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26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比较1.环形扩散法:环形扩散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之一、该方法将抗真菌药物以不同浓度滴入含有标准化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
通过测量最小抑菌浓度(MIC),可以判断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环形扩散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比较准确的优点,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2.E测试法:E测试法是一种可定量测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一种含有不同浓度抗真菌药物的梯度试纸条,将试纸贴附在含有真菌菌悬液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一段时间。
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可以通过读取试纸上的抑菌浓度值来测定。
E测试法具有快速、准确、可定量的优点。
3.微量平板法:微量平板法是一种适用于真菌药敏试验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该方法在微孔控制出菌的琼脂平板上,以液体方式将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加入孔中,并装入真菌菌悬液。
随后,通过观察孔内菌落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微量平板法适用于大规模组织后续处理的真菌药敏试验,具有扩增快、操作简便的特点。
4.流式细胞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一种新兴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
该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真菌菌株进行染色,然后利用多色激光激发荧光信号。
通过检测细胞死亡、增殖和产生细胞壁变化等生物学特性,可以评估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
流式细胞仪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总的来说,环形扩散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真菌药敏试验方法,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E测试法、微量平板法和流式细胞仪法等新方法的应用逐渐增多,可以更准确、快速地评估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研究对象和实验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估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真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包括由病原性真菌、条件致病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病和浅部真菌病;由气传真菌所致的变态反应真菌症即过敏;由污染真菌产毒所致的真菌中毒症。
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大量治疗手段的开展,免疫障碍疾病的大量发生,使真菌感染的情况日益增加,医院感染中的真菌感染也不断增加,因而,掌握真菌检验的方法就成为检验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材料与方法1.1 真菌来源收集临床送检标本所分离出的真菌120例,男性84例,女性36例,其中痰液96株,粪便11例,咽拭子12例、尿液5例、血液4例,分泌物3例。
1.2 采集及处理根据真菌侵犯组织和器官的不同而采集不同的标本,而采集最合适的标本是决定能否找到病原性真菌的关键,要尽量用消毒方法采集标本以免污染。
深部真菌病的标本如血液、脑脊液、脓液、尿、痰等应及时收集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变质污染,标本采取前,应忌用药。
为避免污染杂菌,在收集标本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必要时在培养基内加入抗生素类。
1.3 检验方法1.3.1 酵母样菌的检验直接涂片法各类标本,除脑脊液、尿、胸水、腹水等需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作涂片外,其他均可用生理盐水或10%~40%KOH作涂片后直接镜检或用革兰、墨汁、0.1%甲苯胺蓝染色后镜检。
分离酵母样菌所选用的培养基为沙保弱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可加入各种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有利于真菌生长含抑制剂的霉菌琼脂。
将备类标本直接接种上述培养基,除新型隐球菌需同时接种两支培养基;一支孵育于37℃,另一支孵育于22~28℃,其他酵母菌均孵育于22~28℃。
每日观察生长情况。
根据酵母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及在玉米粉吐温80培养基上生长物在显微镜下生长情况可作初步鉴定。
1.3.2 丝状真菌的检验某些丝状真菌如孢子丝菌或荚膜组织胞浆菌的直接涂片,必须染色后检查。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通过染色更为清楚,不染色涂片不易保存,染色涂片可长期保存。
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简介刘根焰,赵旺胜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南京医科大学检验系, 南京 210029 随着移植、肿瘤和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病例也明显增加;随着临床真菌耐药性的出现,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越来越困难;随着新的抗真菌药物不断投入临床,传统的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已难以覆盖。
诸多因素都要求临床微生物室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能够与时俱进。
然而,当前国内临床微生物室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开展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开展这项临床服务的实验室少,多局限于少数教学医院;其次,各个实验室采用的方法参差不齐,相互之间的结果可比性差。
为此,本文将介绍临床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标准参考方法和市场上关于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仪器和试剂,希望有助于各级医院临床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规范化开展。
1.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基本概念1.1 常见抗真菌药物介绍开展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前提是了解抗真菌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分类、作用机制及抗真菌特性,见表1[1]。
对于不能从上述特性中推断出药物敏感性结果的部分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表1 常见抗真菌药物简介分类代表药物作用机制抗真菌作用多烯类两性霉素B 直接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导致细胞膜对单价和二价阳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细胞死亡。
对念珠菌、隐球菌、球孢子菌、孢子丝菌、芽生菌、毛霉菌和大部分曲霉敏感,对土曲霉、构巢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eaffinis 和Aspergillus lentulus天然耐药。
三唑类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依赖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作用,导致麦角固醇合成受阻氟康唑抗菌谱窄,对大多数念珠菌、隐球菌有效,对曲霉无抑制活性,对克柔念珠菌天然耐药;伊曲康唑较氟康唑抗菌谱宽,并对曲1泊沙康唑舍他康唑霉有抑制作用;伏立康唑较氟康唑抗菌谱宽,并对曲霉、镰刀菌和其它透明丝孢霉有抑制作用;泊沙康唑抗菌谱最宽,对念珠菌,曲霉、镰刀菌、接合菌和其它透明丝孢有效;舍他康唑主要对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抗菌活性较强烯丙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而干扰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简介刘根焰,赵旺胜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南京医科大学检验系, 南京 210029 随着移植、肿瘤和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病例也明显增加;随着临床真菌耐药性的出现,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越来越困难;随着新的抗真菌药物不断投入临床,传统的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已难以覆盖。
诸多因素都要求临床微生物室真菌药物敏感试验能够与时俱进。
然而,当前国内临床微生物室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开展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开展这项临床服务的实验室少,多局限于少数教学医院;其次,各个实验室采用的方法参差不齐,相互之间的结果可比性差。
为此,本文将介绍临床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标准参考方法和市场上关于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仪器和试剂,希望有助于各级医院临床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的规范化开展。
1.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基本概念1.1 常见抗真菌药物介绍开展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前提是了解抗真菌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分类、作用机制及抗真菌特性,见表1[1]。
对于不能从上述特性中推断出药物敏感性结果的部分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表1 常见抗真菌药物简介分类代表药物作用机制抗真菌作用多烯类两性霉素B 直接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导致细胞膜对单价和二价阳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细胞死亡。
对念珠菌、隐球菌、球孢子菌、孢子丝菌、芽生菌、毛霉菌和大部分曲霉敏感,对土曲霉、构巢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eaffinis 和Aspergillus lentulus天然耐药。
三唑类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 依赖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作用,导致麦角固醇合成受阻氟康唑抗菌谱窄,对大多数念珠菌、隐球菌有效,对曲霉无抑制活性,对克柔念珠菌天然耐药;伊曲康唑较氟康唑抗菌谱宽,并对曲1泊沙康唑舍他康唑霉有抑制作用;伏立康唑较氟康唑抗菌谱宽,并对曲霉、镰刀菌和其它透明丝孢霉有抑制作用;泊沙康唑抗菌谱最宽,对念珠菌,曲霉、镰刀菌、接合菌和其它透明丝孢有效;舍他康唑主要对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抗菌活性较强烯丙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而干扰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
药敏实验的方法有哪些
药敏实验是研究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的方法,常用的药敏实验方法包括:
1. 纸片扩散法:将含有不同抗生素的消毒纸片施加在含菌培养基表面,观察菌落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大小,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2. 微量稀释法: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细菌,观察最小抑菌浓度,即该抗生素能够抑制该菌株的最低有效浓度。
3. 气溶胶化验法:将含有不同抗生素的气溶胶喷洒在含菌培养基中,观察菌落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大小,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4. 坦能法:将不同抗生素与抑菌剂混合,制成坦能板后进行药敏实验,以检测革兰氏阴性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5. 自动化微生物分析系统:采用自动化设备对不同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进行测试,具有高效、精确、快速等优点。
第1篇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抗真菌药物对致病性外瓶霉的敏感性,为临床正确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对13株皮炎外瓶霉、17株甄氏外瓶霉、13株丛梗孢外瓶霉、10株棘状外瓶霉及4株威尼克外瓶霉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所研究的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二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
一、实验结果1. 致病性外瓶霉对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2. 二性霉素B对各类外瓶霉的抑菌效果均较好,最小抑菌浓度(MIC)较低。
3. 伊曲康唑对各类外瓶霉的抑菌效果次之,MIC较二性霉素B略高。
4. 氟康唑对各类外瓶霉的抑菌效果较差,MIC较高。
5. 酮康唑对各类外瓶霉的抑菌效果最差,MIC最高。
6. 5-氟胞嘧啶对各类外瓶霉的抑菌效果与氟康唑相似,MIC较高。
二、结论1. 二性霉素B是治疗致病性外瓶霉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2. 伊曲康唑可作为二性霉素B的替代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3. 氟康唑和酮康唑对致病性外瓶霉的抑菌效果较差,不推荐作为首选药物。
4. 5-氟胞嘧啶可作为氟康唑和酮康唑的替代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5.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6. 本实验结果为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
7.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不同药物联合应用对致病性外瓶霉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8. 同时,应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耐药性问题的出现。
总之,本次实验结果为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2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我国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对某医院临床分离的13株皮炎外瓶霉、17株甄氏外瓶霉、13株丛梗孢外瓶霉、10株棘状外瓶霉及4株威尼克外瓶霉进行了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