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设计方案2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道德与法治》第四册第二单元《我们一家人》——《4.读懂彼此的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初步了解自己的家庭,理解家人,有让家庭更美好的愿望。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主动理解家人的习惯,会沟通,能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弘扬优秀家风。
3、知识与技能:学习换位思考,学习沟通技能,知道如何传承与弘扬优秀家风。
4、过程与方法:情景演绎、调查采访、多形式交流。
道德教育点:理解家人,主动沟通,承担家庭责任,弘扬优秀家风。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家庭的法律。
【单元学习活动一览】会换位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评价单:“让我们相互理解”评价单评价维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偶尔做到经常做到时时做到我了解家长我会分析异同我会换位思考我会主动表达学校班级执教者课题读懂彼此的心教时 2 日期二、教学目标:1.行为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里变化,不把家人的关心看作是干涉,能够理性面对,而不是与父母故意作对。
2.知识技能:在与家人遇到矛盾时,用有效的方法避免争吵,主动谈一谈自己的烦恼和愿望,民主地与父母协商问题,增进相互的理解。
3.过程方法:在班级交流活动中,听一听家人是怎么想怎么说的,与同学分享自己体会到的每一个回应背后的那份爱。
4.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理解和体会家人的爱,主动与家人沟通交流,让自己合理的需求和做法得到他们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知道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同,我们同长辈在兴趣爱好、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我们要用心理解和体会家人的爱。
难点:在与父母主动沟通时需要讲技巧,注意方式方法。
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家长也在学习,也在成长,自己和他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最为重要。
三、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2. 小结:今天,我们分享了与父母主动沟通的方法,光知道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在生活中坚持。
3.媒体出示:“我长大了”课后评价单。
4.总结:父母对我们高要求和高督促体现着家人对我们的爱,独立和自主标志着我们在逐渐长大。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
1.2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第2课时)教学设计
…………
3.拓展延伸
思考:下面的行为哪些是不给家长添麻烦的?
1 早晨闹钟响了,我把闹钟关掉再睡
会。
2 放学回家后,我把书包随手放在了地
上。
3 吃饭不挑食,饭前便后认真洗手。
√
4 洗自己的袜子的时候,也帮爸爸妈妈
洗了。
√
5 吃过晚饭,看到妈妈很累,主动帮妈
妈洗碗筷。
√
大家都来说一说
举例:
4.交流探讨
同学们,为了让爸爸妈妈少操心,你们都怎样做过呢?一起说一说吧!
小结:不给家人添麻烦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让家人操心。
(二)案例分析
小明是积极、爱劳动的孩子,放学回家后会主动帮助家人打扫卫生,帮妈妈倒垃圾等。
一次妈妈要给家人包饺子吃,小明积极地去参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的感受怎样做才是不给家人添麻烦。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把自。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是《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中的主题之二。
本主题的目标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和体验家人对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极其蕴涵着深深的爱。
从而懂得关心、体贴父母。
学生分析:由于现阶段的孩子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大多数是在家人的宠爱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由此,造成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与缺失,身在爱的海洋中却感受不到。
对他人、甚至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缺乏理解和关注。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时,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学会关注和体谅别人。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父母的心,懂得做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在家做个好孩子。
2、行为目标:了解父母的喜怒哀乐和愿望等,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落实行为目标,激发爱父母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1、感情渲染:课件播放《我爱我的家》这首歌,教师谈话导入。
2、实话实说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父母用他们深情的爱呵护着我们,使我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着,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些同学却不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因而和爸爸妈妈之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
你在生活和学习中和父母有哪些“不和谐音符”?(生说一说对自己父母不理解之处)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太唠叨了。
(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说一说自己小时候对爸爸妈妈的一些唠叨的不理解)师:那他们总是唠叨些什么呢?师:是呀,这些话我们听爸爸妈妈说过无数次了,说的有时我们都能背下来了,那么家长为什么还是要一遍一遍的“唠叨”呢?活动二亲身体验,感受父母情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不理解自己爸爸妈妈的地方。
看来同学们对爸爸妈妈不理解的地方还真多。
下面就让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在遇到下面的事情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你可以用各种方式展示出来。
群文阅读《读懂父母的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读懂父母的爱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文阅读的概念,理解群文阅读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4.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并培养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1.学习并理解《读懂父母的爱》一文的内容;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复制《读懂父母的爱》一文的复印件;2.投影仪及屏幕;3.学生作品展示的台历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师生对话导入话题,引导学生谈一谈父母的爱对自己的影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故事。
步骤二:引入新课(10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名人名言作为开头,引发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思考和讨论。
2.简要介绍群文阅读的概念及其意义,解释为什么要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
步骤三:阅读教学(15分钟)1.展示《读懂父母的爱》一文,并带领学生通读一遍,让学生对全文有个初步的了解;2.解读文章的关键词汇、解释生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帮助学生创建文章的整体框架。
步骤四:深入理解(20分钟)1.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作者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展开讨论,比如父母对子女的付出、父母的无私爱心等;2.请学生就文中的几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并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步骤五:思维拓展(15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如画一幅关于父母爱的画、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短文等;2.让学生分组就《读懂父母的爱》一文的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并分析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步骤六: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们的收获和触动;2.强调文章主题,并鼓励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篇作品加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五、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文章,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我读懂了父母的爱》的心得体会。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引言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导师和陪伴者。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往往难以理解父母的心思和期望,这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本课件旨在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读懂父母的心,促进家庭和谐,让孩子在理解父母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二、理解父母的心思1.父母的期望父母对孩子们的期望往往是出于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希望孩子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些期望可能包括学业成绩、品德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
孩子们需要理解父母的期望,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与父母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2.父母的担忧父母对孩子们的担忧往往源于对孩子们的爱。
他们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健康、学业和未来。
孩子们需要理解父母的担忧,并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父母放心。
3.父母的付出父母为孩子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教育孩子们成长等。
孩子们需要认识到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和回报,关心父母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三、与父母有效沟通1.倾听父母的心声倾听是沟通的基础。
孩子们需要学会倾听父母的心声,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了解他们的担忧和困扰。
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们要保持耐心和尊重,不要打断父母的发言,更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孩子们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尽量使用积极的语言,避免指责和抱怨,以免伤害到父母的感情。
3.求同存异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尊重彼此的观点和意见。
遇到分歧时,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立场,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四、关心父母的生活1.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孩子们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定期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陪伴他们进行体检,提醒他们注意饮食和作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关注父母的心理需求孩子们要关注父母的心理需求,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陪伴他们度过生活中的低谷,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第三周 3月16日——3月20日
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一、概述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是《品德与社会》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中的课题。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知道父母的爱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对自己百般疼爱是爱,对自己严格要求也是爱。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会与父母沟通,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2、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应该如何与父母沟通。
3、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分忧,知道应该如何用自己的爱回报父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艰辛都是孩子无法想象的,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对这种爱早已习以为常,单方面地接受爱而不付出,形成了许多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
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并能够关心父母,体谅父母。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父母隐藏在各种教育方式背后的对自己深深的爱,体谅父母,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并能够尊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在授课过程中,应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重视对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方法的引导,强化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观念。
适当采取谈话,讨论,表演等活动,也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到班里和同学们座谈,向同学们讲出家长心中的期望,并虚心的听取孩子的意见,针对爱和教育方法上的矛盾进行沟通。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也可以让家长明白孩子的想法。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1、《品德与社会》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材。
2、与本教学方案配合的图片,音频资料等。
3、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4、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开场,引入教学内容: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爱都体现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到自己生病时爸爸妈妈不辞辛苦的照顾,放学时下雨,父母给自己送衣服,送雨伞之类。
)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对!但是你们说得不够全面,还有一些事情上也体现着父母的爱,只是你们没有感觉到。
设计意图:通过本教学环节让学生思考父母的爱应该从多方面来体会,仅仅理解到疼爱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
对下面的教学环节进行铺垫。
(二)针对图片进行讨论,让学生看到父母的爱的另外一面:
1、向学生展示教材上的图片。
2、讨论为什么孩子回家晚了家长会对孩子发脾气,这时候家长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讨论为什么孩子做的饭没有妈妈做的好吃,家长却说好吃?
4、教师小结:同学们,父母的爱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一份关爱,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爸爸妈妈各种各样的爱。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的另外一面,让学生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鼓励也是爱的表现形式。
(三)阅读父母的信,深切感受父母的爱:
1、让学生拿出课前请家长写好的信阅读。
2、随机抽取几名同学的信在全班同学面前读。
3、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者表演信中提到的情景。
4、教师小结:读了家长写给你们的信,老师很感动。
爸爸
妈妈对我们的爱是多么伟大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的成长,为我们的每一个进步而欣慰,为我们每一次生病而着急。
我们应该理解父母,体谅他们,并且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他们分忧。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家长给孩子写的信让学生懂得自己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切身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能够自己总结出不再给父母添麻烦,不再让父母担心的结论。
(四)引导学生思考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渠道:
1、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平时有没有父母不理解自己的事情发生。
2、学生发言。
3、组织学生讨论或表演,遇到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如何与父母沟通,用怎样的方式让父母理解自己心里的想法。
4、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心情,应该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不能故意惹他们生气。
让我们把自己相对父母说的话都写在小卡片上,带回家交给父母好吗?(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在歌声中写下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
设计意图:通过本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明白父母的心情,能够体谅、尊重自己的爸爸妈妈,遇到家长不理解自己的时候,能用正确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用自己的爱来回报父母的辛勤哺育。
七、板书设计
爱
我父母
理解、体谅、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