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论文:探究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多种角度探讨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意境、情感等,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取古诗词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思考和质疑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文章赏析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的隐喻和比喻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探究性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到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而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评论、创作等,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问题、交流想法和分享成果。
老师还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既多样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将探究性学习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起到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讲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教材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问题,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对贾宝玉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有何异同?”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重点之一,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教育界开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原理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原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它通过提供问题、情境和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原理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1. 学生主导。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主动参与,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辅助,而非灌输和告诉答案。
2. 真实性。
探究性学习注重构建真实情境,提供真实的问题和资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 合作性。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培养能力。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提供有趣的问题和话题,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和解读,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分析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文本中的观点、情节和人物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和思考,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提供有趣的写作话题和问题,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写作探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写作,如自主收集素材、构思文章结构和提炼关键信息。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其中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问题引导、探索实践等手段,让学生参与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自己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文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模仿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乐趣。
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在语法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句子的结构,分析对错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语法规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往往需要进行小组或团队合作。
他们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运用,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一、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和实践,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和焦虑,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而探究性学习则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学习之中。
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需要主动思考、质疑和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灌输,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动力。
而探究性学习则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变化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而探究性学习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需求。
二、实践中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以下是一些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做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课堂布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营造积极、活跃、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探究性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探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容易产生学习的厌倦感。
而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发问题和设立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在学习《小狗钱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狗要存钱?”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来探索出小狗存钱的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探究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探究性教学正是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在学习《童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鸟巢”,“花朵”等进行观察和反思,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探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探究性教学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亲身操作和实践,使学生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去实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结合实际体验来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精选2篇(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参与度和主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调查和讨论等方式,能够得到更深入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学生也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4.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课堂中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倾听和学习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积极探索和应用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精选2篇(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现象,自主探究物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现象,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同时,探究性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性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更新。
探究性教学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也逐渐得到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探究性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性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探究性教学法(Inquiry-based Teach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开放性、探究性的活动和课程设计,让学生自主、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式。
探究性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导作用和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的体验与成长,具有以下特点:1. 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性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探究性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探究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二、探究性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贾宝玉究竟喜欢谁?为什么?(2)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有何异同?(3)贾母对贾宝玉的教育方式正确吗?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原著及相关文献,以及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来进行探究和研究,深入挖掘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在思考和阅读中的兴趣。
2.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性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题和任务,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学《狂人日记》时,可以设计如下任务:(1)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感变化;(2)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独立撰写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引言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探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探究性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 提升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故事和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和分析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情节,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2.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和观察,写出自己身边的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合作意识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至关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们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1. 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浅论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一、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些学生会认为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只是应付考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和探究。
如通过一些谜语、歇后语、诗歌画面等朗读,让学生想象,思考诗歌产生的背景;通过研究名言警句、成语等特别短句,让学生探究其中的内涵,了解词语的本意和产生时的语境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制定学习目标,开展课前预习和自主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作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找作文素材时进行实地调查,获得更真实的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文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深入理解古文的文章背景和文环境。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可以发扬教师的授课能力在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时,教师应该成为掌控课堂的“大师傅”。
由于探究性学习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的,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步骤和方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帮助和指导。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提供学生所需要的辅助信息。
例如,在学习小说时,教师可以介绍小说的作者、小说的产生背景、主人公人物等相关信息;在学习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写作技巧和要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考虑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主,避免引导学生走入死胡同,做到言传身教。
综合以上,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实施时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提高语文能力和引导教师的授课方面都有所收获。
探究性教学论文:探究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摘要: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积极倡导并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是从尊重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的,它不仅强调教师要重视探究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而且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实施相应的探究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21世纪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1]p2要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大胆尝试探究性教学。
一、探究性教学的理论构建
(一)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
“探究,就是探索、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
[2]p1115“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指在深究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具体说来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
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3]p12
(二)探究性教学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p2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普遍采取生理解剖式的教学,具体操作一般都是先吩咐同学浏览课本,接着概括中心思想、段意,然后是理解重难点,最后是小结。
教学模式死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老师完全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
实施探究性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语文探究性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庞大和繁杂的,但是归根到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
[4]p121-180探究性教学需要围绕语文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质为目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探讨式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的重点要在探究学习上,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教的出发点。
我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的提出和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总结了以下几种探究性教学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问题启动是学生认识活动的源泉。
问题探究就是以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背景的,要求学生对学习中自己发现的问题,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进行探究和解决。
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激活思维,潜能开掘,学贵质疑的过程。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不宁静。
’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发现,作者的思维从不宁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对于作者的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多种分析:有人认为源于对蒋介石的“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有人认为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为了排遣内心压抑的心情,于是就想到荷塘边去放松自己的心情。
问题探究的目的在于去伪存真,获得真知。
探究性教学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课前的准备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起着引导启发的作用,而学生是处于主体的地位。
(二)体验探究法
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自觉地融入语文学习之中,这是体验探究法的要害,也是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这种教学法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创造性。
它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如果只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就必然淡然无味;我们拿着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触摸、观察,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必然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
情境探究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学生身体力行的体验来实现。
因此,情境探究法贵在挖掘探究教学的情意价值,难在作出合理的情境设计。
教师在情境设计时应注意:要紧扣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联系生活实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通过换位的体验真正地融入到作者的主观世界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情感。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真正地感受到课文的魅力。
(三)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必然存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既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
例如:教学《阿q正传》时,提问:“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会争论不休,这也是理解课文的一个突破口。
教师可在学习全文之后,设计一堂辩论赛,就以“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为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按观点不同组成学习小组,选出本组的主辩、一辩、二辩、三辩,其他学生为助辩,展开探讨性的辩论,取得共识。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处理好“独立”与“合作”的关系,合作必须以独立为基础。
每一个学生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实施合作探究,关键要把握其精神实质。
那就是任何“合作”都具有目标同一,任务分开,协同互助学习的特征。
在合作探究中,这三点缺一不可,而且还要提出具体要求,如时间要求、任务要求、人数要求等。
合作探究必须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保证合作学习实用、实惠、实效。
(四)自主探究法
倡导个性多元是探究性教学的灵魂。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相同的两个人,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
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
自主探究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探讨等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会学”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理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教给自主探究方法,促使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例如:学习《陌上桑》,理解“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许须……耕者忘其犁,来归相怨怒,但笑观罗敷”。
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罗敷美丽的间接描写,但有少数学生认为观罗敷是“好色”,我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正确理解。
学生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反馈资源,最后明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情欲,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着本质区别。
自主探究并不是自由探究,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进行探究学习。
实施自主探究必须以引导探究为起点、作铺垫,自主探究才有基础、有价值。
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引导探究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自主探究比引导探究对学生素质要求高,而且空间大,花时多,课堂教学中一般不宜大量采用。
(五)课余、课外探究法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5]p61“联系生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树立生活语文观,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课堂语文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5]p61例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就要鼓励学生把书本上介绍的东西和自己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把书中讲述的云与天气的关系和自己平时的观察感悟进行比较学习,这样才能发挥语文的功用,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高度自主的教学方式,是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积极尝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途径。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身份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语文探究性教学不仅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和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我国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赵毅.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0.
[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