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20
中医内科学总论第一二章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总论第一章导言一、“中医内科学”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
二、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临床医学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第一节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殷商时期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疾首”、“疾腹”、“疾言”、“蛊”等内科疾病的记载。
殷商时代已发明汤液药酒治疗疾病。
西周时期将医学进行分科,有了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分工不同的医师,其中的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1.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于命名打下了基础。
2.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如《肘后方》(葛洪著),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槟榔驱寸白虫,用青蒿治疗疟疾,该书对肺痨、天花、麻风等病亦有较深认识。
隋代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其中记载的内科疾病一千余种,且对其病因病机多有阐述,形成了病源学说。
如提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唐代的《千金药方》等是大型临床医学全书,析载内科病证的治疗方法是丰富多彩。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总论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总论教学时数为6学时。
根据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内考试大纲要求,各论介绍45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其中教材中的肺痿、厥症、疟疾、阳痿、遗精、肥胖、颤症为自学内容。
各论教学时数为120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26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自学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内科教学使用。
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