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欣赏、鉴赏和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绘画鉴赏500字
吴昌硕作画时大胆迅疾。
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他以篆籀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往往能自出新意,形成独特风格。
《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
画家只撷取桃树的局部,用笔凝练遒劲。
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
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竖写两枝,各有不同,又一侧枝呈孤形垂下,伸展生动,使画面富有变化。
题款。
三千年结实之桃”不但与桃干、桃枝形成浓淡变化之趣,而且与寿桃两相照应。
让全图神气内敛。
吴昌硕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墨梅、红梅、绿梅兼有,笔酣墨畅,富有情趣。
水仙也常出现在他画中,以突出洁净孤高的性格。
作画时画家喜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并以篆书笔法入画,使画面显得刚劲拙朴有力。
《神仙福寿图》是吴昌硕代表作品之一。
他以草书笔法画石,其法草而不率,纵而有节,较好地表现出怪石的秀与拙的韵致,他以篆隶笔法画梅,造型奇崛,苍劲有力;水仙用笔流畅,虽然朝向一样,但并不呆板。
两者对比,更显水仙的空灵松动,飘逸清新,有神仙一样的风姿,与梅花的古朴把画题揭示出来,寄托了画家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中国画意境的表现学号:201005002808 姓名:尹丽娟摘要:中国画是一门高雅而富有深刻内涵的艺术,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不仅仅是看画家画的什么,画得像不像,中国画重立意,通过线条、点簇和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同时由于书画同源,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我们应懂得欣赏中国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了解画家的相关身世与背景,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画的精髓和画家的情怀。
关键词:立意以形传神情怀中国画即丹青,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采用了多点透视、焦点透视以及三点透视的构图法则和随类赋彩、色彩相合的色彩法则,以线条、墨色的变化来描绘对象,以抒发情怀,中国画的构想首重立意,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神似则形似,体现出胸有成竹的特点,其意境计白当黑、气韵生动。
按使用材料与表现方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工写结合,其作品形式主要有长卷、条幅、斗方、折扇、团扇等,同时,中国画与诗文、书法、印章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画作品的一个有机体,体现了其独特形式。
中国画山水画主要是画家个人情怀的体现,中国人物画是个人情境的体现,中国花鸟画则是一种趣味性的体现。
在人物画中,为突出所画的不同人物的地位高低,人物大小通常不成比例,人物的高矮胖瘦直接反映了其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物形象会比较高大,而地位低的人物形象比较瘦小。
对于山水画,要懂得怎么去欣赏,在山水画中,画家通常会安排一定的人物在里面,这不仅是画面内容的需要,也是画家在告诉我们欣赏这幅画要从这里开始,画中人物一般在画面的下角,我们应从画的下端顺着人物的方向逐渐往上走,一般是呈“S”型,这样才能达到欣赏山水画的最佳效果。
花鸟画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中国古代名画欣赏及简介
中国古代名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古代,绘画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要求画家的技巧和审美水平,更要求画家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中国古代名画,并简要介绍它们的背景和特点。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名画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的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画面上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都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幅画的特点是细腻、精致,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十分逼真,让人感受到了北宋时期的繁华和生活的细节。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名画中的另一幅代表作,它是南宋画家王希孟所绘。
这幅画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风光,画面上的山峦、江河、云雾等都被描绘得十分自然,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
这幅画的特点是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南方的山水风光,更表达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古代名画中的又一幅代表作,它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所绘。
这幅画描绘了中国南方的山水风光,画面上的山峦、江河、树木等都被描绘得十分自然,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
这幅画的特点是意境深远、笔墨简练,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南方的山水
风光,更表达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三幅中国古代名画,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水平,更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画的欣赏、鉴赏和创作作者:程大利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从中国画欣赏和创作的角度,谈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关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中国笔墨文化等等,说明中国画是淡泊,养生,向善的艺术。
强调“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
关键词:中国画本质特征欣赏创作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33-40今天这个不叫报告,勉强叫讲座,希望有这样一次交流机会讲讲自己的认识,说说心里话。
我主要谈中国画的欣赏、鉴赏,和由欣赏、鉴赏出发的创作。
笔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本民族的东西。
但是我们老是要在各种场合去宣传它、诠释它、我们还要讲怎么欣赏,这其实是很不幸的事情。
法国人用不着到处讲怎么欣赏他们的画,意大利也用不着讲如何欣赏歌剧,俄罗斯人也不要讲如何欣赏芭蕾舞。
但是我们必须要讲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那么自信,所以就有了“文化自信”这个词,并且出现在党的文献上。
讲“文化自信”,那就是因为我们不自信,或不够自信。
一百多年来改造中国画的声音不断,有问题才改造它,要不然改造它干吗呢?我们总是要拿一个参照物来改造它,这个参照物就是西方绘画。
艺术只有形态的差异,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也没有新、旧之分。
彩陶、青铜器很陈旧,却仍然精湛。
新旧是时间概念,今天新明天就旧了,新旧是历史过程,美才是艺术的本质。
问题是怎么看?一百年来中国画作为艺术形态它本身有复活体。
是人看问题的角度出了问题,就虚拟了中国画,于是就有要改造它、改变它等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这对中国画这门艺术的认识造成了很大的偏差,以至于有今天的丧失标准、迷茫,无法欣赏自己的艺术成果的问题。
其实中国画、西洋画都是人类文化的成果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两条大河各自播撒,两棵树结出的不同果实,没有优劣和高低。
论油画对中国画的高低,这是一个很荒唐的比较,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陷入了“二元论”的问题判断,这个“二元论”方式我们很难简单地做出是和非,对和错的判断。
比如说我们把古代、近代对比,把东方和西方对比,用这种思维来看待我们的传统。
这个思维出现在1840年西方炮舰打到中国来以后,中国变成了积弱的势态。
一些有识之士谋求强国之路,在反思我们文化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
康有为在他的《万木草堂》里,认为原来的中国画在衰落走下坡路。
他认为今后将有集中西文化、中西艺术而大成者。
今天我们可以见证的是徐悲鸿。
陈独秀也在《文学革命》文章里狠狠地批评了中国画,尤其批评了中国文人。
再后来鲁迅先生也批评中国画。
最极端的徐悲鸿又提出:“董其昌、陈继儒才艺平平,统治中国画三百年余,实属罪大恶极”。
这是当时急切盼望国家繁荣的语境下,急欲颠覆自己传统里面的坏东西,学习好的东西,以至于出现的很多的笑话。
钱玄同就提出:欲使中国不亡,汉字必须要废除。
他没想到今天有电脑,有五笔字型、拼音等。
中国文字是中国思想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带根性质的东西,这样激进的言论是有历史局限的。
但对于中国画,到今天我们还在似是而非的道路上踯躅。
我刚才说了中国画是中国人的独特智慧,在艺术形态上是没有先进和落后、高与下之分的,只是在艺术质量上有差异。
中国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物,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晶和生活习惯。
中国人整个的文化生态下产生的这种中国文化,称之为“笔墨文化”。
它受中国古典哲学的陶冶,本着以修身立命,提升自我境界为本的价值观念,书法入画的笔墨观念,不重形象,重心相的造型观念。
跟西方绘画完全不同。
今天好多人拿西方绘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画,用西方美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画,这是造成混乱的根源之一。
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内修心而外益世,抒胸臆而振斯文”这内容源于屈原的《离骚》,屈原的名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内美修能”就是人塑造自己的内心。
这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绘画、书法、都是修为的绝佳手段。
独善其身最好方式莫过于绘画。
绘画说它的修心、养志,是它的外部功能在皇帝、国家看来是所谓“画足人文”,它整个功能是养心、然后养志,养志是提升境界。
在我们的祖先看来,人提升境界,它的生命质量就会提高。
《皇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就不但是养生的结构,而是把自然科学、哲学结合起来,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恬淡虚无没有其他的非分之想,是你身体的真气,“真气从之”人就安了。
精神内守是守住自己的志向,一种纯正的追求。
这个时候你的免疫力会很强,叫“病安从来”,这是很好的画论和书论。
画家与书法家的专业对从业的人很好,根源就是去浮躁。
所以清代学者也认为书画于精神和身体都好,在东方画论里,书画可以抵御不好的环境和苦闷,中国古代画家长寿不奇怪,就是因为它有“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的“十二字功能”。
世界上没有这么做的,这是我们文化非常独特的地方。
古人的“人间烟火”是指油盐酱醋,现在这个“烟火”是拍卖。
功名、地位、名誉等等各种社会的夸奖,媒体的称赞,中央电视台的肯定。
在前人看来这是“人间烟火”。
我们过去批评中国画远离人间烟火的价值取向,这恰恰是中国画很本质的东西,也是中国画家长寿的根本原因。
中国画的至高旨归是陶养心灵,即黄宾虹的:画求内美,不务外观。
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境界。
明代大画家郓向最讨厌别人夸奖,一次他的画被人围观并夸奖说:真好,画斯文。
他事后把画撕了。
郓南田题画云:”画非寻常人痛骂不能称之好画。
这是极端的例子,我们放在一定的语境下不难理解,那是希望作品远离“人间烟火”。
这同时是说中国画的欣赏需要平台,通文才能进入国画,这就是我下面要谈的中国画的历史特征、本体精神。
画画的人通文,看画的人也得通文,还得与表现对象不一样,岂一个“似”字了得。
画怎样跟对象像不像没关系,甚至像以为俗,齐白石就讲画因太像以为媚俗。
黄宾虹追求的是无似之似,就要找那个不像的东西。
恽南田画得极像,但是也极不像。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个老画家,说30年前一个科学家带了一摞写生稿子给他看,他一张张看,看完以后就问科学家:你这是写生还是写死啊?中国画的写生跟西洋画的写生是不一样的。
中国山水画绝对不是西洋画的风景画。
中国笔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人的心智,是养心,修心,中国画笔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它跟人是相辅相成的。
谈画有没有法,既是创作标准也是批评标准。
一日气韵生动,二日骨法用笔,三日应物象形,四日随类赋彩,五日经营位置,六日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这两条是最重要的。
气韵这个词也没法跟西方的文艺批评对照翻译,气和韵都没法翻译,他囊括了中国的中医学,囊括了中国的文论、诗论,书论、画论多个概念,是一部大辞典。
我们讲中国画作为艺术形态它本身有复活体,在传统的艺术精神中寻求新生的复活体。
中国画讲骨法用笔,,唐代画家张彦远谈到”生死刚正谓之骨”,就把骨法跟人品、人格联系到一起来了。
中国画的技法有人格因素,这是非常有意思很独特的,跟西方文化不一样。
它不以才华为最终的评判标准,它尊重才华,但是他更看重的是道心修行,更看重的是人格力量。
认为每一笔都印证了人的元素,所以叫骨法用笔,这是绘画也是书法的标准。
我们明确地说,画有江湖气,烟火气,甜俗气不是好东西。
人品不高,就乱套了,乱到俗套、魔套里去了。
我们今天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的一些作品,那些书法入魔道的不少,书法绘画的品评,没有跟中国古代书画论作对照。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是用庸俗的社会学观点批评中国古代画论的。
1949年有一本非常畅销的美术的书籍,把中国美术分为地主阶级的美术和人民群众的美术,把画的职能归为劳动人民的意识。
这是很荒唐的,离开了艺术自身的规律。
所谓的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也不是世袭的,劳动人民挣了钱他们变成地主了,地主破产以后他又变成劳苦人民。
艺术自身的规律与社会学的规律有时候有交叉,有时候分道扬镳,中国画和西洋画同样有自身的高度。
在300年前意大利青年艺术家带着他的几十幅画到了中国北京。
呈献给康熙,康熙就把邹一桂喊来,邹一桂看了马上评价,“工则工矣,不入品评”,说画很像很工谨,但是我没办法来批评它,因为它不合我的品评标准。
那么中国画的品评标准是什么呢?宋代黄居案谈到画的神、妙、逸,而且把逸提高到逸神。
后来明清很多人就记着什么是妙,什么是逸,什么是神。
他客观总结前人说:一、图形画得很准,然后一品就没有味道;二、这幅画画得好,但是看久了以后也没有太多的独到之处;三、形好,神也好,能久看久视。
这可以说是神品跟逸品区别。
我看来逸品还不仅仅是这个标准,黄宾虹给逸品的定义特别好。
他说画是上、中、下品:下品是挂在墙上很灿烂,短时间后觉得不好看了;中品挂一段时间还可以看,但是久看还是不行;上品初看不佳,但是时间久了,这个画越来越好,越来越灿烂,与你的生命交融成一体了。
把神品和逸品通称为上品。
实际上逸品更高。
画的定格最难,规矩与方圆,经验与才华的判定比较复杂。
画得太细了,变得很精美,跟高超的画家所说的神、活不同。
这个神、活不能点眼睛,鸟一点眼睛就飞了。
点睛人就活了,那就是突出神,形仅仅是手段,神才是目的。
而形在前人看来很容易落俗套,两个俗字,一个是甜俗一个是恶俗。
甜俗是往心眼里去画,画得特像,没办法增减,特别求“相”字。
一味求似,一味求必须夸好,这有可能进入纤巧,纤巧就是人俗。
古人作画忌纤巧,纤是纤细,巧是精巧。
一味追求这个东西,境界不高大,容易甜俗。
而恶俗,就是一味地强调视觉感受,一味地突破前人法码,生怕人家看不见,看了以后能够退人千里,出一口凉气。
这在前人看来不好,叫恶俗。
这是两个极端。
由此我们要谈到“中正”二字,今天上午王蒙先生讲到“中庸”,这个“中庸”与我们大家平常对中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思想的核心内容的“中庸”,在中国画上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作画想比较深刻,追求险绝这个境界,最后最重要的是既能险绝又复为平正,不能留在险绝。
留在险绝不高,要复为平正,叫平中见奇,或者平中求奇。
所以三百年来,人人用董其昌的画做范本,董画就好在平淡,平淡天真最难。
恽南田的画也好在平淡天真,永远活在史上的东西,高就高在平淡。
远处一个大湖,近处几颗树,永远是点和长线的拖笔,永远表达深邃的境界,叫不食人间烟火。
每幅画是解读不完的诗,有诗的趣味。
这不仅仅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而且是君子的境界。
追求的是恬淡,不想让人吓一跳。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必然的。
西方画家要追求叫人吓一跳的视觉效果,必须靠形式趣味,靠抱负的力量,靠形式感觉重如千斤。
所以我们看中国画家心动的时候是如何画的:就像弹古琴的高手有时候不弹了。
饭桌上不弹,光膀子不弹,大厅喧哗之中不弹。
你一个人弹,弹给自己听,给两个人听,最多给三个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