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定法,让人拨开云雾认清六经辨证
- 格式:docx
- 大小:798.75 KB
- 文档页数:24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门:仲景写下《伤寒论》,六经六病六证浸,六脉六法六方用,“辨病脉证治”其功,仲景开万世先河,创“六经方证”辨证。
万病就来找六经,使用经方治百病,经方合方治大病。
六经找病辩三阳,表里区分表为先。
太阳首犯,发热恶寒,脉浮缓紧,麻桂分汗,有汗桂枝,无汗麻黄,辨别使用,牢记心间。
右脉粗大且浮长,葛根汤用加减帮;若有内热还出现,石膏知母要为先;腑气不通承气汤;右脉沉细着两感。
左脉弦大且有力,大柴胡汤加减奇;左脉弦细饮食难,口苦咽干又目眩,胸胁苦满有心烦,小柴胡汤用加减。
左脉沉细脏无热,当归四逆汤加减。
中寒无汗,麻附辛理中汤加减;中寒有汗,桂枝理中汤加减。
三阳找病,前后左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两侧左右,还有耳聋目眩。
长期怕冷,阳虚为先,若有表证,柴胡桂枝合麻附辛加减;汗后怕冷,体虚为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腑气不通,化热在里,表里双开,以通为要,三阳开泰,葛虎承柴。
(葛根汤合白虎承气汤合大柴胡汤)。
三阴找病病里传,正气不足三阴间,邪气深入病根盘,疾病难愈常缠绵。
太阴头上脾气虚,中焦升降常失常,腹满泻下难饮食,后天之本早顾及,必用理中四逆汤;太阴之中有实证,桂枝加芍大黄汤。
少阴脉微又沉细,欲寐嗜睡要牢记,阴阳两证辨容易,寒证背冷凉骨髓,温肾回阳用四逆;也有两感常发热,麻黄附子与细辛;身疼骨痛附子证,阳虚水泛真武行;化热失眠难安宁,黄连阿胶治心神;少阴阳明腑不通,腹满口干热伤津,承气早用急存阴,稍一迟缓命立停。
厥阴四肢常不温,当归四逆吴萸能;厥亦深来热亦深,白虎承气把热清;上热下寒错杂证久利不止乌梅丸,更加炙草效更增。
一部《伤寒论》,可以治百病,“六经辨证”统百病,“寒温统一”六经辨。
《伤寒论》六经六病,三阴三阳,三阳实为一阳,三阴实为一阴,阴阳之证须分明。
六经为病,各有其证,疾病万千,总不离六经六病。
整体六经方证观,驾驶百病之万变。
六经找病,六经不同,方证各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合一,合病合方,乃《伤寒论》辨证论治法门。
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5篇a;中医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 更是深有体会。
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 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下面就是带来的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 希望能帮助大家!伤寒论六经辨证心得1《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
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
《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 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
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
但还好, 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 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
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 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 舍证从脉以认病。
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 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
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 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 或依原文而解, 或有所补益, 但于临床较为实用, 讲得很是朴实的, 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 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 无累赘之言, 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近日再读《伤寒论》时, 突有所感, 现书写于此。
近日坐门诊, 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 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 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 如无并发症, 一般经5-7d痊愈。
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
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
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
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
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
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
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1)《汤液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
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张仲景六经辨证口诀
《六经辨证口诀》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内科医学著作《伤寒论》的一部分,由中国古代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
口诀共六经,简明地总结其临床诊断和辨治思想,有助于尽快掌握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六经辨证口诀如下:
一、《阴阳五行证》口诀
1. 阴中头脉淫,阳中头脉紧,阴阳津液流,入形满立分。
2. 委阴偏在作,委阳偏在下,凡辨胜负从,五行从头详。
3. 寒热从气象,湿燥从色变,病状定未定,四诊表属性。
二、《开经节上口诀》
1. 阳脉节制明,阴经直开清,两经相通而,各反物壮元。
2. 上六经开放,始入脏腑言,九丹特藏秘,拟术穴数多。
三、《六脏注藏证》口诀
1. 尺胃肾脉伏,心肝络藏真,气虚血虚传,三阳六腑藏。
2. 病症少生者,多生反下入,独藏发表明,胜负尽在中。
四、《五气耗散证》口诀
1. 气虚实耗淡,耗散必待研,当求候与妥,未定调与攘。
2. 二虚择少体,三实择脉根,定失若有损,补泻以病症。
五、《四诊索别证》口诀
1. 四诊辨本真,其病以形象,原位索原病,脉病定未定。
2. 听诊入未病,视诊以脉证,摩诊形气变,闻诊正别细。
六、《治法综合口诀》
1. 酒法伤寒急,针灸实失补,汤药病有至,草药饮下去。
2. 八法兼用诀,四穴救时病,中药取归趣,调胃收元气。
伤寒干货:六经为病六经辨证!本文作者对《伤寒论》六经之为病,以临床实践为立脚点,进行新的观念解释。
我们一起来看看!1.太阳经病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
然而,寒水虽为太阳之本,但它能发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的生理病理关系),少阴之气为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所以它能温化寒水变而为气,则外出太阳,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而起到固表抗邪的作用。
可以说。
”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系。
亦见太阳藉赖'中气'的气化功能而成其生理作用。
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如第29条的四逆汤证,第61条的干姜附子汤证;第82条的真武汤证等。
这和太阳的中气少阴阳虚气化不及有着千丝万缕内在联系。
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之证,陈修圈曰:'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
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
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至于太阳病出现发热之证,我们可理解为从太阳标气之热而化生。
旧注至此,则不再发挥其义使读者难明。
前言太阳之气布于周身卫外而为固也,若被邪伤则阳气郁而不开,阳 (正) 与邪争,故而发热。
陈修园注云:按风阳邪也,太阳之标为阳,两阳相从之为病重在发热二字。
他道出了阳郁发热的病机。
太阳之本为寒水,太阳之标为阳热。
这就是中气(少阴之热) 把太阳寒水温化而为气,所以,就改变了单一的太阳水寒格局。
如果太阳经标阳之邪而及于腑,经标有邪则脉浮发热;本腑气不化津则见口渴而小便不利。
仲景治用五苓散发汗以利小便;若太阳本腑之邪及于经标,本腑有病则小便不利,心不满微痛;经标有病则头项强痛、无汗而翕翕发热……仲景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利小便以解外之法。
用六经来解析病症的方法是一种基于《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对病症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每类包括若干证候群,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所属某经,再根据病变性质及病人体质等不同,进一步确定其证候类型。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基本要点:1. 太阳病:多由外感风寒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腰痛、咳嗽、鼻塞、流鼻涕、脉浮等。
太阳病的治疗以解表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治疗。
2. 阳明病:多由热邪内盛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洪大等。
阳明病的治疗以清热泻火为主,常用白虎汤、承气汤等方剂治疗。
3. 少阳病:多由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等。
少阳病的治疗以和解为主,常用小柴胡汤等方剂治疗。
4. 太阴病:多由脾胃虚弱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便溏、脉缓等。
太阴病的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治疗。
5. 少阴病:多由心肾阳虚所致,临床表现为恶寒肢冷、神疲乏力、嗜睡懒言、小便清长、脉沉细等。
少阴病的治疗以温阳补肾为主,常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方剂治疗。
6. 厥阴病:多由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表现为寒热错杂、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脉弦或迟或数等。
厥阴病的治疗以调和阴阳为主,常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方剂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六经辨证是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中医治病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证候类型和体质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灵活变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六经辨证顺口溜
1. 六经辨证要记清呀,太阳病就像初升的太阳,发热恶寒头痛起,你说这像不像刚起床有点不舒服呀?就像你昨天有点着凉后开始头疼一样。
2. 阳明病像那午后骄阳,大热大渴大汗狂,哎呀,这感觉就好像在炎热夏天里跑了几公里后的那种燥热呀!比如你跑完步回来特别口渴的样子。
3. 少阳病像那多变的天气,寒热往来口苦干,这不是和那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天气很像嘛!就像你有时候早上觉得冷,中午又热得不行。
4. 太阴病似那阴沉的天,腹满而吐食不下,是不是感觉就像心情不太好时啥也不想吃呀?像你心情低落时不想吃饭一样。
5. 少阴病宛如黑夜来临,脉微细但欲寐,这不就是那种特别疲倦想睡觉的感觉嘛!就像你熬了个通宵后第二天的状态。
6. 厥阴病仿若风云变幻,上热下寒乌梅证,这多像那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情况呀!像你一会儿在暖气房一会儿又到了冷风口。
7. 六经辨证真奇妙,各有特点要记牢,你想想看,这不就像分辨不同性格的人一样嘛!比如有的活泼有的安静。
8. 掌握六经辨证法,治病救人有办法,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像你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各种难题的锁一样。
9. 六经辨证仔细瞧,病症变化都知晓,这就好像你对朋友的喜怒哀乐都清楚一样呢!像你知道朋友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
10. 好好学习六经辨证,健康生活常相伴,你说是不是呀!这不就像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你保持健康嘛!
我的观点结论:六经辨证顺口溜真的很有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呀!。
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辩证六经,是后世医家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经的简称。
三阴三阳原本是阴阳学说中的术语,《黄帝内经》认为,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的诞生,就是因为地球上有阴阳二气平衡、稳定的得交替运动。
阴阳是化育生命的本源,“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地球上万事万物都被打上了阴阳的烙印。
所以在研究人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时候,自然要用到阴阳学说。
吧事物分阴阳,是对其性质的区分,将阴和阳各分为三,也就是三阴三阳,则是对阴阳的气量的多少的区分。
太是大的意思,太阳是言阳气的强大,为三阳,也就是三份阳气,故有巨阳之称;明是显著的意思,阳明是言阳气显著,为二阳,也就是二份阳气,故有盛阳之称;少是小的意思,少阳是言阳气弱小为一阳,也就是一份阳气,故有小阳、幼阳、稚阳、嫩阳之称;太阴为三阴,是三份阴气,阴气量最大;少阴为二阴,是二份阴气,阴气量较少;厥阴有极、尽的意思,厥阴为一阴,是一份阴气,也就是阴气少到了极点。
在自然界,昼属阳,夜属阴。
昼分三阳,夜分三阴。
少阳主时寅卯辰,正值清晨,阳光初照,其阳气不亢不烈。
太阳主时巳午未,阳光当头照,阳气盛大。
阳明主时申酉戊,太阳已偏西,阳气渐收。
太阴主时亥子丑,正是阴气最盛之时。
太阴主时子丑寅,夜半子时一阳生,阴气渐减,阳气渐出。
厥阴主时丑寅卯,阴气将尽,少阳已出。
《黄帝内经》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既然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就是天地的子女,因此人便于天地之气相应。
所以《黄帝内经》就是根据脏腑经络阴阳气的多少,分别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
于是大自然有三阴三阳,人也就有了三阴三阳,简称为六经。
六经各分手足,经络又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阴阳,通行气血,流布津液,因此六经实际上是总领十二经脉及其所属脏腑以及阴阳、气血、津液、精神的生理功能,是将人体分为六大功能体系。
虽用“六经”命名,并非专指经络。
【《阴阳六经》】初学《伤寒论》:六经辨证是其灵魂所在(本文大部分学术内容摘自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我们都知道,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六经辩证。
如果说“六经病证篇”是《伤寒论》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六经辩证就是这棵大树的灵魂,学习《伤寒论》当然是要学好六经辨证理论。
为了学《伤寒论》我去书店专门买了本《皇帝内经》翻了翻,当然自己看书,学的也很浅。
看了《伤寒论》之后觉得怎么《伤寒论》里面“三阴三阳”的概念跟《皇帝内经》不一样呢,听了郝万山老师的讲座录音才明白怎么回事。
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是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为什么胃经和胃府,把它叫做阳明,膀胱叫把它太阳,这应当是《黄帝内经》解决的问题。
那是根据脏府的生理功能,根据脏府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命名和划分的。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它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
如果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把它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那是一个生理概念的话。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它是个病理的概念。
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到病变部位,它就涉及到病变性质,它就涉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关于六经辨证方面的知识,我在听了郝万山老师的讲座后,整理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六经病症的概述;(二)六经传经;(三)六经变证;(四)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五)六经辩证和其他辩证方法的关系。
(一)六经病症的概述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是不是就像《黄帝内经》那样,涉及到了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呢?不是这样的。
因为张仲景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他把这些病例都写在竹板上、写在木板上,那个时候并没有辩证的思路,他说我怎么能够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这些病证分清楚呢?他在分。
这一大堆病,它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好,就把它叫做太阳病吧。
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解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经辨证,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纲,通过分析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来辨明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方法。
对于六经辨证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六经的含义。
六经并不是指具体的六个经脉,而是指人体遭受病邪侵袭后,邪正交争的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这六种病理阶段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反映了人体对病邪的不同反应状态。
具体来说,太阳经是人体表层的卫气所在,主司体表的阳气,抵御外邪侵袭。
阳明经是人体内里的大肠和胃腑所在,主司消化功能,与气血生化有关。
少阳经是人体半表半里的区域,主司气机的疏泄和津液的代谢。
太阴经主要对应脾脏,主司运化功能,与水谷精微的化生有关。
少阴经主要对应心脏和肾脏,主司全身的阴阳平衡和津液代谢。
厥阴经主要对应肝脏,主司疏泄功能,维持气血的调和。
通过对六经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从而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在六经辨证中,除了辨明六经的证候外,还要注意辨明邪正交争的状态、病邪的传变趋势等,这些都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掌握六经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学习探索。
伤寒论六经辩证歌决、伤寒论六经辩证歌诀】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汤,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祖传秘方大公开Q:1457858072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伤寒病六经辨证⽅法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了分析、归纳,创⽴出的⼀种适⽤于外感病的辨证⽅法。
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个包括邪正、阴阳、⽓⾎、脏腑、经络、⽓化,发展阶段,以及治法、⽅药在内的综合性的临床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伤寒概念有⼴狭两义,⼴义的伤寒泛指外感病,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感⽽即发的外感病。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辨证的纲领。
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的⽣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以病变部位分,则太阳主表,阳明主⾥,少阳主半表半⾥,三阴均属于⾥。
三阳病证以阳经和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于实证、热证;三阴病证以阴经和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于虚证、寒证。
因此六经辨证的应⽤,虽重点在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是并不局限于论治外感热病,也适⽤于某些内伤杂病。
六经辨证⽅法将外感病发⽣、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类。
凡是抗病⼒强,病势亢奋的,为三阳病证;凡是抗病⼒弱,病势衰减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说明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病势趋向及其相互转化等特点,作为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六经的常见证候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辨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邪侵袭体表,邪正交争于⼈体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位表浅。
太阳统摄营卫,主⼀⾝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诸经之藩蓠。
外邪侵犯⼈体,太阳⾸当其冲,故⾸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并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养,故恶风寒;⾜太阳经脉受邪,经⽓不利,⽓⾎运⾏不畅,致头项背疼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脉⽓⿎动于外,故脉浮。
《伤寒六经定法》+《六经定法》之舒驰远片断+伤寒六经代表方总述+三阳三阴病之代表方《伤寒六经定法》伤寒著作《伤寒六经定法》一卷。
清·舒驰远撰。
作者治《伤寒》数十年,颇见功力。
因此分析伤寒六经的证候深有见地。
并扼要介绍其治法,治法中汲取了后世的一些经验方。
本书附刊于《舒氏伤寒集注》一书。
进贤舒驰远先生者,乃清初三大家之喻嘉言再传弟子。
六经定法太阳病,头项强痛,腰背骨节疼痛,恶寒发热。
此为太阳经证。
时有微汗者,为风伤卫,法主桂枝汤以驱卫分之风;壮热无汗者,为寒伤营,法主麻黄汤以发营分之寒;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而出烦躁者,为风寒两伤营卫,法主大青龙汤,营卫互治,风寒并驱。
太阳邪传膀胱,口渴而小便不利,此为太阳腑证。
法主五苓散以去腑邪。
小便不利者,气不行,病在气分,不可用猪苓血分之药,当以桔梗易之。
太阳腑证,有蓄尿蓄热二端。
膀胱有尿,热邪入而博之,则少腹满为蓄尿;若无尿,热邪入无所博,则少腹不满,为蓄热。
蓄尿者倍肉桂,蓄热者易滑石。
有为蓄尿过多,膀胱满甚,胀翻出窍,尿不得出,膀胀异常者,名为癃闭,不可用五苓。
愈从下利,其胀愈加,而窍愈塞,尿愈不得出。
法宜白蔻(宣畅胸膈)、砂仁、半夏(醒脾开胃)、肉桂(化气)、桔梗(开提)、生姜(升散)。
此提壶揭盖之法,使上焦得通,中枢得运,而后膀胱之气方能转运。
斯窍自顺而尿得出。
其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为膀胱蓄血。
详见太阳篇。
阳明病,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不恶寒,此为阳明经证。
法主葛根以解阳明之表。
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冷,此热邪渐入阳明之里。
法主白虎汤以彻其热。
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而大便闭者,此邪热已归阳明之府。
法主小承气汤,微荡其热,略开其闭;加之胃实,腹满,微发谵语者,可以调胃承气汤,以荡其实,而去其满;更加舌苔干燥,喷热如火,痞(胸腹塞)、满(膨胀)、实(胃按之痛)、燥(便闭干结)、坚(按之石硬)。
与夫狂谵无伦者,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救其阴。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导言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
沈明宗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对伤寒六经辨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探讨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一、沈明宗沈明宗(1633年-1705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医学家,他以其对伤寒六经辨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他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伤寒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他强调病情的分期分证,注重细致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二、伤寒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1. 伤寒六经伤寒六经是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六种类型的疾病,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经。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程,对应不同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2. 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问诊和望诊等手段,识别出病人的证候特点,以确定疾病的性质、病因和阶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的特点1. 细致观察病情变化沈明宗强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注意病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他认为,病人的症状会随病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及时观察和判断病情的变化对于正确辨证和治疗至关重要。
2. 病情分期分证沈明宗提出了病情分期分证的概念,即将伤寒六经疾病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根据病情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辨证。
他认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应针对性地进行辨证和治疗。
3. 辨证重视总结和回顾沈明宗在辨证过程中,注重总结和回顾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他认为,只有通过总结和回顾,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的应用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理论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细致观察和病情分期分证,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阶段,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方法总结六经辩证,相信每一个学伤寒的中医人,都很想掌握的…………但是,你学过伤寒论就一定发现了,整本伤寒论几乎都是某某证用某方治之,仲景先师一点也没将病机是什么,如何辩证给写清楚,只把症状列出,出现这些症状就用某方治之这就给初学伤寒的人,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因为这样,很多人都对伤寒论望而却步但是一旦你将伤寒的核心,病机和辩证,弄清楚,领悟了,那治病就能效如桴鼓,所以伤寒之门难入,可你进去了,就知道为什么伤寒论,能堪称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了所以,想入伤寒之门,你得过两关:第一,病机关每一个症状,每一条伤寒条文,仲景先师,没有写出来的病机是什么?条文中的症状和内容,在人体中的运行状态是什么?整本伤寒论,如何贯穿起来?……简单的说就是: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为什么这些症状可以用某方治之,方子的用药原理是什么第二,辩证关很多人背诵过伤寒论,甚至对条文能滚瓜烂熟,但是却以为伤寒论,就是出现这样的症状,就用这样方子治,这就是伤寒的辩证,这样去用伤寒论,仲景先师会气得吐血的并且要知道,伤寒条文中所列出的症状,恐怕不足人身上出现的所有症状的10分之1,如果没有出现条文的症状,伤寒论岂不是废书一本?所以呢,伤寒的六经辩证,其实是隐藏在条文背后的,仲景先师把这些条文写出来,是让我们去领悟背后的东西,是架一座桥,让我们自己去掌握没写出来的东西。
伤寒论,原本是伤寒杂病论,是后人将伤寒杂病论分割出来,就有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事实上仲景先师是将人身的一元一气,分成六气,以六大块去细分人体疾病,很多人以为伤寒论,就是治外感的,金匮就是治内伤的其实仲景先师本来写的是一气,以六个方向去细化分析,无论外感内伤,都是一气的六个状态,只不过伤寒是邪从外而侵,金匮是邪从内而发但不管是外邪还是内邪,人体和邪气战斗的地方,就是这六大块,所以,六经辩证,是统领万病的,如果你掌握了六经辩证,不管你治什么病,方向绝不会错,即使用药上有小差错,错亦不远正因为六经辩证,有如此高的临床地位,而我自己是一步一步学着伤寒过来的,感同身受的知道,从接触伤寒,到突破病机关,辩证关,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对自学中医的人来说,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困惑于此,无法突破…………总结六经辩证 26个方向一,先辩三阴三阳(很多人治病,上来就辩脏腑,气血,要知道阴阳一错,用药即错,临证先辩阴阳,是每个中医人必备的治病前提)1. 你可知道辩阴阳的10大要素,有了这10大要素,阴虚阳虚,特别是寒热夹杂的病证,辩证阴阳就变得简单起来2. 揭示临证用药的大原则,很多人就是犯了这个原则,越学越复杂,这也是用药的阴阳原则3. 阴阳辩证的难点是什么?阴阳辩证,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遇到寒热夹杂的时候,将会让你非常难辩4. 总结出辩阴阳的一个重中之中的要点,此要点配合“三点定位”,解决临证难辩的阴虚阳虚5. 以临床案例,诠解辩阴阳的步骤和方法,为的就是让你易于掌握二,再辩六经病变(先辩阴阳,再辩六经,这样的步骤,相信你一眼就知道是最实用的,辩阴阳分清三阴三阳,六经具体定位,辩六经的方法层层细解)1. 各经主证,伤寒论中都有,却从来没有人提炼出经常出会现的主证,导图中将从伤寒论中提炼出真正临床90%都会出现的主证,为的就是使六经辩证变得简化2. 六经辩证,其实有一个路线的,这个路线只要你掌握了,就能从阴阳到六经,逐层去辩证,以路线方向逐层辩的方法,你在任何一本六经辩证的古书或现代书,都是找不到的,因为这路线是我自己从临床中总结所得3. 六经辩证最难的是什么?就是不出现主证的时候,如何辩?这一点,只要学过伤寒的人,估计都曾经困惑过,不出现主证的辩证方法,在导图中将完全展现给你4. 为了让你真正领悟六经,本导图中将六经核心病机全部提炼出来,帮助你彻底领悟六经,若你对伤寒条文熟悉,一看即懂三,太阳伤寒中风辩(太阳经,为人身第一道防护,太阳伤寒与中风又是寒热外邪的第一道关卡,不知道你可曾重视,可曾掌握?)1. 舌脉简化伤寒中风辩法,从舌像,脉像中简化而成,辩法直中寒热2. 身体寒热辩法,常见的发烧发热,其实是最好分辩伤寒中风的指征3. 咳辩法,从咳嗽中如何辩证伤寒中风?导图中完全献上4. 外感的轻重,病者的精神,这些带给你怎么样的辩证思路?5. 休质辩法?从病者体质综合辩证是伤寒还是中风四,极简六经脉法(脉最重要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就是阳气,阳主动,阴成形,六经脉法,凭的就是力量,判断阳气在六经的盛衰,如果你将伤寒论读了一篇,就知道仲景先师的伤寒论,其实就是六经阴阳盈缩,六经脉法,以脉力辩阴阳盈缩,三阳证阳出之势,三阴证,阳收之势,极易掌握)1. 三阴三阳的阳气出入,盛衰,以左右脉定位判断,此脉法为自学中医的朋友,更是大大提高脉法的掌握度2. 以脉先辩阴阳,左右三部脉中阳气多少,再从脉从定位六经,这是六经脉法的独有辩证法3. 六经寒热脉,如何辩?六经寒热只要你辩证准确,几乎可以说是用药就不会错了五,理中建中治六经(你可曾发现,建中汤中的桂,姜,枣,理中汤中的,姜,术,在伤寒论一百多方中,出现的次数?其实整个伤寒论经方中,都以脾胃中气为进出的关口,出可发散,进可收纳)1. 建中和理中,在病机上,用药上的区别是什么?为何伤寒一百多方,几乎都与中气相关?导图中将详细诠解理中建中各自的区别,以及理中建中在伤寒中的重要地位2. 建中,理中,在药理上,详细分析,重要的是这药理分析将帮助你领悟伤寒中的用药玄机六,仲景兵法:六经核心解(要掌握六经辩证,首先你得学懂伤寒论,要学懂伤寒论,首先你得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六经核心解,就是提供一个总体的正邪作战的框架,此框架可算得上是仲景兵法)1. 太阳经正邪是如何交战的?2. 阳明经正邪是如何交战的?3. 少阳经正邪是如何交战的?4. 太阴经正邪是如何交战的?5. 少阴经正邪是如何交战的?6. 厥阴经正邪是如何交战的?七,十九病机用法真诀(十九病机,简直可以说是辩证的圣经宝典,只是看你怎么用,在什么情况下用)十九病机为什么堪称辩证的圣经宝典?如果把阴阳辩证,六经辩证和十九病机结合起来,将达到什么样的辩证水平?导图中,将会告诉你这十九病机的真正用途八,实战运用细解(理论加实践,才是学中医的真正方法,导图中将整个六经辩证系统,在几个实际临床案例中层层剖析)。
伤寒六经定法,让人拨开云雾认清六经辨证舒驰远,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人,活动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少好医方,但苦于难通其理,后获交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得《尚论篇》,读后大有开悟,自此专以《伤寒论》为宗。
舒驰远,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人,活动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少好医方,但苦于难通其理,后获交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得《尚论篇》,读后大有开悟,自此专以《伤寒论》为宗。
主要著作有《伤寒集注》,另有《六经定法》《痢门挈纲》《女科要诀》《痘疹真诠》及短论若干,均附于《伤寒集注》之下。
舒氏竭力提倡六经辨证,强调《伤寒论》在各科临床上的普遍指导意义。
他认为六经是学医的门经,不知六经不足以言医。
他说:“《伤寒论》始创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开六经法门,匪特专治伤寒,凡百杂病要皆不出六经之外,治法即在其中”。
学者若不从兹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叩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宜立何方,乃茫然矣。
虽穷年皓首,何益哉?”他甚至直言:“诸病杂病方论,母庸置录”,劝医家只读《伤寒论》即可。
作为舒氏这个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六经定法说。
他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及治法均是医家临证的准绳,遵而用之,无不应验,故称为定法。
他说:“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无不立应。
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
若太阳与阳明两经表证同见,即用桂枝、葛根,以合解两经之邪;兼少阳,更加柴胡;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之中,兼口苦咽干目眩,更加黄芩;兼口燥心烦,渴欲冷饮,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
若三阳表证与三阴里寒同见,谓之两感,即当用解表于温经之内,若里重于表者,但当温里,不可兼表。
无论传经、合病、併病、阴阳两感,治法总不外乎此”。
舒氏临证每先辨六经,以仲景法活人,其著作中验案甚多,不便悉举,只要看他以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四逆汤调经,即可略见一二了。
六经证治中,舒氏长于三阴,而独重脾阳。
认为脾中阳气乃“发育之元、先天之宰、养生之火种”,中宫阳气贞固,则肾中真阳不露;中阳寂灭,真阳立亡。
故凡驱阴回阳之剂,舒氏必用黄芪、白术以培中阳,是其特点。
近代安徽婺源名医汪莲石,推崇舒氏之学,擅用经方大剂屡起沉痀,晚年窝居上海,有神医之誉。
孟河名医丁甘仁,在上海曾向汪氏问业,亦研读舒氏《伤寒集注》及《六经定法》,临证每先定六经,不仅在外感热病上主张伤寒与温病合流,六经与卫气营血互用,而且内伤杂病亦多取伤寒理法,处方古朴纤巧相兼,亦开一代医风。
六经之理浩渺难穷,非泛涉之所能道。
诏以管窥蠡测集注是书,如陟高山耸岫,愈进愈难着脚。
方其注完太阳,接注阳明之时,觉神形俱疲,将有畏难自却之意而搁笔倦吟者,凡历旬日矣。
忽夜梦行至荒丘,得一老翁,貌端严而髯修美,肃然起我敬畏,拱而旁立,聆所言论者久之。
复以手指其处,命我曰:此桥非尔不能造,愿竟成之而毋负其初。
予骇而觉,即语诸妇,妇曰:毋乃喻嘉言先生乎!《伤寒》一书乃后学之津梁,君能集之,无异造桥,苟始勤终堕,将不能成矣。
故或托梦,而致叮咛,君其勉旃。
予韪其言之有理也,乃复殚心悉虑,寝食研求,拈出本气,用作主脑,专责六经,千凡要妙疑关,会族肯綮,无不迎刃而解。
噫,此中有莫之为而为者,殆果有神助耶。
今六经已就帙矣,足以塞吾责而偿所愿也。
是为跋。
六经定法太阳病,头项强痛,腰背骨节疼痛,恶寒发热,此为太阳经证,时有微汗者,为风伤卫,法主桂枝汤,以驱卫分之风,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壮热无汗者,为寒伤营,法主麻黄汤,以发营分之寒,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为风寒两伤营卫,法主大青龙汤,营卫互治,风寒并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若非烦躁,石膏不可用,非壮热无汗,麻黄不可用。
太阳邪传膀胱,口渴而小便不利,此为太阳腑证,法主五苓散,以去腑邪,猪苓、茯苓、白术、泽泻、肉桂;按:小便不利,气化不利,病在气分,不可用猪苓血分之药,当以桔梗易之。
太阳腑证,有蓄尿、蓄血二端,膀胱有尿,热邪入而搏之,则少腹满,为蓄尿;若无尿,热邪入无所搏,则少腹不满,为蓄热。
蓄尿者倍肉桂,蓄热者易滑石。
有为蓄尿过多,膀胱满甚,胀翻出窍,尿不得出,胀异常者,名为癃闭,不可用五苓散,愈从下利,其胀愈加而窍愈塞,尿愈不得出,法宜白蔻宣畅胸膈,砂仁、半夏醒脾开胃,肉桂化气,桔梗升提,生姜升散,如吸壶盖揭起则出之意,使上焦得通,中枢得运,而后膀胱之气方能转运,斯窍自顺,而尿得出。
若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为膀胱蓄血,详见太阳上篇。
阳明病,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不恶寒,此为阳明经证,法主葛根,以解阳明之表,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冷,此热邪渐入阳明之里,法主白虎汤,以撤其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而大便闭者,此热邪已归阳明之腑,法主小承气汤,微荡其热,略开其闭,大黄、枳实、厚朴;加之胃实腹满,微发谵语者,可以调胃承气汤,以荡其实而去其满,大黄、芒硝、甘草;更加舌胎干燥,喷热如火,痞胸腹塞闷,满胸腹膨胀,实胃上按痛,燥便闭干结,坚按之石硬,与夫狂谵无伦者,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救其阴,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少阳,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此为少阳经证,法主柴胡汤,以解少阳之表,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口苦咽干,目眩,此为少阳腑证,法主黄芩,以泻少阳里热。
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法主理中汤加砂半,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砂仁、半夏;若胸膈不开,饮食无味而兼咳嗽者,乃留饮为患,法宜理脾涤饮,黄芪、白术、砂仁、白蔻、半夏、干姜;若由胃而下走肠间,沥沥有声,微痛作泄者,名曰水饮,即于前药内加附桂;若由胃而上走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者,名曰支饮,即于前药内加故纸、益智,更用斩关丸以下痰,自愈;若由胃而旁流入胁,咳引刺痛者,名曰悬饮,即于前药内加芫花、草果,搜出肋缝之痰则愈,若由胃而溢出四肢,痹软酸痛者,名曰溢饮,即于前药内加虎骨、威天仙;在手更加姜黄,在足更加附子;又有着痹、行痹二症,痛在一处者为着痹,流走无定者为行痹;与溢饮相似而证不同,乃为火旺阴亏,热结经隧,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溢饮不赤不热,法宜清热润燥,人参、竹沥、生地、阿胶、天冬、玉竹,在手加桑枝,在足加桑根;若身目为黄而小便不利,不恶寒者,为阳黄,法宜茵陈五苓散。
若腹痛厥逆,身重嗜卧而发黄者,为阴黄,法宜茵陈附子汤,人参、白术、茯苓、附子、干姜、茵陈。
少阴,真阳素旺者,外邪传入,则必协火而动,心烦不眠,肌肤熯躁,神气衰减,小便短而咽中干。
法主黄连阿胶汤,分解其热,润泽其枯,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黄柏;真阳素虚者,外邪则必协水而动,阳热变为阴寒,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腹痛作泄,法主温经散邪,回阳止泄,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益智。
厥阴,有纯阳无阴之证,有纯阴无阳之证,有阴阳错杂之证。
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
法主破阳行阴,以通其厥,喉痹者用玉竹、天冬、麦冬、石膏、鸡子白;便脓血者用生地、阿胶、黄连、鸡子黄。
鸡子甘寒润燥,其白象天,轻清上浮,用治上燥;其黄象地,重浊下降而润下燥;四肢厥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冷厥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
法主驱阴止泄,以回其阳,附子、干姜、砂仁、半夏、黄芪、白术、吴萸、川椒;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烦热,频索冷饮,饮而即吐,烦渴转增,腹痛加剧,此阴阳错杂证也。
法主寒热互投,以去错杂之邪,附子、干姜、砂仁、半夏、黄芪、白术、吴萸、川椒浓煮,另用黄连浸取轻清之汁,掺和温服。
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无不立应。
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
若太阳阳明两经表证同见,即用桂枝葛根以合解两经之邪;兼少阳更加柴胡;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之中;兼口苦、咽干、目眩,更加黄芩;兼口燥心烦,渴欲饮冷,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
若三阳表证与三阴里寒同见,谓之两感,即当用解表于温经之内;若里重于表者,俱当温里,不可兼表。
无论传经、合病、并病、阴阳两感,治法总不外乎此。
病有阴阳之辨,不得其法,无从分认,即如舌胎干黑,芒刺满口,皆有阴阳之分,有为少阴中寒,真阳遭其埋没,不能熏腾津液,而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者,法当驱阴救阳,阳回则津回,方用附子、干姜、黄芪、白术、半夏、砂仁、故纸等药,其证必目瞑嗜、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病十六字;有为阳明火旺,烁干津液,而舌胎干黑起刺者,法当驱阳救阴,阴回则津回,方宜斟酌于白虎、承气诸法以消息之,其证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辨阳病十六字;凡辨诸证,总不外此阴阳各十六字。
又如厥逆一证,亦有阴阳之分。
凡四肢厥者,外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之证,为阳厥,法主破阳行阴,以通其厥;若外见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之证,为阴厥,法主驱阴散邪,以回其阳。
又如谵语一证,原有阴阳虚实不同。
经言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在阳明为实证,为谵语,乃阳明胃实,燥结不通,阳火亢极,真阴立亡而神明内乱,狂谵无伦,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救其阴;在少阴为虚证,为郑声,乃少阴中寒,魄汗出而下利,气虚阳脱,神魂无主,细语呢喃,错乱颠倒,法当急回其阳,以固其脱,方用附子、炮姜、人参、黄芪、茯苓、故纸、益智等药。
二证阴阳,均以上十六字诀辨之。
又如烦躁一证,阴阳互关,曰阳烦阴躁,又曰烦出于心,躁出于肾,其实不然,烦者未有不躁,躁者未有不烦,烦躁皆同,而证之阴阳不同,有为少阴亡阳,身热多汗而烦躁者,乃肾中真阳随汗而浮越于外,法主附子、炮姜、黄芪、白术、故纸等以回其阳;有为阳明热越,身热多汗而烦躁者,乃胃中津液随热而尽越于外,法主白虎、人参等法,以撤其热,二证阴阳亦以上十字诀辨之。
又如昏睡一证,在少阴,为阴霾盛而阳不开,法当急回其阳,以御其阴;在阳明,为热盛神昏,法当速撤其热,以退其阳。
其证阴阳总以上十六字诀辨之。
且昏睡与不眠,其证不同,而法相同。
在阳明张目不眠者,其常也,然又有热盛神昏之证,其人均为口臭气粗,汗出恶热,其法亦均当撤其热;在少阴,但欲寐者,其常也,然又有里阴过盛,隔拒真阳,随汗外越,不得内交于阴,亦不得眠,其人均为头悬身重,少气懒言,其法亦均当回其阳。
咽喉痛者,有火有寒,寒痛不赤不热不肿,不作臭秽,身倦恶寒,略可硬饭,饮水吞津则痛甚,可食硬不可食软;火痛者,内外俱肿,且赤且热,气粗口臭,身轻恶热,水可多饮,而饭粒糁不能下,可食软不可食硬。
打呃一证,有虚寒,有实火。
若胃实闭结,阳火上冲而打呃者,真阴立尽之候也,其证张目不眠,身轻恶热,法宜急下,以救其阴;若脾气虚寒,健运无权,气不调达而打呃者,其气缓,非死证,其证目瞑踡卧,身重恶寒,法宜人参、白术、附子、炮姜、甘草、半夏、丁香、白蔻,温中散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