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教育部新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40.99 MB
- 文档页数:47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本课选自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的对比,可以理解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措施,又可理解为汉武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就巩固统治而言,汉武帝的政策有谋略,有步骤,善于纳谏,善于选择,善于变通。
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顺序三、学科前沿武帝经过汉初60多年的恢复,渴望自己建功立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的《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这篇论文中,孙教授提出:汉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汉武帝心目中,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所作出的功业都不是根本大业,都是在紧急状态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他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后世子孙创造出一套可以长期沿用的治国制度。
孙教授从儒家在国家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选拔人才,监督官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史学月刊》在2001年刊登了洪煜的《评汉武帝》这一文章,在文章中,洪教授提到汉武帝的军事策略,在对匈奴用兵方面“尽管耗费了几代人的长期的经营积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当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匈奴危机的解除这有利于汉政权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域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加速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
”四、重难点本课的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众所周知,汉武帝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但是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一统”虽在文景之治即可体现,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大一统”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本课的重点应为:“汉武帝与大一统的关系”。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新编历史教材,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所了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的掌握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是为初中三年级学生编写的一本历史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考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编写理念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多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结构与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介绍了古代世界、中世纪世界、近代世界、现代世界等四个时期的历史发展。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和拓展阅读,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四、图片与插图本册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插图,这些图片和插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教材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
五、语言风格本册教材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符合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得栩栩如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活动设计本册教材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些教学活动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习题设计本册教材的习题设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习题形式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习题的训练,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八、特色评价本册教材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有相应的单元测试和总结性评价,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等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2016七年级历史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解析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 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三联班汽轮机课程下厂实习报告题目:本厂供热式汽轮机启动过程分析要求:根据教材中关于供热式汽轮机及其系统(热力系统和调油系统)的介绍,结合本厂供热式汽轮机的结构、热力系统和额定参数启动运行规程,分析说明本厂供热式汽轮机发电机组的启动操作步骤。
主要内容…五年级《被绑架之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培养1、认识到被绑架的危险,具有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意识。
2、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冷静应对坏人。
(二)行为技能训练1话。
2(三)知识经验积累12二、教学重点因此学生需要获得更多关于绑架后怎样保全生命安全…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知识导引(一)表解知识点1.隋唐的政治与经济2.合同为一家(民族关系)3.对外友好往来(外交关系)4.辉煌的隋唐文化(二)剖析重难点1.隋朝为什么能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
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斗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教师提问检查学习效果。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重点讲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历史书初中人教版
初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
中国历史从中国古代史讲起,一直讲到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
其中,古代史的内容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等。
近代史则主要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现代史则从五四运动讲起,一直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世界历史则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部分。
世界古代史主要讲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的发展历程。
世界近代史则从新航路的开辟讲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