵教案主题:华夏古韵音乐教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让学生了解华夏古韵音乐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 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技巧。
教学内容:1. 学习华夏古韵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乐器、曲调、节奏等。
2. 学习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华夏古韵音乐曲目,如《大江东去》或《广陵散》。
3. 学习乐器演奏技巧,如古筝、笛子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华夏古韵音乐的演出。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用录音或视频播放一段华夏古韵音乐,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介绍华夏古韵音乐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华夏古韵音乐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其起源、乐器、曲调和节奏的特点等。
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媒体资料进行辅助说明。
第三步:学习乐器技巧教师选择其中一种乐器,如古筝或笛子,向学生介绍其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
可以安排专业乐器演奏家或乐团成员来学校进行示范演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学习。
第四步:学习音乐曲目教师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华夏古韵音乐曲目,根据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
逐步教导学生演奏该曲目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练习和排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乐器练习和小组合奏,让他们熟悉演奏曲目的节奏和和谐。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唱或舞蹈等配合演出。
第六步:演出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华夏古韵音乐的演出表演,可以安排在校内的音乐会或文化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华夏古韵音乐的兴趣和专注程度。
2. 评估学生音乐技巧的提高情况,包括乐器演奏和音乐表演的能力。
3. 听取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演出表演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教案:华夏古韵教案名称:华夏古韵教学内容:华夏古韵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富有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华夏古韵,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华夏古韵的背景和特点。
2. 能够辨别并感受华夏古韵的情感表达。
3. 能够演奏或合唱一首华夏古韵的曲目。
4. 能够用简单的乐器演奏华夏古韵的节奏或旋律。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华夏古韵的音乐或展示一段视频,引发学生对华夏古韵的兴趣。
2. 介绍:向学生介绍华夏古韵的背景和特点,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和代表曲目。
3. 听觉训练:播放几首华夏古韵的经典曲目,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旋律特点。
4. 讨论:与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华夏古韵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听取学生对华夏古韵的理解和感受。
5. 演奏与合唱:选择一首简单的华夏古韵曲目,教导学生演奏旋律、合唱歌词或伴奏。
可以选择使用乐器如古筝、二胡等进行演奏。
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让学生自由展示演奏或合唱,互相欣赏。
6.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活动表达自己对华夏古韵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写一首华夏古韵风格的歌曲、设计华夏古韵风格的舞蹈或画一幅与华夏古韵相关的画作。
7. 总结:与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或进行小结性讨论。
8.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华夏古韵,了解更多的华夏古韵曲目,并可以在课后自由实践和演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活动的积极程度,评估其对华夏古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在演奏或合唱华夏古韵曲目时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教学资源:1. 华夏古韵的音乐和视频资源。
2. 乐器如古筝、二胡等,以及相关的演奏教材。
3. 创作活动所需的画纸、画笔、音乐纸、歌词等。
《华夏古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朝代更迭。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思想的学习。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5. 第五章:中国古代民俗传统节日、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
了解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华夏古韵》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图片、视频、论文等资料。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2课时)学习《诗经》中的经典篇目,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探讨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艺术成就。
2. 第二章:中国古代艺术(2课时)分析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欣赏历代书法作品。
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3. 第三章:中国古代历史(3课时)学习中国古代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析其历史特点。
探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制度及其演变。
4.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课时)学习道家的哲学思想,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阳关三叠》也被称作《阳关曲》《渭城曲》等。
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三叠意指唱(奏)三次。
在不同版本的琴歌《阳关三叠》中,常常被加进新词,以丰富曲调情感表达的需要。
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在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得深入而彻底;而《阳关三叠》的曲调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的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清虚、激越的意境有机地糅合在其中,渲染了特定环境下的离别之情。
这首琴歌曲调运用了商调、宫调、羽调等调式交替的表现手法,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长短句的诗句以丰富琴歌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两个段落。
歌曲完整演唱了三遍,情意绵绵、真切动人的诗句中包含了依依惜别的情绪。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唱和赏析,初步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传统音乐,最终准确地表现歌曲。
2、运用气息控制声音力度的变化,并借助多媒体、、蓝牙音箱等电子设备唱准歌曲旋律。
3、能够熟练准确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了解中国古代五声调式的特点,体会其独有的情感色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合唱曲《阳关三叠》,从音乐要素角度分析感受歌曲的内容、结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感受和体验琴歌的韵味,进一步感受方言与音乐旋律的紧密关系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生合作朗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合唱曲《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诗句《送无二使安西》谱写而成,是现代合唱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因此以古代诗词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题《阳关三叠》。
(二)分段欣赏1、初次聆听,感受情绪,并思考以下问题:(1)乐曲的曲名是什么?(2)歌曲中的叠指的是什么?(3)歌曲的词作者是谁?(4)歌曲以哪首古代诗词为唱词?2、复听歌曲,随音乐挥拍,了解歌曲的历史由来及“叠”的含义。
3、随教师的陶笛吹奏,再听歌曲,进一步感受乐曲旋律,并思考以下问题:(1)歌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2)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3)歌曲的旋律有怎样的特点(五声调式)?(三)整体欣赏1.音乐知识——琴歌琴歌介绍:琴歌是指有歌词的琴曲,它的特点是演唱者随琴声轻吟低唱,是我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
华夏古韵(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教案2课时)(二)唱歌1.可以安排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
应注意使学生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
全班演唱。
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
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第三单元第二课教学内容:1.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2.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教学目标:1.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歌曲《阳关三叠》编排并表演音乐情景剧。
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2.能够在音乐情景剧中将舞蹈、器乐演奏(吹竖笛)、吟诗等相关艺术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表现的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以编钟、乐舞等为代表的我国古代辉煌的音乐成就。
引导学生将各门学科(如、等)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4.了解编钟的音色特点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5.了解大型乐舞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采用齐唱、接唱、小组唱等方式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二)创编音乐情景剧1.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创编音乐情景剧“送友人”。
可以引导学生先讨论角色、剧情,然后进行剧本和台词创编,最后分角色表演。
2.教科书中有角色和剧情的简单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参考提示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自主创新;应鼓励别出心裁的设计和表演。
3.对于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也可以从中选出几位“演员”表演给大家看。
对学生观众可以做简单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学在周围做杨柳摇摆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学吹竖笛或演奏其他擅长的乐器作为声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哼鸣《阳关三叠》的旋律营造某种氛围……(三)欣赏《楚商》《秦王破阵乐》1.问:听赏《楚商》和《秦王破阵乐》,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精练的词语描述你的感受。
华夏古韵教案教案标题:华夏古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并演奏中国传统乐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方法。
3. 学习一首简单的中国传统音乐曲目,并进行演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中国传统乐器的模型或图片。
3. 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录音或视频。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2. 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介绍其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主体(30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方法,通过展示乐器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对其外观和特点有初步了解。
2. 播放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韵味。
3. 选择一种简单的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或二胡,向学生展示其演奏方法,并让愿意尝试的学生亲自体验。
活动(20分钟)1. 分发乐器模型或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体验演奏。
2. 分组进行小合奏,让学生共同演奏一首简单的中国传统音乐曲目。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和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提供相关资源和建议。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或参加相关音乐活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型音乐会,展示他们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成果。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制作的乐器模型或演奏的乐曲。
3. 学生的书面反馈,包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此外,教案中的活动和评估方法也可根据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华夏古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华夏古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让学生了解华夏古韵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1.华夏古韵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华夏古韵的曲调和节奏。
3.华夏古韵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要素。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华夏古韵,并介绍华夏古韵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华夏古韵的发展历史和传统音乐的流派。
2.分析华夏古韵的曲调、节奏和特点,并播放一些经典华夏古韵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其风采。
第三步:实践操作(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挑选一首华夏古韵的曲目。
2.指导学生学习该曲目的歌词、曲调和动作,以及怎样表达曲调的情感和特点。
3.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排练曲目,并加入合适的动作和表演要素。
第四步:表演展示(20分钟)1.每个小组轮流在全班面前表演他们学习的华夏古韵曲目,其他同学积极互动、评价和鼓励。
2.老师点评每个小组的表演,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复习华夏古韵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音频素材。
2.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的音乐片段。
教学评价:1.学生表演:根据表演的技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学生反馈: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反馈,了解他们对于华夏古韵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华夏古韵的演出或音乐会,增加学生对华夏古韵的感受和理解。
2.组织学生学习其他传统乐器的演奏,加深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组织学生学习其他传统舞蹈的舞姿和动作,丰富学生的舞蹈技巧。
《华夏古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古琴是中国文化艺术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积淀最深厚的国粹艺术。
从伏羲氏削桐为琴至今,先辈们留下了三千多首琴曲以及完整的琴学理论,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琴学体系。
通过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母语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思路:古琴是中华历史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乐器,由于它一直被当作帝王文人的专利,与人民大众相距较远。
针对这一现象,《琴韵》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古琴所要表达的音乐文化内涵。
因此,本设计不仅定位在对古琴琴曲、琴歌的学习,还包括对古琴音乐文化内涵的探究,并进一步寻找其文化中音乐本身的价值。
本设计首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琴的资料;其次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探究的环境,做到以学生为本;再次,整合教学内容把内容分为:(1)认识古琴;(2)感受古琴;(3)表现古琴;(4)拓展延伸,使学生在认识、欣赏、交流、表演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1、了解古琴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欣赏琴曲、表现琴歌,了解古琴的音色、琴曲的音乐内涵,感受和体验琴歌的艺术魅力。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创编音乐情景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感受古琴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古琴独奏曲片段,让学生分辨是由那种乐器演奏的,学生可能会答—古筝。
展示古琴图片,告诉学生刚才聆听的乐曲是图片中的乐器发出的。
再播放古筝独奏曲,使学生认识到古琴与古筝是两种不同的乐器。
二、导入:至今,很多人不知古琴是什么,到市面看,古筝比比皆是,古琴渺渺稀少,一说起来总问古琴是古筝吗?大家问得很好,古琴和古筝都是弹拨弦乐器,但形状、大小、音色、弹法很不一样。
古琴又称七弦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古琴。
古筝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华夏古韵》-----第二课时----欣赏部分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乐器骨笛、埙、编钟、古琴,能够分辨音色并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来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古韵”。
2、通过《杏花天影》这首歌曲的欣赏,分析感受宋代歌曲的艺术特征、韵律、曲式结构等创作风格与艺术魅力(“上下阕”的曲式结构与旋律的“换头合尾”手法)。
教学重点:确立目标教学难点:实现目标教学方法:1、“五学模式”的变奏一-----目标是未实现的结果、结果是已实现的目标,结果即展示、展示即检测,让目标、展示、检测三合一。
自主、合作二合一。
2、“五学模式”的变奏二-----有什么?要什么?怎么要?看结果、再检测。
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操作步骤:1、引题-----本单元分唱歌部分和欣赏部分,今天上的这节是欣赏部分。
2、欣赏《原始狩猎图》A、骨笛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乐器B、骨笛的音色C、音乐的场景3、欣赏《哀郢》A、“哀郢”什么意思?B、图片上的乐器叫什么名字?C、乐曲让你感受了怎样的情绪?为什么结束音在“2”?4、欣赏《楚商》A、图片上的乐器叫什么名字?B、聆听乐曲,感受乐器的音色和乐曲的情绪C、“商”是什么意义?5、欣赏《流水》A、“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及引申意义B、聆听感受乐曲:在音乐情景的变化以及情感的变化中,体会不同的奏法(泛、按、散)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6、欣赏《杏花天影》(金陵路、莺歌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这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歌曲,音乐由“换头合尾”的两个段落并配合“上下阕”的两段词,旋律舒缓典雅、情绪惆怅,表现了思念远方的恋人又感慨人生的漂泊、忧心国家的动荡不定、这样多种思绪交织的情感。
7、课堂小结:本节课既学习了知识点又紧扣了考点,希望同学们既能学到知识又可以从容应对考试!。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华夏古韵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
2.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3.学会演唱《阳关三叠》、《普庵咒》等中国传统歌曲。
4.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5.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演唱传统歌曲。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特点和音调表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听过的中国传统音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2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音乐文化开始,一直到现代的中国音乐。
并引导学生从中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唱形式。
3. 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30分钟)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包括音调、节奏、演唱方式等。
并播放几首著名的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从中感受这些特点。
4. 演唱传统歌曲(40分钟)选择《阳关三叠》、《普庵咒》等中国传统歌曲,让学生进行集体演唱。
在演唱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改善。
5. 总结(10分钟)总结当天学生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深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演唱中国传统歌曲的技巧和要点。
3.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否与同学协作,发挥个人特长。
4.学生通过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五、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教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
2.通过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和演唱的过程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着重于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通过演唱传统歌曲,学生在乐器演奏和声乐演唱的表现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这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授课过程中可能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学生们在演唱时间上有时会感到有些紧张,表现不够从容自信等问题。
《华夏古韵》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音乐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华夏古韵》的第一课时。
在这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神秘面纱。
加深了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带有朋友情谊的感情完整地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难点:1.歌曲的八度大跳音程及圆滑线音的时值要求把握准确。
2.引导学生从速度、力度、声音、情感等方面分析,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四、教法学法1.在学法上,我选择“音乐欣赏法”、“练习法”、“讨论法”。
通过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
通过演唱练习,能使学生掌握歌曲以及诗人不舍的感情。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视频和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过程1.首先出现课题然后进行导入:(1)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诉说朋友间的珍贵友情。
(由两名学生介绍)(2)教师点题:自古以来,“友情”一直是人类吟颂的永恒主题,人们都十分珍惜朋友间的珍贵友情,古人中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3)出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复述“知音”故事。
2.图片出现、总结: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
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
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 ,古筝是13根弦,古筝要大些。
3介绍古琴以及用古琴演奏的音乐。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高山》、《流水》是古代著名的古琴独奏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人教版音乐七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word教案1(一)编写意图本单元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华夏古代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这一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八音之乐”为姊妹篇,差不多上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教育的具体材料。
在那个单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开端,拉开了中国古代“人与音乐”的奇异面纱。
以后的音乐材料,或揭示华夏古韵中音乐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特点,或展现古代雄浑古朴的音乐风格。
结合复习、回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能够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将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丰富音乐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教育,要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要能够总结出古代音乐的差不多特点,总结这些差不多特点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是学生对所听、所唱、所做的音乐材料的直截了当感想。
(三)具体教学材料分析1.音乐故事《流水》是以我国古代闻名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通知音”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首古琴曲。
1977年,美国科学家从世界上有重大阻碍的文明中选择了部分音乐作品,代表地球文化的精华,刻成一张唱片搭载在“航行者号”太空船上,发往浩淼的太空,作为人类的使者去寻求“宇宙间的知音”。
被认为是“人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的《流水》即是其中之一。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记载中见于《琴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
伯牙所念,子期心明。
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
”《高山流水》据称原先是一曲,后从中分出《高山》《流水》两曲。
通过各朝各代琴师的加工整理,现在所见的《流水》多为清代《天闻阁琴谱》中的版本。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华夏古韵》教案第一篇: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华夏古韵》教案第一单元:华夏古韵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唱《阳关三叠》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的认知,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古琴知识、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视唱歌曲旋律、对比欣赏等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的形式。
(3)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老师提问: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乐器,这件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什么乐器呢?(2)交流知识老师提问:古琴有几根弦?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琴有头、颈、肩、腰、尾、足,琴的背面有两个孔,是古琴的出音孔。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就可以发出悠扬的琴声。
古琴音色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3)播放《阳关三叠》,学生初步感受琴歌的特点。
(4)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琴艺术代表着中国文人怡养性情的生活方式。
琴歌,就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抚琴而歌。
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
2、欣赏琴歌(1)老师提问:这首《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诗叫什么名字?(2)老师总结:《阳关三叠》这首琴歌的歌词要比原诗长,后人在原诗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下阕,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歌曲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3)老师提问:《阳关三叠》中三叠是指什么呢?(4)老师总结: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
今天我们就学唱第一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