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05.16 KB
- 文档页数: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发展研究作者:刘亚琼陈俭勇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05期【摘要】社会转型期各种关系趋于复杂、紊乱,自古高尚的师生关系也在种种事件中褪色,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改变岌岌可危的现状是非常迫切的。
当前国家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践行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探寻师生关系建设是合时合宜的。
本文对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背景出发探讨解决师生关系发展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发展 ; ;师生关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前言师生关系是诸多社会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古人曰:“天、地、君、亲、师。
”可见对教师的重视程度。
“教育传承”以及在此过程中衍生的相处准则在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师生关系的主要具体内容,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变化和不同。
这种变化有着重大的积极效应,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诸如近期出现的“厦门大学、四川美院教授事件”等师德、师风败坏的严重现象以及“华东政法大学泼水事件”“小少爷事件”等虐师的匪夷现象。
这些负面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和响应,使人们认识到了师生关系在新时期出现了重大问题。
因此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寻求引领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准则就显得很迫切。
本文基于此对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师生关系的时代变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代对老师的定位。
从教育的目的论出发:古代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内心“真、善、美”的统一,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就是向圣贤求教学习,因此才有了教育的产生。
正是由于这种目标的高度契合才让教育的意义不断扩大。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主要任务,“继绝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这种关系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种体系下,老师就变得至关重要,老师不仅学识渊博,亦是社会的道德楷模,所谓“为人师表”也。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教育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从文革时期狭隘、封闭的思维,到改革开放后开放、多元的思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诸多挑战的出现,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面临诸多困惑和挑战。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对策,以期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迈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文革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思想的束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封闭、狭隘,普遍存在盲目崇拜、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元,更加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世界观变迁。
文革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相对狭隘,普遍存在对外国事物的排斥和误解,对社会的认识也相对片面。
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大学生的世界观也得以开阔,更加接触国际社会,拥有了更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
大学生的人生观变迁。
文革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往往受到极端政治思想的影响,过分理想化和理论化个体的人生道路。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个体需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形成了更加务实和积极的人生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
文革时期,由于极端的政治运动和狭隘的思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偏激,缺乏客观全面的认知。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革,开始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开始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形成了更加成熟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浅析新时代背景之下的高校师生关系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平等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民主权利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却还未达到充分的平等和民主,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为了能使高等教育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能进入崭新的发展局面,高校师生都应适应新形势所导致的变化,调整自身定位,通过各种方法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高校师生关系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新时期新型高校师生关系与时俱进和谐发展An Analytical Study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Times“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以老师“教”和学生“学”为中介,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
”[1]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加之当前高校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
所以,针对这些因为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变化,发现其中规律并找到有效的能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的方法,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传统教育下目前的高校师生关系由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改革,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在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的同时,师生关系却未达到充分的平等民主用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今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问题。
l.1师生交往少,情感关系淡漠。
由于教师整日忙于授课,无暇与学生沟通交流。
师生除正常的课堂交往外,课后便各行其是,师生交往限制在了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课堂上为师生,课堂外互不相识的局面。
师生关系越来越趋向单一,甚至蜕变为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
1.2师生交往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失落感。
相对中学而言,大学里师生交往的机会突然减少,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失落感,这一点在低年级学生里较为普遍。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0/200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探析◆赵海琳吴 松翟文艳(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流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嬗变,这种嬗变对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出发,探寻和分析了主流社会价值观变迁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社会价值观高校师生关系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的基本轨迹1.社会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社会价值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本导向的和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通过社会成员日常行为反映的、用于指导处理个人和他人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
社会价值观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本导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和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社会主流价值观。
因此,社会主导价值观只有在社会发生质变性的革命、统治阶级出现更替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改变;而社会主流价值观则会在社会内部关系改革性的调整过程中出现变迁。
社会主流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根本判别标准是是否能够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和信奉,而不是是否为统治阶级所倡导和推行;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指向性是由其构成的各种价值观的指向性共同决定的,是没有强制导向性的,是社会变革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指引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轨迹事实上,无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其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探析(一)摘要]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必将代替强调服从、扼杀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意识的传统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师生交往价值观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端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以、“师道”精神的风范和“万世师表”的典范,树立了尊师重道的观念。
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对师生关系有“师生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导,父子关系、师生关系成了两种具有同等份量的代际关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君臣、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身份和尊卑长幼的次序。
在这种传统文化浓厚积淀的背景下,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均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类比,师生关系通常被视为仅次于直系亲属关系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教师成为“礼”和“道”的化身,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一条明显的鸿沟而不可逾越。
这样,师生间的交往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上下关系,具有不平等性。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师,不能持有异见,其主体活动空间和权利被剥夺了,形成了在“师道尊严”观念束缚下的师生“等级”关系。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
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1](P131)而理想学生的标准则是“师云亦云”,要求学生唯师命是从。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处于领导、控制和实施教育影响的权威地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学生则被置于教师的对立面,被动地接受各种教育措施,处于单纯接受教育影响的地位,学生的交往、尊重的需要等均无法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探析一、从单纯的一元价值观到一元与多元的互动建国后,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只存在和奉行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典型的一元价值观的社会。
在一元价值观的主导和支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绝对性、严格性和单一性的特征,就是所谓的一元价值观。
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的价值观高度“一元化”,他们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这是当时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在大学生当中,许多人都怀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的使命期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无论是在价值内容、价值标准还是价值取向上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更加明显,并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最明显的特征。
有学者指出,“新时期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索取与贡献等方面不再偏重哪一方,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出现了多元化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有的是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有的是背道而驰。
”当前,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中存在多元价值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主流,占据“一元”地位。
二、从倾向整体价值观到整体与个体的融合改革开放初期,对大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仍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共产主义教育,他们往往具有“一切听从党的安排”、“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强烈献身精神,以及“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浓烈为国分忧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价值观念也汹涌而来,大学生深受影响。
他们开始怀疑过去信仰的价值观,“人人都在生活中为自己着想,国家却宣传大公无私和忘我的精神;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远离了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这是他们最大的困惑。
”大学生们开始关注个人前途和自我发展,他们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价值观更加推崇,主张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结合起来,既奉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同时又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试析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反思1 高校师生关系出现异变的诱因首先,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加上经济危机对学生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构成了高校师生关系异变的第一个诱因。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和人民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
再加之我国各个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更是日益显现。
我国从1999年便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据统计显示,我国2000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大约为一千多万,而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了将近三千万!高等教育的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扩张。
而人数的急剧增长和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并没有伴随着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师资规模、高等教育投入的飞速增加。
这就使得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比如说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缺乏高级教师和必要的教室,就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这就有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特别是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高校学生质量的相对“贬值”,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状让高校特别是学生,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虑与危机感中。
加之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校的渗透,现在的高校基本上是社会的缩影——利益倾向太过严重,学术氛围不足,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变现出对于利益的期待和焦虑。
师生之间的关系趋向利益关系。
高校中也频频爆料出师生关系的不正常现象。
比如频频爆料高校导师与自己的学生有染等。
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到底应该走向何方。
其次,行政化的高校管理模式和制度,以及单一的教师业绩考核制度是高校师生关系出现裂痕的第二诱发因素。
一方面,我国高校历来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这是与我国党政一体的国情分不开的,也是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所面临的一个极为现实而又必须持续下去的一种“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本来学校行政管理很正常,但是过分行政化和集权化的管理就会消磨对学术精神的追求,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具有等级色彩和附庸性质的的行政等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及教育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迁,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有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对于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追求明显增强。
他们普遍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工作,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以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为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等方面。
他们开始重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并重,强调自身的个性和个人价值。
与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封闭的学校团体向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靠拢。
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变迁剧烈,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家庭观念,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
国际社会的交流与文化多元化的加强使大学生接触到更加广泛的思想和文化。
他们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对个人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念产生兴趣和追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资源,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个人主义的崛起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主义,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社会的变化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心理压力,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等问题。
信息的泛滥也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选择上更容易受到误导和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教育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面对变化和压力的能力。
社会变迁中的学校师生关系作者:魏曼华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05期摘要:社会变迁中学校师生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教师的伦理形象下滑、师生代际差异增大、师生关系渗透利益交易、法律界限不明。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做到:无条件地关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了解、理解学生;实现民主沟通。
关键词:教师德育专业化;社会变迁;师生关系;师生冲突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5-0011-04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为教学制度所限制并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代际关系。
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在学校,师生之间有制度性关系,又有非制度性关系,同时,还存在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社会变迁中学校师生关系的变化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转型。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人际关系从传统社会的特殊性关系变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性关系。
与此同时,两代人的代际关系从尊卑有序走向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伦理形象变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传统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定义。
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承载着担当学生行为楷模的责任,即作为学习的榜样,引领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教师一言一行代表着社会的行为规范,他们对自身的道德应有较高的要求,才能给学生作榜样和楷模。
培养教师的学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师范学堂、师范学校、师范大学。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教师的伦理形象发生了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教师与其他的职业一样,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师职业向专业化转变,教师的伦理形象开始淡化,而专业形象尚未完全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