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关键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27
航母的建造与工程技术在现代海军力量中,航母无疑是最强大的战舰之一。
它们不仅能够携带一支强大的舰载机群,同时还具备多种作战能力。
航母的建造与工程技术成为决定其性能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航母的建造与工程技术进行讨论。
一、设计与规划航母的建造首先涉及到设计与规划。
设计师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舰船外形、排水量、舰桥结构等等。
设计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达到军事功能的要求,还包括良好的航行性能以及舰载机的起降与停放能力。
此外,航母的规划还需考虑生活设施、燃料储存、弹药库等各项功能区域的布置。
设计与规划阶段需要将各个方面的技术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考虑,确保航母的整体性能与功能达到最优化。
二、结构与建材航母的结构与建材也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航母的舰体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应对高强度的海浪和气候条件。
因此,建造航母所使用的钢材需要具备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同时,航母的甲板需要使用特殊材料,以承受舰载机的起降和停放。
此外,航母内部的防护系统也需要具备优良的建材,以确保舰员和设备的安全。
三、动力与推进航母的动力与推进系统也是航母建造工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航母需要具备足够的推进力和速度,以保证快速机动和战略部署能力。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航母通常配备多个舰用核动力装置或者燃气涡轮发动机。
这样的动力系统能够为航母提供持久而稳定的动力,并满足其复杂的电力需求。
四、舰载机起降系统航母的舰载机起降系统是航母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舰载机需要在狭小的甲板上进行起降,并且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以确保航母的作战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要求,航母通常配备有多个舰载机起降点、弹射装置和拦阻装置,以保证舰载机的顺利起降和安全停放。
五、通信与导航系统舰载通信与导航系统是航母建造与工程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航母需要能够与其他舰艇、岛屿以及指挥中心进行及时的通信,并在复杂的海上环境中准确定位和导航。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航母配备有现代化的卫星通信系统、雷达与导航系统,以及其他相关设备,保证其在海上作战中的高度灵活性和作战优势。
海军的舰艇战术与作战技巧海军的舰艇战术与作战技巧是保障国家海洋安全和海上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舰船的部署、编队组合、作战行动等多个方面,并且需要舰艇指挥员和官兵具备一定的战术运用能力和作战技巧。
本文将从海军舰艇编队的组成、作战指挥系统的建立以及作战技巧的提升等方面,探讨海军的舰艇战术与作战技巧。
一、海军舰艇编队的组成海军舰艇编队主要由舰艇、辅助船舶以及航空兵力组成。
舰艇包括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等,辅助船舶包括潜艇、水雷战舰等,航空兵力主要由舰载机、直升机等组成。
同时,编队还需要配置雷达、通信、导航等系统设备,以及充足的弹药燃料等物资保障。
舰艇编队的组成需要根据任务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编队在作战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二、作战指挥系统的建立作战指挥系统是舰艇编队实施作战指挥和战术应用的核心机构。
它包括作战指挥中心、作战指挥人员、通信系统等组成部分。
作战指挥中心是指挥员和指挥人员协同作战、指挥行动的中枢部门,通信系统则是指挥员和指挥人员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指挥调度的重要工具。
建立完善的作战指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舰艇编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和战术运用水平。
三、作战技巧的提升1. 情报侦察技巧情报侦察是舰艇编队实施战术行动的基础,它包括对敌情、地形、天气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舰艇指挥员和官兵需要掌握航海、雷达、侦察等技能,以及熟悉和掌握各种情报侦察手段和设备。
只有通过准确的情报侦察,舰艇编队才能做出正确的战术决策和应对策略。
2. 编队机动技巧舰艇编队要灵活机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编队形态和航向,以实现快速反应和战场适应能力。
这需要舰艇指挥员和官兵熟悉编队机动的技巧,包括编队转向、编队变线等操作,以及编队中各舰艇之间的配合和协同。
只有通过高超的编队机动技巧,编队才能在战场上保持灵活应对的优势。
3. 火力打击技巧火力打击是舰艇编队实施作战任务的主要手段,它包括导弹、舰炮、航空兵力等多种打击手段和武器装备。
世界各国两栖舰艇发展现状浅析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马飞摘要:文章梳理了世界各国现役两栖舰艇现状、美国在建两栖舰艇现状以及亚洲各国两栖舰艇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国两栖舰艇的技术参数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提出了我国两栖舰艇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字:两栖舰艇 发展现状 技术参数 标准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具备航空能力的两栖舰艇逐渐受到了全球各国的关注。
鉴于现在海防进行的重大改进,那些二战和马岛战争期间的战舰战斗力已大打折扣。
目前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直升机空袭配合登陆艇,拓展观察视野,并且依托垂直突击演习来提升两栖舰队和突击部队的生存力。
垂直机动可以使部队及其装备更容易接近他们的攻击目标,而不是仅仅依托沙滩登陆攻击。
具备航空能力的两栖舰艇可以有多种功能:不仅是两栖攻击舰,还可以作为旗舰、后勤保障舰,甚至在某种条件下作为航母攻击舰使用。
几年前全球只有几个国家可操纵两栖舰艇:法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和美国(图1是美国“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
从那时起,形势不断产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国家的海军想要掌握此项技术,包括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中国、印度、俄罗斯、韩国和土耳其。
1 世界各国现役两栖舰艇现状除了不同级别的直升机登陆平台舰(LPH )、直升机船坞登陆舰(LHD )、直升机登陆攻击舰(LHA ),还有一些大型两栖船坞登陆舰(LPD )也配备了大型可用飞行甲板。
例如,美国的25 300吨“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可同时操纵4架CH-46“海骑士”直升机或2架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其甲板可容纳4架MV-22飞机,机库可容纳1架MV-22旋翼机,坞舱可容纳2艘气垫登陆艇。
中国的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设有两个起降点,可搭载4架大型Z-8武装直升机。
日本建造了两艘排水量为19 500 t 的舰艇作为“直升机驱逐舰”(出云级),补充了两艘排水量为13 950 t 的“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系列。
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发展趋势张海峰,胡 颖,黄庆龙(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第七一四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 两栖攻击舰是两栖作战的核心舰艇,具备对陆攻击与支援、两栖兵力投送、作战指挥等功能。
本文就美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梳理与研究,着重探讨“美国”级的设计细节和特点,分析其设计局限性,最后归纳美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军;舰艇;发展趋势;两栖攻击舰中图分类号:U674.7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 – 7619(2017)02 – 0146 – 05 doi:10.3404/j.issn.1672 – 7619.2017.02.029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S Navy amphibious assault shipZHANG Hai-feng, HU Ying, HUANG Qing-long(The 714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Beijing 100101, China)Abstract: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have land attack/support, amphibious force delivery, the land combat command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key amphibious warfare warship.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S Navy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is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localization of design is analyzed. Finally, development trend of U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is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Key words: navy;warship;development trend;amphibious assault ship0 引 言两栖攻击舰可搭载直升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登陆艇,投送登陆部队及坦克、车辆等装备开展两栖登陆作战,也可以利用舰载机发起空中攻击,为登陆作战提供空中支援。
海上大型装备作战试验特点及关键问题研究张朝阳杨林刘济民(92728部队上海200436)摘要:随着国家装备转型建设发展,航母、舰载机等海上大型装备逐渐成为我国海上主战力量,在把关装备作战效能和适用性考核、确保作战能力生成方面,作战试验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针对海上大型装备作战试验工作特点,分析了当前作战试验工作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对大型装备作战试验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可为后续装备作战试验工作开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作战试验装备体系作战效能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T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1)10(c)-0195-04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roblem of OperationalTest for Large Equipment at SeaZHANG Zhaoyang YANG Lin LIU Jimin(92728Army,Shanghai,200436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quipment construction for our country,some large equipment like air‐craft carrier and carrier aircraft,has become the main battle force at sea.The role of the operational tes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which can give strict checks for tests of equipment's combat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bility, and ensure the generating of the combat capabilit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rational test for large equipment at sea,the shortages of operational test were analyzed,and some key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prelimi‐narily,and some development proposals were proposed,which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follow-up operational test of equipment.Key Words:Operational test;Equipment system;Combat effectiveness;Index system装备作战试验是通过“实战”揭示装备作战效能、作战适用性和体系贡献度的实践性工作,是一项贯穿装备寿命周期的系统性工作,是为装备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的服务性工作。
l3战列舰方案L3战列舰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事项目,旨在提升我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和综合实力。
本文将对L3战列舰的方案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了解。
I. 战舰概述L3战列舰是我国海军的一项重点发展项目,作为新一代的主力战舰,具备多功能综合作战能力。
战舰的主体结构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旨在提高载重能力和航行稳定性。
同时,战舰配备了先进的导航、通信和武器系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和威胁。
II. 基本技术特点1. 动力系统L3战列舰采用了先进的推进系统,包括主推进器和辅助推进器。
主推进器采用核动力技术,确保战舰具备长航时能力和高速机动性。
辅助推进器采用电动推进技术,可在近海巡逻和作战中提供灵活的动力支持。
2. 武器系统L3战列舰配备了多种先进武器系统,包括舰对空导弹系统、舰对地导弹系统和舰对舰导弹系统。
这些系统具备远程打击能力和高精度目标定位能力,可以在不同战场环境下有效应对敌方威胁。
3. 电子战系统L3战列舰装备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包括雷达、电子对抗装置和作战管理系统等。
通过对敌方电磁信号的探测和干扰,战舰可以有效保护自身的通信和指挥系统,提高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
III. 作战能力和应用场景1. 远海作战能力L3战列舰具备远海作战能力,可以执行远洋护航、远程巡逻和反潜作战等任务。
其长航时能力和高速性能使得战舰能够在广阔的海域内进行有效的作战行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
2. 多任务能力L3战列舰具备多种作战能力,可同时执行对空、对地和对舰等任务。
其灵活的武器系统和先进的导航系统使得战舰能够在不同战场环境下应对多样化的威胁,提高我国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
3. 投送能力L3战列舰具备投送陆战部队的能力,可以执行海上登陆和登陆突击等任务。
其强大的火力和作战保障系统可以有效支持和保护陆战部队的行动,提高整体作战效能。
IV. 未来展望L3战列舰是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其综合作战能力和应用广泛性将为我国提供战略上的优势。
世界海军武器装备技术重大发展方向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项重大基础学科技术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以及海军作战思想和装备发展思路的改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甚至是划时代的技术突破。
这些重大技术正在改变着新一代海军装备的面貌,将对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未来海上作战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1、舰艇总体技术领域(1)水面舰艇综合隐身现代战场要求舰艇必须具备电磁、红外、声、磁、光、水压及尾流等综合隐身能力。
隐身性能已成为现代新型舰艇研制中优先权最高的重要战技指标之一。
2000年瑞典全隐身近海护卫舰建成,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
多数国家准备建造的新一代战舰大多是隐身舰。
美、俄、英、德等不少国家推出了以雷达波隐身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水面舰艇设计方案或构想,出现了集成上层建筑、综合天线桅杆、X型桅杆,以及武器、电子设备和舰艇上层结构的共形设计等一系列新的隐身措施。
从各国新型舰艇研制和科研计划的发展趋势来看,水面舰艇隐身已经从雷达隐身为主,发展到要求控制舰船的声、电、磁等众多物理场特性,形成全谱舰船目标特性控制。
隐身作为一种复杂的属性,采用单项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它涉及基础理论和机理、应用技术、系统综合和集成等方面,只有从设计之初开始,通过总体、系统和设备的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协调地优化,舰艇目标特性控制、综合集成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否则可能会恶化目标特性控制的整体效果。
当前,国外正利用系统工程方法,采用舰船全谱物理特性控制技术体系,控制舰船主动和被动产生的物理场,实现舰船的综合隐身。
(2)集成上层建筑舰艇上层建筑部分是影响全舰作战性能和舰艇隐身性能的最主要方面。
信息时代对舰艇不断增长的信息能力需求要求在舰艇上不断增加新的装备与能力。
在已往的上层建筑状态与设计方法下,舰艇每增加一个新系统,而且要使新系统性能最佳,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从而使设计过程实际上成为各种工程评估问题,如结构、气流、电磁、武器有效范围和效应、发现目标/阻断、安全等,此外,还需要完成整舰评估,如整体监视能力、可承受能力以及顽存性、可维性、可靠性等。
本文将详细解读美国现役9艏两栖攻击舰全部型号(其中好人理查德号已烧毁),如有遗漏请批评指出美国海军的现役两栖攻击舰主要是2艘“美国”级和7艘“黄蜂”级。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舰员配备为1204名,可搭载陆战队1687名,特殊情况下可多搭载186人,每天可制造20万加仑饮用水,无坞舱,舰上有9个直升机起降点,可搭载货物4530立方米,燃油携带量130万加仑。
一、的黎波利号两栖攻击舰( 舷号LHA-7)基本数据舰宽: 32米吃水: 7.9米满载排水量:45693吨动力方面采用燃电混合推进动力系统,双轴双舵,两台70000 马力(52000kW)燃气轮机;两台5000马力(3700 kW)辅助推进电机相。
对于“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黎波里”号扩大了机库甲板,重新调整和扩展了航空维修设施,增加了零部件和辅助设备的储存量,并提高了航空燃料的容量。
武器方面2座“改进型海麻雀”(ESSM)防空导弹发射器;2座“拉姆”(RAM)防空导弹发射器;2座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舰载机搭载9架F-35B“闪电Ⅱ”、12架MV-22B“鱼鹰”旋翼机、4架AH-1Z“蝰蛇”武装直升机、4架CH-53E“超级种马”运输直升机、2架MH-60S“海鹰”直升机、1架UH-1Y“毒液”直升机。
20架F-35B“闪电Ⅱ”、2架MH-60S“海鹰”直升机。
二、巴丹号两栖攻击舰( 舷号 CV-2 9)基本数据舰长 :257.25米舰宽:42.7米吃水深: 7.9米飞行甲板长×宽: 240.2米×32.3米坞舱长×宽: 98.1米×15.2米主升降机长×宽: 15.2米×13.7米动力方面主动力: 2台蒸汽轮机,功率70000马力,双轴。
航速最高航速: 24节 续航力: 95000海里/18节。
编制舰员编制: 1077名(军官98名)+1870名海军陆战队员。
武器方面武器系统: 2座Mk15型'密集阵'近防炮;2座Mk29型八联装'海麻雀'RIM-7M舰空导弹;2座21单元'拉姆'近程防空导弹。
美国海军协同作战能力的几项关键技术美国海军一直致力于提高其协同作战能力,以应对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为此,美国海军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新技术,提高其协同作战能力。
本文将探讨美国海军协同作战能力的几项关键技术。
第一项关键技术是通信技术。
现代作战需要频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要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必须有强大的通信技术支持。
美国海军一直在开发和改进通信技术,尤其是对于海上通信的需求。
例如,美国海军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在海上提供更快、更稳定的通信服务,并保证通信的安全性。
此外,美国海军还在开发智能通信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并过滤军队之间的通信,以便更高效地进行协同作战。
第二项关键技术是船舶协同控制系统。
现代舰队由多艘战舰组成,要想实现协同作战,需要一种高效的控制系统。
美国海军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船舶协同控制系统,可以将多艘舰船组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联合作战。
这种系统基于先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和通信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船舶的位置、速度、航线等信息,并将其整合在一起,以便更加高效地实现作战任务。
第三项关键技术是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高效的战术武器,可以大大提高作战效率。
美国海军正在不断研发新型无人机技术,以应对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例如,美国海军正在研发一种超音速无人机,可以以超音速速度巡航,快速侦查敌情,并进行精确打击。
此外,美国海军还在开发垂直起降无人机技术,可以在狭小的区域内快速展开作战。
第四项关键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军队进行更快、更准确的决策,并提高作战效率。
美国海军正在不断研发新型人工智能技术,以应对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例如,美国海军正在研发一种自主编队技术,可以让舰队中的多艘船舶自主控制,以便更加高效地进行作战任务。
此外,美国海军还在开发一种新型的战术指挥软件,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来实现战斗指挥。
总之,美国海军协同作战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支持。
通过通信技术、船舶协同控制系统、无人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可以使美国海军在现代化战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确保其国家安全和利益。
两栖攻击舰采用直通甲板,能搭载数量较多的直升机和短距起降飞机,成建制运载登陆部队及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是由海向陆投送作战力量的核心舰只。
由于其具有灵活而强大的装载能力和不依赖码头设施的物资转运能力,在反恐、维和、救灾、医疗支援等多样化非作战任务中表现出众。
与航母相比,两栖攻击舰技术简单、易于建造和维护,使用更加灵活。
我国海岸线长、岛屿众多,与周边国家素有领土纠纷,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
提高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需要发展两栖攻击舰这类优良的多任务平台。
两栖攻击舰的简要发展历程两栖攻击舰起源于美国,美国海军在基于实战经验和需求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垂直包围”、“均衡装载”、“超视距登陆”的作战理论,两栖攻击舰的发展也随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96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总结二战经验、提出利用直升机避开敌防御火力、加快登陆速度的作战理论。
为此,美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级专门用于搭载直升机和登陆部队的硫黄岛级两栖攻击舰。
该级舰满载排水量约18000吨,可搭载20余架中型直升机和17 00余名陆战队员。
由于该级舰没有携带登陆艇,在越南战争中暴露出登陆方式单一、无法输送重装备上岸的问题。
硫黄岛级两栖攻击舰第二阶段在1970年代,在总结硫黄岛级两栖攻击舰作战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海军提出了“均衡装载”的装备发展理论,即把陆战部队成建制装载在一艘舰上,包括陆战人员和各种轻重装备,一次投送就形成一个作战单元、达成一定的作战目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就是依据此理论设计建造的。
该级舰满载排水量约40000吨,除搭载26架直升机、1700余名陆战队员外,还增加了一个可容纳4艘大型登陆艇或17艘小型登陆艇的坞舱及3000平方米的车库,形成了海、空均衡的登陆作战力量。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第三阶段在1980年代,新型气垫艇、“鹞”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等新型装备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代两栖攻击舰——黄蜂级的研制。
在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超视距登陆”作战理论,其核心就是在敌方发现作战意图前,利用直升机、短距起降飞机、高速气垫艇在敌岸视距外25~50海里处实现立体、快速登陆。
随着气垫艇和“鹞”上舰,黄蜂级的投送速度更快,两栖打击能力更强,标志着两栖攻击舰发展走向成熟而稳定的阶段。
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军“由海向陆”趋势的日渐明显,加上美国大力发展两栖攻击舰,打造“远征陆战大队”,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两栖攻击舰在未来战争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纷纷开始研制和建造,如英国海洋级、法国西北风级、韩国独岛级等,它们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两栖攻击舰技术快速发展。
韩国独岛级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级英国海洋级法国西北风级进入21世纪,随着塔拉瓦级即将退役,美国开始了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研制计划,计划把MV-22“鱼鹰”倾转翼飞机和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作为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主要舰载机。
随着新装备上舰,两栖攻击舰执行兵力投送、制空、制海和对地攻击的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成为美国21世纪海上力量的重要成员。
两栖攻击舰的五大关键技术现代大型两栖攻击舰具有相当于中、轻型航母的排水量,配备了相当数量的舰载机,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因此有人将其视为航母的重要分支。
而两栖攻击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设置了大型坞舱和车辆舱,可搭载各型登陆艇、坦克、装甲车和大规模的海军陆战队,在装备上与航母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技术特点。
两栖攻击舰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高干舷、具有岛式上层建筑、直通飞行甲板;设有机库、坞舱、车辆舱等大型装载空间。
为执行两栖作战任务,两栖攻击舰在总体上采取了较多特殊设计。
两栖攻击舰搭载的海军陆战队、航空人员、登陆艇分队等人员的数量远远超过编制舰员数量,需要专门的居住、膳食和服务空间。
因此,从对人员保障的角度看,两栖攻击舰在总体布置上更接近大型客轮,需要着重考虑如防火、救生、脱险通道、舒适性、便利性、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
由于两栖登陆作战人员战伤情况比一般作战舰艇严重得多,两栖攻击舰往往配置齐全的医疗设施。
如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配置了两间手术室、一间X光室、69张病床,医疗设施与一个4万人城市的医院相当。
两栖攻击舰载机以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为主,其总体呈现出不同于航母的特点: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在起飞时,不要求母舰逆风高速行驶,故两栖攻击舰设计不追求高航速,一般在18~24节的范围内;现有的两栖攻击舰均设置直通甲板,而非斜角甲板,因此具有比航母更规则的外形和较小的尺度;飞行甲板设施简单,不需要设置弹射器和拦阻网。
因此,两栖攻击舰在舰载机保障方面相对技术难度低、装备简单、使用维护费用要比航母低得多。
两栖攻击舰飞行甲板设施简单,不需要设置弹射器和拦阻网。
由于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作战目的是两栖作战,除利用直升机投送轻型兵力、以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提供空中支援外,还具有投送重型装备的能力,因此设有大型坞舱装载登陆艇和大型车辆舱。
大型装载舱的布置和结构设计技术是两栖攻击舰区别于常规舰船的关键技术:一方面,大型装载舱不仅占据了舰上大部分空间,其布局和设施还必须能保障各种兵力和装备有序调运、互不干涉,这是两栖攻击舰总体设计的难点和关键,是需要设计师重点关注的地方。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设计师往往用计算机模拟在装载舱内的各种作业,以发现复杂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
另一方面,为保障直升机、登陆艇、坦克的调运畅通性,大型装载舱呈现出大跨度、无支柱的长通舱结构特点,长通舱舰体梁总振动特性以及与大跨度板架的耦合振动问题、典型结构端部应力集中问题、节点疲劳问题较常规舰船更为突出,需要结构设计师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分析舰体结构特性。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号透视图坞舱技术两栖攻击舰的坞舱是其不同于航母的显著特点。
硫黄岛级没有携带登陆艇,作战时大部分陆战部队还需要依靠其它登陆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战能力。
其后发展的塔拉瓦级增加了坞舱设计,其坞舱长81.7米、宽23.8米、高度占据3层甲板,坞舱前半段设置了纵向隔离板,可以携带1艘LCAC气垫登陆艇和4艘大型人员登陆艇,也可以搭载4艘LCU1610通用登陆艇或2艘LCU通用登陆艇和2艘LCM8机械化登陆艇或17艘LCM6。
黄蜂级的坞舱在塔拉瓦级的基础上又作了较大的改进,坞舱宽度变窄、长度增加,可以串列存放3艘LCAC。
自此,坞舱成为两栖攻击舰普遍设置的大型装载舱。
韩“独岛”两栖舰船坞大隅级两栖运输舰船坞英国的堡垒号船坞法国西北风级两栖舰船坞美国1943年服役的阿希兰级是最早设置坞舱的登陆舰。
不同于在风平浪静的港湾内使用的浮船坞,坞式舰往往在开阔的海域进行作业。
往往是“舰外三尺浪,坞内四尺浪”。
一名记者在该级舰上观察到了沉浮作业和登陆艇进坞的过程,看到舰员精神高度集中,带着对讲机分站在坞舱周围6个不同的位置,随时报告压载进展情况。
登陆艇进入上下起伏的坞舱时随波逐浪、上下颠簸,登陆艇之间相互撞击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
尽管如此,只要设计措施到位,坞式舰船沉浮作业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
在实践中,美海军也发现坞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既可以搭载各种登陆艇,也可对小型舰艇实施坞修作业,还可搭载多种车辆、货物。
在实践中,美海军也发现坞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既可以搭载各种登陆艇,也可对小型舰艇实施坞修作业,还可搭载多种车辆、货物。
在实践中,美海军也发现坞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设计,既可以搭载各种登陆艇,也可对小型舰艇实施坞修作业,还可搭载多种车辆、货物。
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两种登陆艇对坞舱设计均有特殊要求。
前者需要坞舱具有浸水功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控制舰体下沉,坞舱进水.浮起登陆艇,使装载坦克、装甲车的登陆艇能够自由进出母舰;后者虽不需要大量海水进入舰体,但LCAC气垫登陆艇的上舰绐坞式舰船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大功率动力装置在坞舱内启动,引起的高温、高烟气、高噪声是危害舰上人员健康和设备使用的三大因素,需要采用环境控制措施。
可以说,坞舱环境控制技术是两栖攻击舰的关键技术之一。
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坞舱内装载的登陆艇通常分为两类:常规排水型登陆艇和气垫登陆艇武器装备技术根据美国作战设想,在实施高强度两栖作战时,将由航母舰载机提供空中掩护和火力支援,由驱护舰提供海上编队防御,因,此两栖攻击舰主要以近程防御为主,主要配置点防御舰空导弹和近程防御系统,如“海麻雀”、“拉姆”导弹系统和“密集阵”、“守门员”近防炮及干扰箔条发射系统、机枪等。
舰载机技术投送陆战部队垂直登陆是两栖攻击舰的基本任务。
以美国为例,只要条件许可,登陆部队应尽可能(70%以上,甚至达到90%)采取垂直登陆方式上岸,只有重型装备、装甲兵和后勤补给物资从水面突击上陆。
因此,两栖攻击舰必须配置大量的直升机、倾转翼飞机用于兵力运输,并搭载一定数量的武装直升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执行空中火力支援任务,这是两栖攻击舰舰载机的基本配置。
当然,鉴于两栖攻击舰具有的载机能力,往往赋予其它作战任务,并换载不同的直升机或调整载机配比,如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在执行两栖输送任务时,最大可搭载42架CH-46运输直升机,而在执行制海任务时,则搭载20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6架SH-60B直升机。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把MV-22和F-35B这两型飞机作为未来执行兵力投送和空中支援的主力。
它们的优势是明显的,MV一22载重量大,航程远;F-35飞机航速超过1.6马赫,能以.13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120米的跑道上短距起飞,具有优良的性能。
尽管新型舰载机大大提升了两栖攻击舰的作战能力,却在装备上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难题。
据美国海军研究局研究表明,MV-22在飞行甲板上倾转旋翼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甲板在短时间内发生过热变形,而反复发生此类变形将使甲板寿命缩减40%,F-35B垂直起飞时的热量问题更为严重。
为此,美国海军研究局正在寻找改进方法,提出了一个在2014年前研发甲板冷却系统的计划表,计划在2010年授出合同、2011年开始试验耐热材料,2012年建立大型试验台、2013年完成陆基试验、2014年完成甲板冷却系统的舰上安装和试验。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把MV-22和F-35B这两型飞机作为未来执行兵力投送和空中支援的主力。
美国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把MV-22和F-35B这两型飞机作为未来执行兵力投送和空中支援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