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58.11 KB
- 文档页数:3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她就必然有着统一的主题、灵魂和内在结构。
对此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有利于从整体上、宏观上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任何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其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逐步展开的。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呢?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的,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时代课题作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回答,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此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更为深入地进行理论思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方面所表现出的缺点,妨害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基本廓清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迷雾,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生机蓬勃、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政治剧变。
大量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正是在这样现实的大背景之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非常突出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创造性地回答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
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本刊特稿·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田 克 勤【内容提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尚显不足。
本文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及其发展脉络,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进而揭示了该理论体系的特征,以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内容结构 体系特征 整体性作者田克勤(1945- ),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这个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命题一经提出,马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方面,其思考的视阈还限于对内容的基本描述和解读,而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及其发展脉络,从整体上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从而进一步揭示该理论体系的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及其发展脉络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非常重要,它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基本范畴的前提,也是正确评价这一理论历史地位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体系。
108.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体系本身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1)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第一次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彻底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实现了社会主义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这个理论体系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走群众路线,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
这些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问题上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同时,这个理论体系从各个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五方面的能力”和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党的建设的新的系统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党的建设目标问题上的最新体现。
(3)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上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思考题开卷考试,考试内容为2+1模式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和现实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 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作出了不懈努力, 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当代中国, 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国。
它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首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的必然结论。
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并结合实际创立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巨大胜利的理论指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为世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寻人类文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厉行勤俭节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多方面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上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治理模式,科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严谨、立体丰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也为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正文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思想武器。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
下面将从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思想提升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
一、理论学习1.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要通过系统学习,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从而为理解和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思想基础。
2.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因此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核心要义。
同时,密切关注党的政策和政策的变化,了解各项政策背后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实践探索1.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有效性来自于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实践和学习实践等多种途径,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认识。
2. 关注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理论思维,在面对时事热点时,要善于用理论来解释和思考,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对时代发展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
三、思想提升1. 加强思想理论的研究和思考。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著作和研究成果,提升对理论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要不断进行思考,运用理论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2. 及时反思和总结。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及时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是否有助于个人和社会进步。
通过反思和总结,可以不断纠正个人认识上的偏差,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心得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心得一、引言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科学指南。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全面评估1.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涵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它包括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科学认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
具体来说,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鲜明优势,指明了未来我国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大任务,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道路和科学方法。
2.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在深度上,要深入解读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涵,探索其历史渊源、理论蕴含和实践价值,对其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
在广度上,要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战略布局,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全面评估并探究其适应性、创造性和指导性。
三、专题摘编心得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先对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渊源进行追溯,从思想渊源到实践基础,深刻分析其历史传承和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
对其理论蕴含进行剖析,探讨其基因、时代精神和前瞻领导的内在关联。
再次,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战略布局进行挖掘,通过实事求是的视角和具体案例,深入揭示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四、文章撰写在文章撰写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文章内容使用序号标注,并多次提及“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字,以加强主题的连贯性和深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与理解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电气工程4班姓名:李强学号:150831018摘要:“理论体系”是对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理论,是全国奋斗的思想基础,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号角和指南。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思维发展历程意义通过这门课9个周的系统学习,尤其是老师精彩的讲解和多种方式结合教学的方式是我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一次很好的普及,课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的阐述,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同时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现阶段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的重要性。
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文革”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
摘要:理论及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依据在于系统论与耗散结构论的开放性原理和哥德尔原理关于理论体系完备性与逻辑自洽性相冲突的原理启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意蕴体现在新时期改革实践的基础、全球化多元化视域和主体认同和价值引领三个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原则包括开放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开放性与风险规避相统一、开放性与稳定性相统一、开放创新性与现实一致性相统一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方法论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0)09-0024-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思考张钦亚(上海市建委党校教研部,上海200233)一、理论及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探微所谓理论,就是从对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而任何一个体系或系统都具有开放性的属性特征。
所谓开放性就是指系统与环境发生交换的属性,即系统具有从环境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的属性。
伊里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 )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
根据普里高津的最小熵生产定理,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也是开放的,因为它也要维持其存在必须的物质能量的耗散,但这是一种“最小耗散”的状态。
只有把系统推向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非线性的因素、关系、作用才能释放和展现出来,组分相互关系变得多样复杂,形成指数式放大机制,这是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内在根据。
开放系统的演化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减熵的过程,使系统的组织化程度或有序化程度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结构更趋复杂而精致,功能更趋完善,系统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任何一个系统都同外部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是系统维持生存的基本前提,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任何一个系统的开放性的内在机制和属性特征。
理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自然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任何理论都是一个在继承和借鉴中建构起来的知识系统,如果离开了对其他理论信息的吸收与交换,理论本身就会失去其生命力;任何理论都是对事物及其本质的近似反映,具有相对性特点,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理论的开放性;任何理论的建构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研究方法及一定的适用范围之中,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适用范围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事物本身的不断发展,理论也必然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状态。
理论的开放性表现为其从现实之中不断地吸纳丰富自己,同时又不断地以理论指导现实的方式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
理论的开放性是理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必备的基本属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逻辑展开和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视野和当下场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发展特质,必然体现出其理论体系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阶段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1.新时期改革实践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既是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史进程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行动指南。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深化改革更是充满风险的艰难跋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向实践开放,捕捉、提炼并回答新时期新实践所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才能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面临时代课题不断回应并解决重大现实课题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这种反思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社会灾难与个人磨难、1975———1976年间复出与沉浮、人生命运与社会命运的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中,经过深入的历史追问和不懈的个人思考,加之巨大的理论勇气与政治勇气,并在现实改革的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已经建立,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述,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认识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自然就会引起政治体制、政党执政方式的相应改变,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自然也就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文明,怎样认识人类文明”的命题出现,其实质是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性认识,其中就包涵有如何破除姓“社”姓“资”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以便与人类文明相契合,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并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执政党执政观念、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而经济发展中的“物化”、“异化”危及人自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逻辑必然。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从深层次上看,仍然是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认识,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深化。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命题而展开,三者呈现出一种主题与副题、原生与派生的辩证关系,而不是单独并列的三个理论命题。
同样地,在当前经济体制需要完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尚需深化,旧的旧观念和新的旧观念需要破解,新的发展也会提出新的时代课题,所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待深化。
作为开放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尽管其主题和主线不会改变,但具体内容、理论重点和表现形式都会发生或慢或快的改变。
[2]2.全球化多元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全球化背景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拓展空间。
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意在站在全球化的视野,立足中国实际,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利益的关系,提倡包容精神,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共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明交流,提高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积极吸引和借鉴人类历史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在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民族冲突、经济危机等全球化问题方面,不断拓展理论的研究空间,在价值比较、路径探索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和理论创新。
全球化推动着世界范围内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共存、融通与互动,势必带来人们对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比照与体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不能有效回应各种异质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挑战与诘难,必然会疏远受众,减弱影响,其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定位只能是自说自话的孤芳自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就要以自身内洽性的逻辑力量和对未来社会的指导作用,建构起超越其他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3.主体认同和价值引领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不仅体现为其理论内在的严密逻辑性,也体现为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和政治意义,更体现为现实的效能和主体的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以巨大的功能价值和广泛的主体认同,才能焕发出巨大的魅力,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行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我们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这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与功能。
但不可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魅力还因诸多的障碍远未展现出来,社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当下改革处于关键阶段,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民众利益表达多元化的背景下,怎样凝聚社会共识,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迫切需要我们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品格。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利益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价值。
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落到实处,落到人民的生活切实改善,落到人民的切身体验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同与自觉遵循。
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价值的现实体现上,也体现在实践主体的实践能力与示范性上。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价值与功能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的方法论原则1.开放性与建设性相统一谈及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与建设性的关系,可以借鉴与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科学哲学家伊莫尔·拉卡托斯认为,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理论或他所谓“科学研究纲领”遭遇新经验挑战时,科学家通常是通过对理论的外围或“保护带”的调整,来维护理论的“硬核”。
尽管拉卡托斯论及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但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依然富有启迪意义。
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政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个别观点或结论不可避免地陈旧过时,但只要我们坚持和维护其理论体系的“硬核”,通过不断调整和修复“保护带”的方法,就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未来的科学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必须保持一种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开放态度,在平等的基础上保持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作与对话,即使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也不应只站在绝对批判的立场上来评价它们,而应从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加以辩证分析,并积极借鉴。
维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不能采用唯我独尊、罢黜百家的办法。
在此方面我们曾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
过去理论界较多地强调多元化对一元化的冲击,要树立阵地意识,用一元化的理论去抵制多元化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