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参与集体行动对群体情绪和行动意愿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418.63 KB
- 文档页数:6
调查与研究33青年记者·2011年4月下● 计慧慧微博呼吁何以引发现实集体行动——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集体行动指“社会中的许多个体为了共同的集体目标而参加的行动”,①是“有许多个体参加、具有很大自发性的体制外政治运动”,②它被视为一种理性抉择的后果。
信息时代,传统的集体行动逐步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了以网络为媒介的集体行动。
“微博打拐”行动即可归为此类。
“微博打拐”始于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设立名为“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专题微博,号召全国网民凡是见到街头行乞儿童,就拍下来上网公布,该微博迅速吸引超过20万网友关注。
此后一个月内,各地网友集体行动,拍摄并发布乞讨儿童照片超过7180幅,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以及北京市公安局等14家公安部门陆续开通微博参与打拐,各类媒体及义工团体也不断加入。
“微博打拐”持续升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打拐风暴。
在此,且不论“微博打拐”行动的最终效果及其可能产生的正副作用,问题在于,通过微博这一平台,网络动员如何在现实社会引发集体行动热潮?学者蔡前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2009)一书中,将中国情境下的集体行动理论框架分解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③分析“微博打拐”集体行动的实现机制时,这一框架仍具借鉴意义。
宏观层面:政治机会结构1.网络动员有效性实现的前提是其话语与国家一致政治机会结构反映了政治环境,尤其是国家因素对集体行动的影响。
在这个层面上,网络动员有效性实现,亦即“微博打拐”行动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其话语与国家保持一致。
话语主要用于语言学中,指称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
话语是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的重要因素。
媒介可以通过话语的选择和运用,进行世界重构,体现特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反映媒介的态度和观点。
集体行动在中国具有高度敏感性,网络动员也因此面临复杂的博弈变局。
一般说来,集体行动的目标只要不指向中央政府就有生存空间,网络动员也就能在其中有所作为。
社会心理学解读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引言: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群体和集体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1. 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感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而群体归属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受。
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对群体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个体与某个群体产生共鸣和认同时,他们更容易参与群体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加强他们的群体归属感。
2. 社会规范与从众行为社会规范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行为的期望和规定。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出于与他人一致和避免社会压力的动机,而选择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
人们往往会在群体中遵循社会规范,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维持群体的和谐与稳定。
二、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1. 群体决策与集体行动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成员在共同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
在集体行动中,群体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体决策可以减少个体的责任感和风险感,增加集体行动的凝聚力和效率。
2. 社会动机与集体行动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动机和目标。
社会动机可以激发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
例如,个体可能出于道义、正义或社会责任感而参与集体行动,以改善社会状况或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群体行为与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1. 社会认知与信息传播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信息传播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播信息,个体可以获得关于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的参与意愿和行为选择。
2. 群体动力与领导力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力量。
领导力则是指在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和指导力的个体。
群体动力和领导力对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有效的群体动力和领导力可以激发和引导群体的行动力量。
结论:群体行为和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微博舆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内容提要】当微博作为社会舆论工具而被受众广泛应用时,这一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会被大大强化,促使人们再次审视社会化媒体的正负面效应。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微博在社会动员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更有效地使用微博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的本质、微博给社会动员带来的消极影响、微博在构建和谐社会舆论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而提出增强微博舆论传播引导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微博/微博舆论/问题/对策/建议互联网传播的自由性与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能力,使网络空间信息传播处于争议状态。
在传播规范的缺位、信息传播失控的情况下,会使网络传播极易出现各种负面的社会效应。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开放、自由、虚拟与广泛等便利,为进行更有效、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动员创造了方便的技术平台与空间。
在享受到微博便利的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微博是可以为不同的用户使用,基于用户的使用目的而发挥作用的。
当微博作为社会舆论工具而被受众广泛应用时,这一影响的“双刃剑”效应会被大大强化,促使人们再次审视社会化媒体的正负面效应。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微博在社会动员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更有效地使用微博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一、理解微博的本质理解微博,是认识微博各种社会影响的前提与必要条件。
1.一些微博舆论易引发现实行动微博最大的特征是涵盖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组织结构与行为方式,实现了舆论传播者、行动发起者与响应者的统一。
微博提供了实时信息交流平台,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快速的信息传播需求,客观地帮助协调了跨地区、跨国界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体行动。
当这些事件对社会正常秩序产生负面影响时,微博的现实社会动员能力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
2.微博不仅仅局限于媒体,并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以第二次互联网影响力调查结果为例,网民对于“网络围观、签名等互动可以改变事态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变革力量”与“相信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曝光得到解决”这三项的认可程度如下图所示。
微博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作者:谢佳沥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在频繁发生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其中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频频“现身”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但长久以来,人们大都将目光集中于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而笔者认为,只要应用得当,微博一样可以成为政府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群体动力微博群体性事件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并出现了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参与主体的复杂化。
以前的参与者主体类型较为单一,拥有相近的利益诉求,行为目标直指政府或利益冲突方。
但当前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却出现了“非直接利益者”广泛参与的现象。
二是事件起因的多样化。
以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大多是企业改制、福利保障、环境污染等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是由偶发事件和不确定性因素所引发的,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是事件影响的广泛性。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某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完全能被网络“实时报道”,因此造成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前所未有的被强化。
四是行为方式的极端化。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在原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同时,新的矛盾不断产生。
部分参与者行为方式渐显暴力色彩,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隐患。
一、从群体动力学看微博德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动力时,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即:B=F(P·E),其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符号。
用文字来表述的话就是,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
将这个公式借用到群体性事件中,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行为同样会受到个人因素与周围环境的双重影响。
其次,从环境因素来看,它在不断变化并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在群体性事件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政府部门无力改变的。
既然环境因素是政府无力改变的,那么个人因素P自然就成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群体行为与集体心理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群人以某种方式互动并共同表现出一定特征的行为。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会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而群体心理又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塑造。
因此,群体行为与集体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行为的形成往往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当一群人面临相同的情境或共同的目标时,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共识和一致的行动。
这种共同性的行为往往是群体心理的表现,它反映了个体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例如,当一个团队面临挑战时,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动员将形成一种团结的群体行为,这是由集体目标和集体动力所驱动的。
另一方面,群体行为也会对集体心理产生影响。
当一个群体共同表现出某种行为时,这种行为往往会对个体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冲击和影响。
个体在亲眼目睹或亲身参与某种行为后,往往会受到社会认同的压力和群体规范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例如,当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参与了暴力活动,他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认同感,进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他们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群体行为与集体心理的相互作用还可以通过群体动力和社会压力来解释。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中的个体通过互相之间的说服、合作和竞争来驱动彼此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来自群体的奖励或惩罚,进而影响群体行为的形成和表现。
社会压力则是指来自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影响,通过对个体的道德标准和社会期望的约束,从而引导个体产生一种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群体行为和集体心理成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群体行为与集体心理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
随着人们社交网络和媒体的普及,个体在社会中受到的群体和集体信息越来越多。
群体行为和集体心理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更加复杂和迅速的变化。
例如,公众的舆论和群体行为对于政治决策和社会事件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的群体行为,往往会迅速扩散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微博群体聚合原因及影响分析作者:申会霞来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6期摘要在微博这一媒介中,群体聚合现象频发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微博群体聚合受到微博情境因素、微博中的信息内容因素、用户的社会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微博群体聚合有利于强化用户个人的群体归属感,推动大众文化的繁荣以及群体的非理性表达易形成群体极化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微博群体聚合给大众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日趋明显,值得思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聚合;环境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6-0026-022009年微博诞生之后,5年时间历经了从“疯狂吸粉”到“逐渐失宠”这一震荡期之后,自2015年下半年,微博网民使用率逐渐回升。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内容,截至2017年下半年,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为40.9%[1],这一用户群体数量是庞大的。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微博这一媒介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亿万网民汇聚在一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社会都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1 微博群体聚合的现状近年来,网民在微博这一媒介平台中对发生的人、事产生大量围观、评论、点赞、转发、讨论等一系列的群体性行为使得微博群体聚合现象愈加明显。
微博群体聚合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聚合起来热议的话题更加多样化。
明星恋情引网友热议甚至致使微博瘫痪;受害人江歌的母亲在微博中集齐450余万网友签名以期借助民意判凶手死刑;幼儿园虐童事件频上热搜榜、问题疫苗事件之下明星大V以及普通用户在微博中群情激奋等。
如今教育、校园欺凌、医患关系、环境问题等严肃的公共话题更吸引着群体的注意力。
其次,微博群体聚合的速度更快。
网民在使用微博的时候受到这一媒介中的议程设置的影响,能够上榜的热点事件甚至是“爆”点事件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用户对事件进行关注。
2 微博群体聚合原因2.1 微博情境因素媒介理论家约书亚·梅罗维茨在他的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提出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的观点。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动员与集体行动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动员和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社会动员和集体行动往往需要通过传统媒体、组织和口耳相传来实现,而现在,新媒体的出现为社会动员和集体行动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动员与集体行动的特点和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动员1.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通过社交媒体,个人可以迅速发布信息,与他人分享观点和意见,从而实现社会动员的目的。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快速、互动性强,可以迅速形成舆论场,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1.2 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公共空间得以形成,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进行讨论和辩论。
网络公共空间为社会动员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和包容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声音,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1.3 网络组织的兴起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组织的兴起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
网络组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组织和协调行动,可以迅速集结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实现集体行动的目的。
网络组织的特点是组织形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组织范围广泛,可以快速响应社会事件,发起和组织集体行动。
二、新媒体时代的集体行动2.1 网络集会和示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集会和示威成为集体行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组织,人们可以迅速组织和参与集会和示威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抗议。
网络集会和示威的特点是规模庞大、参与者广泛、传播范围广泛,可以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社会的关注。
2.2 网络筹款和捐款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筹款和捐款成为集体行动的重要方式。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迅速发起筹款活动,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特定的社会事业和公益项目。
网络筹款和捐款的特点是募集资金快速、募集范围广泛、透明度高,可以迅速动员社会资源,实现集体行动的目的。
团队运动知识:团队运动对于心理和情感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拼搏的竞争环境,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大,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也逐渐变得突出。
此时此刻,参与团队运动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人们的压力和消除身心疲惫,还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团队运动,特别是一些集体性较强的运动,如足球、排球、篮球和棒球等,这些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对于个人的心理和情感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
以下是团队运动对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1.增强自信心参加团队运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为积极的心态,用心态上的积极转变去影响个人自信心的提升。
在团队运动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会获得小组其他成员的认可和赞赏,进而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这样的积极心态更能够滋养人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2.增强归属感在团队运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只有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成效。
因此,参与者会因为融入团队而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和重要的人,从而增强归属感,这可以在生活中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持和安抚作用。
3.提高合作能力在团队运动中,每个人都是互相依靠和支持的,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够实现最佳结果。
因此,在团队运动中,个人能够学会有计划地展开合作,把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与其他参与者的技能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更好地总体性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提高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解决大大小小的合作难题,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或生活。
4.减少焦虑和压力团队运动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在运动中,人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帮助团队取得胜利上,这样就可以减轻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另外,参与团队运动也可以增加个人的体育锻炼和运动量,从而帮助人们释放紧张感和压力,改善情绪状态,获得轻松愉快的生活。
5.增强责任心团队运动需要依靠每个团队成员展现出自己最好的表现。
因此,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于自己负责并要保障自己的表现能达到最佳状态。
集体行为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影响解读集体行为是指多个个体协同合作、共同行动的行为形式,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集体行为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进行解读。
首先,集体行为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忽视。
集体行动可以激发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增强社会秩序和形成社会规范。
例如,当一个社区面临环境污染问题时,居民们可以通过发起抗议集会、签署请愿书等方式,集体行动起来,争取自身权益,维护社区的安宁和健康。
此类集体行动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推动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另外,集体行为还可以通过团结的集体力量,规范文明行为,促进公共秩序的维护。
例如,公共场所的文明排队、守时、垃圾分类等集体行为,通过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公共环境,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秩序。
其次,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集体行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当一个集体团体面临共同的问题或挑战时,他们可以通过集思广益,协作合作,互相启发,从而激发出创新的思维和行动。
例如,在科技领域,科研团队通过集体行动,合作研究和交流思想,可以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此外,集体行为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
各种类型的团队和组织通过集体行动来共同维护和传承各自的文化特色,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传播,从而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然而,集体行为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集体行为可能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当不同的集体或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或者意见不合时,集体行动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动荡。
例如,社会抗议活动在满足合法诉求的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暴力冲突的风险,不当的集体行为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和社会恐慌的产生。
另一方面,集体行为可能存在着思维简单和盲从从众的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部分人可能会跟随集体行动而放弃独立思考和判断,导致盲从行为和不负责任的集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