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特之我国的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复习提纲第一篇: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复习提纲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基本知识点(适用于单选、多选、辨析题型的知识点)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p34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P343.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P344.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35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p35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P387.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他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但是在不同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P39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其中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P399.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p4110.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p421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p43-46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p491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p4914.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P5115.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
P52-53二、综合知识点(材料分析、案例分析及综合论述知识点)1.结合对民族资产阶级性质和中国无产阶级特点谈谈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有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的认识。
考研/备考辅导2016考研政治史纲要点:三次历史巨变+两大历史任务1.“三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以后的一切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它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人民的悲惨遭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建议《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历史、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主要为客观性试题。
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写作等。
政治。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法律。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测试题及答案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列关于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说法不正确的是OOA.劳动既是公民权利,也是义务B.受教育既是公民权利,也是义务C.某成年公民由于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他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D.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补偿的权利点击下方图片查看答案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宪法。
A项正确,根据《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B项正确,根据《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C项正确,根据《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D项错误,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补偿的说法错误。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继兄弟姐妹之间继承权产生的原因是()。
A.姻亲关系B.血亲关系C.扶养关系D.异父异母关系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民法典。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因此继兄弟姐妹之间继承权产生的原因是扶养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C。
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坚持“四个优先”,其中不包括OoA.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B.在干部配置上优先考虑C.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D.在发展速度上优先设置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考点《毛概》(2021年最新版)1、单项选择题过渡时期总路途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指导性路途。
党中央制定这个路途的主旨是_____。
A: 变革经济体制B: 变革全部制C: 变革政治制度D: 变革生产力参考答案: B此题说明:【答案】B。
解析:党在制定“一化三改〞总路途时,已经明确了这个总路途的本质是要在进展生产力的根底上解决全部制问题,即要变革原有的多种生产资料全部制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2、单项选择题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主要精力是放在_____A: 进展党的组织B: 发开工人运动C: 解决土地问题D: 开展军事斗争参考答案: B此题说明:【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领导工人运动上,那时还不懂得武装斗争和把握武装力气的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3、单项选择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_____A: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C: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D: 十月革命开拓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参考答案: D此题说明:参考答案:D【解析】D【解析】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战斗与革命时代,并且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深入影响,因此,选D。
A和B指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故不能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C〕,毛泽东还没有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也不能选。
4、单项选择题在中国内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并阐述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根本内容的文章是:_____A: 王稼祥的《中国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B: 六届七中全会《关于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 刘少奇的《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D: 《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参考答案: A此题说明:参考答案:A解析:1943年7月王稼祥发表《中国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明确提出并屡次用法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他写道: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进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阅历相结合的结果;他还分析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毛泽东思想的某些本质特征。
2020考研政治史纲要点:三次历史巨变+两大历史任务1.“三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以后的一切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它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人民的悲惨遭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二次革命和两步走思政专业0901班09519039杨璐二次革命和两步走一·“二次革命”和“两步走”思想1·“二次革命”论。
“二次革命”论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一是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割裂开来,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这种观点自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保证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2·“两步走”思想。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3·.“毕其功于一役”。
这一观点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二次革命”与“两步走”的异同(1)“二次革命论”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同于“一次革命论”主张过早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但是它却过分强调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无产阶级只能处于助手和帮手的地位,否则就会改变民主革命的性质,从而没有明确无产阶级领导权,没有明确民主革命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就不可能正确揭示“两个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次革命论”的“左”倾冒险主义在正确认定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同时,本能的将资产阶级作为民主革命的对象,从而混淆了革命性质,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民主革命。
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毛概中特知识)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A.三民主义B.毛泽东思想C.新三民主义D.邓小平理论正确答案:B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故本题答案选B。
知识模块:毛概中特2.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 )。
A.党成立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战时期D.新中国成立以后正确答案:B解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举行了以三大武装起义为代表的近百次起义,但由于受“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大都以攻占城市为目标,结果损失惨重。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果断地做出了向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井同山创建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故本题选B。
知识模块:毛概中特3.《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的翻译者是( )。
A.陈独秀B.李大钊C.陈望道D.李达正确答案:C解析: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故本题答案选C。
知识模块:毛概中特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下列各项中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的是( )。
A.群众路线B.实事求是C.统一战线D.独立自主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二、多项选择题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改革开放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E.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C)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手段;E.改革是目的4、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AB)A.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E.制订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方针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D)A.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B.商品经济不发达;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完善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健全、不成熟;E.消灭剥削、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6、改革是(ABC)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E.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改良7、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BCD)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B.它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C.它决定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E.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9、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五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其中属于正确的部分是(ABE)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ABCD)A.社会主义的本质;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C.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D.我国的现实状况;E.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三、简答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经过了漫长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但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的指导原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大跃进等重要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肃清了反动势力,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理论,力求实现工农联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积极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这一时期所进行的表现出来的追求和实现,对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和过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国有化、农业合作化、文化大革命等革命成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平稳转换和过渡。
综上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割裂的界限,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革命的连续性和发展的历史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支持和促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将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程。
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建议《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历史、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主要为客观性试题。
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写作等。
政治。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法律。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浅谈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周创会计三班2014111783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中,1840-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所有的革命都是由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
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说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
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党的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一些错误理论,其中就有我接下来要谈的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我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是“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人为代表。
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拒绝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急于取得胜利果实,希望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一起完成,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我个人认为,一次革命论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在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
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民主革命是属于资产阶级的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特点。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但是,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中国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严格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的特质。
(1) 革命领导权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2) 时代条件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4) 革命目标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1)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分“两步走”,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与革命的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需要有新民主主义作为工作准备。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新民主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到那时,才能提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私有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革命的全部结果: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其中社会主义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摘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我们听了很多年。
这一论断是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那么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认识: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第二次革命具有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的伟大意义。
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35年的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这无疑是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最伟大的革命。
然而,中国的革命历史并没有到此完结, 1949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①“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②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开始走上了新的伟大革命的征程。
这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行和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说前一次革命还只是一出长剧的序幕,那末这场新的革命则已经和正在进入长剧的高潮。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
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区别:社会主义革命: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民主主义革命:反封建主义统治,由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领导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称旧民主主义,由无产阶级领导称新民主主义革命.两者的社会背景不同;目标或者说革命方向不同;同时性质也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1、性质不同;2、革命对象不同: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地主阶级,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特之我国的第一次革命和
第二次革命的关系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201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备考,顺利通过笔试,一举成功!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说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
(l)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从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要把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2)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具有共同之处:都是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发展的障碍,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两次革命的不同点是:①第一次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革命对象是三大敌人,革命手段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是武装斗争,目标是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革命对象是私有制,以和平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第二次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秩序、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把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变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4)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革命是对第一次革命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