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粤府〔2007〕68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水平,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稳定大局。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努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一)全面排查,加快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在全面查明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级以上市的规划编制工作务必于2007年底前完成,县级规划编制也应尽快完成。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提升了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
现代技术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等的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了灾害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三是增强了抗灾能力。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了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竞争,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意识和责任缺失。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责任担当,但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第三是技术和经验不足。
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支持,导致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完善灾害防治的设施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发布2022年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管控情况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2.07.15•【字号】•【施行日期】2022.07.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发布2022年地质灾害重大风险管控情况的通告按照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的《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我厅扎实推进风险排查工作,并于2022年1月15日向全社会公布重大风险15处。
经认真落实管控和整改措施,截至2022年7月10日,已完成临时搬迁或工程治理主体工程施工、降低风险3处,其他12处重大风险均已落实管控措施。
2022年以来,新检查发现重大风险1处,已落实管控措施。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2022年7月15日附件1附件2重大风险管控挂牌警示(2022年7月10日)序号风险名称风险类型风险特征描述风险位置责任单位监管单位管控情况1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金山大道张八岭崩塌崩塌该风险点规模属特大型,稳定性较差,潜在经济损失2240万元。
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金山大道张八岭紫金县人民政府紫金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已落实管控措施2梅州市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地面塌陷地面塌陷该风险点规模属大型,稳定性较差,潜在经济损失20545万元。
梅州市兴宁市叶塘镇群星村兴宁市人民政府兴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已落实管控措施3梅州市丰顺县小胜镇三坑村三坑欣坪滑坡滑坡该风险点规模属大型,稳定性差,潜在经济损失6300万元。
梅州市丰顺县小胜镇三坑村三坑欣坪丰顺县人民政府丰顺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已落实管控措施4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象山和糖锅山崩塌崩塌该风险点规模属特大型,稳定性差,潜在经济损失4510万元。
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象山和糖锅山惠东县人民政府惠东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已落实管控措施5惠州市龙门县平陵镇大围至祖塘村地面塌陷地面塌陷该风险点规模属特大型,稳定性较差,潜在经济损失8132万元。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广东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点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时间分布特征来看,可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和平原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根据地质灾害活动的时间特点划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7种。
其中,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是全省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多分布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广大中低山区和丘陵区。
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点。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含人工边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广东崩塌可以进一步分类成为亚类(表4-2):按照物质类型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大类;按照运动形式可划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错断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鼓胀(塑流)式崩塌等五种。
滑坡,是指坡地上的岩土体,受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广东地区的滑坡, 与我国西南及西北的多滑坡地区相比, 其规模是比较小的。
崩塌、滑坡从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翁源、乐昌、新丰、乳源、连山、清新、信宜、高州、德庆、怀集、郁南、五华、兴宁、梅县、东源、和平、紫金等17县(市)。
滑坡与崩塌往往组合出现,有时兼具两者的特点而成为滑塌。
滑坡崩塌在地貌上,大多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边坡陡峻的沟谷或陡坡地带;在地形上,主要见于丘陵山区和台地边缘,河岸及海岸也有发生;从岩性上看,主要分布在松散层厚或软弱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特别是母岩为花岗岩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地段;从构造上看分布在褶皱、断裂发育和存在顺坡构造面的地段。
其成因有自然形成的、人为诱发的,或者兼而有之。
一般地,滑坡与崩塌是风化作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常常表现为沿风化土与强风化岩石的界面滑移和塌落。
风化程度不同的岩体与土体,其底部界面大多与地形坡向一致。
各种块体在雨后处于饱水状态,往往自重增加,抗滑能力降低,在地下水沿风化底面渗流的诱导下,失去平衡而滑落。
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法及应对措施地质灾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但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来预防和应对这些“天降横祸”。
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怎么才能让自己在这场自然的“考验”中不至于“遭殃”。
1. 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可谓五花八门,咱们最常见的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震。
这些天灾,就像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你根本无法预料。
滑坡就像是在下坡路上滚雪球,一不小心就把路边的树木、房子统统卷走;泥石流呢,更像是大自然的“魔术师”,把泥土和石头变成了汹涌的洪流;而地震,则是地球在“咳嗽”,一声巨响之后,房屋也许就会像积木一样倒塌。
说到这儿,大家心里是不是有点发毛?别急,预防这些灾害的方法可多着呢!2. 预防方法2.1 增强监测与预警首先,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福音”。
现在很多地方都安装了监测设备,像是“耳聪目明”的小助手,随时监控地质情况。
如果发现有异常,立马发出预警,就像学校里的“放学铃”,让大家提早撤离,安全第一,咱们可不能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路修得结实,再加上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就能有效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就像建房子,地基打得牢,房子才不会“东倒西歪”。
而且,像那些老旧的房屋,及时加固也是必须的,毕竟“家是温暖的港湾”,可不能让它成了“灾难的温床”!3. 应对措施3.1 及时撤离与自救一旦灾害来临,撤离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记住,听到警报响起,不要犹豫,立马行动!大家可以事先制定好撤离计划,像打仗前的“战略部署”,确保每个人都知道去哪里、怎么走。
在这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别因为慌乱而迷了路。
3.2 学习自救知识此外,学点自救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地震发生时,要赶快找到一个坚固的桌子躲下,保护自己的头部;如果遇到泥石流,应该尽量向高处移动,别一味往下跑,那简直就是“自投罗网”。
在这方面,掌握一些急救常识,比如止血、心肺复苏,也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广东省某县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对策建议【摘要】查明本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划分,为本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
“以人为本”,对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实及补充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险性进行初步评价。
对已发的和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补充调查。
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要以防为主,治为辅的方针,不断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评估的作用。
要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要对地质灾害种类、危害程度等因素要有掌握,要能抓住要点,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减轻损失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分区;防治措施;1、地质灾害类型根据本次补充调查,主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局部有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经本次补充调查地质灾害点中仍有隐患点,各地质灾害情况见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1。
本县的地质灾害点从构成灾害体的岩土和动力因素类型分析,本次补充调查新发现土质成因6处,岩质成因的2处,自然因素引发的1处,人为因素引发的6处,土质成因占75%;岩质成因占25%。
自然因素引发的占12.5%,人为因素引发的占87.5%。
2、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地质灾害虽种类繁多,产生因素各异,但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常常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
它们具有群发性特点。
有许多的地质灾害是由于气象、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诱发的。
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集中在4-8月份,占全县灾害总数的96.55%。
可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雨降雨时段几乎是同步发生、集中并发(表2,图1)。
3、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本县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中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是形成灾害的内因条件,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外在引发因素。
3.1、自然因素作用(一)地形地貌与岩组类型地形地貌(特别是微地貌)与工程地质岩组是地质灾害形成主要内因条件。
第11卷第5期中国水运V ol.11N o.52011年5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M ay 2011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刘远亮(),男,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力学和非开挖技术等。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刘远亮(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00)摘要:一直以来,广东省的地质灾害发生得十分频繁,危害也越来越大,文中分析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今后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存在问题;解决方法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5-0167-02一、引言广东省地处我国南部沿海,热带风暴(台风)频繁、强降雨、强风力等气候多变,还有我省地貌类型复杂,是一个多轮回旋山区,丘陵山地占全省地面积62.43%,地质构造和岩浆频繁,地质环境相当脆弱。
近年来,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综合以上各种致灾因素,使得我省地质灾害发生得十分频繁,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加上台风、暴雨多,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在山区,旧的地质灾害隐患尚未消除,新的隐患点又不断产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形势十分严峻。
我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
据相关统计,2010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600起,造成39人死亡,5人失踪,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716.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地质灾害数量、死亡人数(含失踪)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了152.1%、131.6%和162.6%[1]。
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我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为重点防治监督管理,使我省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广东省德庆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王金秋(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广东广州510800)摘要:德庆县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本文详细阐述了该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各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提出了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为今后德庆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崩塌;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P 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39(2017)01-0182-021自然地理条件德庆县位于广东省西部,县府驻德城镇,面积2 292.68km 2,人口约35万,人口密度154人/平方公里,内辖14个 镇,186个村委会。
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321国道横贯全 境。
德庆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 361.8 mm ,4~9月为雨季汛期,是地质灾害多发期,总雨量占 全年78.5%;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总雨量仅占全年 21.5%。
该县属湿润地区,相对湿度在79% ~84%之间, 年平均蒸发量1 343.4 mm 。
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最大平均风速出现在4月。
2地质灾害特征2.1地质灾害类型与规模目前德庆县调查发现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四种类型。
其中崩塌点59个,占总 数的48.7%;滑坡点48个,占总数的40.5%;塌陷点2个, 占总数的1.8%;泥石流点1个,占总数的1%,累计地质 灾害调查点总数为110个。
德庆县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 为主,在110个灾害点中:小型有62个,占灾害点总数的 56.4%;中型有38个,占灾害点总数的34.5%;大型有10 个,占灾害点总数的9.1%。
2.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滑坡。
滑坡是德庆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全 市共有滑坡48处,按规模小型32处,中型12处,大型4 处;滑坡平面形态以半圆形态为主,共有26个,阶梯型共 有22个,其次为直线型20个;滑坡体厚度主要在0~5 m 范围内,有39个;滑坡坡度大多数发生在30° ~40。
,有23 个;地下水埋藏较浅、后沿变形较明显、裂缝及坡面植被 倾斜是滑坡的典型特征;滑坡主要诱发因素:大气降雨为 多数,次为人工坡后加载、坡脚开挖等引发。
(2)崩塌。
崩塌也是德庆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全市共有崩塌59处,按规模小型27处,中型26处,大型 6处。
崩塌灾害在坡高上主要发生在5~10m 范围,有26个;坡度上主要发生在60。
~70。
区间,共有21个;崩塌体 厚度上一般发生在0~5 m 厚;坡面形态上多呈凸形或直 线型;崩塌主要发生在土质斜坡上,总计有42个。
(3)泥石流。
调查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共1处,规小型。
泥石流灾害隐患点为沟口堆积较多石料、砂料及 尾矿等松散堆积物,矿渣堆积在沟口,沟口呈扇形,扩散角度为45°,流域面积00.2 km 2,相对高差小于100 m ,山 坡坡度15。
~25。
,植被覆盖率75%。
泥石流来源补给主 要为采矿造成的不稳定斜坡,由于长时间降雨伴生的崩 塌、滑坡松散物。
泥石流灾害点汇雨面积约为2.3 km 2, 周围山体坡度20。
~35。
(4)地面塌陷。
德庆县发现地面塌陷共2处,规模为小型。
一处为人工采坑回填后诱发,由于人工填土未 经夯实形成的;由多个塌陷坑形成,主塌陷坑口呈圆形, 口径1.5 ~4.0 m ,面积约为12.6 m 2,塌陷深度约为8 ~ 10 m ;整体塌陷规模大于2 000 m 3。
另一处为岩溶塌陷,坑 口为圆形,规模约为9~13 m 2, 口径为3~4 m ,深度约为8 ~10 m 。
溶洞在地下水附近充水,冬季大气降水减少,水 位降低,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地面塌陷的发生,附近采石 场长期抽排地下水也是诱发地面塌陷的一个因素。
2.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1)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
据广东省气象局水文局2003~2012年降雨量的监测资料,3~9月为德庆县主要降雨期,年平均降雨量为1 785.5 mm ,占全年的 83.5%,尤以5、6和8月为多雨月,占全年的48.1%;10~2 月为少雨月,降雨量较少,占全年的22.0%。
统计分析, 德庆县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3~9月,共计103处,占灾害 总数的94.5%,发生在1~2月和10~12月的地质灾害仅 为6处,占灾害总数的5.5% (图1)。
由此可见,德庆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与其降雨时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2)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从德庆县地质灾点分布情况看,该县的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作者简介:王金秋(1991-),女,新疆库尔勒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环地质工作地域性。
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江一带,该区域 共有灾害点81处,占灾害点总数的73.6%。
它们共同特 点是同为丘陵〜台地平原地貌区,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动 强烈,地质环境受到的影响较大,符合人类工程活动强度 致灾分析结论。
30030图1地质灾害与多年平均降雨量关系统计图3地质灾害形成条件3.1地形地貌斜坡是崩塌、滑坡等灾害形成主要因素,其高度、坡度、形态和成因与自身稳定性有着密切关系。
高陡斜坡 通常比低缓坡地更易失稳而发生滑坡。
工作区的北部、 东部、南东部以及西部,属于丘陵〜低山地貌,平缓地面 积小,山坡坡度较大,相对高差>100 m ,坡地切割严重。
山区农村削坡建房形成许多不稳定斜坡,且多大于30°人 工斜坡,部分达60。
~80。
,绝大部分坡面呈裸露状,这些 人工斜坡为滑坡、崩塌提供了地形条件。
3.2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有着明显的影 响。
德庆县内大地构造位于华夏陆台的南岭准地槽西南 部与闽浙地台西南部接壤处,属多旋回造山区。
地质构 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均较发育, 发育有北东向断裂构造,常与北西向或近南北构造互为 配套,形成有“菱型”岩石(层)破碎区域或夹持区域。
由 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引起的岩石(层)完整性破坏,破 碎区域内节理、裂隙、劈理面和透水与不透水层界面发 育,在人工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或内摩擦角时易发生 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由此可见,德庆县地质灾害的发育 与断裂关系较密切。
3.3地层岩性与岩土体类型德庆县境内东中部、西南部地区主要由震旦〜寒武 系变质岩组成,层内软弱夹层发育,变质作用产生泥质 板、片、千枚岩,岩层中含有大量亲水粘土矿物,如伊利 石、高岭石等,它们都易于吸水加重岩体负荷和可塑性增 加,促使岩(土)体发生滑动或坠落;奥陶纪〜侏罗纪晚世 花岗岩、花岗斑岩等,由于其粒状结构在地表的氧化环境 中极易风化,一般都形成有孔隙度大、易于吸收地表水、5〜30 m 不等的残、坡积层,或强风化岩石结构松散,下部 弱风化岩石(层)为隔水层,有利于地下水聚集。
因此, 德庆县滑坡、崩塌大多发生在松散土体与基岩的接触界 面或强风化与弱风化岩层接触界面附近,变质岩、花岗岩 风化土体易发生崩塌、滑坡。
另外,岩层面的倾向对滑坡、崩塌的发育有重要影 响。
当岩层的倾向和斜坡的坡面倾向一致时,多以高陡 斜坡为主,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而岩层倾向与 斜坡的坡面倾向相反时,则不易发生崩塌、滑坡。
3.4降雨据统计分析,德庆县雨季在3~9月份,强降雨等灾 害性暴雨都出现在3~9月,雨季占本区全年降雨量的 83.5%,这一时期发生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94.5%。
因 此,强降雨与德庆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①对 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影响。
降水达到一定程度后,降水就 会沿滑坡裂缝及滑体孔隙渗人转为地下水,软化滑带 (面),增加滑体重量,提高下滑力,若降水使地下水面上 升到滑带(面)之上时,更会使滑体(潜在滑体)滑动; ②降水对泥石流的影响。
泥石流发生前期,降水量使泥 石流沟流域内残坡积物、工程弃土弃渣和风化层处于饱 和状态,当降水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强烈的地表径流, 把上述松散物逐渐带到沟底汇集(或直接产生坡面型泥 石流),从上游向下游运移,形成泥石流。
降水持续时间 越长、雨强越大,泥石流运动速度越快,危害越大。
3.5人类活动人类工程活动是本县地质灾害另一主要诱发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等级的修(改、扩)建公 路、削坡建房、兴建水利水电工程等人类工程活动也相应 增多。
据统计,德庆县由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点有936个。
由此可见,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地质灾害 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德庆县近年来发生的滑坡、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结合其特征及形成的条件,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给 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进行前期预测及防治很有必要,为此提出以下防治 对策:①地质环境保护是预防地质灾害的根本措施,应切 实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
②加 强对德庆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
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和设备设施,加大研究经费的投人, 以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
③制定总体和专项地质灾害防 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④进行工程治理。
对危险性、危害性大的滑坡、崩塌、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如对滑坡的防 治,可根据其性质、成因、规模等采用削方减重、排除地下 水和地表水、改变岩土性质等方法。
⑤贯彻执行“以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及国家关于禁伐原始天然森林的(下转第185页)123456789 10 11 1231.81■多年平均降雨量60.24374.8133.1227.5279137.1149135.742.347.72128152492僉/_髮¥份252015105 o月oo 5 0 5 0 522 11表2截水沟断面尺寸水流平均流速水力沟底宽沟顶宽设计水深沟壁边坡粗糙设计沟深沟总长/(m.s_i)坡度/m/m/m系数系数/m/m3.20.0110.30.550.30.50.0250.5201(2)截水沟分缝。
为防止温差裂缝和截水沟基础不 均匀沉陷造成的沟渠裂缝,应对截水沟进行分缝砌筑,分 缝间距在截排水沟坡度较陡时,采用间距15 m,在较为 平缓沟段采用的间距为20 m,缝宽为2 cm,缝内填塞沥青麻丝。
3滑坡治理措施分析3.1对水体的治理滑坡的发生和水的作用存在密切的关联,由于水具有 较强的流动性,且水可以带动土石,影响坡体的稳定性,这 就要求必须消除或减轻水对坡体的危害,以有效降低地下 水渗人坡体内部的概率,减少坡体内部的积水与地下水,避免坡体内部产生松动,避免影响其稳定性,主要措施如 下:(1)对地表水的控制,避免周边地表水进人滑坡地 带,即为在滑坡地带修筑保护设施与隔离带,在滑坡边缘 挖截水沟,然后再将截下的水引向滑坡外围;(2)针对滑 坡体内部的地下水和下渗水,可以在较陡的坡面修筑排 水沟,加强山体覆盖层的防下渗能力,在山体平缓处植树 造林,避免地表水的下渗;(3)针对地下水的集聚,可以 根据当地的地质结构与水文特征选择垂直打孔排水、竖 井抽水、支撑盲沟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