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7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和化学原理,针对特定分子的选择性识别和分离技术。
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分子识别性的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一、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子印迹技术自197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
其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步探索阶段(197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合成各种聚合物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2. 技术改进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采用新的聚合物合成方法和控制技术,使得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开始研究分子印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3. 微纳技术应用阶段(201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微纳技术制备分子印迹材料,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生物医学、环境检测等。
二、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模板分子与聚合物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来制备分子印迹材料。
具体步骤如下:1. 模板分子选择:选择具有特定结构及性质的分子作为模板分子,并与功能单体一起共聚合或交联生成聚合物。
2. 聚合体制备:在模板分子的作用下,功能单体参与聚合或交联反应,在模板分子的“引导”下,其它单体则不参与反应,从而形成模板分子的“印迹”空腔,最终得到具有特异性的分子印迹材料。
3. 分子印迹材料性能评价:通过评价分子印迹材料在分离、检测和定量领域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来判断其性能。
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检测、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1. 药物检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药物印迹材料,在药物检测和分离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例如,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可设计出具有选择性对某种药物进行分离的纯化工艺,从而控制药物的质量。
2. 环境监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特定污染物印迹材料,在环境检测中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三种分子印迹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识别的方法,通过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共价相互作用型和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
2. 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非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主要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等)来识别目标分子。
主要工艺包括自组装、缩合聚合法和前驱体中位取代法。
•自组装法:通过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形成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进而在功能单体中自组装形成孔道结构来识别目标分子。
•缩合聚合法:通过在模板分子周围引入功能单体,通过缩合反应形成共价键,生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前驱体中位取代法:通过将模板分子置于功能单体中间位置,然后利用引发剂诱导交联反应,形成孔道结构以识别目标分子。
3. 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主要有两种方法:原位聚合法和后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在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经过共价键连接后,以功能单体为单体发起剂进行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孔道的聚合物结构来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
•后位聚合法:首先将模板分子稳定连接在载体上,然后对功能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最终脱除模板分子,形成孔道结构用于识别目标分子。
4. 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半共价相互作用型分子印迹是利用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通过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如氢键)形成的半共价键连接来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识别。
•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共轭自由基诱导剂(CDRI)作为共价发起剂,引发功能单体的自由基聚合,最终形成聚合物介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识别。
5. 应用分子印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等。
例如,可以使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来选择性识别某种药物,从而实现药物检测和分离纯化。
分子印迹技术名词解释「分子印迹技术」是由以色列免疫学家以色列赫尔穆特所提出的技术,称为分子印迹技术(MIPs)。
这种技术有助于研究团(组织)分子中的重要特征,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可编程的、可调节的、可选择性的分子模板,由一系列的聚合物材料组成。
聚合物材料的官能团与团簇中的分子结合,形成复杂的拓扑结构,使得分子可以被迅速地固定在不同的位置。
这些位置定义了MIPs所检测到的分子特征,是一种稳定、可控的反应环境。
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研究各种分子特征,包括蛋白质、核酸、调节剂、修饰剂和其他生物体的细胞等等。
使用这种技术,研究者可以精确地控制分子特征,从而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实验错误和误读,有助于研究者解决重大的生物学和医学问题。
分子印迹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蛋白质研究。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物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使用MIPs技术,研究者可以控制环境条件,研究分子中的生物机制,如蛋白质的合成、结构变化及其功能。
此外,MIPs技术还可用于药物发现,以发现对蛋白质进行抑制或活化的生物活性分子。
MIPs技术还可用于研究其他类型的分子特征。
通过研究分子特征,可以了解生物体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更有效地研究生物体的健康和疾病。
例如,MIPs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神经元和细胞的行为,有助于研究神经系统的细胞交互作用和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药物作用。
此外,MIPs技术还可用于研究病毒和细菌。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来快速定位病毒和细菌感染的位置,有助于研究病毒和细菌的运动轨迹和其他影响感染的机制,同时也可以用来识别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
总的来说,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在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特征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地控制分子结构,以及分子特征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研究药物作用和疾病发病机制等问题提供重要依据,对于后续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专一性的认识,利用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来分离、筛选、纯化化合物的一种仿生技术。
因为制备的材料有着极高的选择性及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很快在固相萃取、人工酶学、手性拆分、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笔者现主要对MIT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1.1 基本原理MIT是选用能与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溶剂中形成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的引发下与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光或热的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印迹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的空穴。
这种空穴与印迹分子结构完全一样,可对印迹分子或与之结构相似的分子实现特异性的识别。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分为3步:第一步是印迹,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按比例混合,使其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第二步是聚合,加交联剂,使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第三步是去除印迹分子,反复洗脱水解,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根据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MIP可分为以下3类。
1.2.1 共价键法也称预先组织法。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加入交联剂共聚后,印迹分子通过化学方法从聚合物上断开,再用极性溶剂将印迹分子洗脱下来,使其形成具有高密度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其主要的反应类型有形成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等。
共价键法的优点是空间位置固定,选择性高,峰展宽和脱尾少,常用于诸如糖类、氨基酸类、芳基酮类等多种化合物的特定性识别。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集高分子合成、分子设计、分子识别、仿生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分支。
基于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亲和性和选择性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在许多领域,如色谱分离、固相萃取、仿生传感、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等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在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工业等行业形成产业化规模的应用。
下面就介绍一下分子印迹技术的有关知识。
一、分子印迹技术理论分子印迹技术概念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P)是指为获得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模板分子、印迹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实现分子印迹技术的步骤分子印迹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1) 在适当的介质中,具有适当功能基的功能单体通过与模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聚集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2) 选择适当的交联剂,与功能单体在致孔剂的存在下互相交联起来形成聚合物, 从而使功能单体上的功能基在特定的空间取向上固定下来。
(3)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把模板分子脱去。
这样就在高分子共聚物中留下一个与模板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完全匹配, 并含有与模板分子专一结合的功能基的三维空穴。
这个三维空穴可以选择性地重新与模板分子结合, 即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性识别作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按照单体与模板分子结合方式的不同, 分子印迹技术可分为分子自组装和分子预组织两种基本方法。
分子自组装法(self-assembling)又称非共价法,是由瑞典的Mosbach及其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立的。
在此方法中,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自组织排列,以非共价键自发形成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 经交联聚合后这种作用保存下来。
常用的非共价键作用有:氢键、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电荷转移、金属配位键以及范德华力等,其中以氢键应用最多。
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这种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源于人们对抗体-抗原专一性的认识,利用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材料——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e imprinting polymer,MIP)来分离、筛选、纯化化合物的一种仿生技术。
因为制备的材料有着极高的选择性及卓越的分子识别性能,很快在固相萃取、人工酶学、手性拆分、生物传感器、不对称催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笔者现主要对MIT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及聚合物的制备1.1 基本原理MIT是选用能与印迹分子产生特定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在溶剂中形成印迹分子-功能单体复合物,加入交联剂,在引发剂的引发下与带有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光或热的聚合,形成三维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然后,用合适的溶剂除去印迹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形成空间和化学功能与印迹分子相匹配的空穴。
这种空穴与印迹分子结构完全一样,可对印迹分子或与之结构相似的分子实现特异性的识别。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可分为3步:第一步是印迹,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按比例混合,使其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第二步是聚合,加交联剂,使复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第三步是去除印迹分子,反复洗脱水解,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空穴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根据功能单体和印迹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MIP可分为以下3类。
1.2.1 共价键法也称预先组织法。
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可逆的共价键结合,加入交联剂共聚后,印迹分子通过化学方法从聚合物上断开,再用极性溶剂将印迹分子洗脱下来,使其形成具有高密度空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
其主要的反应类型有形成硼酸酯、西佛碱、缩醛(酮)、酯等。
共价键法的优点是空间位置固定,选择性高,峰展宽和脱尾少,常用于诸如糖类、氨基酸类、芳基酮类等多种化合物的特定性识别。
化学分析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化学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应用,如生物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
在化学分析中,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用于分离、检测、鉴定目标分子。
本文将介绍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构建分子识别材料的技术,可以选择性地识别和定量分离目标分子。
这种技术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合适的功能单体、交联剂和模板分子,可以建立特异性识别的空位,而这种空位就是模板分子的衍生物。
在分子印迹技术中,模板分子首先与功能单体形成配合物,然后与交联剂共同交联形成交联聚合物,最后去除模板分子就可以制备出分子印迹材料。
分子印迹材料的特异性来源于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共价键、氢键、范德瓦尔斯力等。
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可以被用来合成一种定向特异性识别的生物仿生材料,可以在各种复杂介质中选择性识别目标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学中抗体/抗原原理的技术,但与抗体不同的是,分子印迹技术可以通过化学手段合成识别材料,而不需要动物免疫等复杂过程。
因此,分子印迹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如制备简便、对环境友好、具有化学稳定性等。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分离纯化、化学传感、分子诊断、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分离纯化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实现对杂质分子的高选择性分离;在化学传感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制备智能型印迹传感器,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在分子诊断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制备特异性的诊断试剂,达到准确的诊断效果;在生物医学领域,分子印迹技术可以用于制备特异性的药物递送材料,可以更好地实现对肿瘤等病症的治疗效果。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材料领域,这种技术的发展将为分析化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在未来,分子印迹技术将被更广泛地运用于分离、检测、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只要有目标分子,就会有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091103111王礼建分子印迹技术概述分子印迹技术又称分子烙印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简称MIT。
是分子化学、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相互渗透与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他是合成对某种特定分子具有特意选择性结合的高分子聚合物技术。
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
一、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当模板分子(印迹分子)与聚合物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这种作用就会被记忆下来,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将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
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1)在一定溶剂(也称致孔剂)中,模板分子(即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依靠官能团之间的共价或非共价作用形成主客体配合物。
(2)加入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引发进行光或热聚合,使主客体配合物与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共聚合在模板分子周围形成高联的刚性聚合物。
(3)将聚合物中的印迹分子洗脱或解离出来。
分子印迹分为两类(1) 共价键法(预组装方式):聚合前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反应形成硼酸酷、西夫碱、亚胺、缩醛等衍生物,通过交联剂聚合产生高分子聚合物,用水解等方法除去印迹分子即得到共价结合型分子印迹聚合物。
优点:功能基团能获得较精确的空间构型。
缺点:识别过程慢,而且识别能力与生物识别相差较大。
(2) 非共价键法(自组装方式):非共价键法是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
这些非共价键包括静电引力(离子交换)、氢键、金属鳌合、电荷转移、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
其中最重要的类型是离子作用,其次是氢键作用。
优点:简单易行模板容易除去。
缺点:专一识别性不强。
三、分子印迹材料的特性(1)预定性,即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备不同的MIPs,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2)识别性,即MIPS是按照模板分子定做的,可专一地识别印迹分子。
(3)实用性,由于它是由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因此据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所不具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
化学中的分子印迹技术及应用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将模板分子嵌入聚合物网络中,从而通过特定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选择性地识别和提取目标分子的方法。
该技术类似于制作“钥匙”,“锁”要识别该“钥匙”,从而实现高度选择性地检测与分离。
MIT的基本原理是将目标分子(例如药物、激素、生物大分子等)作为模板,与引发聚合反应的单体混合,经过交联、反应和洗脱等一系列工艺步骤,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
得到的MIP中具有能与目标分子高度配对的“印记”,从而实现了选择性识别和吸附的功能。
由于印迹聚合物中的“印记”是由目标分子所决定的,因此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
MIT的优点显而易见:高度选择性、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无须昂贵和复杂的设备、制备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
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测、分离纯化和生化传感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MIP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提取工具,例如用于检测体内激素、药物或其他生化分子。
一些近期的文献报告中,MIP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使用人体静脉血样进行体内药物浓度测量,从而实现了区间药物浓度的临床应用。
另外,还有报道称,在和实验操作员直接接触的药品中,其中的印迹聚合物能够提高药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在环境检测和污染控制领域,MIP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海洋环境中,MIP可以用于捕获和检测有毒物质,从而监测海洋污染情况;在地下水和自来水中的应用,可以选择性去除有毒物质或药品残留,从而提高自来水的饮用质量。
总之,分子印迹技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的一种高效、经济、可控、选择性强的分子识别和分离方法,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相信,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一技术必将在更多领域中被应用和推广。
分子印迹技术及研究进展摘要: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聚合物的一种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影响到社会多很多领域。
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综述了该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药物分析、生化分离、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催化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展望1.引言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1]。
MIT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技术,属于泛分子化学研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创造与识别“分子锁匙"的人工“锁”技术[2]。
分子印迹技术也叫分子模板技术,最初出现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2]。
近年来MIT发展十分迅速,主要是因为其有三大特点:即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
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因此,它在许多领域,如色谱中对映体和异构体的分离、固相萃取、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酶催化、临床药物分析、膜分离技术等诸多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3-8],并由此使其成为化学和生物学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世界注目并迅速发展。
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献介绍了这方面的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收集了很多有关分子印迹技术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引起国内分析化学工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以便更快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2.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技术是将模板分子又称印迹分子、目标分子与交联剂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得到固体介质,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洗脱除去介质中的模板分子,得到“印迹”有目标分子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的MIP,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穴,这样的空穴对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9]。
目前发展的分子印迹技术主要有两种:1)共价法(预组织法)该方法主要由Wulff[10]等创立。
在此方法中,印迹分子通过共价键与单体结合,在加入交联剂聚合后,聚合后通过化学手段打开共价键除去印迹分子.该聚合物的制备及以后的分子识别过程都依赖于单体与印迹分子之间可逆的共价键。
该方法已被应用于制备各种具有特异识别功能的聚合物,如糖类及其衍生物、联辅酶及甾醇类、甘油酸及其衍生物、芳香酮、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物质。
由于共价键作用力较强,在印迹分子自组装或识别过程中结合和解离速度较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不适于快速识别,而且识别水平与生物识别相差甚远,因此共价法发展较为缓慢。
2) 非共价法(自组织法)该法主要由Norrlow等[11]创立。
在此法中,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预先自组织排列,以非共价键形成多重作用点,如离子键、氢键、疏水作用等。
此法已被应用于下列物质的分离中:染料、二胺、二氮杂苯、维生素、氨基酸衍生物、茶碱、核苷酸碱基、多肽、非甾醇类抗感染药萘普生和苄胺等.非共价法所用功能单体量相对于印迹分子大大过量,因而有相当多的结合基团呈无规则分布,但对分离过程影响不大,所以色谱固定相、膜等分离介质的制备可优先考虑非共价法.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印迹已成为一种制备具有预定选择性填料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传统方法它是将功能单体在溶液中重新排列在印迹分子周围,交联干燥之后将其研磨、破碎、筛分得到一定粒径的分子印迹介质,最后洗脱除去模板分子。
此法简便,直接。
2)悬浮聚合采用全氟化碳液体作为悬浮介质,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水悬浮介质,从而根除了非共价印迹中存在的不稳定的预组织合成物。
3)扩散聚合[12]此法是将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溶于有机溶液中,然后将溶液移入水中搅拌,乳化;最后加入引发剂交联、聚合,可直接制备粒径较均一的球形分子印迹介质. 4)表面印迹[12]先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有机溶剂中反应形成加合物,然后将此加合物与表面活化后的硅胶、聚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TRIM)粒子和玻璃介质反应,Norrl ow和Dhal等分别在硅胶和聚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粒子表面嫁接印迹层获得成功.这样获得的分子印迹物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对模板分子包埋过深或过紧而无法洗脱下来的问题。
4.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由于分子印迹技术具有构效预定性﹑识别专一性和广泛实用性等特点,因此该技术在以下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固相萃取Sellergren[13]首次报道了将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固相萃取,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报道[14]出现,这种方法可用于医药、食品和环境分析样品的制备。
通常,样品的制备都包括溶剂萃取,由于分子印迹的出现,这可以用固相萃取代替,并且可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选择性富集目标分析物。
由于印迹聚合物既可在有机溶剂中使用,又可在水溶液中使用,故与其他萃取过程相比,具有独特的优点。
2)色谱分析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色谱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工作:样品前处理[15—16](分离、提纯、浓缩)和手性物质的分离[17 - 20 ]。
MIPs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利用它的特异识别性去分离混合物。
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立体、特殊识别位选择性分离已被完成,其适用的印迹分子范围宽,无论是小分子(如氨基酸、药品和碳氢化合物)还是大分子(如蛋白质)已经被用在各种印迹技术中,并且已将制备的介质用在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和毛细管电泳色谱(CE)分离中。
3)生化分离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稳定及实用的特点,在复杂基体中痕量分析物的高选择性分离富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生物样品中的应用尤其引起人们关注。
张毅[21]等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在氨基酸、生物碱、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进展.4)模拟酶催化化学模拟酶催化剂与天然的生物酶催化剂相比,具有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和长的使用寿命,而分子印迹技术则是设计新型人工模拟酶材料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已将MIP用于模拟酶催化的反应。
5)生物传感器特殊识别现象在传感器技术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化学或生物传感器,都是由识别元件和与其紧密接触的转换器组成的,它将对分析物产生的应答信号转变成输出信号.关于环境监测、生物医疗、食品分析等的传感器都是将生物分子(如酶、抗体)作为其特异识别元件。
由于生物分子物理化学稳定性差,这导致了人造受体得到了广泛重视。
分子印迹系统的有利之处在于其识别位是“特制的”,并且同时引入了固相聚合支撑物。
正是考虑到MIP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及物理化学稳定性,科学家们在这一方面作了大量尝试.1991年,Mosbach等首次将印迹与传感器技术结合起来,利用MIP作为识别元件,制备出生物传感器并申请了专利,后来陆续有人报道了关于氨基联苯、吗啡、莠去津等的MIP传感器的研究.目前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生产的传感器已用于实际测定中,并且可望用于光学传感器。
5.发展与展望分子印迹技术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等的选择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功能单体的种类太少,不能满足某些印迹分子的需求,而且制备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开发,以提高MIP的识别能力,增加结合量和使结合位点更均匀.近年来,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分子印迹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开发.未来会探索出更加环保绿色的合成方式,使用微波紫外等新型合成方法提高化学反应的经济效益,转移印迹过程从有机相到水相达到自然识别分子的水平。
选择一些具有更优异的光、电、磁等性能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基质材料,合成性能更好的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
6.小结随着材料科学工作者的介入,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新材料、新方法推动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分子印迹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CHEN LingxinXU Shoufang,LI Jinhua.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current status,challenges and highlighted applications[J].Chem.Soc.Rev.,2011,40(5):2922-2942.[2]梁金虎,罗林,唐英.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5):38-39.[3]谭淑珍,李革新,李再全.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应用化工,2004,33 (4) :4—6.[4]赖家平,何锡文,郭洪声,等.分子印迹技术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分析化学,2001,29 (7) :836—844 .[5]谢建春,骆宏鹏,朱丽荔,等.利用分子烙印技术分离中草药活性组分[J].物理化学学报,2001,17(7):582-585[7]李佳玮,刘志东,张柏丽.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现状[J].中外健康文摘,2007,4 (6) : 14-16 .[8]彭友元.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进展[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 (4):50—55[9]马永飞,曲祥金,殷焕顺,等.L一色氨酸的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40(2):254—258.[10]Wulff G,Sahan A,Zabrocki K.Enzyme—analogue built polymers and their use for the resolution of race2 mates[J].Tetrahedron Lett.,1973,14 (44):4329 4332.[11]Norrlow O,G lad M,Mosbach K.Acrylic Polymer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Recognition Sites Obtained by Imprinting with Substrates[J].J Chro2matography,1984,299 (1):29-41.[12]Sellergren B.Imprinting Dispersion Polymers:a New Class of Easily Accessible Affinities Stationary Phases [J].J Chromatography,1994A,673(1):133—141.[13]Sellergren B.Direct Drug Determination by Selective Sample Enrichment on an Imprinted Polymer[J].Anal Chem,1994B,66 (9):1578—1582.[14]Matsui J,Okada M,Tsuruoka M,et al.S olid2 phase Extraction of a Tri2 azine Herbicide Using a Molecularly Imprinted Synthetic Receptor [J].Anal Commun,1997,34 (3):85-87.[15]Sellergren B.Direct drug determination by selective enrichent on an imprinted polymer[J].Anal.Chem.,1994,16 (9):1578—1582 .[16]Zander A,Findlay P,Renner T,et al.Analysis of nicotine and its oxidation products in nicotine chewing gum by a molecularly imprinted solid phase extraction [J].Anal.Chem,1998,70:304-314 .[17]周杰,王善伟,郭洪声.原位分子印迹法制备的连续棒型模板聚合物的手性识别[J].分析化学,2000,28 (3):296—299[18]李萍,林保平,袁春伟.苯丙氨酸衍生物的色谱手性拆分—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色谱固定相[J].分析测试学报,2002,21 (3):25—27[19]郭洪声,何锡文,邓昌辉,等.药物扑热息痛分子模板聚合物的选择性富集与识别特性研究[J].高等学校学报,2000,21 (3):363-367 .[20]Haginaka Jun.Uniform siz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for (S)-naproxen selectively modified with hydrophilic external layer [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1999,849:331-339 .[21]张毅,胡玉玲,李攻科.分子印迹技术在生化分离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8,27 (2):215-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