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78.50 KB
- 文档页数:28
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笔记一、文言文阅读理解1.篇章结构:文言文通常遵循“引起,正文,结论”的结构,引起部分一般用于开篇交代背景,正文部分叙述事实论证推理,结论部分总结全文。
2.文言文句式:a)杂句结构: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杂句,即多个意义完整的句子并列或嵌套在一起。
b)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其中动词大多是及物动词,需要宾语来进行修饰或补充。
c)并列结构:文言文往往采用多个句子并列的方式来进行并列结构的句子。
3.文言文虚实用典:文言文中经常使用虚指、实指和用典。
虚指是指用字不直接点明,而是藉由词语的间接表达来言简意赅。
实指是用明确的字眼指明,具体表达。
用典则是以古代典籍的名篇、典故、诗词等来丰富文意。
4.文言文修辞手法:文言文常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形象生动地表达文意。
5.阅读策略:b)整体理解:通过整体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语境和背景,理解词句的意义,阅读整篇文章。
二、文言文翻译1.翻译方法:a)正确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通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应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明确主谓宾的关系。
b)辨析多义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具有多义性,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c)用词准确恰当:翻译文言文时要用准确、恰当的词汇,避免口语化和俗语化的表达。
2.虚词意义:a)的: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b)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向”。
c)不:表示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
3.常用文言词汇:a)人物词汇:仆、辈、儿、姑子、妾、舅、妇人等。
b)动词词汇:对、拂、徇、挟、骋、庠序等。
c)形容词词汇:洁、好、公、以、直、明等。
三、文言文写作1.病文应答:病文是一种固定格式的文章,由题目和答案两部分构成。
要求作文者用七言绝句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回答题目。
2.议论文写作:仿古议论文写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题目:要突出主题,准确概括议论的中心内容。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劝学》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同又,再暴同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禀性,资质)二、古今异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古:以……为,把……作为今: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古:地下的泉水)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藏身今:把感情理想等放在某物或某人上)三、词类活用1、輮使之然也。
(輮,动作名,輮这种工艺)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作状,每天)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作动,游泳)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作动,跨出十步)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四、文言虚词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3、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4、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表修饰)6、而闻者彰。
(表转折)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向)焉1、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2、风雨兴焉。
(兼词,在这里)3、且焉置土石。
(兼词,在哪里)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结构助词,的)2、锲而舍之。
(代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后标志)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五、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后)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4、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少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在文言文中较少使用,常以顿号“、”为主,句末常用句号“。
”或问号“?”表示。
2. 重视平衡和对仗:文言文讲究对仗和平衡,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的“明月几时有”与“把酒问青天”构成对仗。
3. 借助典故和典型事例:文言文常常以典故和典型事例作为修辞手法,以增加文采和表达深意。
4. 较多使用形容词和动宾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形容词来修饰名词,并借助动宾结构来表达动作关系,以达到准确、简练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文人的代表作品1. 《论语》:为孔子的弟子及其他学者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记录了早期社会的风俗、政治、战争等重要内容。
3. 《楚辞》:楚辞是古代楚国的文学作品,以抒发作者对爱情、人生、国家的思考和感慨为主。
《离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4.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灭亡和女性命运的悲剧。
5. 《西游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是一部寓言体长篇小说,透过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之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三、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型和用法1. 对句:由两个差不多的分句构成,前一分句为对照对象,又称“明解句”或“对应句”。
例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 反问句: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例如“此地无银三百两?”3.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分句构成的句子,分句之间没有主谓关系,一般以顿号“、”分开。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倒装句:将动词短语的主语放在谓语之后,用来表达强调或突出某个部分的意思。
例如“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四、文言文的常见阅读技巧1. 理解词语的实际意义:文言文中有很多已经不使用的古代词语,需要通过上下文和常识来理解其实际意义。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一年级语文上册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鸿门宴》1.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
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
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
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
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
第一顿饭叫做朝食。
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
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
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
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
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
《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
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高语第一册文言基础知识一.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皇岛失其所与,不知共其乏困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免者以告三月释其政令壮者无取老妇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必勿使反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直不百步耳涂有饿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劝学》虽有槁暴君子生非异也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今义:3.行李之往来。
古义: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今义: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今义: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今义:9.今地方千里古义:今义:10.河内凶古义:今义: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今义: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14.假舆马者古义:今义: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16.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三.常见实词归类1.〈〈烛之武退秦师〉〉微:则名微而众寡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微闻鼠有作作索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秦伯说,与郑人盟停数日,辞去不辞劳苦2.〈〈勾践灭吴(节选)〉〉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孰为汝多知乎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劝:果行,国人皆劝劝君更尽一杯酒遂: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自杀未遂遂使之行成于吴3.〈〈邹忌讽齐王纳谏〉〉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可忍。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必修一课本中有哪些知识要掌握?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6、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8、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辞别)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
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害怕)11、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12、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20、置之坐上(“坐”通“座”)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篇一“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2.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篇二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