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球与地图)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93 MB
- 文档页数:59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本单元必须记忆+理解)(一)我的家在哪里21、乡村聚落也叫村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物产也不同。
各区域之间就会产生在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交流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3、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5、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综合探究一一、常见地图:①政区图:②地形图;③旅游图:交通图等二、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形有一个大致了解,能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三、海拔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也叫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3、等高距: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4、几个特殊的海拔点:A、世界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B、世界海拔最低点:死海;C、中国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D、中国海拔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5、等高线特点:同线同高:相同的等高线海拔高度相等同图同距:同一幅地图等高距相同密陡稀缓:等高线密的地方,地势陡峭,等高线疏的地方,地势平缓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等高线向数值小处凸出等高线向数字大处凸出两个等高线中间的低处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6、判断坡度陡缓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7、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
8、居民区应该修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等。
9、分层设色地形图:1)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蓝色:海洋2)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历史与社会专题一地球仪和地图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1. 知道地球仪的主要特点和功能(a)考点2. 知道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a)考点3. 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c)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A点在B点方向(2)B点的经纬度是(3)A点在(东、西)半球我国人均可开采能源量占世界的比重石油天然气煤炭人均可开采量2.6吨1074立方米90吨占世界人均值11.1% 4.3% 55.4%图表反映了我国资源的什么问题?专题二社会调查一、中考考点要求:考点4.知道社会调查的常用方法(a)考点5.学会设计调查问卷(c)例(2005温州试题)我市某学校初三(2)班的学生开展了以“浪费纸张情况调查”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并填写下表:浪费纸张情况调查专题三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6.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a)考点7.知道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及浙江省的位置(a)考点8.了解中国地形和气候的特点(b)考点9.了解长江和黄河的概况(a)专题四区域差异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10.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认识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c)(一)区域的划分(二)我国南北方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三)我国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四)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专题五世界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中考考点要求:二、考点精析:考点11.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考点12.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其分布。
第一节地球与地图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
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
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课程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一)地球和地球仪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
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
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
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
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
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地图简介
(课本)(图册)
世界政治地图P附录---图册P16---17 世界主要自然景观及分布P15 世界地形图P附录---图册P12---13 世界部分国家及国旗P18 常用图例P8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P19 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P15 浙江省及行政区划分P23 七大洲和四大洋P21 中国主要河流长度比较P31 亚洲的分区P23 中国主要湖泊面积比较P31
世界气候P26---图册P14 世界人口分布P31 世界人种分布P32 经线和纬线P37 五带·低中高纬度划分P38 中国疆域P42 中国行政区划分P44---图册P22 中国行政区名称及简介P45 中国人口密度分布P47 中国民族分布P48 中国地形P50 中国地形面积比例P51 中国季风及非季风区与季风活动P53 黄河流域P56
黄河水系主要水电站分布P57 长江流域P58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P62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P64
中国西部地区范围示意P65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P65 中国交通运输网P66
中国主要牧区和家畜优良品质分布P33 中国南北水调示意P34 中国西气东输示意P34 中国西电东送示意P35
中国主要风景名胜分布P36---37 世界主要平原分布P38---39 世界主要山脉分布P40---41 世界主要河流分布P42---43
世界草地及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P44 世界沙漠化的进程P46
世界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分布P48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100万人口中国气候类型P48 2012-03-06。
七年级地球和地图知识点地球和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了解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
本文将介绍一些七年级学生必须知道的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一、地球的结构和组成地球是一个由岩石和金属组成的球形体。
它由地幔、外核、内核和地壳四部分组成。
地幔是由熔岩和固体岩石组成的大型层状区域,它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因此地幔是熔岩和固体岩石的混合体。
外核是液态金属铁和镍的区域,它位于地幔之外,并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中形成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固态金属铁和镍的区域,它位于地球的中央,并且非常热。
地壳是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的地球的最外层。
它也是地球上生命的栖息地。
二、地球的运动和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并绕自己轴自转。
这两个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四季变化和日夜交替。
地球完成一次自转需要大约24小时,这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需要大约365天,这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这些运动也影响了我们所处的气候和环境。
三、经纬度和时区经纬度和时区是地球上位置的度量和描述方法。
经度是沿着地球赤道线测量的,从0度到180度,分为东经和西经两个方向。
纬度是从地球北极到南极测量的,从0度到90度,分为北纬和南纬两个方向。
时区是地球上各个位置相应于其相对位置而规定的时间偏差,通常以格林威治时间为基础。
四、地球的地形和海洋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陆地是指任何地面高出海面的岩石、土壤和矿物质。
海洋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区域。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而最大的陆地是亚洲。
地球的地形和海洋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导致的。
例如地震、火山、风化、侵蚀和冰川等。
五、地图和坐标系地图是用于展示地球表面的图形,它可以是平面地图或地球仪。
坐标系是用于定位地图上的位置与地理区域的系列数学公式。
地图可用于获取特定区域的位置信息,如城市、入口、街道等。
地图因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被广泛使用,包括旅游、交通、商业和教育等领域。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5)麦哲伦环球航行;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6)卫星照片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1)地球的模型叫地球仪。
人们用颜色、符号和文字在地球仪上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
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4)划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0°——30°N(S)为低纬度;30°——60°N(S)为中纬度;60°——-90°N(S)为高纬度。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4.经纬网: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40°N,116°E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