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语文教案-慈母情深-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 格式:doc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亲情,懂得关心他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慈母情深》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深关爱和无私奉献。
故事情节: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卖掉自己的首饰,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2.2 生字词学习:学堂、首饰、卖掉、无私奉献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并理解母亲角色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母亲的辛勤付出,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考和感悟。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感受母亲的角色。
4.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课后调查或者采访,了解自己母亲的故事和付出。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与同学们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5.2 学生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
5.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慈母情深》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优秀6篇慈母情深的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学段要求,本单元以“情”立意,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亲情”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四篇课文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勾勒出一位辛劳、瘦弱、开明、慈爱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二、教学目标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本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三、教学设计本文情感丰富,每句语言都蕴含情意,但因为是略读课文,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取其精华中的精华,在教学时,为营造朴素、扎实的语文教学课堂,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和人文味,我紧扣目标,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第一环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简短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五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预习能力,检测词语是对学生识记词语和理解的一种基础检测手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课文的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手段。
学生们对词语的理解很到位,对“龟裂”学生理解得不够到位,老师给予补充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信息。
课文内容概括得一个比一个好。
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概括文章大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学会尊敬父母,珍惜家庭的幸福。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分析母亲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主题,概括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母爱有什么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工具书,自行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敬父母,珍惜家庭的幸福?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育他们尊敬父母,珍惜家庭的幸福。
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慈母情深》,使学生了解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会感恩和尊重母亲。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3. 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课件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母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Step 2:呈现课文(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运用。
Step 3:理解课文(15分钟)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Step 4:朗读训练(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运用。
可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Step 5:复述课文(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Step 6:情感教育(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劳和付出。
然后鼓励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学会尊重和关心母亲。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和尊重母亲,学会感恩和回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优秀7篇)《慈母情深》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教学过程:一、诵读诗文,激发情感:课件出示母爱的小诗,学生朗读体会,引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1.轮流读文,读准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3.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三、细读课文,锁定形象1.带着这些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用心体会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做好标注。
2.交流感受,反复品读辛劳的母亲(一)a. 从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体会母亲之劳苦,感受母亲之坚强。
b.带着这种感情读小诗,读课题。
(二)a.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体会母亲之劳苦,感受母爱。
b.我们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诗的形式来读一读,体会感情。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c. 带着这种感情读小诗,读课题。
(三)a.从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体会母亲的忙碌,感受母爱。
b.立刻立刻立刻立刻让你感受到什么?体会读。
c. 带着这种感情读小诗,读课题。
贫困的母亲a.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文本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
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
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使“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梁晓声(1949──)《慈母情深》的作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
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
3.采用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二、默读课文,勾画表现母亲深情的词句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三、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再选代表到全班来谈谈。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
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
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章:教学内容简介1. 课文背景:《慈母情深》是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母亲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依然关心作者的成长,支持作者读书的故事。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第二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展示一张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母爱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组内交流: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主题。
四、情感体验1.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母爱的理解,自己是否曾感受到类似的关爱。
2. 教师总结: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第三章: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第四章: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五章:拓展活动1. 举办“母爱伟大”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母亲感人故事。
2. 开展“感恩母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贴心的事情。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提问设计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母亲为何要在艰难的环境中支持作者读书?2. 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结尾,作者用行动来回报母亲的深情。
第七章: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感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母爱。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慈母情深|人教新课标
【教学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3个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作者运用环境和人物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感悟文题
1、《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通过对父亲的哪些描写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呢?(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感。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感受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笔下的慈母情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理解“深”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
当知道我是来要钱买书,
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在我手里,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
2、交流:你向自己的母亲要过钱吗?你有过鼻子一酸的时候吗?
为什么我鼻子一酸呢?
三、研读课文,细品词句
1、是怎样的母亲让“我鼻子一酸”,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标注在句子一旁。
2、学生读书交流。
3、交流汇报:
(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A、你发现了什么?
B、作者为什么要重复?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句子后面?
C、重复三次,像是在一声声呼唤母亲;放在后面,又在句子中间加了逗号,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必须要停顿,读的慢了,仿佛母亲的动作也变慢了,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母亲的形象就变得更清晰起来。
D、抽生读,你仿佛看到母亲什么样的背?什么样的脸?什么样的眼睛?母亲这样疲惫、这样辛劳,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全班齐读。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A、你发现了什么?
B、作者作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为什么要重复使用“立刻”?
C、抽生读,思考:母亲为什么那样忙碌?
(3)“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A、这句是对母亲的哪方面描写?(动作描写)哪个词描写了母亲的动作?(塞)。
请学生表演——塞,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擦去板书上学生回答的词语——瘦弱、疲惫、辛劳、忙碌,母亲忘记了
自己的瘦弱、忘记了自己的疲惫、忘记了自己的辛劳、忘记了自己的忙碌,毫不犹豫地掏钱给我买书,这是
一个多好的母亲啊!
C、感情朗读。
4、体会环境描写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A、“震耳欲聋”是什么样的感觉?
B、要是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你想怎样?母亲为什么没有离开?
C、假如就是你,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你怎样的感受?
出示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四、拓展想象,升华感情
1、“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当时作者内心一定感慨万千、思绪万千、情不自禁,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震耳欲聋的噪声说,对着瘦弱、弯曲的脊背、对着毅然塞在我手心里的钱的母亲说出此时此刻的心里话。
拿起笔,写下来。
2、展示练笔,教师点评。
3、总结学习方法,读主题丛书《母亲的记忆》《母亲的5000米奔跑》,说说你的感受。
4、课后有兴趣的同学阅读梁晓声的《母亲》。
5、感悟母爱,播放歌曲《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