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11.34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生产(1)含义: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主要因素: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
③农业技术条件:包括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2)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思考启迪]近几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冬季已出现新鲜蔬菜供销两旺的景象,其影响因素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影响因素有人们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这说明人们利用温室大棚改变了蔬菜生长的热量条件,使其反季节生长,再加上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北方城市冬季依然出现新鲜蔬菜供销两旺的景象。
二、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况(1)形成: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而形成。
(2)含义: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
(3)主要地域类型:2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国外有很大不同,我国是以国营农场为主,而国外的经营方式一般以家庭农场为主。
4.混合农业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1)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等资源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违反自然规律,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2.不利影响的具体表现(1)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①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渍化。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如化肥、农药的出现和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教材P58~59活动](1)区位优势:①自然条件方面:山东寿光地区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发展蔬菜生产。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复习旧课: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
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
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
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
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
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
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
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
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
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
1。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3.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2.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3.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一)农业的概念和特点1.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和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二、农业的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 的、 的 性农业生产类型。
(一)热带迁移农业1.分布:迁移农业目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河流域、非洲 盆地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
2.特点:① 和 均不固定的原始农业地域类型②轮荒的耕作制度③“ ”的原始生产过程3.过程:4.影响:迁移农业对 和 资源造成破坏,被抛弃的荒地一般难以恢复森林面貌,而成为次生灌丛。
(二)水稻种植业1.主要分布区: 、 和 的 气候区。
从地形上看,多集中在土地肥沃的 与 地区,以及水源充足的 地区。
2.特点:(1)水稻:是喜 、喜 的 粮食作物。
(2)水稻种植业: 密集型的农业。
土地养分流失 产量锐减(三)混合农业1.概念:业和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分布:洲、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等地。
我国三角洲的生产,也属于混合农业的范畴。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经营方式:采用和混合经营方式。
(2)生产特点:①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②可以合理、有效地安排③经济收入(四)商品谷物农业1.概念:一种以生产、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
2.经营方式:以为主。
3.特点: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4.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的和地区也有这类农业类型。
5.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农业生产具有化和化的特点。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共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教学过程】第 1 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多维互动主体探究]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生阅读自学第一自然段,回答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
生答: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生答(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点拨引导:农业生产的特点是怎么形成的?这对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指导意义?生答: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
表1:农业生产特点比较生答:“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的原因:茶的质量与气候,光照,土壤等生长环境有关。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日照充分,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
承转: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原理透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多种,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结合实例,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乡一带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茶叶精制而成,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
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种带回国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
请思考:为什么我国的“明前龙井”在日本种不好呢?●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57~5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63~6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点”[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题]的解读,讲解知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步骤5: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题。
←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运用实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重难点)2.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难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生产(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古代: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考试说明]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考点精析]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温带:梨、桃、苹果、甜菜高寒:青藏高原青稞(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考点精析]1.热带迁移农业2.亚洲水稻种植业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分布: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混合农业概念: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生产交替进行,有效地时间安排;根据市场决定生产规模,经济收入稳定。
4.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2)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中国为国营农场经营。
(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