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大移民?——关于重庆市煤矿采空区人民生存状况的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95.86 KB
- 文档页数:2
矿区农村生存窘境与问题调查作者:张素峰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32期摘要:位于管涔山麓的宁武县,素有“地上绿色银行、地下黑色宝库”之称。
在煤炭价格走高的年代让多少有煤乡村一度超常兴旺发达。
但是随着煤炭采掘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这些有煤村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村庄和村民的存续、繁衍都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县委党校组织开展的深入全县民生工作大调研活动中,笔者深入凤凰镇神堂沟、窑子坪、庄旺等煤矿较集中的几个村落开展调研,就采空区村庄沉陷及民生社情做了相关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农村生存;现状问题一、煤矿采空区村庄基本现状神堂沟、窑子坪、庄旺,是典型的煤矿采空区与地质灾害治理区,村庄命运与煤碳产业息息相关。
这些村庄的地下都是厚达几米甚至十几米的煤层,随着村子周边煤层开采殆尽,煤炭企业在利益驱使下深入到村庄下面进行采掘,导致各村出现地基裂缝,路面塌陷,泉眼枯竭。
村民虽多方奔走,终无所获。
以神堂沟村为例,村庄原有植被丰茂,自古以来以兴农兴教、人才辈出闻名远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牧业是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
但从2002年煤炭价格一路走高以后,村庄被神达朝凯煤业有限公司、大运华盛庄旺煤业、德盛煤业三面包围,村庄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部分村民依靠养车运煤或到煤矿打工、甚至私挖滥采发家致富,与此同时一系列恶果逐渐显现。
主要表现:1.环境恶化、植被破坏、水源枯竭、房屋開裂;2.农田荒芜、畜业废弃、林木减少、后续无力;3.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教育滞后、恶习泛滥;4.思想混乱、邻里不和、村无规矩、民无道德;在这片地域上,貌似繁荣,背后却是环境恶化、危机重重,矛盾冲突不断。
煤炭开采形成的发展成果并没有惠及到广大村民,反而因为机会不均、分配不公等引发了各种矛盾的激化。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但笔者认为这与经济的单一、畸形、不全面、不公平发展不无关系。
二、煤矿采空区村庄主要存在的问题1.严重影响生存环境。
煤矿污染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与背景:煤矿行业作为我国能源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煤矿开采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煤矿污染现状,为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采取了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式。
选择了省的两家规模较大的煤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煤矿负责人、工人以及相关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收集了大量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1.大气污染:煤矿开采和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
其中,一家煤矿在开采浓煤时没有采取有效的尘源控制措施,导致烟尘排放量较高;另一家煤矿虽然安装了除尘设备,但设备维护不及时,运行效果较差。
建议煤矿加强尘源控制、设备维护,并加大对除尘设备的投入。
2.水体污染:煤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附近河流和地下水。
通过对附近河流和地下水进行采样,发现其PH值偏酸性,重金属含量超标。
两家煤矿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较差,尤其是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较低。
建议煤矿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升处理效果。
3.噪声污染:煤矿生产作业过程中产生噪音较大,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家煤矿调查中,发现噪音超过国家标准,且工人的工作环境缺乏有效的隔声措施。
建议煤矿加强对噪音的控制,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
4.生态环境破坏:煤矿开采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破坏。
调查发现,一家煤矿扩大生产规模时没有进行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修复工作,导致了土地沙化、植被丧失等问题。
建议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已经破坏的环境,并进行生态补偿。
四、调查总结与建议:煤矿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煤矿加强尘源控制、污水处理和隔声措施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对环保设备的投入。
重庆环境调查报告重庆环境调查报告一、引言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重庆的环境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环境调查,并撰写了本报告,以期为重庆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大气污染重庆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经常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尤其是工业区和交通密集区。
这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
此外,重庆地势特殊,容易形成气象逆温,导致污染物滞留,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重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推行了清洁能源发展计划,鼓励使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此外,加强了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减少。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环保意识,以改善重庆的空气质量。
三、水污染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城市,水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们的调查发现,重庆的一些河流和水体受到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
这不仅对当地水资源造成了威胁,也对长江的水质产生了影响。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重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了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推动了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此外,加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然而,由于重庆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垃圾处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的调查发现,重庆的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导致垃圾无处可去。
一些垃圾堆积点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还对环境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重庆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作,推动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
此外,加强了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
然而,垃圾处理问题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培养良好的垃圾处理意识。
采矿业中的矿山采空区管理与治理矿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采矿活动的不可避免,矿山中的采空区问题日益突出。
采空区是指在采矿过程中由于矿石抽取导致的地下空洞,它给矿山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矿山采空区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治理成为了采矿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矿山采空区带来的问题矿山采空区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灾害风险增加:采空区会导致地表沉陷、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矿山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
2. 水资源受损:由于采空区的形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动会发生改变,造成水资源的损失和污染,给周围的农田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3. 生态环境恶化:采空区的形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土地沙化、植被丧失等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造成极大的困难。
二、采空区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理采空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 全面调查和评估:对于已经形成的采空区,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采空区的规模、形态、特征等信息,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预防为主:在采矿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采空区的形成,减少对地下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这包括科学合理的采矿设计、采矿方法的选择、支护和加固工程的建设等。
3. 综合治理:对于已经形成的采空区,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填充、围堰、注浆等技术手段,将采空区填平或封堵,减轻地表沉陷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4. 生态修复:在治理采空区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促进采空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三、成功案例:路南矿矿山采空区治理为了更好地展示矿山采空区管理与治理的成果,下面以中国某路南矿山的采空区治理为例进行介绍。
该矿山的采空区治理工作主要包括调查评估、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四个方面。
通过全面的调查评估,确定了采空区的边界和特征,并采取了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进行连续监测和预警。
对煤矿采空区问题的忧虑与思考煤矿采空区问题是伴随着煤矿的开办就已存在,并随着煤矿的发展而采空区的面积和范围在不断扩大,矛盾和问题在不断加剧。
由于煤矿的开采而导致地表塌陷,引发采空区上的水源枯竭、房屋成为危房、土壤保墒能力受到破坏,极大地影响了采空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过去一些年来,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对采空区的问题关心重视不够,采空区的吃水、危房、生产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和根本治理,采空区的矛盾已有发展和激化的趋势,采空地区的群众对政府、对企业已是怨声载道,矛盾可能一触即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城乡统筹的今天,解决和治理采空区问题已是现实和形势的需要。
下面就采空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谈三个方面的看法。
一、采空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打通镇采空区慨况打通镇涉及采空区有打通、向阳、沿河、马颈、天星、大罗6个村34个社2341户9114人,分别占全镇村、社、户、人口数的54.5%、26%、24%、27.9%。
采空区耕地面积6028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22%,其中田面积2688亩,土面积3340亩,水改旱面积1555亩,沉陷不能耕种的面积353亩。
采空区房屋面积290939平方米,其中B、C、D级危房面积504696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57.6%,其余房屋多数为观察使用。
(二)采空区的问题“三无三多”是采空区的真实写照,及是:无水、无粮、无地;危房多、贫困人口多、矛盾问题多。
无水只要是煤矿的采空区,缺水问题是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
由于地表塌陷,所有泉水渗透到了矿井下,山泉水断流,找不到一口水井,山坪塘不能蓄水。
通过这次调查统计,已采空的村社由矿方提供自来水的有4个村,1913户,占采空区总户数的85 %,靠人力找水的有212 户。
一些村社群众反映,矿方虽然安装了供水管道,但已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矿方维修不及时,村民人畜饮水得不到保障。
同时,由于煤矿自来水厂供水能力不足,多数供水都未经处理,在金鸡岩河中抽上来就直接供给农户,当地老百姓把没有处理过的水都叫做“污水”,未处理达标的供水户有1529户,占所供水户的77%。
《重庆市煤矿农民工尘肺分布规律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重镇,煤矿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粉尘污染问题却给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其中尤以尘肺病最为突出。
尘肺病是一种由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研究重庆市煤矿农民工尘肺的分布规律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保护农民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煤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庆市煤矿农民工尘肺的分布规律(一)地区分布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重庆市各区县煤矿农民工尘肺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以煤炭资源丰富的区域及煤矿开采集中的地区发病率为高。
这主要与这些地区的煤矿开采强度大、粉尘浓度高有关。
(二)人群分布从人群分布来看,尘肺病主要集中于长期从事煤矿开采的农民工群体。
这些农民工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粉尘环境中,使得尘肺病的发病率较高。
(三)病情程度分布从病情程度来看,尘肺病的发病过程较为缓慢,但一旦发病,往往呈现进行性加重的趋势。
在重庆市,轻度尘肺患者占比较大,但中度和重度患者的数量也不容忽视。
三、对策研究(一)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政府应加大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相关安全法规,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同时,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改善作业环境煤矿企业应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如安装除尘设备、加强通风等,以降低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
此外,还应定期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三)加强健康监测与治疗煤矿企业应定期为农民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尘肺病患者。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治疗体系,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和生活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尘肺病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生活保障和就业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煤矿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7.14•【字号】渝办发[2009]222号•【施行日期】2009.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煤矿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方案的通知(渝办发〔2009〕222号)各产煤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全市煤矿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方案》已经市委第72次常委会议、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七月十四日全市煤矿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对全市煤矿进行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坚决杜绝重大以上事故发生,有效遏制较大事故,确保一般事故大幅度下降,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2009年煤矿事故控制指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力争控制在220人以内。
依法关闭一批小煤矿。
二、工作步骤(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7月15―31日)。
各产煤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制订工作方案,动员部署工作,开展宣传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8月1日至11月15日)。
各产煤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能投集团组织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彻底整治安全生产隐患。
各煤矿企业对矿井安全、采煤工作面、掘进头进行自查,自查率要达到100%;按照管理权限,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跟踪,采取定点复查、定期复查、重点复查的方式进行,复查面必须达到100%。
各产煤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认真梳理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工作的实施情况,对薄弱环节和实施不力的单位定点督促,落实整改。
市经济信息委、重庆煤监局、市国土房管局、市安监局、市国资委等部门要组成若干督查组,对各产煤区县(自治县)、有关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煤矿企业必须达到30%;对各产煤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单位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12.29•【字号】渝府发[2004]105号•【施行日期】2004.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通知渝府发[2004]105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近年来,按照国务院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对煤矿进行了多次整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我市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十分脆弱,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1月至11月30日,各类煤矿发生事故315起,死亡376人,百万吨死亡14人,其中,区县乡镇小煤矿死亡344人,占死亡总数的91.49%,百万吨死亡高达18.99人。
随着煤炭市场好转,受煤价上扬的利益驱动,一些地区无证非法开采和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现象抬头,至今已发生事故9起,死亡18人;有的小煤矿不具备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盲目违章生产,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少数地区煤炭生产经营秩序混乱,计量不准,不仅造成财政税收的流失,而且直接影响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煤炭的有效供给。
为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我市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规范煤炭生产经营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炭法》和国办发〔2004〕79号、国办发明电〔2004〕49号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切实加强煤矿安全工作的领导(一)成立市政府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关闭整顿小煤矿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周慕冰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秘书长艾扬、市经委主任吴冰、市安监局局长肖健康、重庆煤监局局长魏福生担任,市经委、市国土房管局、市安监局、重庆煤监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工商局等部门的分管领导为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