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示拟认定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标准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全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评估标准。
第二条本评估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县(市、区),旨在评估各地县(市、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第三条评估标准主要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管理四个方面。
第二章教育资源配置第四条教育资源配置要合理,包括师资、教育设施、教育经费和教育用品等。
第五条师资配置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包括教师数量、师资素质和师生比例等。
第六条教育设施要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地和宿舍等。
第七条教育经费要保障合理,包括教育经费来源、分配和使用情况等。
第八条教育用品要充足,包括教学教材、实验器材、辅助教具和计算机设备等。
第三章教育质量保障第九条教育质量保障要全面,包括学生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等。
第十条学生学业水平要达到国家和地方的要求,包括学科成绩、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第十一条学生身心健康要得到有效保障,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第十二条学生综合素质要全面提升,包括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等。
第四章教育公平第十三条教育公平要体现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机会均衡上。
第十四条教育机会要均等,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等。
第十五条教育机会要均衡,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学校差距等。
第五章教育管理第十六条教育管理要规范和有效,包括教育规划、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等。
第十七条教育规划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包括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规划等。
第十八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包括学科设置、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等。
第十九条考核评价要科学公正,包括学业考核、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等。
第六章附件本评估标准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1至附件5.附件 1:教育资源配置评估表附件 2:教育质量保障评估表附件 3:教育公平评估表附件 4:教育管理评估表附件 5:其他相关附件附件 6: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内容、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评估标准[正文]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基本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发展、家校合作、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等。
一、学校基本建设1.1 校舍面积及设施:校舍建筑面积符合规定标准,各项设施齐全,且保持完好。
1.2 环境卫生:学校周边环境整洁,校园内卫生管理良好。
1.3 安全设施:学校配备完备的安全设施,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1.4 学校功能完善: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并正常使用。
1.5 校园美化及文化活动:校园环境美化工作有效开展,并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
二、教师队伍建设2.1 教师配备及师资力量:学校教师编制齐全,具备相应专业及教学能力。
2.2 教师队伍稳定性:教师流动率低,有稳定的教师队伍。
2.3 师德师风: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严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2.4 培训与发展: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教育教学质量3.1 教学质量评估:学校组织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监控教学质量。
3.2 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计划按时执行,并能满足学生需求。
3.3 教学方法及手段:学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4 课程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符合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
四、学生素质发展4.1 学习态度及习惯: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积极主动学习。
4.2 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4.3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4.4 兴趣特长培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五、家校合作5.1 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5.2 家校沟通渠道: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
5.3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学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各类活动。
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标准
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门槛”,即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级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情况。
2. “系数”,即县域内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情况,基于8个指标值进行测算。
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方达到国家验收的标准。
3. “工作”,即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工作情况,包括保障入学机会、落实条件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与管理等4个方面,共17项指标,总分是100分,评估达标标准不低于85分。
4. “满意度”,即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程度。
国务院教育
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以适当方式,就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
满意
度不低于85%,才能通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国家教育部官网或咨询当地教育部门。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也是全民族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战略,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目标:到2025年,全县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全面提升,师资力量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教育公平效果明显,教育水平在全国同类县中达到中上水平。
任务: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每个学生接受公平而均衡的教育。
2. 加强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推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道德规范建设,提升教师职业发展水平。
4.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共育,形成教育共同体。
5. 加强特殊教育工作,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平等参与和优质教育。
6. 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解决艰苦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三、实施过程1. 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调整学校布局,合理划分校区,确保每个学生就近入学。
(2)优化教育经费使用,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3)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提升学习环境品质。
2. 加强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估(1)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定期对学校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估结果。
(2)设立奖惩机制,激励学校争创优质教育品牌,提高办学质量。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广优秀教育教学经验。
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道德规范建设(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
(2)完善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教师职业发展水平。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4.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共育(1)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应知应会内容基础数据部分1.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8㎡,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3㎡。
2.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4.5㎡。
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
3.有平整、适用的操场。
小学生均活动面积不低于4㎡(含风雨操场);初中有不低于300米环形跑道及100米直道的田径场(老城区学校环形跑道最少不低于200米)。
4. 教学仪器设备齐全。
学校教育装备高于《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Ⅱ类)》。
5.有图书资料及阅览室。
生均藏书量小学不少于20册、初中不少于30册。
6.小学科学实验室至少1个;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至少各1个。
7. 有计算机网络教室。
每百名学生不少于10台计算机。
有音乐教室,初中有钢琴,小学有钢琴或电钢琴,均要配有音响设备、乐器等。
有美术教室及教学器材、体育器材室及教学器材。
音体美教学器材和设施能满足教学和体艺活动需要。
8.学校办学规模适度,与办学条件相适应。
原则上小学、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生源30%以上的学校,班额可适度放宽(10人以内)。
9.教职工配备不低于省定编制标准,师生比小学不低于1:21,初中不低于1:16。
10.教师学科结构能满足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教育教学需要。
11.专任教师均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适宜。
小学、初中高一级学历比例分别不低于70%和60%。
每所学校都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
12. 配备安保人员,安全设施齐全,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健全。
13.食堂卫生并满足师生就餐需要,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14.厕所能满足学生课间如厕的需要,并有水冲设施。
15.寄宿生宿舍安全、卫生、够用,住宿及消防、报警设施齐全。
每生一张床。
16.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岗位责任明确,工作落实到位。
有较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17.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择校生低于10%)。
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育督导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督导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和《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引导各地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推进,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同意,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为此,制定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本办法要求,积极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督导评估工作。
教育部2017年4月19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为此,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对象是县(含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下统称县)。
第三条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督导评估认定,坚持"依法实施、保障公平、注重质量、社会认可"的原则。
第四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三年以上;基本均衡发展认定后年度监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为此,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对象是县(含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下统称县)。
第三条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的督导评估认定,坚持“依法实施、保障公平、注重质量、社会认可”的原则。
第四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三年以上;基本均衡发展认定后年度监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评估内容与标准第二章第五条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内容。
第六条资源配置评估通过以下7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均衡情况。
具体包括:(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人以上;5.3人以上;1(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人以上;达到0.9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元以上;25002000元以上、(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间以上。
2.4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到上述要求,余项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评价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提出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的评价标准。
这一标准的实施,旨在推动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在资源配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资源配置均衡:包括学校布局、校舍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的均衡。
要求各地按照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确保各学校具备基本的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
教育教学均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考试评价等方面。
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确保教学质量和考试评价的公正、公平。
师资队伍均衡: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培训、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均衡。
要求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各学校提供充足的优秀教师资源。
学生发展均衡:学生综合素质、学业水平、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
要求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均衡:强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均衡。
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更好地和指导孩子的成长。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同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各学校的办学情况和教学质量。
加强交流与合作:鼓励各地区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各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
加强宣传与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教育部:公示拟认定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
作者:
来源:《教育》2016年第11期
据悉,教育2016年将评估认定500多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同时对已通过评估认定的组织监测复查。
此外,2016年还将进一步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优化学校布
局,努力消除城镇“大班额”,逐步实现区域内校际资源均衡配置。
同时将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情况作为专项督导主要内容,对项目进展不力、出现严重问题的地区进行问责,确保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
截至2015年底,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市、区)达1124个,其中京、津、沪、苏、浙5省市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
5年来,我国在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投入、缩小城乡经费投入差距上显见成效。
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中央补助标准稳步提升,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900多亿元。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体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