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1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小石潭记》(解析版)之一。
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⑵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⑶[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⑷[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冽:凉。
⑸[尤]格外。
⑹[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⑺[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⑻[坻]水中高地。
⑼[嵁]不平的岩石。
⑽[翠蔓]翠绿的藤蔓。
⑾[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⑿[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⒀[可]大约。
⒁[许]表示约数。
⒂[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⒃[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布:映照⒄[澈]穿透。
⒅[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⒆[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⒇[俶尔]忽然。
(21)[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3)[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24)[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25)[悄怆幽邃]凄凉幽深。
(26)[悄怆]凄凉。
(27)[邃]深。
(28)[清]凄清。
(29)[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30)[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答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⑵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答案】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⑶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案】潭中的鱼大约的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⑷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答案】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与游人一同欢乐。
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1题。
(12分)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飞禽走兽的遨游;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
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
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4分)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斗折蛇行蛇⑶以效兹丘之下之⑷虽古好事之士虽【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
【3】两段选文均系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其中的景物特点及心境体验大体一致;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答案:【1】①大约②像蛇③的④即使【2】⑴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⑵清冷的样子与眼睛相接;清脆的流水声与耳朵相接。
【3】美妙、冷清(2分)寄情山水排遣政治失意的痛苦(意思对即可)(2分)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悄怆幽6.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2分)5.①大约。
②忧伤的样子。
6.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柳宗元D. 王维2. 《小石潭记》中描述的石潭位于哪个地区?A. 江南B. 塞北C. 岭南D. 蜀地3. 根据《小石潭记》,作者在石潭中发现了哪些自然景观?A. 瀑布和深潭B. 古树和怪石C. 清泉和小鱼D. 以上都是二、填空题4.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述的是_________的景象。
5. 文中提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些描写体现了石潭周围的_________。
三、简答题6. 请简述《小石潭记》中作者对石潭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四、翻译题7. 将下列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五、论述题8. 论述《小石潭记》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六、阅读理解题9. 阅读《小石潭记》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七、作文题10. 以“我眼中的小石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描述你想象中的小石潭景象,并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答案:1. C2. D3. D4. 清澈见底,鱼儿自由游动5. 植被茂密,生机勃勃6. 作者对石潭环境的感受是既惊奇又愉悦,体验是宁静与和谐。
7. 向西南方向望去,石潭的轮廓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时隐时现。
8. 作者在《小石潭记》中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9. 作者在文中从对石潭的好奇和欣赏,到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再到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情感经历了由外向内的转变。
10. 作文题答案略。
[注:以上内容为虚构,仅作为示例。
]。
一、重点词语理解1、词语注解(1)如鸣珮环:(2)斗折蛇行:(3)清冽:(4)差乎:(5)翠蔓:(6)悄怆幽邃:(7)悄怆:(8)无所依:(9)篁竹:(10)水尤清冽:(11)坻:(12)屿(13)堪:(14)翕忽(15)可百许头(16)怡然2、古今异义词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下见小潭(3)皆若空游无所依(4)日光下澈(5)斗折蛇行(6)其岸势犬牙差互(7)心乐之(8)似与游者相乐(9)凄神寒骨(10)近岸4、一词多义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隶而从者清:(1)水尤清冽(2)以其境过清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久居差:(1)参差披拂(2)其岸势犬牙差互以:(1)以其境过清(2)卷石底以出环:(1)如鸣珮环(2)四面竹树环合为:(1)全石以为底(2)为坻,为屿二、根据要求做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妙用比喻写水声的句子。
2、巧用动词写潭石。
3、运用排比写石底4、精用短句写环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5本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7本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
(5分)8、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
如本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
请你就此做些品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说明:总共合计40页,包括课文赏析,拓展比较阅读,重点字、词、句,以及练习题,历届中考(小石潭记)试题和答案等。
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作者简介《小石潭记》作者______,字______,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水尤.清冽翠蔓可.百许.头佁然俶尔远逝翕忽犬牙差互凄伸寒骨悄怆以其境过清.三、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作者表达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
《小石潭记》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浓墨重彩,情感强烈,或抚今追昔,或伤时感怀,或心忧家国,或思亲念旧,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⑵俶尔远逝⑴潭中鱼可百许头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⑵斗折蛇行斗:蛇: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⑷凄神寒骨凄:寒: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阅读训练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水尤清冽⑵往来翕忽2、下列句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⑴伐竹取道⑵齐师伐我B、⑴乃记之而去⑵停数日,辞去C⑴不可知其源⑵其真无马邪D⑴以其境过清⑵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拓展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①梁攦(l ì):屋的正梁。
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③箭:小竹子。
④疏数(c ù):疏密。
⑤中州:中原。
⑥更:经历。
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 、乃悟前狼假寐 C 、乃不知有汉 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文言文复习:《小石潭记》答案四、习题A套1.柳宗元;《黔之驴》/《捕蛇者说》。
2.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我)记下当时的情景后便离开了。
(关键词字:以、其、居、之、去)3.D(错在“充分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应该是“表现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B套1.柳宗元;《柳河东集》。
2.溪流/它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关键字:其、犬牙、差互)3.D(错在“知音难觅,孤苦无助的苦闷心情”,应该是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C套1.唐;柳宗元2.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关键词:斗、蛇、明、灭)3.C(错在“写出小石潭岸势的险峻幽深”;这句话应该是写出小石潭岸势的曲折变化)五、考题链接20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1.柳宗元;《江雪》/《捕蛇者说》/《黔之驴》。
2.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关键字:以、其、居)3.B(有两个错误,错在“险峻的岸势”,应该是“曲折的岸势”;错在第三段并未写到“源头”。
)2015届一模卷A卷1.(3分)《小石潭记》唐柳宗元2.(5分)抑郁忧伤想排解被贬后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最终无法解脱痛苦2015届普陀二模卷1.苏轼唐宋八大家(2分)2.若空游(建议:“无所依”是否也可得分?);月光清朗澄澈;闲适(各2分,共6分)2017届嘉定一模卷8.(2分)柳宗元宋朝9.(2分)(1)夕阳在山、树林阴翳;(5分)(2)柳宗元无法释怀个人遭遇,因此抑郁忧伤;欧阳修则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2017届一模B卷1. (2分)柳宗元2. (3分)(潭)以整块石头为底3. (4分)D1。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属于“永州八记”之一,其中“小石潭”位于永州。
2. 文章开篇描述了作者“下马观之”,表明作者对小石潭的自然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用以形容潭水清澈,鱼儿游动的情景。
4.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致,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选择题1. 以下哪一项不是《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景物?A. 清澈的潭水B. 翠绿的竹林C. 游动的鱼儿D. 飞舞的蝴蝶答案:D2.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了“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是用来形容:A. 潭水的清澈B. 鱼儿的游动C. 竹林的茂密D. 石头的坚硬答案:B三、判断题1. 《小石潭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
(对)2. 文章中提到的“小石潭”位于北京。
(错)3. 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对)四、简答题1. 请简述《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答:小石潭位于永州,是一处自然景观。
其特点为潭水清澈,鱼儿游动,周围环境幽静,给人以宁静之感。
2.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是如何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的?答:柳宗元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如“皆若空游无所依”,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五、论述题1. 论述《小石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的典范,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影响深远,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研究古代散文和自然美学的重要文献。
2. 分析《小石潭记》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答:《小石潭记》通过描写一个小石潭的自然景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释: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②洄:水回旋而流。
③垂阴:投下阴影。
④逸民:不仕的隐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澈:(2)悄怆幽邃.邃:(3)不可名.状名:(4)乃.疏凿芜秽乃: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断两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12.【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9.(1)穿透(2)深(3)说出(4)于是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11.(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潭水的源头在哪里。
(2)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12.【甲】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乙】文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小石潭记》试题汇编(附答案)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好像)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以之为,用……作为)底,近..(清凉)。
全石以为岸,卷石底以.(相当于“而”)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相当于“来”)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
佁然..(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忽然)远逝,往来翕忽..(呆呆的样子)不动,俶尔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感到凄凉)神寒.(感到寒冷)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
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复习题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②卷石底以出()③以其境过清()【为】①全石以为底()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知其源()(三).常规词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往来翕忽..( ) (3)悄怆幽邃.()(4)乃记之而去.( ) (5)斗.折蛇行( ) (6)潭中鱼可百许.头()(7)不可名状()(8)伐竹取道()(9)佁然不动()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重点句子的翻译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因为。
日光往下照射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写小石潭源流。
第四段突出了,全文突出了小石潭 \ 的特点。
3.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答: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答:6.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答: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⑵ 鱼动态的句子: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8.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景色和气氛:;作者怎样的心情:。
9.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答:作者是按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0.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答:。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和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答:柳宗元因被贬失意,忧伤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的景物让作者感到快乐。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第一段采用了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的写法。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
13?答:整体感受: , 。
手法:1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7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甲]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答: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2008年山东省菏泽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甲)(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水尤清冽译文:____ _______________(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答:2008年湖南省郴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甲〗岳阳楼记(节选)〖乙〗小石潭记(节选)12.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 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 D.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13.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B.是是进亦忧,退亦忧问今是何世C.去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D.异或异二者之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4.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或异二者之为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
B.处江湖之远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
C.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D.以其境过清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15.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石潭记》复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古今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
也指年轻人。
3.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把)②卷石底以出(而)③以其境过清(因为)【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不可知其源(能)(三).常规词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往来翕忽..( ) (3)悄怆幽邃.()(4)乃记之而去.( ) (5)斗.折蛇行( ) (6)潭中鱼可百许.头()(7)不可名.状()(8)伐.竹取道()(9)佁然..不动()(10)以其境过清()(11)其岸势.犬牙差互()( )(12)蒙络..摇缀( ) (13)参差..披拂()(14)影布.石上()(15)往来翠翕忽..。
()(16)悄怆..幽邃()(1)尤:特别(2)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或轻快敏捷)(3)忧伤(的样子) (4) 离开 (5) 像蛇一样(6)大约,大概(7)说出(8)砍 (9)呆呆的样子(10)凄清(冷清)(11)【势】姿态。
参差不齐(12)【蒙】覆盖,遮掩。
【络】缠绕。
【缀】连结。
(13)【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披拂】随风飘动。
(14)【布】散布,铺开。
(15)【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悄怆】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伐竹取道②齐师伐我 B、①乃记之而去②停数日,乃去C、①不可知其源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①以其境过清②属予作文以记之2.B.动词,离开。
(A.砍伐/攻打;C.代词,它的/副词,难道;D.连词,因为、由于/连词,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C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重点句子的翻译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