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讲义第二篇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92
层序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培训教材)编写人:张振生刘社平石油物探局二00一年四月前言随着近些年层序地层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层序地层学成为每位勘探学家必备的实用工具”的看法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事实上,层序地层学在勘探和开发中已不仅仅是一种通用工具。
对于应用地球预测科学,在许多方面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模型。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新学科,自八十年代后期问世以来,很快在石油勘探业得到响应,并得以广泛的应用。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容易被人们接受外,它提出的模式也大大提高了生油层、储层、盖层及潜在的地层圈闭的预测能力,并能提供一种更精确的地质时代对比、古地理再造和在钻前预测生、储、盖层的先进方法,更适用于当今石油勘探业的需要。
因此被认为是地层学上的一场革命,它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是盆地分析中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近几年,国内外已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进行了浩繁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和勘探效果。
此外许多学者还发表了许多有关层序地层学方面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研究方面论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及应用,并拓宽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应用范围。
本文旨在重点介绍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状况、基本概念及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帮助大家对其有大致了解和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一、层序地层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物探方法于30年代应用于石油勘探以来,地震勘探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30~70年代构造地震学2、70~80年代地震地层学3、80年代~今层序地层学早期地震资料主要用来勾绘构造图,受当时物探技术的限制(五一型光点记录及模拟磁带记录),人们不可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认识。
到60年代未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数字模拟剖面的出现,地震剖面质量得以改善,也促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地震地层学新学科的出现。
自从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于1977年推出“地震地层学”专辑(AAPG,Memior26)以来,地震资料的解释已不再是简单地做构造图,它冲破了过去从地震资料只能解释地下构造形态的束缚,力图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数字地震和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高质量地震资料,结合现代沉积学的概念对地震剖面进行专门分析,预测古代沉积环境、生油层和储层的分布以及可能的有利含油气相带。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二)作者: hanyecao 发表日期: 2006-04-10 20:10 复制链接准层序形成环境:一个完整准层序的形成是与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的。
在准层序形成的第一阶段,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大与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或海平面处于相对下降阶段。
此时沉积物不断向前推进,较浅水沉积相上覆在相对较深水沉积上,形成自下而上沉积水体由深变浅的准层序沉积序列。
第二阶段是海平面上升速率明显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形成海泛面的时期。
此时在第一阶段形成的沉积物纸上产生了硅质碎屑沉积物的无沉积作用面,并可在该面上沉积薄层炭酸岩盐、海吕石、富含有机质的泥灰岩或火山灰,也可以在早期沉积物顶面形成不同类型的海泛滞留沉积。
第三阶段是形成新的准层序沉积阶段。
此时的海泛面发生较明显的相对下降,沉积物供给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不断向前进积,形成新的准层序。
新的准层序叠覆在前期准层序顶界海泛面之上,穿过该海泛面存在明显的水深增加的证据。
准层序的边界形成机理:当水深速率明显大于沉积物沉积速率时便形成了边界。
准层序组:指由成因上相关联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
准层序组的边界:是明显的或规模较大的海泛面和可与之对比的地层界面。
准层序组的特征:沉积厚度多为几十米至几百米,平面分布范围可达几千平方米,持续地质时间为几万至几十万年,它可以通过露头、钻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加以识别。
每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准层序组,也可以包含几个准层序组。
在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均高的地区,一个体系域中常包含几个准层序。
准层序组的类型:进积式,退积式和加积式。
准层序组的岩相组合:进积式,自下而上,砂岩厚度不断增大,泥岩厚度不断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总体构成一个向上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退积式,自下而上,砂岩单层厚度减薄,泥岩厚度加大,砂泥比值降低,趁机水体项上变深,整体构成水体项上变深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加积式,砂、泥岩沉积厚度和砂泥比值几乎没有明显变化,整体构成每个准层序沉积水深基本不变的地层堆砌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