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捉迷藏的昆虫
- 格式:docx
- 大小:12.62 KB
- 文档页数: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精选11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篇1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3、音乐:《春天》《清晨》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
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
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篇2活动目标: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的昆虫》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探索》第四章《有趣的生物》第三节《捉迷藏的昆虫》。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特点、分类、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特点,知道昆虫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昆虫的分类和生活习性。
重点:昆虫的基本特点,如身体结构、生长环境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昆虫标本、图片、PPT、故事书、观察箱等。
学具:画纸、彩笔、放大镜、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寻找昆虫,观察昆虫的活动,让幼儿对昆虫产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回到教室,教师展示昆虫标本、图片和PPT,讲解昆虫的特点、分类和生活习性。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讨论,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记录观察结果。
4. 互动环节(5分钟)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共同探讨昆虫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1. 《捉迷藏的昆虫》2. 内容:昆虫的特点:身体结构、生长环境等昆虫的分类:蝴蝶、蚂蚁、蜜蜂等昆虫的生活习性:捕食、繁殖、迁徙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益虫、害虫、生态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昆虫,并描述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对昆虫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幼儿的参与情况,引导他们积极观察、思考和表达。
课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作业,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昆虫,共同完成观察记录,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4. 互动环节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合适的户外环境,确保安全,避免有毒或危险的昆虫。
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的昆虫》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成长》第四章《大自然的秘密》第三节《捉迷藏的昆虫》。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常见的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学会区分益虫和害虫。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并了解蝴蝶、蜜蜂、蜻蜓等常见昆虫的特征,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昆虫。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区分益虫和害虫。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昆虫标本、图片、卡片。
学具:彩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寻找昆虫,观察昆虫的活动。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特征,如翅膀、触角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蝴蝶、蜜蜂、蜻蜓等常见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引导幼儿区分益虫和害虫,了解它们对农作物的影响。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昆虫标本,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教师出示昆虫图片,让幼儿判断是益虫还是害虫。
4. 小组讨论(5分钟)(1)幼儿分成小组,讨论自己认识的昆虫及其特征。
(2)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幼儿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捉迷藏的昆虫》2. 板书内容:(1)认识昆虫:蝴蝶、蜜蜂、蜻蜓等(2)昆虫特征:翅膀、触角、身体结构等(3)益虫与害虫:区分及对农作物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认识的昆虫。
2. 答案要求:(1)画出昆虫的形状和特征。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昆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认识昆虫方面的兴趣和困难,以便于下次教学时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1)带幼儿参观昆虫博物馆,增加对昆虫的了解。
(2)开展“保护益虫”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的昆虫》含反思中班教案《捉迷藏的昆虫》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产生进一步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了解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捉迷藏的昆虫》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 了解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 产生进一步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PPT: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动物的图片;小昆虫头饰若干;用于捉迷藏的道具若干。
教学重难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原理以及方法。
理解保护色,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1. 游戏方式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那谁能来说一说捉迷藏是怎样玩的?小朋友们说的真完整,看来大家对这个游戏是非常的熟悉,怎么样,想不想玩啊?那不如我们现在就来玩玩这个游戏吧。
师:请小女生负责藏,小男生负责找。
小女生可以藏在我们活动室的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都挤在一起,这样很容易被发现哦。
好了,小女生准备好了吗?请你们快速安静地走到自己选择的地方……好了,小男生出发吧,看谁能第一个找到小女生。
师:这个小游戏真的太好玩了,老师小时候也经常玩呢,不过呀我还要告诉小朋友们一个秘密,不但我们喜欢玩捉迷藏,你们知道吗,小昆虫也非常喜欢这个游戏呢,而且它们捉迷藏的功夫可咱们高明多了,不信你们看2. 寻找不易发现的昆虫师:小朋友,这幅画面上藏着8种小昆虫,你们发现它们了吗?请你说出它的名字吧。
老师根据幼儿找到的昆虫数量,提问:8只昆虫中我们找到了X只,还有几只没有找到呢?咦,我好像听到什么声音了,快听,原来是竹节虫在说话,它说小朋友怎么还没有发现它们呢。
快,大家再好好找找它在哪呢?呀,竹节虫原来在这里啊。
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的昆虫》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生活》第四章《有趣的动物》,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捉迷藏的昆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点,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并学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昆虫之间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了解昆虫的基本特点,如翅膀、触角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昆虫的基本特点,能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昆虫之间的差异。
2.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学会关爱小动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昆虫模型、捉迷藏游戏道具。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课件展示昆虫捉迷藏的情景,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介绍昆虫的基本特点,如翅膀、触角等,让幼儿了解昆虫。
3. 认识昆虫:展示昆虫模型,让幼儿说出昆虫的名称,如蝴蝶、蜜蜂、蚂蚁等。
4. 观察与比较:让幼儿分组观察昆虫模型,比较不同昆虫之间的差异,并记录下来。
5. 课堂互动:邀请幼儿分享观察结果,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
6.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捉迷藏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昆虫。
8. 表达与创作:让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材料制作昆虫手工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捉迷藏的昆虫》2. 内容:(1)昆虫的基本特点:翅膀、触角等(2)常见昆虫:蝴蝶、蜜蜂、蚂蚁等(3)观察与比较:记录昆虫之间的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画一幅昆虫画。
2. 答案:幼儿需完成一幅昆虫画,画中需包含本节课所学的昆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与比较等环节,让幼儿对昆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捉迷藏的昆虫》幼儿园中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捉迷藏的昆虫》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昆虫的生活习性,了解昆虫的特点,掌握简单的昆虫分类,以及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的生活环境。
2. 通过观察、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2. 学具:放大镜、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的花园里寻找昆虫,让幼儿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与同伴分享观察到的昆虫特点。
教师指导幼儿用彩泥制作昆虫,巩固对昆虫特征的认识。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互相交流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捉迷藏的昆虫》2. 内容: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的生活环境昆虫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昆虫,并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昆虫的认知程度,为下一次活动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更多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让幼儿了解保护昆虫、关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和特点。
3. 作业设计:画出最喜欢的昆虫并描述其特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解析:昆虫的分类和特点(1)分类:昆虫的分类依据包括形态、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
教师应详细讲解不同类别的昆虫,如蝴蝶、蜜蜂、蚂蚁、蜻蜓等,让幼儿了解它们的特征。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捉迷藏的昆虫(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目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捉迷藏的昆虫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春天的花教案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根的秘密教案三
- 1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捉迷藏的昆
虫一
昆虫挂图一张(昆虫的保护色:蝗虫、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瓢虫)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加深对昆虫特征的了解,知道昆虫保护色的作用。
2、通过相互交流和教师介绍,丰富昆虫的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昆虫挂图,寻找昆虫。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昆虫图,这些小昆虫爱与我们捉迷藏,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们藏在哪里?
2、幼儿开始寻找图里的昆虫。
二、教师设疑,引导幼儿寻找答案。
1、师:小朋友,你们找到了哪些昆虫?为什么有的昆虫你没有发现?
2、师:你发现这些昆虫中哪些颜色最多?为什么?
3、师:你认识这些昆虫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三、倾听故事《捉迷藏的昆虫》,认识保护色。
1、师:昆虫有自己的敌人,许多小鸟都喜欢吃昆虫。
小鸟飞得快,一下子就会捉住昆虫。
昆虫常常会想办法躲起来,让小鸟找不到自己。
2 / 2。
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的昆虫》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成长》第三章《有趣的动物》第三节《捉迷藏的昆虫》。
主要内容为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昆虫的特点,学习昆虫的分类,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常见的昆虫。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昆虫的分类。
教学重点:昆虫的特点和认识常见的昆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昆虫模型、图片、PPT、捉迷藏玩具。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幼儿到户外,观察捉迷藏游戏的昆虫,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昆虫模型、图片和PPT,讲解昆虫的特点、分类,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常见的昆虫。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巩固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4. 小组讨论(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讨论昆虫的特点和分类,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 创作环节(10分钟)幼儿根据所学的昆虫知识,用画纸、彩笔、剪刀和胶棒创作一幅以昆虫为主题的画。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捉迷藏的昆虫》2. 内容:昆虫的特点常见昆虫的认识昆虫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你最喜欢的昆虫,并注明它的特点。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和了解更多的昆虫,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庭中继续学习和探索昆虫的世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例题讲解的生动性7. 小组讨论的组织8.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9.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幼儿园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幼儿园中班教案《捉迷藏的昆虫》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快乐成长》第三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捉迷藏的昆虫”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认识常见的昆虫,并学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昆虫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认识并了解捉迷藏的昆虫,如蝴蝶、蜜蜂、蜻蜓等,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比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生物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重点:让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学会观察和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图片、捉迷藏游戏道具、教学课件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昆虫捉迷藏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展示昆虫图片,讲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如蝴蝶的翅膀、蜜蜂的蜂巢、蜻蜓的飞行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捉迷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观察昆虫的特点,增进对昆虫的认识。
4. 例题讲解:通过比较不同昆虫的特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和发现。
5. 随堂练习:让幼儿用画纸和彩笔描绘出自己喜欢的昆虫,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捉迷藏的昆虫2. 内容:昆虫:蝴蝶、蜜蜂、蜻蜓生活习性:采蜜、筑巢、飞行观察方法:看、听、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昆虫,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画出的昆虫:蝴蝶描述:蝴蝶有翅膀,翅膀上有美丽的花纹,它会采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幼儿对昆虫的兴趣浓厚,但在观察和比较昆虫特点时,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细节,提高观察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幼儿在实地观察昆虫,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通用8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篇1活动分析: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
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篇2教学理论依据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
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
教学活动三捉迷藏的昆虫
●活动目标
1.来哦接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惊醒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上有蝴蝶、蟋蟀、瓢虫、倾听、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3册第4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图书等资料。
●活动建议
1.寻找昆虫。
⑴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⑵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⑴庆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⑵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⑶阅读幼儿用书第3册第4页,仔细观察,找出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想出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
提醒幼儿躲藏时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