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月相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月相: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
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月相变化图月相种类(星空方位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峨眉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渐盈凸月(农历初九--农历十四左右)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渐亏凸月(农历十六--农历二十三左右)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以上有四种为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月食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
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分太阳直射的光线。
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生成月食现象。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
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
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
那些藏在古诗中的月球“运动”1. 引言1.1 古诗描绘的月球轨迹如何?古诗中描绘的月球轨迹可以说是变幻莫测、神秘莫测。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月球被描绘成一个神秘而神秘的天体,其运动轨迹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力。
有的古诗描绘月球在夜空中缓缓升起,如水面漂浮的一轮涌动的明月;有的古诗则描绘月球在云层中穿行,如一只孤独的舟行驶于黑夜的海洋;还有的古诗把月球比作一个慢慢消逝的梦境,仿佛是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幻影。
古诗中揭示的月球轨迹不仅仅是物理崗応,更是一种灵与情的结合,是诗人心灵深处对月球神秘之美的诠释和感悟。
在古诗中,月球的轨迹往往被赋予了诗人的感情与情怀,使得其运动不再仅仅是科学层面上的现象,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与浪漫。
2. 正文2.1 月球与天体的关系在古诗中,月球被描述为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天体,它在天空中的运动与其他星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观察到,月球和太阳、星星之间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关联,这种关系被称为天象关系。
在古代,人们相信月球和其他天体的运动会影响人类的命运和生活。
月亮的阴晴圆缺都被认为是预示着好坏消息的象征,人们常常根据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和自然灾害。
月球的运行轨迹也被用来制定农事和生活中的节气,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
古诗中常常描绘月球与其他星体之间的关系,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就是在描述月亮和星星之间的和谐共舞。
古人通过观察月球和其他星体的运动轨迹,揭示了天象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些关系融入到诗歌之中,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美感。
月球与天体的关系在古诗中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成为诗人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2.2 月球在古诗中的运动轨迹在古诗中,月球的运动轨迹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生动。
古人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探索自然规律和宇宙奥秘。
月球在古诗中的运动轨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月相变化:古人特别留意月相的变化,描绘了月亮从圆圆满满到残缺不全的各个阶段。
《水调歌头》中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句子,表现了诗人观察月相变化的细腻心境。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经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作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合,在不合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示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合的意蕴:幽美、自由、纯粹、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合悲欢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合意蕴,形成不合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合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不然,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毛病。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墨客经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何等幽雅、明净而又布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静态的形式呈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呈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中国古诗词中的月相知识作者:刘艳莉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7年第04期诗词不仅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又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科学性和生活性,因此学习古诗词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通过真正地阅读、体悟,全面研究其中的人文内涵与自然科学。
在数千年悠久的华夏文明中,人们对不断变化的月亮的憧憬和向往仿佛一刻都未曾停止过。
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仿佛与那阴晴圆缺着的月亮密切联系着,从古到今无数的诗人写下了关于月亮数不清的优美诗篇。
而月亮圆缺的周期性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古人的诗作中又能推断出什么样的自然规律?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小词书写了主人公在元夜观灯时引起的回忆和感想。
上片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进一步交代了约会的具体时刻,蕴含着的月相知识是完全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可见作者是通过客观、仔细观察后所作。
“月上”指月亮从东边升起,刚到柳树梢头,离地平线不远,方位自然是东方了。
“黄昏”表明太阳已从西边下山。
月亮与太阳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正是望月初升的时候,此时日地月的空间位置关系恰好是地球在中间,日月在地球两侧,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被太阳照亮的月球的半个球恰好正对着地球,所以在地球上人们的眼中月亮是圆圆的,而月亮在天空的时间也正好日月完全错开,整个晚上都可以看见一轮满月在天空中东升西落,日期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
诗中已写明“元夜”,即正月十五,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朗: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假若让我们去想象当时的情景,那么天空中的月亮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推断一下,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故诗人方有“夜半钟声”的描绘。
之袁州冬雪创作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画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拜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浪之苦,或倾诉奔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心坎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心坎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好心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在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由于作者心境分歧,在分歧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示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分歧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夸姣、永恒、凄凉、悲惨、聚散悲欢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分歧意蕴,形成分歧的审好心境,烘托出诗人们的分歧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奔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悲观奔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骚人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奔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洁白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安好,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奔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徜徉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情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安好的月夜里,洗澡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发生缱绻而邈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单人们很容易懂得,而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历分歧能够发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不幸楼上月徜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本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堪举.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骚人的身世感伤和流浪之苦.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前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徜徉,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示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夸姣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夸姣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心坎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生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情状.而广宽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残暴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孤立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幸玄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气象.这两幅气象虽美,但一个“不幸”揭露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斑斓,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分离了.3、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心坎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地.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惨的情景,使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画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克不及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逾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眇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夺和生命在时间眼前的无奈表示得极尽描摹,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汗青,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概况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宿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惨之情.月在此,成了逾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克不及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很多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风光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风光自在人心中!面临亘古的月亮,分歧的诗人,分歧的环境,各有分歧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分歧的吟月诗五、历代文人骚人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平易近间就传播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平易近间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占有关专家考据,平易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平易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述“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平易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敞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安好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惨悲惨,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3、从月亮的特征来看,虽然人们身在分歧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许多到处颂扬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广宽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今夜难眠,抱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佳丽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纵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旅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破形象与夫妻分别、飘散的孤苦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5、月亮的亘古不变,很容易让人们把它当作逾越时空的永恒见证者.如“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等.明月亘古如斯,逾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眇小.。
描写月亮的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80首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描写月亮的古诗80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描写月亮的古诗 1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关于圆月的诗句唯美月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主题就是圆月。
今天就来浅谈一些关于圆月的唯美诗句。
第一步:描绘月亮圆月初上,东篱菊花开放,每株花朵都像是一盏盛开的灯笼,与高悬在天上的圆月相映衬,不仅仅添了一些生动的色彩,更加让人感受到那份浪漫之情。
——南方有乔木《夜泊牛渚怀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夜愁绪同盟军,不言相思不绝篇。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自古圆月常盈缺,人间此夜忆嫦娥。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二步:述说人物与圆月的关系莲花扇底摇莎草,银鞭玉辔驭骏马。
四面洒金长安道,依依还送北归客。
——唐代刘方平《送北归客》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君若有情天亦知,爱在玉清照此人。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细雨湿流光,润物细无声。
鱼龙兮其中,珠箔兮列明。
耀以飞白,波澜无情。
姊妹兮寿兮,瑶光煌煌。
——古诗词《临江仙》第三步:描述月光的神秘与美丽皎若太阳升朝霞,升既有踏琼人。
天微云薄难藏月,竟夕自耽琼筵。
——唐代白居易《琼楼幻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荷花,深院静无人。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唐代李益《春夜喜雨》空谷幽兰,新雨初晴。
冉冉孤生,晚而遄飞。
芳草茸茸,蔽野牛东。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些唯美的诗句,或是形容月亮的美丽,或是表达人们对月亮的眷恋;或者仅仅表达月光的神秘之处。
无论是何种方式,都能引起读者心中的共鸣与情感共振,让人们对圆月的喜爱之情再次升华。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以月为意象的古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明月洒下清辉,诗人在异乡的床前,恍惚间将月光误认作霜,抬头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里的月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在白露节的夜晚,诗人觉得故乡的月亮格外明亮,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即使在战乱中,故乡的月依然是心中最温暖的寄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苏轼通过对明月起源的追问,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借月寄托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一轮明月。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此诗虽未直接写月,但“阳关”一词常与月相联系,如“阳关三叠”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就有“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
”等句,在后人的演绎中,常将离人在阳关月下的孤独与不舍之情融入其中,使月成为离别的一种象征。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诗人在花丛中独自饮酒,无人相伴,只能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起,通过与月的互动,展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及豁达乐观的心境。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诗词中的玉轮意象赏析之相礼和热创作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画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表达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吐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表达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考虑.在中国传统文明中,玉轮这一意象经常成了人类头脑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非常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墨客将月融于的心田头脑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心田的头脑情感互为辉映,制造了许多精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档次、头脑外延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程度.由于作者心境分歧,在分歧的古诗词中,玉轮这一意象表示出的意蕴也每每不尽相反,表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玉轮这一意象在墨客们的心中有着多种分歧的意蕴:幽丽、自在、纯洁、美妙、永久、苍凉、凄惨、离合悲欢等等,无不表达.玉轮的分歧意蕴,构成分歧的审美意境,烘托出墨客们的分歧情怀.在这方面,我们该当引导门生有所积存.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一、以月渲染清幽氛围,烘托清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淡泊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玉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俗气、清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墨客经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氛围,烘托清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下流.竹喧回浣女,莲动下渔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下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味的画面啊!在这里,统统都显得自在安稳、奇怪活泼,弥漫着墨客对自然山水的酷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叫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叫春涧中.”在这首诗中,玉轮以动态的方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平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愈加渲染了清幽与俗气!别的咏月渲染清幽氛围,烘托清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叫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表达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玉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世的苦苦相思,或是包含对故乡和亲人冤家的有限缅怀.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状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聚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玉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平静的月夜里,洗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堕入沉思,展开遥想,发生缱绻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看明月,思绪经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射下的故乡、亲人、冤家.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当墨客“举头看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单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很多人都亲身体验过,这就打破了墨客与读者之间因生存经验分歧可能发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此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好.诗中的玉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墨客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远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尽,卷帏看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船.”(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表达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回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看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倘佯……此时相看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看,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看月》);“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看江南》);“往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仍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要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聚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荡在里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堪举.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得志者的笔下,玉轮又有了得志的意味,引发了许多得志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很多古诗词中,玉轮这一意象也经常是墨客触景伤情的媒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倘佯,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概况上看,是写墨客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妙景象.实则是墨客用这美妙的景象来反衬出本人心田的孤寂与悲苦.而这统统,皆因月起.若无此月,墨客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和风岸,危墙独夜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壮景象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墨客垂暮之年流浪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残暴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墨客孤苦伶仃的抽象和颠连无告的苍凉心境,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玉轮这一意象经常是墨客哀思的借托,是诗民气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展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景象;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墨客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着实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分离了.3、在很多古诗词中,玉轮这一意象的出现,经常将墨客的心田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回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痛恨曲中论.” 墨客用“环佩空回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凄惨的景象,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冷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画的意象全是墨客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全部这些都触发着墨客远游的孤单、思乡的愁绪,使他不克不及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往了,天色变得黑暗,此情此景,使墨客越发感到苍凉难耐.别的咏月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往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冷……春江花朝秋月夜,每每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久那高悬于天际的玉轮,也经常引发墨客们的哲理考虑: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微小.在他们的诗歌中,玉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意味和世变乱迁的永久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云云.”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工夫对生命的虏掠和生命在工夫面前的无法表示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概况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许之情,实践上,墨客以李广自喻,表达了本人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由于君子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法与凄惨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终照人?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类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云云,人物代代无究已,墨客从自然的美景中感遭到一种欣喜.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克不及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千百年来,墨客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很多感情往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民气好,景色美;民气灰暗,景也灰暗.景色自在民气中!面对亘古的玉轮,分歧的墨客,分歧的环境,各有分歧的感受,都把本人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分歧的吟月诗词.五、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明探源1、从文明渊源上看,月文明源远流长.在太古期间,官方就流传着许多关于玉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国官方有赏月的传统风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官方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船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官方中秋赏月之风愈加郁勃.节日里有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2、从玉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亮堂,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依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热,偶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凄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叫春涧中”(王维的《鸟叫涧》),一轮明月的出现,愈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俗气,烘托出清幽平静的意境.又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回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痛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环佩空回月夜魂”这是何等的凄切凄惨,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3、从玉轮的特征来看,虽然人们身在分歧的地方,但看到的玉轮都是相反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性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远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看月怀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墨客想起了远在天南地北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看着同一轮明月.墨客缅怀远方的友人,以致于今夜难眠,抱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尽,隔千里兮共明月”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壮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远有此寄》),墨客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本人对冤家的一片至心,经过墨客的艺术想象,无知的玉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4、从月相的形状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聚圆;残月如勾,残破不全.玉轮圆了又缺,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不由自主地缅怀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如“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要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聚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破抽象与夫妻分别、飘散的孤苦抽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附:高考满分作文保卫心中的玉轮黑暗的夜,迷茫的旅途,是什么让我们还残留着光明的盼看?行走人世,纷乱的世事,是什么指引我们不偏离凡间的正途?是玉轮,是如水的月光,拥抱了黑黑暗争扎彷徨的众生,为你我流淌出生命的畅想.是道德,这心中的玉轮,拨散开心头密存的阴云,为人们点明前行的方向.但是面对着活动之后的狼籍满目,端详着那些被人们摧残后的岌岌可危的花朵,我们的心被刺痛了.当传承了千年的辞让、礼貌、尊老爱幼种种美德已伦落到必要物质的奖励与刺激才能再次出如今人们的视野中时,我们心中的玉轮已失往了心中曾有的光芒,她正暗然神伤.千年前她曾那样耀眼.还记得那河边洗耳的身影吗?只为一身洁白,还曾有人那样的活过.他心中的玉轮肯定被洗的纤尘不染,那光芒才有了穿越千年的不朽力量.还记得那持竿掉臂的潇洒吗?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船者如斯,他心中的明月,浸满了君子的追求与襟怀,于是在盈盈的月光中,他拒尽势力媒聘,是那样坚定,那样无悔,而他心中自有明月.那样的期间,出现了小小的孔融,出现了千千万万修身养德的君子.道德的力量是那样的坚强,那心中的明月就是悬在日日自醒的君子头上,悬在为父母暧床的孩子头上,悬在奔丧守孝的哀思之上......光阴流转,世变乱迁.我们打破了封建礼教的约束,拥有了安谧富足的生存,一起走来看似硕果累累.但是,不经意间,你我似乎都遗失了一丝美的月光,一点道德的力量.温总理说:假如我们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涵,有比爱自已还要宽广的泛爱,那么我们国家就是一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这必要每个人都反思自已,往寻找自已心中的那轮玉轮,看看能否还明澈,能否还亮堂,当千千万万轮明月在你我心中点亮,我们才真正拥有了道德的力量.大概,只需那和睦的一笑,只需那真诚的一扶,只需多体贴一些别人的处境,多尊守一些道德原则.让我们每个人都保卫住心中的玉轮,让美丽的道德光芒在你我一举手间,洒满凡间的每一个角落...。
谈古诗词中的月相
铁 加 福
(云南省永胜县一中 云南省 永胜县 674200)
摘要:对有关描写月相的古诗词进行分析,结合有关理论,归纳出古诗词中比较多见的
六种月相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以及推断月相出现的时间,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古诗词 月相
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的作品描绘了月相,古代文人虽没有掌握天体理论,但对月相的
描绘却是非常精彩。多数有关月相描绘的诗词是婉约派作者借月抒情。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古
诗词中所描绘的月相出现的时间,搞不
清作者所看到的月相形状,就很难理解
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天文上讲,一个朔望月为
29.5306日,中国农历就是用这一周期
编订的,所以农历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
月相(见右图),下页表中是古诗词中描
绘得较多的六种月相出现的日期、月出
月相 日期 月出时间 月落时间 亮面朝向 在天空中的位置 对 应 古 诗 詞
蛾眉月 农历初 三、四 约9∶00 约21∶00 西
傍晚时在西边天空(月落前) “闻道家燕团栾,月傍西楼落。”
宋·范成大《念奴娇》
上弦月 农历初七、八 约12∶00 约24∶00 西 凌晨时在东边天空(月出后) “三更月落,斗横西北。” 宋·朱敦儒《忆秦娥》
满月 (望) 农历十五、十六 约18∶00 约6∶00 傍晚月出后在东边天空,凌晨月落前在西边天空,半夜时在中天。 “去年元夜时,花市 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
后。”宋·欧阳俢
《生查子》
下弦月 农历廿二、廿三 约0∶00 约12∶00 东
半夜月出后在东边天空。 “昨宵醉里行,山吐三更月。不见可怜人,一夜头如雪。”
宋·辛弃疾
《生查子》
蛾眉月 农历廿六、二七 约3∶00 约15∶00 东
凌晨月出后在东边天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宋·柳永《雨霖玲》
新月 (朔) 农历三十、初一 约6∶00 约18∶
00
月落时间、亮面朝向、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对应的古诗词举例。
一、 农历初三、四的蛾眉月
月出时间为上午9∶00左右,月落时间为21∶00左右,日落以后的黄昏时刻(19∶00--20∶
00),一枚弯弯的月牙挂在西边的天边(亮面朝西),这一“黄昏缺月”的动人画面引发了多少
文人的相思之情(如图)。因此,对于这一月相的描绘较为多见。古诗词中常把这一月相称为
“新月”。下列诗词就是对农历初2-初4傍晚挂在西边天空的蛾眉月的描绘:
1、“翠幕沈沈天净,挂一钩新月。”(宋·管鉴《好事近》)
“翠幕沈沈”表明是傍晚时分 ,
“一钩新月”即蛾眉月,只有农历月初
的蛾眉月才能在傍晚时看到,所以这一
词句中的月相应该是农历初二--初四
的蛾眉月。
2、“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
(宋·李曾伯《水调歌头》)
“一眉新月西挂”,即西边天边挂着一弯蛾眉月,词中虽没交代时间,但从表中不难看到,
这一月相也是出现在农历初二--初四。
3、“闻道家燕团栾,月傍西楼落。”(宋·范成大《念奴娇》)
“家燕团栾”是在傍晚时分,“月傍西楼落”即月亮正在西边天空下落。词中虽未表明
月相,但傍晚时分在西边天边下落的应该是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4、“水亭烟榭晚凉中。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宋·程垓《南歌子》)
词中“晚凉”明显交代了时间为傍晚,傍晚“一钩新月”,即为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5、“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宋·晏
几道《南乡子》)
“新月又如眉”表明月相为蛾眉月,“楼倚暮云”和“漫道行人雁后归”表明了时间为傍
晚,这句词中描绘的月相是傍晚时的蛾眉月,即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6、“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拨断琵琶索。”(宋·苏轼《菩萨蛮》)
黄昏时刻,一轮“缺月”挂在西边天边,引发了作者的无限相思之情,也是农历月初的
蛾眉月。
7、“帘卷一钩新月,怯黄昏。”(宋·欧阳澈《虞美人》)
“黄昏”时刻的“一钩新月”即为农历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8、“恰似晚霞零乱,衬一钩新月。”(宋·向子諲《好事近》)
此句与上句的描绘基本一致。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
居易《暮江吟》)
“九月初三夜”交代了农历日期为初3日,时刻为傍晚,“月似弓”即蛾眉月。
1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从诗中的意景,可推测时刻为傍晚太阳刚落山时,“凉月如眉”即蛾眉月,所以,诗中描
绘的月相也是农历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二、 农历初七、八的上弦月
月出时间为中午(12∶00左右),月落时间为半夜(24∶00左右),黄昏时刻在中天。 如
下列诗词就是对上弦月的描绘:
11、“三更月落,斗横西北。”(宋·朱敦儒《忆秦娥》)
古代的“三更”即半夜,半夜月落的只有初七、八上弦月。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
继《枫桥夜泊》)
这首诗也描绘了半夜月落的景色,诗中已明确了时刻,“夜半”即半夜,所以也是有关上
弦月的描绘。
三、 农历十五、十六的满月
傍晚(18∶00左右)月出,半夜(24∶00左右)在中天,清晨(6∶00左右)月落。黄
昏时刻,一轮明月挂在东边天空,这可算人间最美的景色了,古诗词对这一月相的描绘也很
多,如:
有关清晨满月月落的描写:
13、“一夜安排梦不成,月堕西窗晓。”(宋·程垓《卜算子》)
“月堕西窗”即月亮从西边落下,“晓”即清晨,虽未直接描写月相,但“清晨月落”一
定是满月无疑。
14、“归燕来时花期浸,淡月坠、将晓还阴。”(宋·欧阳修《恨春迟》)
“淡月坠”即月落,“将晓还阴”即天要亮了,但天色阴沉,这也是描绘清晨月落的满月。
15、“疏林远带寒山小。月落霜天晓。”(宋·陈允平《虞美人》)
“月落霜天晓”即天亮时月落,是满月。
16、“西楼落月鸡声急,夜浸疏香渐淅沥。”(宋·朱敦儒《春晓曲》)
“西楼落月”即月亮从西边落下,“鸡声急”就是天要亮时刻,天要亮时月落,是农历十
五前后的满月。
17、“重城五鼓,月下西楼。”(宋·邓肃《诉衷情》)
“五鼓”即“五更”,就是天要亮的时候,“月下西楼”即月亮从西边落下,,这也是有关
农历十五前后的满月的描绘。
18、“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宋·陆游《夜游宫》)
“漏声断”指用来计时的漏声已断,说明天快亮了,“月斜窗纸”句中并未交代出具体月
相,“斜窗纸”说明是从东边刚升起或要在西边落下的月亮,凌晨从东边升起的应是新月(朔),
不可能出现“月斜窗纸”的现象,那么就只能是农历十五、十六凌晨时在西边下落的满月(望)
了。
有关傍晚满月月出的描写:
19、“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夜”即农历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月亮升起来挂在杨柳梢头,这是对满月傍晚
月出的描绘。
20、“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宋·向子諲《水调歌头》)
“送日眺西岭”即目送太阳从西边山岭
落下,“得月上东楼”即一轮满月从东边升
起。这也是对农历十五傍晚满月月出的描
绘。
四、 农历廿二、廿三的下弦月
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如下列词句就是
对这一月相的描绘:
21、“昨宵醉里行,山吐三更月。不见
可怜人,一夜头如雪。”(宋·辛弃疾《生查
子》)
“山吐三更月”,“三更”即半夜,“山
吐三更月”就是半夜时月亮从山边升起。这是对农历廿二、廿三下弦月的描写。
22、“三更残月上,一夜霜天晓。”(宋·刘辰翁《千秋岁》)
“三更残月上”即半夜时分,残月从东边升起,这描绘的也是农历廿二、廿三的下弦月。
五、 农历廿六、廿七的蛾眉月
古人称之为“残月”,月出时刻在3∶00左右,日出以前天空不太明亮时可见(亮面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