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玲玲的画》说课稿4篇《玲玲的画》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玲玲的画》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要参加评比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结果这幅画在第二天参加评奖时得了一等奖。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设计意图1、课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玲玲的情感变化。
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抓住这条主线,让学生找出玲玲对自己画画作品的满意、不小心弄脏画的着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喜悦。
让学生在寻找玲玲的情感线索的过程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2、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把重点词、句放到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解决,有意识地把字、词、句、篇四者结合起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强化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又能为高年级语文的教学埋下伏笔。
3、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读课文学生听、分角色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齐读课文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对课文自读自悟。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①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体验小主公玲玲从满意到着急到喜悦的情感变化。
②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懂得爸爸的话,从而内化课文的主题思想。
③用这种暗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阅读和语文的兴趣。
4、在进行《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时,我注意到了“端详”、“叭的一下”、“懒洋洋”这三个不太好理解的词语。
于是,我采用了语言解释、表演解释、说话练习等方式对这三个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做出详释,意图是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的同时懂得词语的运用。
三、课堂体验1、生活是一首多彩的歌,这首歌里有喜怒哀乐。
《玲玲的画》教会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原地哭泣,要开动脑筋、奋勇向前,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年级下册语文《玲玲的画》教案一、教学内容《玲玲的画》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
本课主要讲述了小女孩玲玲在一次画比赛中,由失望、焦急到画出满意作品的经过。
本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通过讲述玲玲的画创作过程,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敢于想象,以及勇于克服困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学会本课生字,会用“仔细”、“满意”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玲玲的经历中,感受到观察、想象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
难点:理解玲玲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体会观察、想象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彩色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玲玲为什么要画这幅画?(2)玲玲在画画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3)玲玲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3. 交流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阶段的问题,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练习题:(1)用“仔细”和“满意”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观察”和“想象”的理解。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玲玲的画》2. 生字:仔细、满意、困难、勇敢、观察、想象3. 重点句子:玲玲通过仔细观察和丰富想象,勇敢地克服了画画过程中的困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
(2)用“仔细”和“满意”造句。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观察和想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5 玲玲的画教学目标1.认识“玲、详”等15 个生字,正确书写“画、奖、拿”等10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分不同角色的语言,分角色朗读对话。
3.能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 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4.能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玲、详”等 15 个生字,会写“画、幅”等 5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玲玲的画》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2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4篇课文。
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本单元继续重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
篇幅短小却一波三折,全文由爸爸和玲玲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结尾爸爸说的话亲切自然,点明中心。
本文对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课前准备学生的画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聊“画”导入,认识人物1.(出示“画”的古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想到了什么?师讲解:上面的演变为“聿”(yù),指手执毛笔;下面的指分界符号。
本义是用毛笔描绘地图,显示地界。
出示演变图,比较识记。
指导写“画”:横短稍倾斜,“田”上宽下窄,画字框内收。
2.引出一位特别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她的名字叫“玲玲”。
相机识字“:玲”是形声字“,令”表读音,“”表义,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
3.补全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
教学伊始,教学“画”字时还原汉字的图画感,形象直观地教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识字基础上揭题,让学生有自主阅读课文的愿望。
)二、我会认1.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展示课文原图,默认已经预习时标好了自然段)2.课件出示会认字正音2.1提示标红的是有后鼻音的字。
(精品教案)《玲玲的画》讲课稿(精选10篇)收集整理的《玲玲的画》讲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伙儿一起来看看吧。
①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存对自个儿有启示的句子。
③知道得日子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认读生字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我们差不多学过了,谁情愿做父亲和玲玲来演一演那个小故事。
写一写,牢记生字字形本课要写的生字中,你记住了哪个?是如何记的?(学生交流记字办法)重点指导“糟”“楼”二字的书写。
(注意提示“糟”字右上部件的笔顺,“楼”字右上的“米”要小些,“女”的横笔要长)学生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视,依照学生事情个不指导。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议。
①誊写背诵父亲最终讲的话。
②誊写文中自个儿喜爱的词语和句子。
将课文故事说给父母听,再请他们说一具类似的故事。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存对自个儿有启示的句子。
课堂上经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采纳多种办法教生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日子实际体味文中道理。
知道得日子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1、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
注意生字中的后鼻韵母。
2、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
3、随文明白“端详”的意思及父亲最终讲的话蕴涵的道理。
自制课件1、小朋友们喜爱看动画片吗?(喜爱)那我们就来看一具动画片,请你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别激动的事时是如何处理的?2、谈话激趣:(1)指答: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别激动的事时是如何处理的?你遇到过如此的情况吗?你是怎么样处理的?师:今天,老师又要给大伙儿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画画时也遇到了别激动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处理的呢?(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指名读、齐读。
《玲玲的画》教案十五篇《玲玲的画》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识47个生字,会写39个字。
会用字典学习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悟课文,读懂课文并从文中受到启示。
3.口语交际态度大方,能根据图意编故事,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交流中理解,在师生互动中产生奇妙、独特的感受,并把感悟与生活现实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正确看待问题,善于观察和思考,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玲玲的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8个生字,并正确扩词,说句子。
会正确书写“玲”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利用自我检查、同桌合作的方式初步学习独立识字;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2.通过读悟结合走进人物内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玲玲的一幅画、字词卡、学生自备字典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会认8个字,并恰当组词、造句,正确利用;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难点:了结课文内容,正确理解体会玲玲爸爸最后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方法:引导法、谈话法、游戏法、读悟思结合法、演示法、对比感受法手段:自画图画、自制词卡、投影利用、音乐使用与学字词、读课文、悟课文相结合。
使用教材的构想:《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
在第一课时中,我计划和学生完成两个层面上的学习:一.从言语智慧上引导学生认识8个字,并且会正确组词,扩句这个目标,以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从人文素质上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基于一年级和二年级(上)的学习,学生在识字中已经有初步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对8个字的教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我只起一个引导作用。
而感情朗读及对“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我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联系生活经验在问题引领下、在多种形式的读文中理解体会。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1.教师导入:学校要举行书画大奖赛了,有一位小姑娘要去参加,她的名字叫“玲玲”。
谁来亲切地叫她一声?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字是形声字,右边命令的“令”表示读音,左边是个王字旁,表示意思。
王字旁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个王字旁,就是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的、美好的东西。
“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玲玲有关,一起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形声字形旁表义,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学习“玲”的字形,理解“玲”的意思,让学生记忆深刻。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拉近了和故事主人公玲玲的距离。
二、图文对照,整体感知1.(出示三幅图画)教师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作是课文的插图,应该谁在前谁在后呢?读读课文想一想。
2.学生根据故事顺序给图画排序,并说明理由。
3.学生借助图画,用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图文对照:想想这三幅图可以分别和文中哪三个自然段对应,在这三个段落前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学习。
这个教学环节采用图文对照阅读的方式,用图画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用图画帮助学生切入文句的学习。
三、细读故事,学词学文三幅画分别对应课文第一、四、八自然段。
请学生从以上三段话中找出玲玲心情的变化(得意—着急—满意)。
教师引导:玲玲的情绪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细细去读读这三段话。
1.第一自然段: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1)理解“端详”:端详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做个动作?像他这样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就叫“端详”(出示词语卡“端详”,学生认读)。
(2)“幅”:区分形近字“福”,进行量词练习:一幅()、一把()、一条()、一座()。
(3)引导想象:课文中写玲玲端详自己的作品,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出示词语“评奖”,读正确)。
The happiest seems to be those who are happy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They are happy only because ofhappines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玲玲的画》教学设计15篇《玲玲的画》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以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标关于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本组课文的要求是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学习课文,明白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地看待问题。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写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坏事变成好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有初步的识字能力,但并不能完全放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将已学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认识生字的学习中。
阅读教学时,有些学生理解课文光停留在表面,不能入、情入境地读,在本课的学习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讲述的道理,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体会__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二年级下册第 25 课《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玲、详、幅、奖、催、叭、脏、筋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详:把“详”字放在词语“端详”中做动作理解奖:联系生活实际,如“奖状”叭:做动作听声音3.易读错字:叭(bā)的一下 (容易读成pā)催(cuī),容易平翘舌不分4.多音字:脏 [zāng]弄脏了 [zàng]心脏5.应会写字:叭、玲、狗、糟、肯、楼梯、脑筋(1)写正确:玲:摆布结构,右边是“令”,不是“今”。
糟:右边的“曹”不是草字头。
重点指导右半部份笔顺肯、脑筋: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为了竖。
这几个字均要写得左窄右宽。
(2)写美观:按书写规律分类指导①指导书写的字:楼、糟、狗②指导要点(按规律分类指导):楼、糟:“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为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狗:写好反犬旁,重点指导第二笔弯钩。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玲玲 端详 一幅画 评奖 催人 弄脏 动脑筋(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第9段。
二、理解运用(一)了解词意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满意 端详 懒洋洋2.了解词意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法……)满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端详:通过做动作理解词语懒洋洋:学生做动作理解,如懒洋洋地伸腰、懒洋洋地趴着(二)重点问题:1.课后题: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末糟。
只要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教学难点)2.学生课前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
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教学重点)(三)造句训练: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见重点问题)教学准备:25 《玲玲的画》预习提纲班级____姓名_______导语:亲爱的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麻烦,本来花费不少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蓦地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
《玲玲的画》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
《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
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的识记。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一)、抓主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该如何下手?考虑再三,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
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词语,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
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的端详等词语。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的端详等词语。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材分析:
《玲玲的画》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玲玲改画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
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
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一些趣味。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品味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学会开动脑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难题。
学情分析:
本班有47名学生,多数都在8岁以下,虽然在说话和阅读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分角色朗读也有一定的了解,要解决教学目标的1、2不是难事,但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解决生活中和一些问题很难。
本课让学生通过思考、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教学ppt
—1—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文中的生字新词,来,先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出示写有生字的ppt。
1、开火车读,让二到三个小组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做点评。
如果发现有学生读错的时候教师指出来,并让同学帮他纠正。
2、全班齐读。
3、巩固难写的字。
师:同学们,在这些生字中,有一个最复杂的字,那就是“糟”字,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生回答。
师点评。
(如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这很不错。
)
师:来,孩子们,伸出你们的小手在桌子上面写一写这个字吧。
(指导书空)
4、复习容易读错的词语。
师:孩子们,我们记住了难写的字,还有一个容易读错的词语。
指明读“脑筋”这个词语。
5、指明读。
如果学生读得很准确,老师评价:从你读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脑是鼻音,筋是前鼻音。
如果学生没有读正确,让学生帮他指正。
6、齐读这个词语。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大意。
1、找文章重点句子。
师:小眼睛亮不亮?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有“脑筋”这个词语的句子,划上横线。
指明回答。
—2—
出示ppt(在文中找出有脑筋这个词语的句子,划上横线。
)
齐读句子。
2、句子中有一对反义词,他们是?
3、带问题自读课文。
师:文中的坏事指的是什么,好事又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讨论刚才的问题。
出示ppt。
(文中的坏事指的是什么,好事又指的是什么呢?)
教师提示讨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5、汇报交流。
指2到3组学生代表发言,注意学生汇报时的语言表达。
教师及时点评。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端详”。
师:孩子们,我们知道,文中的好事坏事都与玲玲的画有关,那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玲玲第一次画的画呢?
出示画ppt.(玲玲画的画)
看了这幅画,你想说什么呢?
玲玲对她的画满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生回答。
谁知道端详的意思呢?给大家讲讲吧。
—3—
当学生都答不对时,师:出示ppt.(小女孩在仔细的看画。
)
看,小女孩在做什么呢?
她看得怎么样?
像她这样认真仔细的看就叫“端详”。
现在老师在仔细地看镜子,请你用上“端详”一词把老师的动作说具体成一句完整的话。
2、朗读玲玲与爸爸的对话。
师:玲玲端详着他的画很久很久,都忘记了时间,爸爸在催他了,指名读爸爸说的话。
教师点评时注意指导读出催促的语气,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回答道:
指名读玲玲说的话。
同学们,这是玲玲和谁的对话,请同桌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指一到二组同学朗读展示。
3、学习4到7自然段。
师煽情: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声掉到纸上,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此时玲玲的心情是什么?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爸爸听了玲玲的哭声,问道: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玲玲回答道:
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爸爸仔细的看了看玲玲的画,说道: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4—
师生分角色朗读五至七自然段。
注意读出感情。
4、学习第8自然段。
师:玲玲听了爸爸的鼓励,拿起笔,发生了什么?
出示PPt,齐读第八自然段。
玲玲画了什么呢?
把描写小狗样子的句子划上横线。
齐读这个句子。
懒洋洋是那类词,你还能说几个吗?
你能再用这个词说几句话吗?
5、品读爸爸的话。
爸爸看了玲玲的画,是怎么说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指名读爸爸说的话。
男女生赛读爸爸说的话。
在这句话中,“糟”是什么意思?
6、说话训练:
师:孩子们,更好的事情发生了,你们看,是什么事?你是从哪一个自然段知道的呢?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玲玲捧着心爱的奖状回到家里,她会对爸爸说什么呢?让学生大胆想,尽情说。
(突出课文难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用心思考,就能让坏事变成好事)
四、拓展延伸:
—5—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有许多坏事变成好事的故事,你也一定能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孩子们讲故事。
教师注意鼓励性点评。
板书:
玲玲的画
满意动脑筋
伤心、难过坏事变好事
更满意
教学反思: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
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收获不少。
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
教学中,一是抓住“端详、糟、脑筋”等重点词语,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初步接触字义,在句子中理解词语,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二是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就这样,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课文中父亲的话很有哲理,既是教学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通过PPT课件再造情景,体验玲玲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加以提升,其中反复朗读爸爸的话。
整节课,书声琅琅,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突出了重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