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改革,改良三者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2.86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改革,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革命,主要是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即由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
1.改革和社会革命是不一样的。
改革是一种改良运动,但是社会革命是一种革命运动。
改革是一种至上而下的彻底的改革,社会革命史一种至下而上的的革命。
改革大多的是温柔的政治革命,但社会革命是暴力的革命。
2.但是改革和社会革命也有共同点。
他们都是同样是一种社会形势的变迁。
他们都是一种良好的发展。
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手段和措施来改变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适应的部分,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
他们都是新社会的一种生成模式。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作者:吴雁南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71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11日长期以来,戊戌维新,在大中小学的教材中皆被称为改良主义运动;近年在一些论著中,提法虽稍有改变,但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尚未论定。
以笔者所见,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是一场革命。
一关于革命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多有分歧。
就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所称的“革命”而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以推翻和改造封建王朝为主旨的农民运动,称为“农民革命”。
(二)对于通过和平方法实行社会变革的运动,亦可称做“革命”,如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等等。
(三)以暴力为手段进行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称为革命。
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所谓革命,必须同时具备暴力与变革制度两个内容,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言外之意,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无革命可言。
三种说法,均有经典根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地说,人们常常把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称做革命。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
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要求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代之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衡量社会变革是不是革命,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制度。
这种社会革命可以是暴力斗争,也可以是和平手段。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就是和平的方法。
事实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手段,不能把暴力斗争视作唯一手段。
当然,我国用和平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不论是采用暴力斗争,或是和平的方法,都只是方法问题,并不决定其是否为社会革命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因此,人们常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甚至对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人们亦称之为革命,如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等等。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欲论革命与改革的关系,首先必须辨清革命与改革的实质。
关于“革命”这个命题,人们曾经进行过不少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曾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论述,意指纪元前商王汤讨伐夏桀和周武王讨伐商纣,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应大命,顺民意。
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关于马列主义的革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历史设想中,主要的思想是以一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个时代彼此更迭的思想;革命从它最全面的意义来说,是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剧变性的跃进。
在陈旧的制度同争取自由的新的生产力之间,进而从人的关系上来看,在旧秩序内部的上层阶级同下层阶级之间,在以前的阶级同向它挑战的新的阶级之间,各种冲突的汇合,会带来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原来被剥削的阶级同新的统治阶级合而为一。
后来,只是对于现代欧洲的革命,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有时间认真加以考虑。
马克思在1843年已经开始研究英国、法国和美国的革命(他的笔记中说明了这一点)。
所有这些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虽然美国的革命也是民族的革命),是由中等阶级中野心勃勃的一部分人领导的,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扩大的需要促成的。
现在“革命”一词的歧义,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与暴力相联这一点上。
革命中可以存在暴力,如辛亥革命,但有革命不一定就有暴力的出现,如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等,革命的关键在于它使事物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与革命一字之差的改革则大不相同。
改革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关于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在历史上,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这一议题作为政治观念长期以来已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引发了一系列明显的政治变化。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革命派与改良派在许多国家中各有崛起。
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辩论,即变革家与改良家之间的辩论,深入探讨这些立场之间的出现及其引起的后果。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关于革命派的观点。
革命派的主要理念是,社会的变革和改善只能通过激烈的变革措施、革命性的政策实施和反对社会秩序的革新活动来实现。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革命,革命可以渐进的改变社会的格局,并带来新的利益者、新的民主制度和新的社会变革。
同时,他们认为变革是必须的,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改良派的观点。
改良派认为,社会变革应当建立在法治和合法程序的基础上,而不是采用突然的政治变革。
他们的根本原则是“稳定”,认为只有通过规章制度和法治的发展才能产生有效的效果,而革命只能带来暂时的变化,却不稳定。
因此,他们认为长期来,革命只会破坏社会而无法建立新的社会。
此外,革命派和改良派推崇的政治模式也有所不同。
革命派认为,只有采取极端、激进的行动才能改变社会,最终打破旧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改良派则认为,政治变革应当通过改革、改造、改善和改变的稳步而明智的过程来改善社会,从而实现最大的社会发展。
在经历了历史演进之后,我们发现社会变革和改进有时值得采用革命派的激进行动,有时值得采取改良派的温和行动,而政治变革的进程则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时期和实践情况,结合历史经验进行科学讨论,考虑到不同角色的利益,激发有益的创新、制定公平合理的政治结构,最终达到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总之,革命与改良是政治变革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结合正确历史时期和实践情况,并结合历史经验,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只有通过坚持正义,倡导正确的政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运用更加科学的政治观点来实现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进步和民主社会的建设。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一直是政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这场论战源于对社会变革的不同观点和方法论。
革命派主张通过彻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进步。
他们认为,现有的制度和体系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不可能通过渐进的改良来解决。
革命派认为,只有通过推翻旧有的权威和建立新的权力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
他们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然而,改良派则主张通过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社会进步。
他们认为,革命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改良派认为,通过与现有权力结构合作,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改变来实现社会变革,可以避免激进的行动和过度的破坏。
他们强调稳定和逐步的变革,认为这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在论战中,革命派和改良派争论的重点是变革的速度和方式。
革命派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改革才能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改良派则主张渐进的改革可以平稳地引导社会变革。
革命派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改良派则强调制度和法律的改革,认为只有通过建立更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
此外,革命派和改良派还就变革的领域和目标展开争论。
革命派倾向于全面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他们认为,这些领域的变革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全面的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改良派则更倾向于特定领域的改革,他们认为,通过有针对性的改革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并且避免过度动员和混乱。
革命派和改良派之间的论战既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对社会变革的不同看法和策略。
然而,在现实中,往往需要综合两种方法和观点,寻找适合特定时期和情境的变革路径。
目录前言 (3)第一部分改良和改良派 (3)第二部分改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4)第一,国情决定 (4)第二,政治方面 (4)第三,经济方面 (4)第四,阶级方面 (5)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5)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5)最后,脱离人民群众 (5)第五,深层原因 (5)结语 (6)参考文献 (6)摘要改良一般是由统治阶级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变革,并不触及根本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大致都属于改良派这一范畴。
区别无非在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且改良的程度更深一些,更接近于改革。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改良派就是在保留封建专制制度(这里是指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只是保留君主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对社会进行一些表层上的完善和改革。
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极度腐朽,且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浪潮,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都具有封建性。
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近代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违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必须相适应的客观规律,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关键词:近代中国改良资产阶级封建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浅论改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前言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的国家,中华文明历尽沧桑,传承不绝;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又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嘴中的一块肥肉,任其宰割。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简述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及意义。
1. 嘿,你知道革命派和改良派都辩论些啥不?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革命派主张彻底推翻旧制度,好比要把房子拆了重建,多激进啊!而改良派呢,想着慢慢修补,就像给房子修修补补。
这辩论可激烈啦,意义重大着呢!比如让人们更清楚哪种方式更适合当时的中国呀!2. 咱来聊聊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事儿哈!革命派说要革命,要大变革,这就像一场狂风暴雨,来得猛烈!改良派则坚持改良,像和风细雨般慢慢来。
这场辩论不简单啊,它可是让人们对国家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路呢!3. 你想想,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辩论多有意思!革命派想大步向前冲,像个勇敢的战士;改良派却想稳稳当当走,像个谨慎的行者。
这辩论的意义可大了去了,不就为咱中国寻找更好的出路嘛,难道不是吗?4. 嘿呀,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可精彩啦!革命派要打破一切重来,像给大地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改良派就求稳,想一点点改进。
这辩论的影响可深远了,不就引导着中国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嘛,这多重要啊!5. 来看看革命派和改良派辩论吧!革命派那是决心满满要革命,像一把火燃烧起来;改良派则希望温和地改良,像涓涓细流。
这场辩论意义何在?不就是让人们能更清楚怎么选择未来的路嘛,你说是不是?6. 哇塞,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真的很值得说一说!革命派主张激进变革,像一阵狂风席卷而来;改良派倾向于温和渐变,像缓缓流淌的溪水。
这辩论的意义可不容小觑啊,就像给人们出了一道重大的选择题呀!7. 咱谈谈革命派和改良派辩论的那些事儿呀!革命派要破旧立新,像个无畏的开拓者;改良派想循序渐进,像个耐心的耕耘者。
这场辩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啦,不就是为了咱国家能有个更好的明天嘛,多关键啊!8. 哎呀,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辩论太有看头啦!革命派的决心就像钢铁一般坚硬,要彻底改变;改良派则像棉花一样柔和,想慢慢调整。
这辩论意义重大呀,让我们对中国的走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难道不是吗?9. 快瞧瞧革命派和改良派辩论的情况哟!革命派像猛冲的公牛,要革命到底;改良派像温顺的绵羊,要温和改良。
改革的含义改革含义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意义,也就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改革,汉语词语,即改变与革新。
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
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九大所部署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指向和主体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体系的构建、实施与完善。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围绕着“制度”这一轴心,可以分解为“一个目标+四条途径”。
一个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四条途径分别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
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
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年、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班级:学号:姓名:瑾成绩: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瑾[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
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
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
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十九世纪末,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
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
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
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
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
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
同时,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即开国会)。
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
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
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认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比较分析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以何种方式变革的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
双方主要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三个方面展开争论。
反映出双方思想观念的异同。
两者都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他们由于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因此都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体制,进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但由于各自所属的派别不同,在反封建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一. 宣传西方思想的方式不同。
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则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二. 主张变革的手段和对待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维新派主张用和平改良的方式,幻想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张维新变法,要求维护清朝的统治,改变的只是专制主义;革命派主张用武装暴动的方式,坚持自下而上的革命,主张暴力革命,不仅是要改变封建专制主义而且还要推翻清王朝统治;三. 具体目标上有差别。
维新派用改良的方式,最终要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其代表人物康、梁主张以日、俄为师;革命派则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创立民国”是革命派的思想核心,他们以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为建国的理想;四. 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不同。
维新派的改良措施中,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只是提出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措施;革命派则主张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土地纲领;五. 实际影响不同。
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其大部分法令都被废除,因此维新派在社会上主要起到的是思想启蒙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其影响要大于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
简述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变化是万物的常态,人类社会也是在变化中发展进步。
事物变化有两种方式:渐变与突变,在人类社会里就是改革与革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周期性的,当渐变的改革不能继续的时候,革命就必然会来临。
虽然改革与革命都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过程,改革体现了社会的存在意义,革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意义。
改革改革是内在动力驱动,是主体主动的更新改变;革命是外在动力驱动,是主体被动的消亡过程。
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改革史。
古今中外包括少数民族,都有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如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性质,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
还有我国20世纪的改革开放,同样属于改革范畴。
改革实质由于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原因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革命革命是使权力或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的活动,通常意味着政治制度的改变。
革命的进程一般比较迅速,速度相对于演变或者改革快得多。
革命的定义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
革命,改革,改良三者的区别
所谓革命,就是通过暴力和强制手段将财富或权力从一部分人手里剥夺,然后转移给另一部分人。
革命中一定有人受损,有人受益,所以革命不会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即没有人受损但至少有一个人受益)。
即使受益者是多数,受损者是少数,革命也不一定增加社会总财富,所以革命甚至不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即受益者所得大于受损者所失)。
比如说,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将地主所有的土地无偿拿过分来配给其他农民,从人口比例上讲,受损者是少数,受益者是绝大多数,但土地面积不会增加,也很难说清楚社会总财富是否增加了。
改革与革命不同,改革不是把财富从一部分人手中无偿转移给另一部分人,而是在承认原体制下形成的社会各成员既定利益(status quo)的前提下,通过权利和财产关系的重新安排,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加社会总财富,实现帕累托改进。
革命意味着剥夺既得利益,但改革必须尊重原体制下形成的既得利益,不论这种既得利益是法律规定的还是事实上长期被认可的;也就是说,改革不应该使得任何人比原体制下生活得更坏。
按照这个原则,在现实中,如果具体的改革措施会带来社会总财富的增加,但同时会导致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此时,受益者有责任从自己所得的增加中拿出
一部分补偿(“赎买”)受损者,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改革。
这也意味着,改革进行的前提是社会总财富将增加。
如果社会总财富不增加,受损者不可能得到补偿。
革命带有破坏性,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改革一般不涉及根本目的,只是调整方法;改良只是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