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治病而患病——论文人情态对“华威先生”艺术形象的浇灌
- 格式:pdf
- 大小:197.58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作者以异常开阔的艺术视野,在文艺界普遍歌颂抗日热潮中独树一帜,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使用纯熟的汉民族语言,从现实中发现美与丑,体验喜与悲。
在《华威先生》中,作者不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以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虚伪狂妄、庸俗浅薄的文化官僚的形象.仅仅写了华威先生的几个生活片段,就让人读起来放不下;人物鲜明深刻,栩栩如生,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鲜明的对比,达到绝妙的讽刺效果。
1.优雅的风度与发火失态的对比。
华威先生是具有十足的绅士风度的。
他左手无名指上还带着结婚戒指”,他抽雪茄烟,“拿着雪茄烟的时候就叫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多么注重仪表和形象。
但是,当他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猛地跳起来”,“瞪着眼”又开始恐吓威胁,最后,撕下文明的面纱,出口谩骂“混蛋”“妈的”。
原来,他优雅的仪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来唬人的,一旦有一点点威胁到他所谓的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他就会丑态毕露、歇斯底里,甚至丧失起码的人格和尊严。
2.自身言行的对比。
小说开头写“我”与华威先生是亲戚,“我”尊敬地称他为“华威先生”,他立刻就显出一幅谦虚的样子,心甘情愿地屈尊降为“威弟”或“阿威”。
但谦虚仅此而已,随即开始自我吹嘘:刘主任“硬叫”他修改县长公余工作方案,“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他到汉口去一趟等等。
开口一个“硬叫”,闭口一个“硬要”,不外乎想借此表明与他交往的人物都是上层重要人物和他的重要性,一切都要他来领导。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狂人、疯子是旧的封建专制文化叛逆者的艺术象征,肺结核患者与革命者构成悖论性关系,身体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的象征,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
鲁迅疾病意象的设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指导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策略篇1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对社会的想象常常与人体官能相关,社会的稳定合理对人们而言就象征着一个健全的肌体,而社会的失范则意味着身体的某一部分生了疾病。
而疾病是身体的不正常状态,是必须被控制或根除的,这是疾病的最直接的隐喻意义。
一旦把人类为了应对和超越痛苦、死亡以至生活本身而展开的想象努力都视为多余、额外的铺垫,所剩下的便只能是一副纯粹的肉身,而这副肉身同时也就宣告了疾病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终结,正是这种形式的主体性终系着诸种关于疾病的隐喻性思维。
如此自主自足、纯粹生理的人体,同时却也向我们暗示出这样一个辩证法:现代人的主体性存在,本身即一种疾病,源自人们所目睹的意识与存在之间的鸿沟,或者说是言与行之问的断裂;现代主体性最富于创造性而又最根深蒂固的表现方式,则当推尼采所说的“怨恨”。
而鲁迅对受疾病折磨的个体生命的关注,以及他对疾病的一般象征意义的探索,则成为鲁迅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鲁迅的小说,所要关照的不仅是生理的疾病,而是作为一种隐喻和形象化的疾病。
鲁迅将医学的知识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在具有医学病理学的“症候”真实的基础上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和行为,从中透射出“意在医外”的文学主题,寄托和隐喻作者与作品的双重“所指”。
如《狂人日记》“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甚至经得起精神病理学者的检查。
”[1](p35)林毓生认为,“用现代医学中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状态描写狂人有系统的幻觉,使故事从表面上看完全是写实,实际上却是作者为控诉中国传统而作的寓意的构思。
父亲重病我浑然不觉,枉为一名医生父母在世时,不管你多么忙,也一定要以最大的耐心、细心,全力地去呵护你的父母,不然再多的泪水和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
———作者上世纪70年代,本文作者与父亲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部办公楼前合影本文作者退休之前在医生办公室屈指算来,我那可亲、可敬的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作为一名医生,我也一直为自己没能及时发现父亲的病情,没能延缓父亲的生命而感到万分愧疚和无比心痛。
怕我牵挂,父亲谎称自己一切安好父亲小时家境贫寒,祖父闯关东在外,祖母是小脚,他很小就挑起家庭重担。
抗日战争时,父亲被选为儿童团长,为八路军站过岗、放过哨、送过鸡毛信。
为维持生计,父亲摆过书摊、当过学徒,吃了很多苦。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同师傅一起在人民政府的协助下,创建了白城市第一家医院。
抗美援朝时,为了保家卫国,父亲告别了新婚燕尔的母亲,奔赴朝鲜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了无数伤病员。
在“非典”肆虐时,父亲慷慨解囊,捐款、捐药。
父亲从医60年,不知救治了多少病人,在白城市医学界和百姓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父亲十分有孝心。
我记得祖母在世时,每天早晨起床,父亲总是先把祖母的尿盆倒了,再把痰盒刷干净放好。
有什么好吃的,父亲总是先让给祖母。
只要有点时间,父亲就陪祖母唠嗑、讲小人书,有时还背着小脚的祖母去看戏。
对于我们四个孩子,父亲更是呕心沥血,奉献了全部。
父母把我们一把拉屎一把尿拉扯大,不知熬尽多少心血。
好不容易把我们一个个都盼大了,父母应该喘口气、歇歇了,可是我们紧接着又相继结婚生子,父母还要帮我们带大我们的孩子。
因为我是老大,父亲对我格外器重,在生活上、工作上尽全力帮助我。
为了工作,我把只有六个半月的儿子送到父母处,父母帮我照看了四五年。
他们对我儿子呵护备至,担心孩子磕了、碰了、病了,担心孩子睡不好、吃不好,不知挨了多少累。
记得有一次,父亲把我儿子举到肩上,一不下心,儿子尿了父亲一脖子。
初中议论文:我们要治病我们要治病疾病是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不断地探索并致力于治愈疾病。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治病呢?治病可以减少人们的痛苦。
生病会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困扰。
感冒会导致人们头疼、流鼻涕,甚至是高烧不退,这会让人们感到非常难受。
而且,生病也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只有通过治疗和恢复,才能减轻人们的疾病带来的困扰。
治病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类是有知觉和思维能力的动物,只有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都离不开医学的进步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
治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
治病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人民身体健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没有健康的人民,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繁荣的经济。
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疾病往往是造成人民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一些本来可以治愈的疾病甚至可能演变成流行病,对社会造成更大的破坏。
治病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治病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在医疗领域,医生和科研人员为了治愈疾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为了解决一些疾病,他们不断创新,研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还可以促进其他相关领域的进步。
治病作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全力以赴,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治疗疾病,使人们摆脱病痛,以健康的身心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也要关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保持,遵守科学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黑龙江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预测模拟卷(四)答题说明本试卷第 1 ~55 题为客观题,请在客观题答题卡上作答。
材料处理题为主观题,请在主观题答题卡上作答。
请注意:考生必须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做题,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本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 在下列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 1 项,并用 2B 铅笔在客观题答题卡相应题号下涂黑所选答案项的信息点,在试卷或主观题答题卡上作答一律无效。
本题共有30 小题,每小题1分。
共30 分。
)1.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下列哪个单位可决定其限期治理?A.此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B.此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C.此企事业单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D.此企事业单位所在地县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2.行政管理在承担义务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方式,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这说明了公共责任的一种( )。
A C.义务B.服务.任务D.监督、控制和制裁的行为3.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以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就业、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城市社区建设,这种做法是( )。
A.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C.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D.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甲国公民在乙国将丙国公民杀死后逃入丁国,现甲、乙、丙三国均向丁国要求将其引渡,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 。
A.丁国应将其引渡给甲国B.丁国应将其引渡给乙国C.丁国应将其引渡给丙国D.由丁国自己决定将其引渡给那个国家5.赵某与妻子王某参加朋友的婚礼后,由赵某驾车回家,王某坐在后排座位上。
赵某一经路口,贸然闯红灯,撞上经过此路口的一小学生,王某见状,对赵某说:“赶紧走,现在没有人看见。
遂加大油门,狂奔 5 公里,该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
赵某因交通肇事被依法逮捕,请问王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 ) 。
”赵某A.不构成犯罪B.构成交通肇事罪,但不是共同犯罪C.与赵某构成交通肇事共同犯罪D.构成故意杀人罪6 .王某因诈骗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3 年,人民法院在量刑时考虑到王某有积极退赃并检举他人犯罪的情节,决定宣告缓刑 3 年,考验期满后,公安机关又查获王某在缓刑考验期满不久后又犯交通肇事罪,对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
张天翼《华威先生》阅读_0张天翼《华威先生》阅读张天翼《华威先生》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华威先生张天翼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永远带着他那根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时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图样。
他的时间很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他。
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
有几位透了口气,有几位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
华威先生态度严肃,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一会儿,好让大家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信任,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都可以放下心来。
他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
“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
“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
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十分钟。
我不能当主席,我推举刘同志当主席。
”说完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
主席报告时,华威先生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
“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
”他划了两下洋火之后,猛地对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
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还要赴别的会,先站起来,发表一点意见。
”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
“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要加紧工作,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热心工作。
我很感谢你们,但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2024年父亲的病读书心得范本在《朝花夕拾》里读到了青年的鲁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气。
《父亲的病》里写到,在父亲因庸医愚昧而去世后,为避开那无聊的流言,也为了母亲,鲁迅毅然到陌生的他乡求学。
在日本留学时,为了救国图存,毅然谢绝了藤野先生的极力挽留,又放弃自己的专业,孤独地投入艰难的文艺运动—虽然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无形的爱国热情,把每一位读者的心都点燃了,这是在许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觉。
难怪一位日本学者说:“纵使日本有一千个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国,因为中国有位鲁迅。
”人生阅历的疏密、时代氛围的错落,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
过多的“斗士”形象的渲染,让人过多的感受到鲁迅的“冷峻”,就像最常见的那尊他的胸像。
当我们忘记鲁迅身上的光环,或者忘记鲁迅,细细品读《朝花夕拾》,就会发现一个“冷峻”外的鲁迅。
从而发现鲁迅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
正是在这片净土上,散发着鲁迅许多人性的灵光,使他的文章洋溢出浓浓暖意。
2024年父亲的病读书心得范本(2)父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和坚强的支持者。
然而,前段时间,父亲突然患了一种严重的疾病,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家人的珍贵。
在陪伴父亲度过病痛的日子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父亲的病》,作者是冯唐。
这本书以真实的亲情故事和感人的文字,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了父爱的伟大和珍贵,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启示。
父亲这个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却往往被我们忽略。
他们为我们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担,默默地为我们做着我们看不见的事情。
他们是那个强大而温暖的后盾,给予我们坚定的勇气和无尽的力量。
然而,父亲的存在常常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我们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存在,也很少思考他们的感受和内心的世界。
而本书正是通过作者冯唐与父亲之间独特的关系,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点。
冯唐以敏锐的触角,细腻地揣摩了父亲这个角色的存在和意义。
关于治病救人的的作文题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疾病就像是一个不期而至的恶魔,总是在人们最不经意的时候伸出它那狰狞的爪子。
而治病救人,便是那驱散黑暗的圣光,是给予希望和温暖的双手。
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它让我对治病救人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日子,天空中堆积着厚厚的云层,仿佛预示着即将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我陪着朋友小李去医院看病。
小李最近总是觉得头疼欲裂,整个人都没了精神。
一进医院的大门,那种熟悉的消毒水味道就扑鼻而来,让人心里莫名地紧张。
我们挂了号,在熙熙攘攘的候诊大厅里等待着叫号。
终于轮到我们了,走进诊室,医生是一位看起来有些严肃但眼神中透着关切的中年人。
他仔细地询问着小李的症状,一边听一边在病历上做着记录,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破解一道极其复杂的谜题。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检查,抽血、CT、脑电图……每一项检查都让人感到忐忑不安。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小李的脸色愈发苍白,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终于,所有的结果都出来了。
医生拿着那些单子,表情凝重。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
“没什么大碍,就是压力太大导致的神经性头痛,需要好好休息,调整作息,再吃点药就会好的。
”医生的话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我们悬着的心瞬间落了地。
拿了药,我们准备离开医院。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个让人动容的场景。
在走廊的尽头,一位老人正坐在轮椅上,身旁是一位年轻的护士。
老人的眼神迷茫而无助,嘴里还在喃喃自语。
护士弯下腰,耐心地听着老人说话,脸上始终带着微笑,那笑容就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温暖而灿烂。
她轻轻地为老人整理着衣服,还时不时地安慰几句。
“大爷,您别担心,您的病会好起来的。
只要您按时吃药,配合治疗,很快就能回家和家人团聚啦。
”护士的声音温柔而甜美。
老人微微点了点头,眼中泛起了一丝泪光。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治病救人不仅仅是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是给予心灵上的慰藉和关怀。
出了医院,我和小李的心情都轻松了许多。
《华威先生》研究述评摘要:《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在193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讽刺小说,自发表之日起小说就倍受关注。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天翼《华威先生》的研究进行整理,发现这段时间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对华威先生人物形象的研究、对艺术手法尤其是讽刺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主题的社会学与政治学内容的研究三种。
每一种研究方向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威先生》这部作品,但是每一种研究也都有所局限。
关键词:《华威先生》;研究;述评;人物形象;讽刺艺术;社会学;政治学《华威先生》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十分显功力,鞭辟入里的短篇速写,深刻尖锐,直接针对但又不伤艺术优雅的体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1】全篇仅五千来字,一个人物,几个速写镜头,几乎连矛盾冲突都没有,情节结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却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概括性很强,典型性极高。
【2】《华威先生》这部短篇小说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之初,就因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讽刺艺术使得小说倍受关注。
笔者收集整理80年代年到2011年共20多年的评论,根据评论文章的共同研究方向将《华威先生》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华威人物形象研究,作品艺术手法(讽刺艺术)研究,作品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研究。
下面笔者就针对每一个研究方向对《华威先生》的研究作具体梳理。
一、华威人物形象研究《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写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于1938年4月,发表在《文艺阵地》1卷1期上。
小说描写一个叫华威先生的国民党官僚,整体忙忙碌碌,到处开会讲话,装腔作势。
表面上打着抗战的招牌,实际上企图控制所有抗战群众组织和包而不办整个抗日工作。
【3】作者写华威先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的忙,曾有论者戏谑的说“大概是华威先生忙得来不及’自报家门’吧,他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4】的确,此后的论者都在华威先生的“忙”上下功夫,抽丝剥茧后发现,原来“忙碌”的华威先生不过是一个虚伪、庸俗、不务正业、充满权欲的国民党文化官僚形象。
于同文在《浅谈华威先生形象塑造》中分析了这一形象,“作者在四千多字的短篇中,极为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国民党小官僚的典型形象一—华威先生,华威先生其人,打着抗日救亡的招牌,在全民族奋起救亡的时代巨浪中,整天整日地闪电般东奔西跑,招摇过市,到处插手争地位,抢领导权,让什么组织都要认定他为“领导中心”一一实际上是在鼓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他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一心想的是谋取私利,竭力压制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