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4.认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5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二.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四.教具准备:
仪器、药品:小蜡烛(6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木炭、小木条、剪刀等五.教学过程
六.作业,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一、燃烧和灭火
1.有可燃物
缺一不可缺一即可
燃烧 2.和空气(或氧气)接触灭火
3.达到一定温度。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火灾案例,引发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思考。
2. 讲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4.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过程。
5. 案例分析:分析火灾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灭火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 评价学生运用燃烧与灭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
5. 评价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消防员或火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学生对火灾预防和应对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消防站或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开展火灾预防宣传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火灾预防工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燃烧与灭火》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火焰、可燃物、灭火器等。
3. 案例资料:火灾案例、火灾预防宣传资料。
4. 教学课件:燃烧与灭火的动画或图片。
九、教学安全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远离火源和高温区域。
2. 使用灭火器时,确保学生正确操作,避免误伤。
教案《燃烧与灭火》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了解燃烧所需的条件。
2.培养学生安全使用火源的意识,掌握基本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燃烧的基本原理2.燃烧所需的条件3.灭火的方法4.实验操作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火焰等,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原因和条件,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燃烧的基本原理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3.讲解燃烧所需的条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
4.讲解灭火的方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灭火的方法,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燃料等。
5.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等。
6.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安全使用火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防火。
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灭火的方法。
2.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分析其燃烧的原因和条件。
3.设计一个灭火实验,验证灭火方法的可行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灭火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意外。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燃烧与灭火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燃烧现象和灭火原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实验操作也涉及到安全问题,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一、实验操作的重要性1.直观了解燃烧现象: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到燃烧的过程,如蜡烛的火焰、木柴的燃烧等,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燃烧现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课时1)长武县冉店初级中学车宁一、教学背景: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主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课堂上努力实践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替代教师的“演示+赘述”,辅助多媒体链接,营造愉快和谐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
二、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这一节,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一柄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光和热,也给人类带来一些灾难。
因此,我们要了解燃烧的条件,控制燃烧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掌握灭火的方法,使不利的燃烧停止。
这也正是本节课的出发点与目的。
三、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多媒体中的图片和视频创设情景,设置问题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及自救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展示、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2、知道可燃物在特殊条件下也能燃烧,从而理解燃烧的定义。
3、了解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灭火方法。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提出“火的发生和熄灭”这个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能利用所给的实验用品、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筛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
3、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感悟、分析、讨论、总结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从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水、土、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燃烧和灭火的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探究燃烧的条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火柴、蜡烛的燃烧过程,总结燃烧的条件。
3. 学习灭火的方法:讨论灭火的方法,观看灭火器的使用视频,了解各种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
4. 实践灭火:分组进行灭火实践,运用所学的灭火方法,体验灭火过程。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燃烧和灭火的知识结构图,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在实践灭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安全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可以增加火灾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燃烧和灭火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燃烧和灭火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森林火灾、化学实验室火灾等。
2. 介绍新型灭火材料和技术,如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强调在生活中注意火灾预防,提高安全意识。
八、课后作业1. 调查身边的火灾隐患,提出整改措施。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火灾事故统计数据及火灾原因分析。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灭火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对火灾预防意识的提高。
十、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加强课后辅导。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分析一些实例;3、通过火灾图片,让学生思考在火灾发生时自救的方法;[教学内容]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2、了解消防安全知识[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课所学的基础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现象,本课题从几幅利用燃烧的图画引入,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研究燃烧的条件,以及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灭火的原理。
通过一些实例的分析,学生思考如何在火灾发生自救,从而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消防安全。
[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分析。
[教学准备]白磷、红磷、碳酸钠、稀盐酸、热水、蜡烛、烧杯、薄铜片、制氧装置、剪刀、湿布、水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其实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
(展示图片)在古代人们利用燃烧取暖、烘烤食物、驱赶野兽、冶炼金属等;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加工各种美食,火箭的发射等航天航空领域更离不开燃烧,可见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回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做过蜡烛、硫磺、铁丝、木炭等燃烧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通过相互讨论来总结一下燃烧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2. 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火灾案例,引起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生活实例分析: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讨论如何预防火灾,以及遇到火灾时如何正确灭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以及对燃烧与灭火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心得体会:通过作业收集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内化程度。
七、拓展与延伸:1. 探讨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灭火方法。
2. 研究现代灭火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3. 了解火灾防护和自救知识。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火柴、蜡烛、酒精灯、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包含燃烧与灭火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3. 火灾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2. 注重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3.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入真实的火灾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用性。
十、课后反思: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火灾现场,以提高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设定具有针对性、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暖和,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日我们就来探讨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熟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育自护自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用化学学问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2.通过熟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的变化均有规律,熟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依据肯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难,造福人类。
3.通过平安学问的学习,增强平安意识,学会自我爱护。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演示试验、探究活动、启发式提问四.教学过程1、回忆学过的燃烧事例和燃烧现象,依据以上事例,归纳燃烧定义和特征2、播放视频,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结:燃烧,必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行。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同时补充:试验的改进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者任满足其一播放视频,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4、应用5、谈一谈,遇到火灾自救的措施6、理解简易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几种常用灭火器7、小结8、课堂练习9、课外任务:调查与探讨。
五、板书设计(略)《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熟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学问。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课程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和灭火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分类;2.掌握燃烧反应的化学式及其特点;3.学会灭火的基本方法和应急措施;4.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燃烧的概念和分类;2.燃烧反应的化学式及其特点;3.灭火的基本方法及应急措施;4.火源扑灭实验。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实验法:通过火源扑灭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和灭火,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燃烧反应的化学式及其特点;2.灭火的基本方法及应急措施;3.如何进行火源扑灭实验。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已有的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1)燃烧的概念和分类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即有机物通过与氧气反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燃烧方式,燃烧可以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两种。
明火燃烧是指能够看到明显火焰的燃烧过程,如燃烧木柴、纸张等物品时观察到的火焰;隐火燃烧则是指没有明显火焰的燃烧过程,这种燃烧方式通常伴随着黑烟或白烟的产生。
(2)燃烧反应的化学式及其特点在燃烧反应中,一般有机物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个过程可以用化学式表示: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 能量这种反应可以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从而将固体物质转化为气态物质和能量。
燃烧反应会受到温度、氧气含量、反应物质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3)灭火的基本方法及应急措施灭火的基本方法包括窒息法、绝热法、隔离法和抑制法。
窒息法是利用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物质减少氧气含量,从而使火焰熄灭;绝热法是利用水和泥等物质将燃烧区域阻隔,从而减少氧气的供应;隔离法是将燃烧区域隔开,防止火势蔓延;抑制法则是利用化学反应来抵消火焰的热量和自由基,从而达到熄灭火焰的目的。
在应急措施方面,当发现火情时,要立即向周围人员发出警报并拨打火警电话;尽可能将火源扑灭或避免火灾的蔓延;及时撤离。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500mL烧杯,100mL烧杯,硬纸片,酒精灯,蜡烛,镊子,沙土、剪刀、湿布、水、火柴、小气球、热水、白磷、红磷【教学过程】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请大家回想一下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其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常见物质及学过物质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合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讨论燃烧是什么反应类型。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氧化反应。
引出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猜想】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猜想燃烧需要的条件。
——可燃性、达到一定的温度、与氧气接触二、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实验1】将盛有白磷和红磷的试管(试管口套有小气球)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