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四章1.植物群落(P172)2.层与层片的区别(P179)主要层与次要层:●主要层在创造群落环境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并影响决定着其他层次,其消长会导致群落发生质变。
一般:群落的最高层就是主要层例外:稀树草原泥炭藓沼泽林●次要层在创造群落环境方面起着次要作用,其存在、种类组成、个体数量、结构状态等,取决于主要层的作用于影响层与层片的区别:●层片是群落的三维生态结构,它与层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区别。
一般层片比层的范围要窄。
3.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最小面积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积。
4.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及其均匀程度。
⏹遗传多样性❑染色体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DNA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文化多样性⏹ 5.生态位:将一个生物单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
6.波动与演替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时间上同时发生区别:波动可逆,演替不可逆;波动经历时间短,演替经历时间长7.演替顶极1)理论–单元顶极理论–多元顶极理论–演替顶极格局假说–单元顶极假说(monoclimax theory)由美国的Clements(1916)提出,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汇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顶极群落(气候顶极)。
–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
–该假说把群落和单个有机体相比拟。
多元顶极理论(polyclimax theory)由英国的A.G.Tansley提出, 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不一定都要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植物学期末总结植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分类、结构、生活习性、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多种多样的适应环境的特征等。
本学期,在植物学课程中,我系统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知识,并在实验课上进行了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对于我在植物学方面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
首先,在本学期中,我学习了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学家通过比较研究植物的形态、生命史、细胞学等特征,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植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植物分类的三大标准是形态学、生物学和进化学。
通过这些标准,植物被划分为不同的种、属、科、目等。
了解这些分类信息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植物的性质和特征非常重要。
其次,在植物学的学习中,我深入研究了植物的结构和器官。
植物的结构包括根、茎、叶和花等。
这些结构和器官的形态、组织结构以及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实验课上,我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和组织,更深入地理解了植物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比如,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承担着导管组织的运输和支持植物体的功能,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花是植物繁殖的部分。
通过了解植物结构及其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方式。
另外,我还学习了植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植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涉及到植物的代谢、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等。
经过学习,我了解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为植物的培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植物学的学习中,实验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进行植物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学的知识。
在本学期的实验课中,我参与了植物切片制作、观察植物组织结构,以及进行水分蒸腾实验等。
这些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培养了我观察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植物学上册复习之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一)上册1.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
2.细胞:是构成生物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成熟方式从外至内渐次发育成熟。
4.分化: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
5.组织:细胞的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细胞群。
6.花:是一定适应生殖的变态短枝。
7.花:来源于胚芽,是地上部分的轴状体。
8.态:植物器官为了适应某一特殊的环境,而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形态,这种变化能够遗传下去,称为变态。
9.保护组织:覆盖于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
10.心皮: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11.被子植物:种子由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2.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的一类植物。
13.叶序:叶在茎上的排列顺序。
14.虫媒花:借助昆虫传送花粉的为虫媒花。
15.边缘胎座:单子房一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16.花公式:利用一定的符号,和一定的数字表示花的各部分组成为花公式。
17.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18.休眠:种子成熟在适宜的环境下,也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阶段才能萌发,种子的这一特性叫休眠。
19.胚珠:是心皮腹缝线上的卵形的突起。
20.侵填体:进入导管内部的瘤状物称为侵填体。
21.双受精:被子植物中受精作用的一种独特现象。
一个精子与一卵结合,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称为双受精。
22.分生组织:具有持久性分生能力的细胞群。
23.次生保护组织:由木栓形成层(侧生分生组织)形成的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
24.花序:花在花序轴上的排列顺序。
25.凯氏带:双子叶植物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上下端壁的栓质带状加厚,为凯氏带。
26.泡状细胞:单子叶植物叶片的上表皮具有扇形分布的薄壁细胞。
27.内起源:侧根的发生产生在内皮层以内的中柱鞘细胞,这种起源为内起源。
28.胞间连丝:连接相邻两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
29.质体: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
三、名词解释(15分)柑果(举例):由复雄蕊(1分)形成,外果皮革质(0.5分)中果皮较蔬松(0.5分),内果皮膜质(0.5分),内表皮囊状突起,例:桔、橙(0.5分)。
ddd有胚植物:在生活史中,出现胚的植物的总称(2分),如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
十字形花冠:花瓣4片,排成十字形,称十字形花冠,为十字花科植物花的花冠。
dddd合轴分枝:顶芽生长活动(1分)一段时间以后,或者死亡或分化为花芽(0.5分),而靠近顶芽(0.5分)的一个腋芽(0.5分)迅速发育为新枝,代替主茎(0.5分)。
ddd小穗:由颖片和1至数朵小花组合而成的结构(2.5分)。
如在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ddd颈卵器:形如瓶状的多细胞的雌性生殖器官(2分),由颈部和腹部组成(0.5分)。
其中,有颈沟,腹沟和卵细胞。
地衣:藻类和真菌两类植物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共生体。
ddddd单性结实(举例):不通过受精(1分),子房就发育形成果实(1分),例如,香焦ddd侧膜胎座:单室(0.5分)复子房(0.5分)或假数室子房(0.5分),胚珠着生于心皮边缘(0.5分)相连的腹缝线上(1分)。
dd单身复叶:仅有1枚小叶的复叶(1分),原为三出复叶的,2枚侧生小叶退化而形成(1分),小叶与叶柄间具关节,叶轴常具翅(1分)。
如柑橘叶。
; dd聚药雄蕊(举例):花药合生成筒状(1分),花丝分离(1分),如向日葵(1分)。
dddd菌丝体:真菌的分枝或不分枝的无色菌丝的营养体。
浆果(举例):外果皮薄(1分),中果皮(0.5分)、内果皮(0.5分)均肉质化,并充满汁液。
例番茄学名:拉丁文(0.5分)属名(1分首字母大写为名词)+种加词(1分全大写为形容词)+定名人(0.5分首字大写),如:Oryza sativa L; ddd藻类:是一类含光合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的总称,如蓝藻,绿藻,红藻,褐藻。
菌类:菌类是一类不含光合色素的低等异养植物的统称(2分)。
如细菌,粘菌,真菌等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托(0.5分),花萼(0.5分),甚至整个花序(0.5分)都参与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
植物学笔记(二)植物学笔记(二)植物学》课程学习辅导(三)第三章植物的组织一、本章主要内容(一).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逐渐到细胞的分裂停止,细胞外形伸长,以至形成各种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具有相同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叫组织。
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分生组织是具有持续细胞分裂能力的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
依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分生组织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
依位置来分,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
薄壁组织是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主要组织,占植物体积的大部分。
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分为同化组织、贮藏组织、通气组织、贮水组织等。
它们共同结构特点是:细胞壁薄,有细胞间隙,原生质体中有大的液泡,细胞体积比分生组织大得多,但大多仍为等直径的形状。
保护组织是覆盖于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其功能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防止病虫害侵袭和机械损伤等。
保护组织包括表皮和周皮。
输导组织是植物体内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组织。
主要特征是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在整个植物体的各器官内成为一连续的系统。
根据运输物质的不同,输导组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输导水分和溶于水中矿物质的导管和管胞。
一类是输导营养物质的筛管和筛胞。
机械组织是对植物起主要支持作用的组织。
细胞大都为细长形,其主要特点是都有加厚的细胞壁。
常见的机械组织和后角组织。
分泌组织能够分泌蜜汁、粘液、挥发油、树脂、乳汁等物质的组织,叫分泌组织。
分泌组织分为外部分泌结构和内部分泌结构。
二、教材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掌握六类组织的概念和结构特点本章主要讲植物的六类组织,每类组织都从概念、结构特点、功能、分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在以后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各章中,要反复涉及各类组织,所以在学习本章内容时,不必作过细的探讨,应该着重掌握各类组织的概念及其细胞特点,以便能清楚地区分它们。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植物学知识归纳整理一、组织构成高等植物体的细胞有多种类型,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为组织多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植物组织的类型依照发育程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划分: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分生组织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分,具有持续性或周期性的分裂能力,植物体的其它组织都是由分生组织分化而来的分生组织细胞的特点:体积小,排列紧密,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无大液泡而有分散的小液泡1、根据发生次序划分:原分生组织:位于根尖、茎尖的最先端,持续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而来,紧跟在原分生组织之后,细胞已开始初步分化次生分生组织:某些成熟的薄壁细胞脱分化恢复分裂能力(如根部的中柱鞘细胞)2、根据分布位置划分: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尖、茎尖(产生新叶、腋芽、花),使植物长高。
侧分生组织:位于根、茎周侧,维管形成层(根、茎增粗)、木栓形成层,让植物增粗。
居间分生组织:位于成熟组织之间(茎的节间、叶鞘的基部),在一定时间具有分裂能力,禾谷类的拔节、抽穗,韭菜、葱割去叶后继续生长,土豆的顶根都与居间分生组织有关。
成熟组织:根据生理功能划分:1.薄壁组织:广泛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细胞特征:体积大,壁薄,细胞间隙大根据生理功能进一步划分为①同化组织:植物体的绿色部分,叶绿体丰富,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贮藏组织:根、茎、果实和种子,细胞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油脂),水稻的胚乳细胞,马铃薯的块茎,贮藏水分,旱生植物仙人掌,高寒植物红景天,肉质叶片的细胞内含有大量水分,以适应干旱环境③通气组织:湿生、水生植物体内,薄壁细胞间隙特别发达,形成气腔或气道,有利于气体交换,如水稻、莲因为薄壁组织是构成植物体的最基本组织,所以也叫基本组织2.保护组织:位于植物体表面,由一层或数层细胞组成,可以防止水分过度散失、病虫害侵袭、机械损伤①表皮:一层细胞,排列紧密,外层角质化甚至有蜡被,如甘蔗,叶片上有特化为气孔的保卫细胞,调节水分蒸腾和气体交换表皮附属物如毛装体,棉花种皮上的表皮毛就是我们常说的棉花②周皮:植物老根、老茎外表取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周皮 = 木栓层 + 木栓形成层 + 栓内层特点:不透水、绝缘、隔热、耐腐蚀,栓皮栎3.输导组织:植物体内长距离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组织,细胞长管形,细胞间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贯穿于整个植物体,形成一个连续的系统①导管和管胞: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导管细胞的原生质消失,两端有大的穿孔,导管长度几厘米至数米,高大植物、攀缘植物导管细胞壁木质化,且增厚的方式多种多样,因而形成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孔纹导管管胞为裸子植物(如松、柏、银杏)特有的输导组织,被子植物以导管为主,但也有管胞。
植物学总结第一章绪论植物细胞1,植物细胞的结构(纹孔是细胞间物质交流的区域)2,具体的起源,内共生学说3,叶绿体基因组的特性4,植物细胞的分化与死亡(物理死亡和凋亡)第二章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胞间连丝是组织形式的物质基础2,植物组织的产生和演化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和自然选择的结果3,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的概念类型发育时期和活动结果成熟组织的类型,薄壁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表皮和周皮的区别)、疏导组织(包括导管管胞筛管筛胞)、维管束、分泌组织重点1,以苔藓和蕨类对比简述孢子体配子体的生活史2,定距式检索表(以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为顺序挑选性状对比明显的,例如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地上茎和无地上茎,常绿和落叶,叶对生和叶互生,叶披针形和叶心形,头状花序和总状花序,唇形花和舌状花)罂粟(有乳汁侧膜胎座蒴果),垂柳,红松,一串红,向日葵,蒲公英,杏3,以松鼠植物为例,简述松柏类(裸子植物)的生活史4,简述云冷山的区别和重要特征5,【重】花的演化意义(例如两性花配子的形成,以及具有雌蕊子房发育成果实的意义)6,【重点】双受精现象的意义7,APG系统的概念和优势,以及它的全称被子植物中发生以及英文名Angiosperm Phylogeby Group8,协同进化和趋同进化9,以无油樟为例简述现生最古老的被子,植物类群的特征(现身被子植物最基部类群)10,从花序和果实类型出发的名词解释(例如聚花果和聚合果的差异)11,请问如何分别小枝和复叶12,以木兰科为例简述其原石特征的花托伸长(壳斗科总苞)13,毛莨科性状特征14,简述一个类群的初生次生结构……第一章绪论植物细胞1,植物细胞的结构(纹孔是细胞间物质交流的区域)木质部或韧皮部的结构及其功能。
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构成。
功能是输送水和无机盐。
韧皮部:是输送有机营养物质的通道,由筛管或筛胞、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纤维构成。
植物学名词解释细胞原生质:是细胞内具有生命活动的物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组成的各种结构统称为原生质体,即细胞壁以内的原生质。
后含物:细胞中原生质体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包括贮藏物,或废物。
初生纹孔场:细胞壁在生长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在细胞的初生壁上有一些明显凹陷的较薄区域称初生纹孔场。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主要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核糖体等。
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1838~1839年,施莱登、施旺(Schleisden,Schwann)提出的。
纹孔:次生壁形成时在壁上留下的空隙。
单纹孔:次生壁不向腔内拱出。
具缘纹孔:次生壁向腔内拱出。
有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变化的一种分裂方式。
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
普遍见于高等动植物。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母细胞进行两次与有丝分裂相似的细胞分裂,结果是形成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都比母细胞的减少一半,成为单倍染色体。
胞间连丝:相邻细胞间通过壁上小孔的原生质丝,是植物细胞特有的通讯连接。
无丝分裂:是指分裂时没有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
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直接分裂。
组织分化: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
组织:是指植物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形态结构相似并担负同一生理功能的细胞群。
成熟组织:分生组织衍生的大部分细胞,逐渐丧失分裂能力,经过生长和分化,形成其他各种组织,成为成熟组织。
分生组织:位于特定部位、能持续或周期性进行分裂的细胞。
按照来源分为:原分生组织:直接由胚细胞保留下来的,一般具有持久而强烈的分裂能力,位于根茎端较前的部分。
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而来,位于顶端稍下的部分,是边分裂边分化,是由分生组织向成熟组织过渡的类型。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1.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植物资源、经济植物2.自然资源包括哪些主要类型?有何特点?3.什么是植物资源学?4.植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容是什么?5.植物资源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6.植物资源学的重要性?7.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植物资源的概念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类型根据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的观点,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形成的可供给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物质与能源(包括生命和无生命部分)。
他又根据自然资源的转化、属性和动态特征,将自然资源分为三个部分(1)生物资源:是一类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源。
例如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这类资源的特性都是具有生长、繁殖、发育和调节的能力。
(2)矿物资源:是一类无生命资源,不具备生长、繁殖和再生能力。
一般认为它是一类非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
地球上的矿物资源随着不断地消费,越来越少,直到耗尽。
(3)生态环境资源:是在一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恒定资源,而且是多种自然因素相互结合形成的,或称之为生态资源。
例如热量、光能、风、山地、水分,以及此类因素共同形成的生态环境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及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
二、植物资源植物资源是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植物资源本身的特性,不同的学者对植物资源的理解有所不同。
我们根据国一些著名学者对植物资源的定义,将这些概念划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两种。
狭义我国著名学者吴征镒院士对植物资源定义如下:一切有用植物的总和,统称为植物资源。
广义植物资源是指一切植物的总和,中国植物资源是指中国土地上的一切植物总和。
某一地区的植物资源是指某一地区的一切植物总和。
经济植物具有商品价值的植物资源。
Wickens (1990)将经济植物定义为: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用的植物,前者是指满足人类或家畜并维持其生存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植物;后者则是指可被驯养的、工业用的、保护环境或被人喜爱的植物。
一形态描述的术语1叶序:互生:叶在枝条上的着生情况,每个节上仅生一叶。
对生:每节上生2叶叶对生的植物:槭树科,木犀科,忍冬科,腊梅科,茜草科(栀子,六月雪)大叶黄杨千屈菜科紫薇属(小枝上部互生,其余对生)虎耳草科八仙花属黄杨科黄杨属(小叶黄杨)夹竹桃科络石属七叶树科(掌状复叶对生)石榴科(石榴:长枝对生,短枝簇生)轮生:每节上生3叶或更多2羽状复叶:小叶在叶轴的两侧排列成羽毛状。
羽状复叶的植物:一回羽状复叶:蔷薇属(多数),珍珠梅属,紫藤属,槐属,刺槐属,黄檀属,香椿,臭椿,十大功劳属,栾树属(有1回,有二回),凌霄,核桃,枫杨二回羽状复叶:合欢,黑荆,复羽叶栾树,牡丹2~3回羽状复叶:南天竹,楝树掌状复叶:叶轴缩短,在其顶端集生了3片以上小叶,呈掌状展开。
3柔荑花序:在一个不分枝的花序轴上,无花柄,着生了单性花。
(杨柳科,壳斗科)伞形花序:花柄几等长,各花均自花轴顶端一点上生出,整个花序的花排在一球面上形似开张的伞。
二歧聚散花序: 主轴上端节上具二侧轴,所分出侧轴又继续同时向两侧分出二侧轴的花序。
(大叶黄杨,卫矛,石竹)4二强雄蕊:一朵花中有4枚雄蕊,其中花丝二长二短。
二体雄蕊:雄蕊由花丝联合成数目不等的两束。
(蝶形花科)四强雄蕊:一朵花中有6枚雄蕊,其中花丝4枚位于内轮较长,2枚位于外轮较短5聚合果:在一朵花内有多枚离生的雌蕊(心皮),每一枚雌蕊形成一个小单果,这些小单果聚生在同一花托上所形成的果实。
聚花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轴也成为果实的组成部分聚合蓇葖果:聚合果是被子植物的离生单雌蕊的花发育而成的果实,许多小果聚生在花托上。
根据小果的不同,聚合果分为多类。
小果为蓇葖果,便为聚合蓇葖果。
(木兰科)聚合瘦果:核果:三层果皮性质不一,外果皮极薄;中果皮是发达的肉质食用部分;内果皮的细胞经木质化以后,成为坚硬的核,包在种子外面。
二1有环状托叶痕的植物:木兰科桑科榕属2有乳汁的植物:桑科大戟科多数含乳汁,乌桕夹竹桃科萝摩科三花色,花期1春2夏:石楠(红,黄)、六月雪(白)、海仙花(红白双色)、金银花(白,黄)、夹竹桃(红)、百花夹竹桃(白)、广玉兰(白)、合欢(红)、栀子(白)、紫薇(红,白等)、木槿(红,白)、凌霄(橘红)、八仙花(红,蓝,紫)、金丝桃(黄)3秋:桂花(黄白色)、木芙蓉(红,粉,白)4冬:梅花(白,红,粉)、腊梅(黄)秋色叶树种秋色叶红色或紫红色:鸡爪槭,枫香,盐肤木,黄栌,乌桕,卫矛,榉树秋色叶黄色:银杏,无患子,金钱松,鹅掌楸,无患子四生态习性1喜酸性地壤树种:杜鹃花属,山茶属2耐盐碱树种:杞柳,臭椿,柽柳3耐湿树种:池杉,落羽杉,垂柳,乌桕,榔榆,腺柳,水杉,枫杨(识别要点)4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植物的下部沉入水中,根扎于泥中,而上面的绝大部分生于水面以上。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1.植物和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3.卵和精子都是细胞4.一个细胞可分裂形成组织。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1..植物细胞的形状是多样的,有球状体、多面体、纺锤体和柱状体等2.单细胞植物体或分离的单个细胞,因细胞处于游离状态,常常近似球形。
3.一个典型的、未经特殊分化的薄壁细胞是十四面体。
只有在根和茎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和某些植物茎的髓部薄壁细胞中,才能看到类似的细胞形状,只是因为细胞在系统演化中适应功能的变化而分化成不同的形状。
4.细胞体积之所以下,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细胞核控制量为一定限度,细胞大小受细胞核所控制范围的制约。
(2)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扩散传递。
表面积大,体积小,对物质迅速交换和转运比较有利。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1.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体和细胞壁两部分组成。
原生质体是由生命物质——原生质所构成,它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只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2.原生质体可明显地区分为细胞核和细胞质。
3.通常一个细胞只有一个核,但有些细胞也可以是双核或多核的,多见于菌藻植物。
4.细胞核具有一定的结构,当观察生活细胞时,可以看到细胞核外有一层薄膜,与细胞质分界,称为核膜。
膜内充满均匀透明的胶状物质,称为核质,其中有一到几个折光强的球状小体,称为核仁。
当细胞核固定染色后,核质中被染成深色部分,称染色质,其余染色浅的部分称核液。
5.核仁是核内合成和贮藏RNA的场所。
6.染色质是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存在的主要形式,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7.细胞核的功能:(1).主要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在细胞遗传中起重要作用。
(2).细胞核还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对细胞的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8.细胞质:细胞质充满在细胞核和细胞壁之间,它的外面包被着质膜,质膜内是透明的无结构的基质包埋着一些称为细胞器的微小结构。
9.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器官”,包括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微管等。
10.质膜:质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在动物细胞中通常称为细胞膜。
11.单位膜: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由三层结构组成为一个单位的膜。
12.质膜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质膜具有选择透性。
质膜的选择透性的意义及功能:(1).使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不断地取得所需水分、盐类和其他必需的物质,而又阻止有害物质的进入(2).细胞也能将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去,而又不使内部有用的成分任意流失,从而保证了细胞具有一个合适而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前提。
(3).质膜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主动运输、接受和传递外界的信号,抵御病菌的感染,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等。
13.磷脂是组成生物膜整体结构的主要成分,二排磷脂分子在细胞质(或细胞器)表面形成一个双分子层。
在每一排中,磷脂分子与膜垂直,相互平行排列,二排分子含磷酸的亲水“头部”分别朝向膜的内、外两侧,而疏水的脂肪酸的烃链“尾部”都朝向膜的中间,二排分子尾尾相接,这样形成了一个包围细胞质的连续脂质双分子层。
14.质体: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特有的结构。
根据色素的不同,可将质体分成三种类型: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
15.某些植物秋天叶变红色,就是因叶片细胞中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占了优势的缘故。
16.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形状相似,呈球形、卵形或凸透镜形。
在低等植物(藻类)中,叶绿体有各种形状,如杯状、带状和各种不规则形状。
17.有色体只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由于两者比例不同,可分别呈黄色、橙色或橙红色。
18.白色体不含色素,呈无色颗粒状。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各部分的贮藏细胞中,起着淀粉和脂肪合成中心的作用。
当白色体特化成淀粉储藏体时,便成为淀粉体,当它形成脂肪时,则称为造油体。
19.线粒体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具有100多种酶,分别存在于膜上和基质中,其中极大部分参与呼吸作用。
线粒体呼吸释放的能量,能透过膜转运到细胞的其他部分,提供各种代谢活动的需要,因此,线粒体被比喻为细胞中的“动力工厂”。
20.微管和微丝:微管和微丝是细胞内呈管状或纤丝状的二类细胞器,它们在细胞中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成为细胞内的骨骼状的支架,使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在细胞学上称他们为微梁系统。
21.胞质运动:在生活的细胞中,胞基质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能带动其中的细胞器,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运动称为胞质运动。
22.胞基质的作用:(1).是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介质。
(2).细胞代谢的一个重要场所,许多生化反应都是在胞基质中进行。
(3).胞基质不断为各类细胞器行使功能提供必需的原料。
23.内膜系统:各类细胞器不仅功能上密切联系,而且在结构上和起源上也是相互联系的,结构相似,在细胞内发育上存在联系。
细胞内这些细胞器是一个统一、相互联系的膜系统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这个膜系统成为细胞的内膜系统。
24.细胞壁、液泡、质体一起构成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区别的三大结构特征。
25.细胞壁的功能是对原生质体起保护作用。
26.细胞壁的层次: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
27.初生纹孔场:在初生壁上具有一些明显的凹陷区域。
28.胞间连丝:在初生纹孔场上集中分布着许多小孔,细胞的原生质细丝通过这些小孔,与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相连,这种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
它是细胞原生质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直接联系的桥梁,是多细胞植物体成为一个细胞和功能上统一的有机体的重要保证。
29.纹孔:当次生壁形成时,次生壁上具有一些中断的部分,这些部分也就是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称为纹孔。
一个纹孔由纹孔腔和纹孔膜组成。
30.根据次生壁增厚情况的不同,纹孔分成单纹孔和具缘纹孔两种类型,他们的基本区别是具缘纹孔的次生壁穹处于纹孔腔上,形成一个穹形的边缘,从而使纹孔口明显变小,而单纹孔的次生壁没有这样的弯形边缘。
31.当纹孔膜位于相邻细胞的中央位置时,水分主要通过塞缘透到相邻细胞,而当两侧的细胞内压力不同时,纹孔膜偏向压力小的一侧,从而使纹孔塞关闭了该侧的纹孔口,阻止了水流向该侧的流动。
可见这种具缘纹孔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控制水流的作用。
32.纹孔对:细胞壁上的纹孔通常与相邻细胞壁上的一个纹孔相对,两个相对的纹孔合称纹孔对。
纹孔对中的纹孔膜是由两层初生壁和一层胞间层组成。
33.细胞壁上的初生纹孔场、纹孔和胞间连丝的存在,都有利于细胞与环境以及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流,尤其是胞间连丝,它把所有生活细胞的原生质体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多细胞植物在结构和生理活动上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34.细胞壁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对细胞壁结构的研究指出,构成细胞壁的结构单位是微纤丝。
微纤丝是由纤维素分子束(微团)聚合成的纤丝,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辨别。
35.微纤丝再聚集成较粗的纤丝而称为大纤丝,这种纤丝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36.在初生壁中,微纤丝呈网状排列,但多数纤丝与细胞的长轴相平行;在次生壁中,微纤丝多数与长轴成一定角度斜向排列,而且,在次生壁的外、中、内三层中,微纤丝的走向也不一致,这样的排列方式,大大增强了细胞壁的坚固性。
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后壁细胞和管胞的次生壁显出三层也就是这个原因。
四、植物细胞的后含物1.后含物事细胞原生质体代谢作用的产物,它们可以在细胞生活的不同时期产生和消失,其中有的是贮藏物,有的是废物。
2.后含物一般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及其有关的物质(角质、栓质、蜡质、磷脂等),还有成结晶的无机盐和其他有机物,如丹宁、树脂、树胶、橡胶和植物碱等。
这些物质有的存在于原生质体中,有的存在于细胞壁上。
3.淀粉是由质体合成的,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可以在叶绿体中聚合成淀粉,暂时贮藏,以后又可分解成葡萄糖,转运到贮藏细胞中,由淀粉体重新合成淀粉粒。
淀粉体在形成淀粉粒时,由一个中心开始,从内向外层层沉积。
这一中心便形成了淀粉粒的脐点。
4.淀粉粒在形态上有三种类型:单粒淀粉粒,只有一个脐点,无论轮纹围绕这个脐点;复粒淀粉粒,具有两个以上的脐点,各脐点分别有各自的轮纹环绕;般复粒淀粉粒,具有两个以上的脐点,各脐点除有本身的轮纹环绕外,外面还包围着共同的轮纹。
5.贮藏蛋白质可以是结晶的或是无定形的。
结晶的蛋白质因具有晶体和胶体的二重性,因此称拟晶体。
无定形的的蛋白质常被一层膜包裹成圆球状的颗粒,特称为糊粉粒。
6.糊粉粒较多地分布于植物种子的胚乳或子叶中,有时它们集中分布在某些特殊的细胞层,例如谷类种子胚乳最外面的一层或几层细胞,含大量糊粉粒,特称为糊粉层。
7.贮藏蛋白质能累积在液泡内。
8.脂肪和油类是含能量最高而体积最小的贮藏物质。
在常温下为固体的称为脂肪,液体的则称为油类。
9.在植物细胞中,无机盐常形成各种晶体。
最常见的是草酸钙晶体,少数植物中也有碳酸钙晶体。
它们一般被认为是新陈代谢的废物,形成晶体后便避免了对细胞的毒害。
10.根据晶体的形状可以分为单晶、针晶和簇晶三种。
11.晶体是在液泡中形成的。
有的细胞(如针晶细胞)在形成晶体时,液泡内可先出现一种有腔室的包被,随后在腔室中形成晶体。
因此,每个晶体形成后是裹在一个鞘内。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1.细胞的原生质体都具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内有各类被膜包被的细胞器,这样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2.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一类结构上缺少分化的简单细胞,它们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散于细胞中央一个较大的区域,没有膜包被,这一区域称为核区或拟核。
这样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3.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直接分布于这些膜片层上。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
1.细胞分裂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有丝分裂的过程分为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步骤。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1.细胞生长就是指植物体积增长,包括细胞纵向的延长和横向的扩展。
2.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称为细胞分化。
第四节植物的组织和组织系统1.人们一般把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即由同一个或同一群分生细胞生长、分化而来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由一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简单组织。
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为复合组织。
2.植物组织分成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3.按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分,可以把分生组织区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
4.按来源的性质来分,分生组织也可以根据组织来源的性质划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
5.分生组织衍生的大部分细胞,逐渐丧失分裂的能力,进一步生长和分化,形成的其他各种组织,称为成熟组织,有时也称为永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