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城镇建筑风貌解析与塑造——以南宁武鸣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5
“桂风壮韵”的桂派古典园林营造理法探究莫长斌1,冯延锋1,覃婧2(1.南宁市古今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00;2.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31)摘要:广西东接广东,自古以“两广”并称,广西古典园林作为以广东园林为代表的岭南园林的一个重要分支,却历来存在相关历史理论研究较弱、研究重视度严重不足的境况,表现在系统梳理广西园林理论论著较少,广西古典园林对世人的存在感较弱等。
本研究整理了部分研究成果,并对各园林分类的代表遗存园林进行分析,试图探寻总结桂派古典园林营造特色,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该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广西;古典园林;传统园林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2)10-0112-030引言广西园林因其地理区位所属,历来划分为岭南园林派系,由于广东为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基于此基础的园林建设成就斐然,故历来岭南园林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粤地,广西古典园林受到的专业关注及研究确实不如其他地区多。
但广西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清丽秀美的自然山水景观,以及中原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交汇缔结而成的广西地域文化,共同孕育了具有“桂风壮韵”特点的广西山水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因此,本研究力求梳理、归纳现存各类古典园林代表的造园艺术和理法,以期对广西古典园林营造理法进行初步探究,并作为今后对桂派园林开展系统研究抛砖引玉[1]。
1广西古典园林发展时间轴1.1先秦至东汉广西传统园林起源时期本时期的广西园林建设还不具备完整的功能结构,多以结合自然地貌的建设为主,体现原始质朴的风格。
先秦至东汉时期为广西传统园林的起源时期。
从至今保留下来的花山岩崖画(崇左)、兴安灵渠(桂林)、合浦汉墓(北海)等遗址来看,广西传统园林活动应该开始于先秦时期。
1.2唐宋广西自然山水园林快速发展时期唐宋时期,广西园林发展较为迅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广西位置较为偏远,成为很多被贬官员的流放地点。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
(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34.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广西人口3%)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广西苗族人口42.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广西侗族人口29.8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0.66%。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广西仫佬族人口15.2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广西人口的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毛南族人口6.9万人,占广西人口的0.15%。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广西回族人口2.74万人)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广西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部分。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河池、都安、来宾等县(市)(广西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广西仡佬族人口0.29万人)京族: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广西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广西的。
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与历史价值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以他们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本文将探讨壮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以及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风格壮族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文化传统。
壮族民居通常是木结构的建筑,外观简约而雅致。
它们采用了传统的斗拱结构,屋顶呈弯曲的线条,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优美。
建筑物的墙壁和柱子常常使用红、黑、蓝等鲜艳的颜色,这些颜色在壮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壮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坡顶”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壮族地区广泛存在。
坡顶建筑的特点是房屋顶部有坡度,并长有美丽的小屋顶。
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更好地防雨和透气,适应了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
二、历史意义壮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这些建筑代表了壮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作为壮族人民重要的生活场所,这些建筑同时也是他们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如婚礼、葬礼和传统节日等。
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
壮族建筑还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由于壮族人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各异,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
例如,山区壮族建筑依山傍水,利用山地优势来建造房屋;而平原地区的建筑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和创造力。
三、保护与传承壮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中国政府和壮族人民共同努力,加强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了这一独特文化的传承。
此外,壮族建筑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壮族地区,欣赏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促进当地文化保护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结语壮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它是壮族人民自豪之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特点。
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
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他生活区域。
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
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
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
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干栏式民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
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
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干栏式民居作为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设计特点、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干栏式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民居形式,传统聚落既是壮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可以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传统聚落:阳朔聚落、苗寨-打玛聚落、龙脊梯田豪宅聚落、提鞋楼聚落、花山岩洞聚落、龙胜柒僮村、宜州杀马坡。
阳朔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是广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之一。
阳朔聚落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阳朔聚落中,壮族人民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石板或茅草,建筑结构简洁、实用。
同时,阳朔聚落还保留了传统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手工艺品制作、壮族歌舞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
苗寨-打玛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
这个聚落以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苗寨-打玛聚落中,苗族人民以木质、土坯和石块等天然材料建筑其民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而闻名。
在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中,民居多为木质和土坯砌筑,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建筑形式与梯田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提鞋楼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摩崖石”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提鞋楼聚落中,民居多为石质建筑,建筑形式简约、大气,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花山岩洞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岩洞建筑而闻名。
在花山岩洞聚落中,民居多为采用自然山洞石室和石质建筑结合的形式,建筑形态奇特、富有变化,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关于加强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的提(议)案传统村落是指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而历史文化名村,就是特别优秀的传统村落。
为全面促进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利用,我们部深入南宁市各区县,特别是南宁三江口周边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现在提提(议)案如下。
一、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南宁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沉淀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甚至是历史文化名村,是非常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截至2016年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同江村三江坡(三江口宋村)、同新村木村坡、横县平朗乡笔山村、西乡塘区坛洛镇下楞村、良庆区良庆镇缸瓦窑村、宾阳县露圩镇库利村、西乡塘区坛洛镇坛洛老街,江南区江西镇安平村那马坡、锦江村根竹旧坡、安锦江村麻子畲坡、同江村那吾上坡、延安镇华南村那务坡,上林县巷贤镇高贤社区磨庄、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等共15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同江村三江坡、同新村木村坡、横县平朗乡笔山村4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同江村三江坡、同新村木村坡、锦江村麻子畲坡和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事处老口村那教坡列入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正在申报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利用工作也有进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扬美古镇开发多年,已经闻名中外,西乡塘区最近开发的美丽南方青瓦房古村落,平均每天游客??人,旅游收益在元以上。
二、南宁市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产生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土地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建筑由住建部门管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规划由规划部门管理。
关于广西的传统元素汤君一、建筑广西民居多姿多彩、形态丰富,它深深地扎根于八桂大地,是地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书对广西民居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多层次的分析,廓清了广西民居特色的生成背景和类型特征,重点从建筑和聚落两个层次对广西民居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详细分析了广西民居的聚落形态、空间意象以及建筑特征。
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支撑底架基础上修建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这种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房屋未直接建筑在地面上,而是用立柱在地面和房屋之间搭建出一定的空间。
“干栏”如果用壮语来解释则更为贴切,“干”是上面的意思,“栏”是“房屋”的意思,连接起来就是“上面的屋子”。
干栏式建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发现。
广西少数民族普遍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
历代有关广西的文献对这种上人下畜居住格式均有记载。
这种房屋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分为上、中、下三层或仅上下两层,有些下层紧挨或依靠着山体,有些以竹木或石头围护,形成家畜棚,是关牲畜家禽的地方,中层住人,顶层用来晾嗮作物或作客房。
其基本格局为,人畜共同生活在一个建筑空间内。
广西各少数民族如壮、瑶、苗、侗、毛南族等还根据各自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如全干栏、半干栏、半边楼、吊脚楼等。
吊脚楼在广西这片土地上谋生以求最简单的温饱不难,因为山岭平畴、河沟湖汊,所在皆不乏衣食,只需用勤劳和血汗去换取即可。
随处搭一间竹篱茅舍以避风雨也极为容易,因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唾手可得。
但就一般家庭而言,如果要建一座像样的、能传诸后世的土木结构或者全木结构的房屋,往往需要一辈甚至几辈人的劳作积攒。
纹饰民歌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
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
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党在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提议应将“三农”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以此实现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
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在编制存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其理性和科学性,真正地完成乡村振兴任务。
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对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展开细致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规划编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广西南宁武鸣区相关领导人员将各村庄规划编制提上日程,将其作为切入点,切实推进“多规合一”,以此使得村庄空间得到有效优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障,为推动广西南宁武鸣区更好发展提供了一定助力,以及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
一、村庄规划定位所谓的村庄规划,其主要是空间地区的规划,但是并不单指农田山林规划,还包括对其中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每一个村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甚至有一个存在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所以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以大局眼光进行村庄规划编制。
关于村庄规划的具体定位,主要包括全布局村庄的产业发展、旅游计划、幸存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土地管理等。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村庄所特有的性质,要力求返璞归真,以此推动各村庄灵活发展[1]。
二、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在乡村振兴下进行村庄规划编制,需要遵守“一收、二调、三定、四优、五论”的村庄规划编制原则,以此使得村庄规划编制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以及具有针对性,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于乡村振兴下村庄规划编制思路,具体如下:(一)收第一步的“收”,主要是指收集资料。
要对即将进行规划编制的村庄资料进行收集,包括自然条件、村庄人口量、经济发展情况、土地使用情况,以及最新国土调查资料等。
在此基础上,将最新影像图和国土调查数据作为基础依据,根据即将进行规划编制的村庄用地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内业处理,并据此制成调查底图。
除此以外,还需要依据实地情况,对调查资料进行完善,并对形成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合理调整。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摘要:广西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代表了广西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
干栏式民居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稳固,布局合理,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
本文将探讨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民居的借鉴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借鉴。
关键词: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现代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引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采用干栏式的结构形式,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和借鉴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期打造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一)结构和布局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布局特点,这种建筑形式通常由两层或三层构成,底层为干栏,上层为起居空间。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和布局特点。
(1)干栏式结构干栏式民居的结构主要由柱子、梁和榀构组成。
柱子通常由石头或木材制成,起到支撑屋顶和楼层的作用。
梁是连接柱子和榀构的横梁,起到分散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榀构是连接梁和柱子的斜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干栏式民居能够抵御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
(2)布局特点干栏式民居的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干栏式民居通常采用对称式布局:整个建筑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称为“鼓楼”,后院称为“龙楼”,两个院落通过一条中轴线相连。
前院通常用于举行婚礼、庆典和聚会等活动,而后院则是居住和休息的地方。
干栏式民居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分隔:底层的干栏空间通常用于堆放农具和存放牲畜,上层则是起居空间。
[收稿日期]2018-03-26[网络出版]http :// /kcms /detail /45.1268.C.20180526.1925.020.html [作者简介]周薇(198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规划师,城市规范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
武鸣位于广西中南部,南邻南宁市区,是南宁市域范围内的副中心城市。
2017年,武鸣总人口为70万,其中壮族人口60.21万,占总人口的86%[1],是以壮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小城镇。
2008年,武鸣将“具有浓郁壮文化特色的园林城镇”的定位写入城市性质,将突出壮乡民族特色列为城镇建设的方向。
在快速城市化和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不断推进的历史背景下,对武鸣的建筑风貌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有助于把握武鸣城乡风貌改造的方向,对武鸣壮乡传统城镇风貌的塑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一、武鸣建筑风貌的形成与变迁武鸣历史悠久,从宋代末期至清末旧称武缘县。
1912年,桂系军阀陆荣廷任广西都督,意“以武而鸣于天下”,遂改称武鸣,沿用至今。
武鸣县原是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2015年经南宁市区划调整,武鸣撤县设区,成为南宁市辖区———武鸣区。
今武鸣城区(原县城)始建于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武鸣城区于今址初建,始筑城墙,当时城墙周长为3里100步,初筑极为简陋,此后多次修筑。
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对城墙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建,城墙周长590丈,高1丈2尺,设4座城门,每座城门建有门楼3间。
明清时期武鸣城区规模很小,主要街道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和米行街。
根据县志记载,明清时县城庙、观林立,主要有孔庙、城隍庙、真武庙、寿宁寺和三清观等。
今和平街一带还设有供武生演练跑马和科举考试所用的跑马场[2]。
,旧城墙全部夷为平地,开辟街道。
跑马场被辟为紫来街,其余街道变化不大。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建筑凭借其在功能、技术、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势,率先在政府机构和部分大型民居建筑中推行。
民国时期,桂系军阀陆荣廷及其部署开始在武鸣县城大少数民族传统城镇建筑风貌解析与塑造———以南宁武鸣为例周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广西南宁530023)[摘要]武鸣是以壮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小城镇,在快速城市化和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不断推进的历史背景下,武鸣的建筑风貌改造工程出现了建筑肌理断裂、地域特色消亡、城市记忆流失、遗产活力不足等问题。
为此,在武鸣壮乡传统城镇风貌的塑造过程中,应凸显壮乡特色;延续传统形制,兼顾时代精神;重塑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提倡谨慎更新,保留建筑肌理;活化历史建筑,延续建筑文化,才能使传统建筑在当下和未来得到有效利用和永继发展,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在发展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武鸣;少数民族城镇;传统风貌;建筑风貌[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18)03-0084-05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8年第23卷第3期2018Vol.23No.3兴土木,建设了一批私人花园、府第、公馆,其中以县城西郊所建的明秀园(图1)最为著名。
因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典型代表为明秀园入口门楼和文虎楼,出檐深远,檐下立柱形成拱券柱廊,成为西方外来建筑文化与岭南气候特色相结合的典范。
20世纪40年代,县城遭到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和日军入城烧杀掳掠,到处是残垣断壁,城乡风貌破败不堪。
随着帝国主义入侵,新的建筑形式随之传入武鸣这一内陆边陲小镇。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受南洋文化影响而兴建的骑楼建筑。
武鸣骑楼建筑位于今解放街(民国称中山街)一带,始建于1934年,由中山街拆除原有临街铺面后在延伸的街道东段两侧兴建,形成骑楼一条街,成为当时城镇的商业中心,而后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到日军侵略轰炸,大部分骑楼被毁,今尚有零星残迹,现存重要遗迹包括西江书店旧址[2](图2)。
年时城区总面积仅有0.27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城中仅有中山街、民族街、西顶街和紫来街4条街道。
1949年后经济逐步恢复,百废待兴,城镇建设主要工作集中在旧城改造上,陆续修缮战时被破坏的旧圩亭、街道和房屋。
县城重建的契机,全面促使武鸣建筑体系由传统的木构结构体系直接转化为符合新功能、采用新技术的砖混结构为主的新型建筑体系。
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且地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受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有限,民族传统样式仍然是重建建筑主要的形式。
1964年,武鸣实施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对县城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了初步设想。
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被搁置,城市规划及建设停滞不前。
20世纪60年代,城内的寺观庙宇和古建筑被视为“四旧”的代表遭到严重破坏。
此外,随着中国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的现代主义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1970年前后,武鸣城区中低矮的双坡顶传统砖瓦建筑仍随处可见,但多层混凝土平屋顶建筑已经出现在历史的浪潮中(图3)。
1974年,武鸣剧院(图4)于陆荣廷所建业秀公园中陆氏祖祠所在地兴建并落成,代表着武鸣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水平,成为武鸣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图1明秀园周薇少数民族传统城镇建筑风貌解析与塑造———以南宁武鸣为例图2中共西江书店旧址图31978年武鸣县城图4武鸣大剧院随着武鸣城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武鸣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新城区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导,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发展。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以其功能的实用性和经济的适用性,在传统小城镇的建设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随着对城镇风貌“千城一面”的反思,以及建筑设计领域民族意识的注重,武鸣建筑逐渐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与传统建筑特点的结合,传统的建筑符号和民族文化符号在新建筑上得到积极的运用,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建筑和地标建筑,如武鸣风雨桥(图8)、铜鼓造型的武鸣体育馆(图9)、表皮肌理为抽象壮锦图案的富鸣城投一号楼等公共建筑,以及一批中式风格的住宅小区。
二、武鸣建筑风貌存在的问题与缺憾每个城市的肌理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生长的规律性,传统城镇的开发建设不应忽视这一内部发展规律。
武鸣中心城区的更新,将城市中大面积的乡村聚落推倒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城市中传统尺度的街巷空间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聚落空间在旧城更新中消失,不仅割裂了城市的历史,造成了城市80年代至20世纪末是武鸣城镇建设的第一个高峰时期,199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了1949年的17倍。
1980年开始实施第二期总体规划,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乡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兴建了一批机关、工厂、学校、银行、医院以及影剧院等公共建筑。
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进一步影响,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民族传统建筑形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受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全国的“仿欧”“仿古”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武鸣也掀起了“欧陆风”和“仿古风”,直至21世纪初仍然兴盛。
武鸣的“欧陆风情”建筑主要出现在文化建筑以及居民自建住宅上,建筑形象上极力模仿欧洲建筑的比例尺度和样式,城镇建筑立面上出现了三角形山花、半圆形拱券窗、古典柱式、墙面浮雕、穹顶、线脚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形式。
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武鸣老城区还涌现出一批以模仿中国古典建筑形制的“新中式古典建筑”,主要以行政办公建筑为代表,代表建筑有中共武鸣区委员会(图5)、武鸣区人民政府(图6)、武鸣中学新校门(图7)等。
图5中共武鸣区委员会图6武鸣区人民政府图7武鸣中学新校门学报Journal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8年第23卷第3期2018Vol.23No.3图8武鸣风雨桥图9武鸣体育馆脉络和建筑肌理的断裂,还随着“原住民”的迁移,造成了原有社区的解体和传统生活方式、邻里关系网络的解体,是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生态的一种严重破坏。
传统,是人类特定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和信息传播媒介在历史中表现出的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武鸣自从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后,城市风貌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所塑造的建筑新风貌却未能体现出壮乡特色。
在公共建筑领域,武鸣老城中心的仿传统建筑都是汉族皇家建筑形制和色彩,与武鸣的少数民族城市风貌形象极不相符。
此外,近年来新建的风雨桥虽是广西特色的民族传统建筑,但却是侗族的代表性建筑,无法凸显武鸣作为壮族聚居地的地域特征。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地域建筑文化和传统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对城市整体层面上对建筑风貌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引导。
阿尔多·罗西将城市视为“集体记忆”所在地,城市记忆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回忆。
城市不仅是独立的主体也是人类生活的舞台,而对历史的记忆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猿]。
骑楼建筑是武鸣城市文化的一道缩影,是宝贵的建筑财富。
武鸣骑楼不仅见证了武鸣城市的发展,也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
然而,今日解放街两侧破损的骑楼已被四五层高的新建筑所取代,仅存的骑楼也破败不堪,骑楼街的历史风貌荡然无存。
骑楼建筑建造的年代久远,结构性衰败带来的功能性障碍,必然造成骑楼文化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缺乏有效保护、任由其自然衰败,将对城镇建筑风貌的完整性与多样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虽然武鸣大部分建筑遗存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但僵化的保护方式使得武鸣部分古迹遗址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活化。
有的历史文化遗存位于机关单位或私人领域内,不仅公共性低、开放性差,对城市风貌的贡献不足,而且由于丧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造成了物质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衰退以及使用终止所带来的非物质内容的消失。
此外,还有部分历史遗存交通不便,缺乏应有的交通指示标识和对外宣传策略,游人难以到达,远离了城市生活和公众视野,如陆荣廷墓和文江塔。
三、武鸣传统建筑风貌塑造的策略与思考一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形制、色调和细节,奠定了城市风貌的基本格调。
武鸣作为典型的壮族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城镇,其建筑风貌应体现出壮乡所特有的民族特色。
武鸣传统建筑风貌的塑造应深入研究壮族传统民居特色,提炼出代表元素和特征符号,根据功能和体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建筑风貌建设原则,从建筑的形制、色彩和细节等方面来塑造壮乡建筑风貌。
在武鸣老城区建筑风貌的整治上,应采取以传统建筑形制为主、其他风格建筑为辅的更新策略,以强化武鸣作为壮族传统城镇的主要风貌特征。
传统小城镇更新过程中采用传统建筑形式来进行风貌整治,不仅可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也易于与当地留存的传统建筑相协调。
应提倡发扬当地的建造传统与新材料新技术的结合来建造房屋,并且要兼顾与新时代建筑功能相融合,任何风格与功能脱节的建筑形制都是违背设计初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