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04《塞翁失马》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8
30《塞翁失马》导入课题(都是中国的寓言故事)1、(了解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
幻灯片32、一、了解文学常识1、学生介绍,补充3、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个别展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这篇课文同学们自主学习过了,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展示下朗读的风采。
)[要求] :幻灯片6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1 )一生读 2)评价2、强调字音、停顿字音(给加点字注音)近塞上之人()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引弦而战()此独以跛之故()读一读(三个句子的停顿)3.自读,4、全班齐读(幻灯片9)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内容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
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幻灯片10)1)自己再次疏通,小组解疑 2)全班交流,质疑解疑3)检查,投影幻灯片11(注意,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让大家翻译句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析情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过渡语: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用了这样的图片和四个词语概括了各情节的内容幻灯片12)多美的文字啊,美到有人把它制造成了动画,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影音版的“塞翁失马”(幻灯片14)(看过视频,大家又一次感知了“塞翁失马”不一样的魅力,可寓言的目的往往都是相同的,诚如我国一位作家——颜文井所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第30课《寓言四则<塞翁失马>》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解释加点的字。
近塞上.. ___________ 善术者:___________...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故: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人皆吊.之吊: ___________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___________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居: 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富:___________ 好:___________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大:___________ 引:___________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___________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此: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 跛. ___________ 保:___________答案: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故:缘故,原因;亡:逃跑;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居:经过|将:带领|富:多|好:喜欢|大:大举|引:拉,拉开|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此:此人,这个人|以:因为|跛:瘸腿|保:保全解析: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亡”古意是逃跑,“十九”在这里是十分之久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何遽不为福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寓言四则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一、教学要求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思考,能归纳寓言寓意。
拓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与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句子。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
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二、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你知道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些故事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些都是寓言故事。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出示幻灯关于寓言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
(二)资料助读投影显示:《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听课文朗读,思考: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
七上第30课《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答案
一、知识积累
1.①《韩非子》战国思想家②《淮南子》《淮南鸿烈》刘安“焉知非福”
2.①下雨(2)丢失③认为…聪明④逃跑⑤慰问⑥过了、经过⑦带领⑧十分之八九
3.①他邻居的父亲也这样说。
②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
③这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④唯独这家人因为儿子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二、语段训练
1. ①精通②带领③逃跑④缘故
2.①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②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3.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三、中考链接
1.①慰问②带着③丢失④分岔
2.①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②岔路里面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所以就回来了。
3.B
4.【甲】指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乙】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寓言特点: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②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歧路亡羊》参考译文
杨朱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邻居)的亲属,还请杨朱的僮仆一起追赶。
杨朱说:“哈!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
”已经回来了,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
”杨朱问:“怎么会丢了呢?”邻居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很多岔路,我不知道羊去了哪条岔路,所以就返回了。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之《塞翁失马》教学设计三、再读:通文意,析情节。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
②人皆吊(安慰)之③居(经过)数月④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⑤其子好(喜欢)骑⑥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字词的问题解决了,考查同学们重点句子的翻译。
课件展示:1、此何遽不为福乎?2、其子好骑,堕而折其臂。
在小组内部提出质疑,不能解决的再提交课堂一起解决。
③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流水回答重点字词的意义。
④再次强调“字字落实”、“添字”等基本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读文意,为下面的分析文章情节做好准备。
2、析情节:分析情节,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师问:此故事情节可分为4个部分。
请同学们按时间的顺序,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四个情节。
明确:失马——得马——折髀——相保(板书)2、师问:你认为这个故事的情节怎么样?(此问指向不明)由“失马——(祸)——得马——(福)——折髀——(祸)——相保——(福)”情节的起伏和祸福的转化引出文章情节的“一波三折”。
3、故事中的塞翁是怎样一个人?从塞翁讲的三句话来分析: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此何遽不为祸乎?③此何遽不为福乎?明确:沉着、冷静,失意怡然,得意淡然的一个睿智之人。
(此环节放在“探寓意”之后。
因为由情节的分析,引出“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个文章重点、难点的分析。
合作讨论后回答。
生举手起立回答。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情节的概括。
“文似看山不喜平”,让学生知道情节的波折性更能吸引读者。
带出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下一个环节寓意探究做好准备。
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探究这则寓言的寓意。
师提问: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重点、难点!)讨论、点拨①: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七年级语文塞翁失马
课后反思
《塞翁失马》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往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寄予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如何带领学生透过表面浅显的故事理解背后的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我又应该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
初一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我在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一些重点字词,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几点,我确定了一下几个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包括亡、将、吊、贺、十九等。
2、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握故事情节。
3、难点是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深刻理解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好与坏才能
相互转化,拓展时学生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学习。
课后,通过和部分学生的交流,再细细回忆本堂课的整体教学情况,品味其中的得与失,有以下几点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1、课堂讨论一定要找到学生思维的激活点,问题确实有讨论的价值,使学生感到有表达的需要,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不能带有盲目性,问题不能太琐碎,讨论不能过于频繁,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
2、课堂上自己要锤炼语言,用心与学生交流,用情去感动学生,倾听学生思维跳跃的美妙,珍惜学生思考时发散的每一点火花,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文丰富的情感,欣赏到语文的特有的魅力。
第 1 页共 1 页。
30《塞翁失马》
一.课标分析
1、本节课注重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和成语。
2、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寓言寓意。
3、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提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塞翁失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寓言,这则寓言是一篇浅显的文言文。
因此,我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如下:读——译——析——悟。
首先采用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祖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其次,采用自主探究加同桌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原文,疏通文意,辅以教师提问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引导;接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情节,即失马(祸)——将马(福)——折髀(祸)——相保(福),进而感知这则寓言的寓意: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市可以互相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最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学了这则寓言的感受,并进行语言积累。
三.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应该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因为是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体会寓意。
只是在联系实际谈启示时学生的思路比较窄。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