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 第4讲 解决问题(1)
- 格式:docx
- 大小:71.12 KB
- 文档页数:8
小学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讲至第40讲全目录第1讲找规律(一)第2讲找规律(二)第3讲简单推理第4讲应用题(一)第5讲算式谜(一)第6讲算式谜(二)第7讲最优化问题第8讲巧妙求和(一)第9讲变化规律(一)第10讲变化规律第11讲错中求解第12讲简单列举第13讲和倍问题第14讲植树问题第15讲图形问题第16讲巧妙求和第17讲数数图形第18讲数数图形第19讲应用题第20讲速算与巧算第二十一周速算与巧算(二)第二十二周平均数问题第二十三周定义新运算第二十四周差倍问题第二十五周和差问题第二十六周巧算年龄第二十七周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第二十八周周期问题第二十九周行程问题(一)第三十周用假设法解题第三十一周还原问题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第三十三周速算与巧算(三)第三十四周行程问题(二)第三十五周容斥原理第三十六周二进制第三十七周应用题(三)第三十八周应用题(四)第三十九周盈亏问题第四十周数学开放题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
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2)3,6,9,12,(),18,21(3)33,28,23,(),13,(),3(4)55,49,43,(),31,(),19(5)3,6,12,(),48,(),192(6)2,6,18,(),162,()(7)128,64,32,(),8,(),2(8)19,3,17,3,15,3,(),(),11,3..【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错中求解,顾名思义我们便可以知道,是通过错误的算式求正确的结果,错中求解知识涉及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的各种类型,上一次我们已经讲过了关于和差中的错中求解问题,本次我们重点分析计算乘除法出错的问题,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纠正乘法中的错算题时,先要认真分析因数与积相对应的变化,再根据乘除法的关系,用积变化前后的差除以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前后的差,求出另一个因数,因为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几,积增加或者减少的就是另一个因数的几倍。
纠正除法中的错算题时,主要是围绕被除数、除数与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求解。
当除数错误,求正确的商时,用错误的除数乘错误的商求出正确的被除数,再用被除数除以正确的除数就等于正确的商。
当被除数错误,除数不变时,在没有余数或余数相同的除法算式中,商增加或减少几,被除数就增加或减少除数的几倍。
若余数不相同,则先通过增加或减少被除数使余数变成相同。
例题1
例题2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增加或减少几,积就增加或减少另一个因数的几倍。
例题3
在除法九三中除数看错,计算过程没有出错时,根据现在的商与看错的除数可以求出
正确的被除数,然后再用被除数除以正确的除数求出正确的商。
例题4
在除法算式中,把被除数看错,计算没有出错时,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求出被
除数,然后再用被除数除以正确的除数求出正确的商和余数。
例题5
例题6
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发现:
(1)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看错,除数和余数不变时,商增加几,被除数就增加除数的几倍;
(2)在除法算式中,被减数看错,余数改变时,如果余数比原来增加或减少多少,那么被除数就减少或增加多少,这样就把余数变成相同,然后再求出除数。
第4讲 等积变形(不用添加内容,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添加)(不用添加内容,也不做修改)1、三角形的面积=21底边长 高;所以,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当底边相等时,高也相等;反之亦然。
2、当两个三角形高相等时,面积之比等于底边长之比。
3、当两个三角形的底边长相等时,面积之比等于高之比。
4、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5、底边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且高相等的所有三角形,面积之和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6、高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且分别以这条高的两边为底的所有三角形,面积之和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1、灵活运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2、掌握三角形的等积变形技巧(不用添加内容,任课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行添加)例1: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为1,其中AE=3AB,BD=2BC,三角形BDE的面积是多少?A B EC例2: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且正方形ABCD边长为10厘米,则图中三角形BDF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GFHEC例3:图中三角形AOB的面积为15平方厘米,线段OB的长度为OD的3倍,求梯形ABCD的面积。
A DO例4:如下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直线CF交AB于E,交DA延长线于F,若三角形ADE 的面积为1,求三角形BEF的面积。
例5:如图,三角形ABC中,AB是AD的5倍,AC是AE的3倍,如果三角形ADE的面积等于1,那么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ADEB C例6:B C如图所示,长方形ABCD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三角形CEF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则OG是多少厘米?1、如图,在梯形ABCD中,AC与BD是对角线,其交点O,求证:△AOB与△COD 面积相等.2、如图,已知在△ABC中,BE=3AE,CD=2AD.若△ADE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求三角形ABC的面积.3、如下图,在△ABC中,BD=2AD,AG=2CG,BE=EF=FC=4、如右图,ABCD为平行四边形,EF平行AC,如果△ADE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三角形CDF的面积.5、如右图,四边形ABCD 面积为1,且AB=AE ,BC=BF ,DC=CG ,AD=DH .求四边形EFGH 的面积.6、如右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直线CF 交AB 于E ,交DA 延长线于F ,若S △ADE=1,求△BEF 的面积.1、如右图,AD DB =,AE EF FC ==,已知阴影部分面积为5平方厘米,ABC ∆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DA2、图中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80平方厘米,D 是BC 的中点,AD 的长是AE 长的3倍,EF 的长是BF 长的3倍.那么三角形AEF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CB3、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Y 是BD 的中点,Z 是DY 的中点,如果24AB =厘米,8BC =厘米,求三角形ZCY 的面积.ABC DZ Y4、如图,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24,D 、E 和F 分别是BC 、AC 和AD 的中点.求三角形DEF 的面积.FE DCBA5、图中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则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右图是由大、小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G4ABCDEF(不用添加内容,也不做修改)1、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2、如下图,长方形AFEB 和长方形FDCE 拼成了长方形ABCD ,长方形ABCD 的长是20,宽是12,则它内部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F E DCBA3、图中的E 、F 、G 分别是正方形ABCD 三条边的三等分点,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2,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E D GCBA4、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ABCD 内任取一点P ,将正方形的一组对边二等分,另一组对边三等分,分别与P 点连接,求阴影部分面积.5、如图,BD 长12厘米,DC 长4厘米,B 、C 和D 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四讲等差数列及其应用许多同学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大数学家高斯在很小的时候,就利用巧妙的算法迅速计算出从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的总和.大家在佩服赞叹之余,有没有仔细想一想,高斯为什么算得快呢?当然,小高斯的聪明和善于观察是不必说了,往深处想,最基本的原因却是这100个数及其排列的方法本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每项都比它前面的一项大1,即它们构成了差相等的数列,而这种数列有极简便的求和方法.通过这一讲的学习,我们将不仅掌握有关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而且学会利用这种数列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一、等差数列什么叫等差数列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①l,2,3,4,5,6,7,8,9,…②1,3,5,7,9,11,13.③ 2,4,6,8,10,12,14…④ 3,6,9,12,15,18,21.⑤100,95,90,85,80,75,70.⑥20,18,16,14,12,10,8.这六个数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固定的数,像这样的数列就称为等差数列.其中这个固定的数就称为公差,一般用字母d表示,如:数列①中,d=2-1=3-2=4-3= (1)数列②中,d=3-1=5-3=…=13-11=2;数列⑤中,d=100-95=95-90=…=75-70=5;数列⑥中,d=20-18=18-16=…=10-8=2.例1下面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若是,请指明公差,若不是,则说明理由.①6,10,14,18,22, (98)②1,2,1,2,3,4,5,6;③ 1,2,4,8,16,32,64;④ 9,8,7,6,5,4,3,2;⑤3,3,3,3,3,3,3,3;⑥1,0,1,0,l,0,1,0;解:①是,公差d=4.②不是,因为数列的第3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数列的第2项减去第1项.③不是,因为4-2≠2-1.④是,公差d=l.⑤是,公差d=0.⑥不是,因为第1项减去第2项不等于第2项减去第3项.一般地说,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或者都不小于前面的项,或者每一项都大于前面的项,上述例1的数列⑥中,第1项大于第2项,第2项却又小于第3项,所以,显然不符合等差数列的定义.为了叙述和书写的方便,通常,我们把数列的第1项记为a1,第2项记为a2,…,第n项记为an,an。
第四讲和差问题【推荐题目】ps:这一讲中的题目都是比较经典的题目,A 卷可以先跳过去不做,如果 B 卷做的不是很好,再回来巩固 A 卷。
【B 卷的第 12 题】张强用 270 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外衣比鞋贵 140 元,买外衣和鞋比买帽子多花了 210 元,问张强买外衣。
帽子和鞋分别花了多少钱?【解析】:外衣+鞋+帽子=270 元——和外衣+鞋-帽子=210 元——差帽子=(270-210)÷2=30 元外衣+鞋=270-30=240 元又外衣-鞋=140 元鞋=(240-140)÷2=50 元【点评】:这道题目丌是难题,属于和差问题中的一种捆绑思想,我们把两个戒者更多的东西捆绑成一个整体做和差,比如在这道题目中就是把外衣和鞋捆绑成一个整体来做。
戒者这道题用等量代换的思想直接解。
外衣+鞋+帽子=270 元外衣+鞋-帽子=210 元外衣-鞋=140 元接下来就是方程思想。
【C 卷的第 10 题】甲箱里叧有五元的纸币,乙箱里叧有两元的纸币,甲箱里的钱比乙箱里的钱多 13 元,乙箱里的纸币比甲箱里的纸币多 19 张,共有()张纸币。
【解析】:(19×2+13)÷(5-2)=17(张)——5 元17+19=36(张)——2 元共有纸币 17+36=53(张)【点评】:有的小朋友木有看明白这个式子的意思,那问一句,这道题目是什么类型呢,像丌像鸡兔同笼呢?有一种奇怪的兔子 5 条腿,普通的鸡 2 条腿,兔子比鸡多了 13 条腿,但是鸡比兔子多 19 叧,鸡兔共几叧?怎么样,这样是丌是看起来就顺眼了许多。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解一道头差脚差的鸡兔同笼,先砍掉鸡 19 叧,则鸡将少了 38 条腿,所以此时兔子比鸡多了 38+13=51 条腿。
而这时候鸡的数量和兔子的数量是一样多,之所腿上会有差,是因为每叧兔子比鸡多 3 条腿,因此兔子有51÷3=17 叧,鸡有17+19=36 叧。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练习题一.夯实基础1.有不同的语文书6本,数学书4本,英语书3本,科学书2本,从中任取一本,共有多少种取法?2.阳光小学四年级有3个班,各班分别有男生18人、20人、16人.从中任意选一人当升旗手,有多少种选法?3.由3、6、9这3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4.邮递员投递邮件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那么邮递员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5.从全班20人中选出3名学生排队,一共有多少种排法?6..在右图中,一只甲虫要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要求任何点不得重复经过.问:这只甲虫最多有几种不同走法?ACB二.拓展提高:7.“数学”这个词的英文单词是“MATH”.用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去分别给字母染色,每个字母染的颜色都不一样.这些颜色一共可以染出多少种不同搭配方式?8.小明到图书馆借书时,图书馆有不同的外语书15本,不同的科技书20本,不同的小说10本,那么,小明要选两本不同类的书有多少种选法?9.从四年级六个班中评选出学习、体育、卫生先进集体,如果要求同一个班级只能得到一个先进集体,那么一共有多少种评选方法?10.由数字1,2,3 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数?11.由0,2,5,6,7,8组成无重复数字的数.四位奇数有多少个?12.有6种不同颜色的笔,来写“学习改变命运”这六个字,要求相邻字的颜色不能相同,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13.甲、乙、丙三个工厂共订300份报纸,每个工厂至少订了99份,至多101份,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三.超常挑战:14.北京到广州之间有10个站,其中只有两个站是大站(不包括北京、广州,广州和北京是大站),从大站出发的车辆可以配卧铺,那么铁路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卧铺车票?四.杯赛演练:15.(北京“数学解题能力展示”读者评选活动)袋中有3个红球,4个黄球和5个白球,小明从中任意拿出6个球,他拿出球的情况共有多少种可能?16.(希望杯)如图5所示的电子钟可显示从00:00:00到23:59:59的时间,在一昼夜内(24小时)钟表上显示的时间恰由数字1、2、3、4、5、6组成的共有种。
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
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2)3,6,9,12,(),18,21(3)33,28,23,(),13,(),3(4)55,49,43,(),31,(),19(5)3,6,12,(),48,(),192(6)2,6,18,(),162,()(7)128,64,32,(),8,(),2(8)19,3,17,3,15,3,(),(),11,3..【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7,(),16,22【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前4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
由此可以推算7比括号里的数少4,括号里应填:7+4=11。
经验证,所填的数是正确的。
应填的数为:7+4=11或16-5=11。
练习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0,11,13,16,20,(),31(2)1,4,9,16,25,(),49,64(3)3,2,5,2,7,2,(),(),11,2(4)53,44,36,29,(),18,(),11,9,8(5)81,64,49,36,(),16,(),4,1,0(6)28,1,26,1,24,1,(),(),20,1(7)30,2,26,2,22,2,(),(),14,2(8)1,6,4,8,7,10,(),(),13,14【例题3】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四年级奥数1—40讲第1讲找规律(一)第2讲找规律(二)第3讲简单推理第4讲应用题(一)第5讲算式谜(一)第6讲算式谜(二)第7讲最优化问题第8讲巧妙求和(一)第9讲变化规律(一)第10讲变化规律第11讲错中求解第12讲简单列举第13讲和倍问题第14讲植树问题第15讲图形问题第16讲巧妙求和第17讲数数图形第18讲数数图形第19讲应用题第20讲速算与巧算第二十一周速算与巧算(二)第二十二周平均数问题第二十三周定义新运算第二十四周差倍问题第二十五周和差问题第二十六周巧算年龄第二十七周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第二十八周周期问题第二十九周行程问题(一)第三十周用假设法解题第三十一周还原问题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第三十三周速算与巧算(三)第三十四周行程问题(二)第三十五周容斥原理第三十六周二进制第三十七周应用题(三)第三十八周应用题(四)第三十九周盈亏问题第四十周数学开放题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
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2)3,6,9,12,(),18,21(3)33,28,23,(),13,(),3(4)55,49,43,(),31,(),19(5)3,6,12,(),48,(),192(6)2,6,18,(),162,()(7)128,64,32,(),8,(),2(8)19,3,17,3,15,3,(),(),11,3..【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讲至第40讲全目录第1讲找规律(一)第2讲找规律(二)第3讲简单推理第4讲应用题(一)第5讲算式谜(一)第6讲算式谜(二)第7讲最优化问题第8讲巧妙求和(一)第9讲变化规律(一)第10讲变化规律第11讲错中求解第12讲简单列举第13讲和倍问题第14讲植树问题第15讲图形问题第16讲巧妙求和第17讲数数图形第18讲数数图形第19讲应用题第20讲速算与巧算第二十一周速算与巧算(二)第二十二周平均数问题第二十三周定义新运算第二十四周差倍问题第二十五周和差问题第二十六周巧算年龄第二十七周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第二十八周周期问题第二十九周行程问题(一)第三十周用假设法解题第三十一周还原问题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第三十三周速算与巧算(三)第三十四周行程问题(二)第三十五周容斥原理第三十六周二进制第三十七周应用题(三)第三十八周应用题(四)第三十九周盈亏问题第四十周数学开放题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
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2)3,6,9,12,(),18,21(3)33,28,23,(),13,(),3(4)55,49,43,(),31,(),19(5)3,6,12,(),48,(),192(6)2,6,18,(),162,()(7)128,64,32,(),8,(),2(8)19,3,17,3,15,3,(),(),11,3..【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第四讲字母竖式竖式问题中常用的突破口有:首位、末位、位数、进位及重复出现的汉字或字母.一、尾数分析①×2、×4、×6、×8(有两个答案),如:□×__2=__4,□有2、7两个答案;②×1、×3、×7、×9(有一个答案),如:□×__3=__8,□只有6一个答案;③×5,偶数→0、奇数→5;④×0,乘积个位为0;⑤__A×__A=__A,A可能为:0、1、5、6.二、首位分析→位数分析→估算,如:A B× AA=1、2或3.①一般来说,在包含字母(或汉字)的竖式中,不同的字母(或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字母(或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在加法与减法竖式中,进位与借位是非常重要的分析突破口.尤其是相同数位上重复出现的汉字或字母,有的时候,会略带一些有关奇偶性的简单应用.例题1在下图的加法竖式中,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那么每个汉字各代表什么数字?「分析」观察首位,“车”是加出来的呢?末位三个数字都是“卒”,那“卒”又是多少呢? 练习1在下图所示的竖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其中“G ”代表5,“D ”代表0,“H ”代表6.请问:“I ”代表的数字是多少?②A B ×8A =1,B =2.A B×9三、进、借位分析,如:B-B B没有借位,B =0;①② 黄金倒三角A B - CA =1,B =0,C =9.A B C- D EA =1,B =0,C =0,兵 炮 马 卒 +兵 炮 车 卒车 卒 马 兵 卒A AB +CDE FG D HI例题2在下图的减法竖式中,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那么每个汉字各代表什么数字?「分析」观察百位,相同的数字差为0,那么“马”可以是0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练习2下面竖式中,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a =______,s =______,t =______,v =______.例题3 在图中的字母竖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已知个位向十位的进位为2,且E 是奇数,则A 、B 、C 、D 、E 分别代表什么数字?「分析」题目给的条件“进位为2、E 是奇数”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哦! 练习3在右图所示的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那么“喜欢”这两个汉字所代表的两位数是多少?炮 兵 兵 炮 - 兵 马 兵马 兵 马t t v t t - v tstst v aA DB A DC A + E B ACECE喜 欢 欢 喜 +喜 欢人 人 喜一般来说,乘法竖式比加减法竖式要难一些.乘法竖式中不仅有第一个乘数与第二个乘数每一位数字的乘法,还有计算这些乘积之和的加法.例题4在右下图的竖式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字,那么ABCDEF 所代表的六位数是多少?「分析」观察个位,ABC C DEAC ⨯=、7ABC D ED ⨯=,你能判断出C 是多少吗?练习4在下图的竖式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字,那么ABCDE 所代表的五位数是多少?在竖式问题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似于应用题的文字题.在这类题目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竖式,而是要大家根据题目条件写出正确的竖式来.这就好比是“翻译”,我们要把“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然后再推理计算.例题5(1)一个自然数的个位数字是4,将这个4移到左边首位数字前面,所构成的新数恰好是原数的4倍,那么原数最小是多少?(2)一个五位数,将它的各位数字顺序颠倒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五位数,而且这个五位数恰好是原数的4倍,那么原来的五位数是多少?「分析」在第(1)问中,我们可以把问题转化为竖式来考虑.在第(2)问中,我们可以假设原来的五位数是abcde ,再列出竖式分析.A B C ⨯ D C D E A C 7 E DFDBCA B ⨯A BC A B B DE A B例题6下图中的竖式里,“江”、“峡”、“美”三个汉字分别代表三个各不相同的数字,请把这个竖式写出来.「分析」本题已知条件大都集中在个位,观察“⨯=江峡美美美”、“⨯=江峡美江江”、“⨯=江峡美峡峡”,你能判断出“美”是多少吗?“江”和“峡”又有什么特点呢? 课堂内外结绳记数结绳记数这种方法,不但在远古时候使用,而且一直在某些民族中沿用下来.宋朝人在一本书中说:“鞑靼无文字,每调发军马,即结草为约,使人传达,急于星火.”这是用结草来调发军马,传达要调的人数呢!其他如藏族、彝族等,虽都有文字,但在一般不识字的人中间都还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就收藏着一副高山族的结绳,由两条绳组成:每条上有两个结,再把两条绳结在一起.有趣的是,不但我们东方有过结绳,西方也结过绳.看样子,咱们这个星球早就像个地球村了,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电报电话.传说古波斯王有一次打仗,命令手下兵马守一座桥,要守60天.为了让将士们不少守一天也不多守一天,波斯王用一根长长的皮条,把上面系了60个扣.他对守桥的官兵们说:“我走后你们一天解一个扣,什么时候解完了,你们就可以回家了.”回头我们再来看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数学的“数”,它的右边表示一只右手,左边则是一根打了许多绳结的木棍:――“数”者,图结绳而记之也.所以,数学研究所的门口,最好用木棍打几个绳结作标“记”,连招牌都不用挂了.江 峡 美 × 峡 江 美 美 江 峡作业1. 在下面的加法竖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请问:我爱数学表示的四位数是多少?2. 在左下图中的字母竖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如果C 是一个偶数,请问三位数ABC 是多少?3. 在下面的减法竖式中,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请问:六位数ABCDEF 是多少?4. 下图的竖式中,每一个英文字母代表0,1,2,…,9中的一个数字,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请问字母F 代表数字几?5. 一个六位数的个位数字是7,将这个7移到左边首位数字前面,所构成的新数恰好是原数的5倍,请问:原六位数是多少?A B C B A-E F A DF F F 学 数 学 爱 数 学+ 我 爱 数 学 1 9 9 2第四讲 字母竖式1.例题1答案:算式为5240521010450+= 详解:首位分析可以得出“车”代表数字1. 分析个位+=卒卒卒,因此“卒”只能是0.接下来分析千位,+=兵兵卒(卒=0),得“兵”为5,并且百位没有向千位进位. 分析十位“车马兵+=”(车=1、兵=5),得“马”为4. 最后很容易得到“炮”为2. 所以原算式为5240521010450+=. 2.例题2答案:算式为1221292929-= 详解:首位分析得“炮”为1.分析百位“兵兵马-=”,如果十位计算时没有向百位借位,则百位计算时就不需要向千位借位,这样被减数中的“炮”(炮=1)就不能被减掉,与题目矛盾,因此十位在计算时向百位进行了借位运算,这样我们得到“马”为9. 依次分析个位和十位,得到“兵”为2. 最后的算式为1221292929-=. 3.例题3答案:A =7,B =9,C =8,D =4,E =1 详解:个位“__++=A A A E ”,已知个位向十位的进位为2,则A 只可能为7、8、9,又因为E 为奇数,所以8被排除掉;如果A 为9,则千位进位后总和应该为一个五位数,与题意不符,因此A 为7,E 为1.再分析十位,“2__+++=B C B C ”,可得B 可能是4或9.分析百位“11进位+++=D D ”,可以发现进位必须是2才可以满足奇偶性要求,所以确定B 一定是9.则D 为4,百位向千位进1,C 为8. 最后的算式为74974871978181++=. 4.例题4 答案:356219详解:7+=D F 没有进位说明D 只能为1或2,而由7⨯=ABC D ED 说明D 不可能为1,所以D 为2,F 为9.分析进位++=E E D ,其中进位为0或1,奇偶性可知进位为0,所以E 为1. ⨯=ABC C DEAC ,得到C 可能为0,1,5,6.其中0,1明显不可能. 而__⨯=C D D ,因此,C 不可能是5. C 为6时有满足题意的解A =3,B =5. 因此所能代表的六位数为356219. 5.例题5答案:(1)102564;(2)21978 详解:(1)列出竖式,把问题转化为竖式来考虑.从个位向前逐次填出,直到乘积的首位出现4最后得到原数为102564.(2)列出竖式,把问题转化为竖式来考虑:末位分析,A 为偶数,再通过首位分析可得,A 只能是2,进而可得E 只能是8. 个位向十位进3,所以B 一定是奇数,而千位没有向万位进位,可得B 只能是1. 所以十位“4⨯D ”乘积个位是8,再结合千位,可得D=7. 进而很容易可得C =9. 6.例题6答案:28682623636⨯= 除0和1;而“__⨯=美江江、__美峡峡⨯=”,因此“美”只能为6,“江峡美江江⨯=”,首位判断,“江”最大是3,末位判断,“江”一定是偶数,因此江=2;而“26峡峡峡⨯=”,可知“峡”至少是5,并且“峡”是一个偶数,因此峡=8.竖式为28682623636⨯=. 7.练习1 答案:3… 4 × 44 …A B C D E× 4E D C B A详解:分析首位,G 为5,所以C 为4,则百位向千位进1;再分析百位,D 为0,所以A 一定为9,且十位向百位进1;接下来分析十位,A 为9,H 为6,且向百位有进位,所以E 一定是7(注意E 和H 不能代表相同数字,所以E 不能为6),个位向十位没有进位;此时,还有数字1、2、3、8没有用过,所以个位可能是123+=或者213+=,即I 为3. 8.练习2答案:a =0,s =8,t =1,v =3详解:分析首位,t 为1;分析个位,得a 为0;观察竖式,可知十位相减会向百位借1,再分析百位,可得v 为3,因此s 为8,所以算是为1131131818130-=. 9.练习3 答案:85简答:分析个位,可得“欢”为0或5,而“欢”作为十位数字,所以只能为5,且个位向十位进1;再分析十位,“51+++=喜喜人人”,尝试可得“喜”为8,“人”为2. 10. 练习4答案:25106简答:⨯=AB B CAB ,末尾分析可得B 可能为0、1、5、6,排除0和1,尝试可得B 只能是5,为255125⨯=,进而可得整个乘法算式为2525625⨯=. 11. 作业1答案:1264简答:三个“学”之和的个位数字是2,所以“学”等于4;所以个位向十位进1,三个“数”之和的个位数字就是8,十位向百位进1,所以“数”等于6;因此,两个“爱”之和的个位数字为4,因为和的千位为1,所以百位到千位没有进位,所以“我”等于1,“爱”等于2. 12. 作业2答案:586简答:从个位得到A 是5,从百位得到C 是6,从十位计算出B 是8. 13. 作业3答案:107398简答:一个五位数减去一个四位数,差为三位数,所以可得A 等于1,B 等于0,E 等于9;个位1减D ,必然要借位,所以十位相减,差得8,所以F 等于8,C 等于7,D 等于3;所以这个六位数是107398. 14. 作业4答案:3简答:AQ 乘T 仍然得AQ ,所以T 等于1;两个Q 相乘,乘积个位仍然是Q ,所以Q 可能是0,1,5或者6,因为Q 乘AQ 得一个百位是1的三位数,所以Q 只可能是5或6,而且A 只可能是2或者3.分别计算,可得只有25×15符合条件,所以F等于3.15.作业5答案:142857简答:列出竖式,把问题转化为竖式来考虑.从个位向前逐次填出:最后得到原六位数为142857.。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第3讲高斯求和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第5讲弃九法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找规律(一)第8讲找规律(二)第9讲数字谜(一)第10讲数字谜(二)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第12讲年龄问题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第16讲数阵图(一)第17讲数阵图(二)第18讲数阵图(三)第19将乘法原理第20讲加法原理(一)第21讲加法原理(二)第22讲还原问题(一)第23讲还原问题(二)第24讲页码问题第25讲智取火柴第26讲逻辑问题(一)第27讲逻辑问题(二)第28讲最不利原则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
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
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
于是得到总和=80×10+(6-2-3+3+11-=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
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9,再加上80×10,就可口算出结果为809。
小学四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1讲至第40讲全目录第1讲找规律(一)第2讲找规律(二)第3讲简单推理第4讲应用题(一)第5讲算式谜(一)第6讲算式谜(二)第7讲最优化问题第8讲巧妙求和(一)第9讲变化规律(一)第10讲变化规律第11讲错中求解第12讲简单列举第13讲和倍问题第14讲植树问题第15讲图形问题第16讲巧妙求和第17讲数数图形第18讲数数图形第19讲应用题第20讲速算与巧算第二十一周速算与巧算(二)第二十二周平均数问题第二十三周定义新运算第二十四周差倍问题第二十五周和差问题第二十六周巧算年龄第二十七周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第二十八周周期问题第二十九周行程问题(一)第三十周用假设法解题第三十一周还原问题第三十二周逻辑推理第三十三周速算与巧算(三)第三十四周行程问题(二)第三十五周容斥原理第三十六周二进制第三十七周应用题(三)第三十八周应用题(四)第三十九周盈亏问题第四十周数学开放题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
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2)3,6,9,12,(),18,21(3)33,28,23,(),13,(),3(4)55,49,43,(),31,(),19(5)3,6,12,(),48,(),192(6)2,6,18,(),162,()(7)128,64,32,(),8,(),2(8)19,3,17,3,15,3,(),(),11,3..【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第1讲整数计算综合 (2)第2讲和差倍问题三 (10)第3讲还原问题与年龄问题 (19)第4讲数阵图初步 (26)第1讲整数计算综合内容概述熟练运用已学的各种方法解决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问题;学会利用加减抵消、分组计算方法处理各种数列的计算问题。
学会处理“定义新运算”的问题,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典型问题兴趣篇1. 计算:(1) 121×32÷8;(2) 4×(250÷8)(3) 25×83×32×1252. 计算:(1) 56×22+56×33+56×44(2) 222×33+889×66.3. 计算:(1) 37×47+36×53(2) 123×76-124×75。
4. 计算:100-99+98-97+96-95+…+12-11+10.5. 计算:50+49-48-47+46+45-44-43+…-4-3+2+1.6. 计算:(1+3+5+7+…+199+201) -(2+4+6+8+…+198+200).7. 计算:1+2+3+4+…+48+49+50+49+48+…+4+3+2+1.8. 下面是一个叫做“七上八下”的数字游戏。
游戏规则是:对一个给定的数,按照由若干个7和8组成的口令进行一连串的变换。
口令“7”是指在这个数中插入一个数字,使得新生成的数尽量大;口令“8”是指将这个数中的一个数字去掉,也要使新生成的数尽量大。
例如:给出的数是1995,口令是“8→7,”在第一个口令“8”发出后变成995,在第二个口令“7”发出后变成9995。
如果给出数“6595”以及口令“8→7→8→7→8→8”,问:变换后依次得到的6个数的和是多少?9. 规定运算“∇”为:a∇b= (a+1) ×(b-1), 请计算:(1)8∇10; (2) 10∇8.10. 规定运算“☺”为:a☺b=a×b-(a+b), 请计算:(1) 5☺8; (2) 8☺5; (3) (6☺5)4; (4)6☺ (54)拓展篇1. 计算:(1)72×27×88÷(9×11×12);(2) 31×121-88×125÷(1000÷121).2. 计算:(1) 555×445-556×444;(2) 42×137-80÷15+58×138-70÷15.3. 计算:20092009×2009-20092008×2008-20092008.4. 计算:1+2-3+4+5-6+7+8-9+……+97+98-99.5. 计算:100×99-99×98-98×97-97×96-96×95-95×94+…+4×3-3×2-2×1.6. 在不大于1000的自然数中,A为所有个位数字为8的数之和,B为所有个位数字为3的数之和. A与B的差是多少?7. 求图1-1中所有数的和.8. 已知平方差公式:22()()-=+⨯-,计算:a b a b a b22222222-+-+-++-201918171615219. 计算:951×949-52×48.10. 规定运算“Θ”为:aΘb=a+2b-2, 计算:(1) (8Θ7)Θ6; (2)8Θ(7Θ6)11. 规定运算“ ”为:a b=(a+1) ×(b-2). 如果6 ( 5)=91, 那么方格内应该填入什么数?12. 规定:符号“∆”为选择两数中较大的数的运算,“∇”为选择两数中较小的数的运算,例如:3∆5=5,3∇5=3请计算:1∆2∆3∇4∆5∆6∇7∆…∇100.(运算的顺序是从左至右)超越篇1. 观察下面算式的规律:2000+1991-1988-1982+1976+1970-1964-1958+1952+1946-1940-1934+……一直这样写下去,那么最后4个自然数分别是哪4个?符号分别是加还是减?算式最终的结果为多少?2. 从1, 2, ……, 9, 10 中任意选取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并将两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乘积,把所有这样的乘积全部加起来,总和是多少?3. 计算:1-3+6-10+15-21+28- (4950)4. 已知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计算:222222222222+--++--+++--1009998979695949343215. aΘb表示从a开始依次增加的b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例如:4Θ3=4+5+6=15, 5Θ4=5+6+7+8=26, 请计算:(1) 4Θ15 (2) 在算式( Θ7)Θ11=1056中,方框里的数应该是多少?6. 定义两种运算:aΩb=a-b+1, a∀b=a×b+1, 用“Ω”、“∀”和括号填入下面的式子,使得等式成立(不能用别的计算符号):7 3 4 5=27.现定义四种操作的规则如下:①“一分为二”:如果一个自然数是偶数,就把它除以2;如果是奇数,就先加上1,然后除以2. 例如从16可以得到8,从27可以得到14.②“丢三落四”:如果一个自然数中包含数字“3”或“4”,就将其划掉,例如从5304可以得到50,从408可以得到8. (不含数字3和4的自然数不能进行“丢三落四”操作)③“七上八下”:如果一个自然数中包含数字“7”,就将所有“7”移到最左边;如果一个自然数中包含数字“8”,就将所有“8”移到最右边。
三年下册奥数试题-差倍问题姓名得分一、【名师解析】解答差倍问题时,先要求出与两个数的差对应的倍数差。
在一般问题下,它们往往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具体特点将它们求出。
当题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量时,一般把题中有关数量转化为与标准量之间倍数关系对应的数量。
解答差倍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二、【例题精讲】【例1】光明小学开展冬季体育比赛,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是踺子人数的3倍,比踢踺子的多36人。
参加跳绳和踢踺子比赛的各有多少人?练习:城南小学三年级的人数是一年级人数的2倍,三年级的人数比一年级多130人。
三年级和一年级各有多少人?【例2】仓库里存放大米和面粉两种粮食,面粉比大米多3900千克,面粉的千克数比大米的2倍还多100千克。
仓库有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千克?练习:三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做游戏的人数比打球人数的3倍多2人,已知做游戏的比打球的多38人,打球和做游戏的各有多少人?【例3】育红小学买了一些足球、排球和篮球,已知足球比排球多7只,排球比篮球多11只,足球的只数是篮球的3倍。
足球、排球和篮球各买了多少只?练习:玩具厂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生产玩具2000个,三月份比二月份多生产3000个,三月份生产的玩具个数是一月份的2倍。
每个月各生产多少个?【例4】商店运来一批白糖和红糖,红糖的重量是白糖的3倍,卖出红糖380千克,白糖110千克后,红糖和白糖重量相等。
商店原有红糖和白糖各多少千克?练习:甲、乙两个仓库各存一批面粉,甲仓库所存的面粉的袋是乙仓库的3倍,从甲仓库运走720千克,从乙仓库运走120千克后,两个仓库所剩的面粉相等。
两个仓库原来各有面粉多少千克?【例5】甲、乙两个书架原有图书本数相等,如果从甲书架取出2本,从乙书架取出60本后,甲书架的本数是乙书架的3倍。
原来两个书架各有图书多少本?练习:甲、乙两人的存款相等,甲取出60元,乙存入20元后,乙的存款是甲的3倍。
还原问题【知识梳理】还原问题是逆解应用题,一般特点是:已知对某个数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四则运算的结果,或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增加或减少的结果,要求最初(运算前或增减变化前)的数量。
【例题精讲】【例1】某数加上3,乘以5,再减去8,等于12,求某数。
( 1 )【例2】马小虎做一道整数减法题时,把减数个位上的1看成7,把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1,结果得出差是111,问正确答案是多少?( 57 )例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0×□÷8+16=26例4.粮库内有一批大米,第一次运出总数的一半多3吨,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多5吨,还剩下4吨,问粮库原有大米多少吨?( 42 )【基础巩固】一、填空1、某数加2,乘5,再减3得27。
这个数是_______。
42、某数加上10,乘以10,减去10,除以10,结果等于10,这个数是_______。
13、有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28后除以15,再用8乘,就是32岁。
”这个人应是___32__岁。
4、一根钢管,第一次截去2米,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还剩下5米.这根钢管原来长12 米5、一个数经过自加、自减、自乘、自除得到的四个数之和是100,这个数是_9___。
二、应用题2、联通公司出售手机,第一个月售了的比总数的一半多2部,第二个月售出的比第一个月剩下的一半多15部,还剩75部。
原有手机多少部?( 364 )3、耕一块地,第一天耕的比整块地的一半少5公顷,第二天耕的比余下的一半多2公顷,第三天耕了20公顷后还剩下5公顷。
这块地有多少公顷?( 98 )4、小芳在做一道加法题时,由于粗心,将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作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
正确的答案应是多少?( 169 )【培优训练】1、A、B、C三个仓库共存粮180吨,如果从A仓库调6吨给B仓库,又从B仓库调10吨给C仓库,这时三个仓库的存粮吨数相等。
问A、B、C三个粮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A:66 B:50 C:642、工人们修一条路,第一天修的公路比全长的一半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的比余下的一半还少1千米,还剩20千米没有修。
第4周解决问题(一)
专题简析:
解答应用题时,必须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深入细致地分析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
通过对条件进行比较、转化、重新组合等多种途径,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从而使问题顺利地得到解决。
例题1:某玩具厂把630件玩具装在5个塑料箱和6个纸箱里,1个塑料箱与3个纸箱装的玩具同样多,每个塑料箱和纸箱各装多少件玩具?
练习一1、:百货商店运来300双球鞋,装在2个木箱和6个纸箱里。
如果2个纸箱同1个木箱装的球鞋同样多,每个木箱和每个纸箱各装多少双球鞋?
2、新华小学买了2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款195元。
已知每张桌子的价钱是每把椅子的4倍,问每张桌子多少元?
3、王叔叔买了3千克荔枝和4千克桂圆,共付156元。
已知5千克荔枝的价钱等于2千克桂圆的价钱,问每千克荔枝和每千克桂圆各多少元?
例题2:一桶油连桶重180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桶还有100千克。
问原来油和桶各多少千克?
练习二:1、一筐梨连筐重38千克,卖掉一半后,连筐还有20千克。
问原来梨和筐各多少千克?
2、一筐苹果连筐重35千克,先拿一半送给幼儿园小朋友们,再拿剩下的一半送给一年级小朋友,余下的苹果连筐共11千克。
问这筐苹果原来重多少千克?
3、一只油桶里有一些油,如果把油加到原来的2倍,桶连油重38千克;如果把油加到原来的4倍,这时油和桶重46千克。
问原来油桶里有油多少千克?
例题3:有5盒一样的茶叶,如果从每盒中取出200克,那么5盒茶叶中剩下的茶叶和原来4盒茶叶的质量相等。
原来每盒茶叶有多少克?
练习三:1、有6筐梨,每筐梨的个数相等。
如果从每筐中拿出40个,6 筐梨剩下的个数的总和正好和原来两筐梨的个数相等。
原来每筐有多少个梨?
2、在5个木箱中放着同样多的橘子。
如果从每个木箱中拿出60个橘子,那么5个木箱中剩下的橘子个数的总和等于原来2个木箱里橘子个数的总和。
原来每个木箱中有多少个橘子?
3、某食品店有5箱饼干,如果从每个箱子里取出20千克,那么5个箱子里剩下的饼干正好等于原来3饼干的质量。
原来每个箱子里装有多少千克饼干?
例4:一个木器厂要生产一批课桌。
原计划每天生产60张,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4张,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任务。
原计划要生产多少张课桌?
练习四:1、电视机厂接到一生产任务,计划每天生产90台电视机,可以按期完成。
实际每天多生产5台,结果提前一天完成任务。
那么这批电视机共有多少台?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计划每天看12页,实际每天多看8页,结果提前两天看完。
这本故事书有
多少页?
3、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15米,结果提前4天修完。
一共修了多
少米?
例5:有两盒图钉,甲盒有72只,乙盒有48只,从甲盒中拿出多少只放入乙盒,才能使两盒中的图钉数相等?
练习五:1、有两袋面粉,第一袋面粉重24千克,第二袋面粉重18千克。
从第一袋中取出几千克放入第二袋,才能使两袋中的面粉质量相等?
2、有两盒图钉,甲盒有72只,乙盒有48只。
每次从甲盒中拿4只放入乙盒,拿几次后才能使两盒图钉数目相等?
4、有两袋糖,一袋有68粒,另一袋有20粒。
每次从多的一袋中拿出6粒放入少的一袋里,拿几
次才能使两袋糖数目同样多?
课后练习
1、菜市场运来1520千克蔬菜,分别装在24个大筐和40个小筐中,已知两个大筐装的蔬菜和3个小筐装的蔬菜一样多。
每个大筐和每个小筐分别能装多少千克?
2、一瓶油,连瓶重46千克,把油加到原来的3倍,连瓶重86千克。
原来瓶中有油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
3、一筐鲜鱼,连筐共120千克,先卖出鲜鱼的一半,再卖出剩下的一半,剩下的鱼连筐共39千克。
原来筐里有鱼多少千克?
4、有8盒糖果,如果从每盒中取出200克,那么8盒剩下的糖果质量正好等于原来4盒的质量。
原来每盒糖果多少克?
5、某超市有5筐大米,如果从每个筐中取出60千克,那么5个筐里剩下的大米正好是原来的3筐。
原来每个筐里装多少千克大米?
6、有6筐梨,每筐梨的个数相等。
如果从每筐中取出30个,那么6管梨剩下的个数的总和比原来2筐梨多24个,原来每筐有梨多个?
提优练习
1、做一批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80个,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0个,结果提前1天完成任务。
原计划要生产多少个玩具?
2、丽丽写毛笔字,计划每天写15个,实际每天多写5个,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
丽丽共要写多少个毛笔字?
3、甲、乙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
甲队每天修18米,乙队每天比甲队少修6米,结果甲队修完路的一半后8天乙队才修完另一半。
这条路共长多少米?
4、有两袋大米,第一袋有100千克,第二袋有76千克。
从第一袋中取出几千克放入第二袋,才能使两袋大米的质量相等?
5、兄弟俩各有书若干本,哥哥有60本,弟弟有36本,每天哥哥送给弟弟2本书,多少天后兄弟俩的书就一样多了?
6、小红、军军、小桦分别有44、16、51块巧克力,小红和小桦分别给军军多少块巧克力,他们三人的巧克力才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