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2.68 KB
- 文档页数:4
2024最新小河淌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小河淌水》这首歌曲,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歌词。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歌曲,锻炼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彝族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2. 歌曲解析: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3. 歌唱技巧:教授正确的呼吸、咬字、音准、节奏等歌唱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小河淌水》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歌曲解析: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
3. 歌唱技巧训练:针对歌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呼吸、咬字、音准、节奏等方面的训练。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
5. 展示环节: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评选出最佳演唱奖、最具创意奖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技巧的提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演唱表现,评估歌唱技巧的进步。
2. 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小河淌水》歌曲及相关教学音频。
2. 视频资料:歌曲演唱视频、教学视频等。
3. 教材:音乐教材、乐理教材等。
4.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投影仪、黑板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介绍其他地区的类似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让学生比较不同地域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 民族风情体验:邀请民族音乐专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音乐的魅力。
3.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小河淌水》为素材,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教学实践1. 组织校园音乐会:让学生在校园音乐会上演唱《小河淌水》,展示学习成果。
2. 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区的音乐活动,与其他音乐爱好者交流学习。
2024最新小河淌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小河淌水的音乐魅力,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歌曲《小河淌水》,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
3. 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小河淌水》的曲调分析,了解其所属的民族音乐风格。
2. 歌曲的歌词解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演唱技巧,如呼吸、音准、节奏、共鸣等。
4. 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歌曲《小河淌水》的曲调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合唱时的音准、节奏和和谐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曲调和歌词含义。
2.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 采用练习法,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并进行点评。
4. 采用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氛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歌曲《小河淌水》的背景和特点。
2. 教唱歌曲,讲解歌曲的曲调和歌词含义。
3.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并进行点评。
4.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唱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歌曲演唱:通过学生单独演唱或小组合唱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歌曲《小河淌水》的掌握程度,包括音准、节奏、共鸣等方面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小河淌水》歌曲教材,用于学习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和进行合唱练习时所需音响设备。
3. 钢琴:教师伴奏演唱时所需乐器。
4. 投影仪:展示歌曲歌词、曲调图示等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歌曲《小河淌水》,学习歌曲的曲调和歌词。
2. 第二课时:练习演唱技巧,进行分组合唱练习。
小河淌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儿歌《小河淌水》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听觉和语言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儿歌教学——《小河淌水》三、教学重点1. 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学唱《小河淌水》的歌词。
3. 合唱《小河淌水》。
四、教学准备1. CD、音响设备。
2. 《小河淌水》的歌词、乐谱、幼儿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做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进入学习状态。
2. 引入歌曲(5分钟)教师拿出《小河淌水》的乐谱和幼儿打击乐器,让幼儿仔细观察乐谱上的音符,并教幼儿如何使用打击乐器。
3. 教唱歌词(10分钟)教师播放《小河淌水》的音乐,同时指导幼儿跟随歌曲的节奏摇动打击乐器。
4. 合唱表演(20分钟)教师划分幼儿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唱和打击乐器的不同部分。
教师分别教唱各个部分的歌词和节奏,并带领幼儿合唱。
5. 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全班合唱《小河淌水》,并让幼儿自由运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唱《小河淌水》,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集中注意力有所不足,可能是因为教师提问的方式不够吸引幼儿的兴趣。
下次教学中,应采用更加互动的方式,引发幼儿的思考和回答。
此外,幼儿的合作表演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下次可设置一些合唱的小动作,增加幼儿的参与度,提高班级整体合作水平。
湘艺版音乐五上第3课《小河淌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河淌水》是湘艺版音乐五上第3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展现了小河静静流淌的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歌曲为C大调,2/4拍子,结构简洁,旋律易于掌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具备一定的音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将会更加顺利。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风格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到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小河淌水》。
2.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云南民族音乐的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掌握。
2.教学难点:歌曲中民族特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感受小河淌水的美丽景象中,掌握歌曲。
2.运用分组教学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族音乐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歌曲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小河淌水的图片和播放相关的自然声音,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教授歌曲:讲解歌曲的背景、旋律、节奏和歌词,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歌曲。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民族音乐特色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云南民族音乐的特点,分析歌曲中的民族元素。
5.歌曲展示:各小组依次展示演唱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小河淌水的景象,如舞蹈、绘画等。
听赏:小河淌水-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歌曲简介
《小河淌水》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民歌,它的旋律简单优美,歌词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被誉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歌也是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的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小河淌水》的歌曲故事背景,理解歌词的含义;
2.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集体意识和合唱能力;
4.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温故知新
1.1 以问答的方式回顾上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内容,做好转换。
2. 分层教学
2.1 先由老师手拍四分之三拍子,让学生以“叮咚叮,叮咚叮”敲打课桌,培养学生对四分之三拍的感受。
2.2 分组,组内进行节奏掌握和旋律熟悉练习。
2.3 小组巡回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3. 整合练习
3.1 整合各小组练习成果,进行合唱实践。
3.2 以“唱、拍、跳、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展示小学五年级学生歌唱、舞蹈的综合能力。
4. 巩固训练
4.1 以单曲唱和合唱的方式,进行歌曲完整演唱。
4.2 教师点评演唱成果,创设积极向上、饱含深情、流畅自信的演唱氛围,提高学生演唱的品质和水平。
四、教学收获
本节课以“唱、拍、跳、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唱能力。
通过小组巡回表演和整合实践,加深学生对《小河淌水》旋律和节奏的认知,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清晰易懂的指导,创设饱含情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1、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小河淌水一等奖说课稿核心提示:说教材:本课选用云南的优秀民歌《小河淌水》作为学前教育一年级下学期的声乐学习歌曲,其用意在于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南方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我国南方民歌的特点,地域性的风格特征。
在歌唱练习中感受《小河淌...说教材:本课选用云南的优秀民歌《小河淌水》作为学前教育一年级下学期的声乐学习歌曲,其用意在于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南方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我国南方民歌的特点,地域性的风格特征。
在歌唱练习中感受《小河淌水》细腻、含蓄、深情、婉转的特征,表达出朴素真实的情感,体会云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说学情:学前教育一年级下学期的同学经过一学期的声乐学习积累,在歌唱的方法、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具备了演唱这首歌曲的能力。
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歌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小河淌水》了解云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征。
2、能力目标:学习并演唱《小河淌水》,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歌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要树立歌唱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美妙的歌声。
教学重点:准确地演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的情感意境。
2、歌曲的“软起声”,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示范、启发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发声训练将歌曲演唱中出现的母音在发声练习中加以体现,通过发声练习提前解决歌词中的重要母音。
1、气息练习目的与要求: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呼气时均匀稳定,体会腹肌与横膈膜共同控制下的气息状态,能让歌唱的气息犹如“流水”一样灵活涌动。
4/4 X - - - ‖X 0 X 0 X 0 X 0 ︱X - - - ‖s s s s s s2、U母音及a母音练习目的与要求: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小河淌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河淌水》是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云南民歌,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描绘了小河静静流淌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采用2/4拍,节奏舒展,富有弹性,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会歌曲《小河淌水》,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民族特色节奏和音调。
2.歌曲的高音部分,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唱准。
3.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模仿、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歌曲。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歌曲的背景和民族特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唱腔。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
2.学唱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音调,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3.歌曲讨论:分析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演唱展示:学生分组演唱,教师点评,指导改进。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民族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线条、节奏符号、重点音符等,突出民族特色和歌曲情感。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性、音准和节奏感。
2.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3.学生分组演唱的团结协作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小河淌水教案课程类型:音乐课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小河淌水》,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学会《小河淌水》的旋律和歌词。
2. 掌握云南民歌的演唱技巧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
2. 云南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云南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欲望。
二、教学歌曲《小河淌水》(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小河淌水》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特点。
2. 教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
3. 分组练习,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歌曲演唱。
三、云南民歌演唱技巧讲解(15分钟)1. 讲解云南民歌的演唱技巧,如气息控制、音色变化等。
2. 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巧演唱《小河淌水》。
四、歌曲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分析《小河淌水》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演唱心得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云南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技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小河淌水》,并尝试了解其他云南民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小河淌水》,让学生了解了云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听赏:小河淌水 - 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小河淌水》这首湖南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能够听懂《小河淌水》这首歌曲的曲调和歌词。
3.能够唱出《小河淌水》这首歌曲,并掌握其中的节奏和气息。
4.能够感受《小河淌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唱出《小河淌水》这首歌曲,并掌握其中的节奏和气息。
2.教学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感受一下湖南民歌的唯美和淳朴,引发学生对于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小河淌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讲述《小河淌水》这首歌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第三步:听《小河淌水》1.播放《小河淌水》这首歌曲,让学生认真聆听。
2.分别介绍歌曲的曲调和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第四步:学唱《小河淌水》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
2.不断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气息。
第五步:感受《小河淌水》的情感和意境1.在学生掌握了歌曲以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演唱来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课堂讨论和情境出现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歌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意境。
四、课堂扩展1.让学生自己编写一段与《小河淌水》类似的诗歌或者文章,表达他们对于湖南民歌的理解和感悟。
2.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湖南民歌,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和特点。
五、教学效果的评估与总结通过课堂听唱、讨论,以及练唱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小河淌水》这首歌曲,理解湖南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到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通过课堂扩展,让学生更能够理解民间音乐的魅力和特点。
小河淌水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河淌水》说课稿
说大纲:本课选用云南的优秀民歌《小河淌水》作为学前教育一年级下学期的声乐学习歌曲,其用意在于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南方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我国南方民歌的特点,地域性的风格特征。
在歌唱练习中感受《小河淌水》细腻、含蓄、深情、婉转的特征,表达出朴素真实的情感,体会云南民歌的艺术魅力。
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
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竖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说教材:学前教育一年级下学期的同学经过一学期的声乐学习积累,在歌唱的方法、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具备了演唱这首歌曲的能力。
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民歌的认识。
说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小河淌水》了解云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民歌的地域文化特征。
2、能力目标:学习并演唱《小河淌水》,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歌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要树立歌唱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勤奋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美妙的歌声。
说教法:讲解法、分析法、示范法
说重点:
准确地演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说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的情感意境。
2、歌曲的“软起声”,字头的“软”表达。
说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将歌曲演唱中出现的母音在发声练习中加以体现,通过发声练习提前解决歌词中的重要母音。
1、气息练习
目的与要求: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呼气时均匀稳定,体会腹肌与横膈膜共同控制下的气息状态,能让歌唱的气息犹如“流水”一样灵活涌动。
4/4X---‖X0X0X0X0︱X---‖
2、U母音及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1)2/454︱32︱1-‖
lu
(2)2/41234︱5432︱1-‖
mimami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小河淌水》
1、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课前听到的歌曲大家是否很耳熟呢?它的旋律我们在视唱课堂上有唱过,视唱练习曲是根据这首歌曲的主旋律所编写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云南民歌风格的歌曲《小河淌水》。
2、歌曲《小河淌水》介绍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
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3、听赏歌曲感受《小河淌水》
感受歌曲的节奏、拍子、旋律特点,情感特征。
在听赏时边听边划拍,体会歌曲较自由的节奏特点。
问题:这是一首表现什么题材的民歌?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怎样?
4、视唱歌谱,学唱歌曲,解决重难点乐句的准确演唱。
划拍唱谱、注意装饰音的准确演唱,注意大跳音程的音准。
5、教师对难以把握的重点乐句进行纠正,示范演唱。
6、深入学唱歌词,注意吸气换气、强弱控制、音色把握等技术问题,并从中找出在发声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加以解决。
7、请个别同学进行单独演唱。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正确发声演唱。
8、全体齐唱歌曲有情感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四、拓展与作业: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
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云南的其它民歌,感受一下彩云之南的魅力。
歌曲听赏:
1、《猜调》云南民歌
2、《月光下的凤尾竹》傣族民歌
3、《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彝族民歌
五、说反思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有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创造都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并让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音乐作品。
音乐还是一门实践性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在表现领域更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高中音乐课堂在注重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一直认为活泼、律动的音乐课是小学和初中的音乐课特点,而高中音乐课堂应该是知性的,理性的。
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与活跃,积极与投入改变了我的看法。
但还是有不足之处:
1、采用集体大课教学,无法对学生个体的歌唱问题进行纠正,因此学生个体的歌唱能力提高缓慢。
仍然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常常有齐唱如花,个别唱如草的感叹。
2、声乐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不佳,许多同学下课后根本没练习,连歌词都记不了,在学习的监管上要加强。
3、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的个唱能力得到展现,不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
今后在课堂上应让更多的学生起来范唱,正面的、反面的都可以,这样能帮助大家树立声乐学习的正确认识,对声音的正确概念有比较明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