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月相
- 格式:doc
- 大小:54.44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予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感情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感情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感情互为辉映,制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表达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凄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衬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累积。
否则,就简单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稳、新奇生动,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衬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有关月相的诗句
1. “月亮弯弯像镰刀,挂在天边真奇妙。
你看那月牙儿,不就像那笑起来的嘴角吗?” 例子:晚上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抬头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不禁喊起来:“哇,那不就是像镰刀一样的月牙嘛!”
2. “满月圆圆像银盘,照亮黑夜好璀璨。
这圆圆的月亮,难道不像我们团团圆圆的生活吗?” 例子: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看着那满月,爸
爸说:“这满月多漂亮啊,就像咱家一样圆圆满满。
”
3. “上弦月呀挂天边,一半明亮一半暗。
这不就像人生有时有光有时暗吗?” 例子:遇到挫折时,我看着上弦月,心里想着,人生不就和这月相一样嘛,
有好有坏。
4. “下弦月哟落西方,渐渐消失也无妨。
就像我们的烦恼,总会慢慢飘散呀!” 例子:心情不好的一天傍晚,看到下弦月慢慢落下,我突然觉得那
些烦恼也没那么重要了。
5. “月相变化真神奇,如同魔术在天际。
你能不被它吸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吗?” 例子:我和弟弟经常一起观察月相变化,每次都感叹月亮的神奇。
6. “月亮有时被云遮,但若坚持总会现。
这多像我们追求梦想,不怕困难就会成功呀!” 例子:记得有次看月亮被云挡住了,我有些失望,但还是坚
持等待,终于又看到了它,那一刻我觉得就像自己坚持后实现梦想一样。
观点结论:月相真是迷人又充满魅力,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感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古诗词中的月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宋·苏轼,水调歌头)。
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天象中最频繁出现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
在我国优秀的诗词歌赋里,有许多吟诵月亮的优美篇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
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
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
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
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
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辛弃疾《西江月》)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
“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古诗对应的月相古诗对应的月相月相在古人的诗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人喜欢以月亮的圆缺和变化来比喻人生的轮回和变化。
下面是几首以月相为主题的古诗,并对应了每个月相的含义。
一、圆月“东篱菊千朵,霜翠清露生。
娟娟一群上,皎皎孤中横。
”这是唐代王维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其中一句。
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圆月的美景。
圆月代表着圆满、圆融之意。
古人常常将团圆、完美、和谐等等美好寓意与圆月结合在一起。
二、半月“半天浮云半天残,半月空照半江山。
”这是唐代杜牧写的《秋夜长》。
半月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变化中的状态,夹在圆月和残月之间。
它寓意着生命中的丰盈和空虚交织在一起的状态。
三、残月“观曙彩云飞,残月空似钩。
”元代杨基的《敬酬严仁公醉后赠诗》中这句话表面作者欣赏晨曦美景,实则并不快乐。
残月寓意着变化之时,尤其是谷底或失败的时期。
残月是光芒的止步状态。
它表达了自然和生命的瞬息万变。
四、新月“新月蟾宫折花飞,清光娇媚动兰矶。
”元代白朴的《赋得浣溪沙•晚登南楼》中有这么一句。
新月通常被视为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
它标志着新的一天和消失的黑暗。
新月是神秘而富有潜力的,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想象力。
五、满月“皎皎白日照清江,没在石底还又明。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这句话意味着满月。
满月的意义是尽心、尽情和充实。
满月代表着自我实现和成功。
古人认为,观赏满月会更加美好。
六、月亮生活在古代,月相被广泛用于习俗和生活。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月相还经常被用于指导生活。
从种植到农业,甚至到日常事务管理。
月相与生活息息相关,显示了古代生活的智慧与规律。
总之,月相一直是古人诗词中的不二主题之一。
它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现象,还象征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与月相相伴相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描写月亮的古诗描写月亮的古诗80首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描写月亮的古诗80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描写月亮的古诗 1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古诗词中的月相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月初蛾眉月);
《雨霖玲》(宋·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末蛾眉月);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戴叔伦·兰溪掉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月初蛾眉月);
《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上弦月);。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写月相为峨眉月的诗句摘要:一、引言二、峨眉月特点及寓意三、写月相为峨眉月的诗句四、总结正文:【引言】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诗人墨客钟爱的题材。
在众多月相中,峨眉月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本文将介绍峨眉月的特点及其在诗句中的表现,带领大家领略这一月相的魅力。
【峨眉月特点及寓意】峨眉月,又称初月、新月,是指月亮在农历月初时,太阳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使得月亮的西侧被阳光照亮,形成一条弯弯的月牙状。
峨眉月因其形似峨眉山的山峦而得名,寓意着希望、美好和青春的开始。
【写月相为峨眉月的诗句】1.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辽阔之景。
暗度陈仓,指月亮悄悄地穿过陈仓山。
峨眉月,初月弯弯,如同峨眉山峦。
露华,露珠的美丽。
夜夜减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逐渐变得暗淡。
2.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春天的夜晚,东风吹拂,花朵盛开。
更吹落,星如雨,繁星点点,如同雨滴般飘落。
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豪华的马车香气四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悠扬的箫声和流转的美酒。
一夜鱼龙舞,形容元宵夜的繁华景象。
蛾儿雪柳黄金缕,美女们穿着雪白柳叶般的衣裙,黄金般闪耀的细带。
笑语盈盈暗香去,美女们欢声笑语,身上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找,突然回首,发现那个人就在昏暗的灯火旁边。
3.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的月亮,半圆形的秋月,倒映在平羌江中,随江水流动。
夜晚乘船出发,沿着清澈的溪流前往三峡。
思念之情无法抑制,望着渝州方向,不见你的身影。
【总结】峨眉月作为月相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形貌和寓意,深受诗人喜爱。
从杜甫、辛弃疾到李白,众多诗人都以峨眉月为题材,创作出优美的诗句。
【趣味地理】看月升月落,赏诗词月相李红勋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 45700“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唐·李建枢《咏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月之圆缺,即月相变化,本是自然现象,但在诗人词客的眼中却寓于了丰厚的人文内涵。
他们或望月寄思,痛叙离合之愁;或月色抒怀,感叹人间世态炎凉;或借月渲情,烘托诗旨词意。
因此,依据诗词信息明辨月相,是打开诗词意境之门的一把钥匙,而且对于深化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捕捉诗词信息来明辨月相呢?试看以下六种诗词月相的辨赏:一、新月新月即朔日(初一)月相,此日,月球运行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正好背向地球,故该日晚上地球上漆黑一片,无月光也。
例赏: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这是一首描写舟泊河上的优美的夜景诗。
“月黑”即无月光,显然此晚月相为初一新月。
夜幕笼罩四野,万物早已沉睡。
孤灯一盏,犹如点萤,十分耀眼独特。
渔灯发出的萤光,倒影在水,微风吹拂,泛起粼粼波光,犹如繁星点点:黑夜映孤灯,孤光衬夜幕,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运河上夜景的幽黑与安谧之美。
又如新月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二、上蛾眉月上娥眉月为初二、初三月相,状如镰刀、玉钩、蛾眉等,傍晚时分位于西南半空,月落于前半夜。
例赏: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代赠》,代拟的赠人之作。
诗以一女子的口吻,描写了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思。
“黄昏”时,“月如钩”,显然是上蛾眉月相。
这时的缺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凉,还有象征的意义:月儿的缺儿不圆,就象一对情人不得会合。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满月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新月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残月
5、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朔
6、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满月
7、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残月
8、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满月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满月
1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满月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满月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满月
1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满月
1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满月
15、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新月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跟12重复了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1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新月
1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满月
20、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残月
2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满月
2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朔
23、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满月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满月。
关于月相得诗词
以下是关于月相的诗词及其意思和出处: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落、乌啼、霜花、江枫、渔火等意象,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形象地描绘了月相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3.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首诗通过描述月亮的形象和神话传说,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的“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形象地描绘了月相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1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睁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述其绰约娇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拜别之情,或感伤出身和流浪之苦,或倾吐奔放潇洒之胸襟,或依靠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经常成了人类思惟情绪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硕.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心坎思惟情绪之中,并使月与心坎的思惟情绪互为辉映,创造了很多优美的审好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惟内在与艺术成就晋升到一个极高的程度.因为作者心境不合,在不合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示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雷同,表现出其意蕴的丰硕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合的意蕴:优美.自由.纯洁.美妙.永恒.悲凉.悲惨.聚散悲欢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合意蕴,形成不合的审好意境,衬托出诗人们的不合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引诱学生有所积聚.不然,就轻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一.以月衬着清幽氛围,衬托安闲安闲.奔放的情怀在澹泊闲适.乐不雅奔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高雅.安闲安闲的代名词. 在很多古诗词中,文人诗人经常以明月来衬着清幽氛围,衬托安闲安闲.超脱奔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气象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天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清白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安闲安然.新颖生动,洋溢着诗人对天然山川的酷爱和隐逸山川间的潇洒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木樨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情势消失,一个“惊”字打破了安静,叫醒了一个心心相印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消失,加倍衬着了清幽与高雅!其它咏月衬着清幽氛围,衬托安闲安闲.奔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三更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依靠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依靠恋人世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同伙的无穷怀念.在浩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聚圆;残月如勾,完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天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安静的月夜里,洗澡着清幽严厉的月光,人们很轻易陷入沉思,睁开联想,产生绸缪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瞻仰明月,思路经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射下的故乡.亲人.同伙.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如许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如许一个乡思哄动的进程,不单人们很轻易懂得,并且很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冲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涯经验不合可能产生的情绪上的隔阂,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爱好.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不雅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绪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其他以月依靠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服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彷徨……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客岁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本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器械,南北器械,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聚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快几家愁?几家伉俪同罗帐,几家漂荡在外头?”(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堪举.三.以月衬着凄清的氛围,衬托伶丁的情怀在掉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掉意的象征,激发了很多掉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诗人的出身感伤和流浪之苦.1.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经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序言.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彷徨,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疏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概况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妙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妙的情景来反衬出本身心坎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生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轻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寰宇一沙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壮情景与浩瀚气概.通读全诗,我们会很轻易发明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流浪的凄苦情状.而广阔的平野,浩大的大江,残暴的星月恰是为了反衬出诗人伶丁孤立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悲凉心境,以乐景抒哀情.2.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经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宝月似弓.”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气象.这两幅气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绪.暮时景致虽然壮阔,然已近傍晚;夜时情境即使俏丽,独无人观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其实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成与诗相分别了.3.在很多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消失,经常将诗人的心坎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如杜甫的《咏怀事迹五首(其三)》:“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端悲惨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描述的意象满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到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单.思乡的愁绪,使他不克不及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黝黑,此情此景,使诗人更加觉得悲凉难耐.其它咏月衬着凄清的氛围,衬托伶丁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彼苍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美女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经常激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虑: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比拟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微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项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前人.前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斯.”明月亘古如斯,而比拟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光对性命的抢掠和性命在时光面前的无奈表示得极尽描摹,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汗青,时空交织,物是而人非.本诗概况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宿将军的推重之情,现实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本身欲树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谗谄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惨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干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岁首?年月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类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斯,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天然的美景中感触感染到一种欣慰.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不雅之,则寰宇曾不克不及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不雅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泻了很多情绪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风景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风景安闲人心中!面临亘古的月亮,不合的诗人,不合的情况,各有不合的感触感染,都把本身奇特的感触感染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不合的吟月诗词.五.历代文人诗人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积厚流光.在远古时代,平易近间就传播着很多关于月亮的传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中公平易近间有弄月的传统习俗,弄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运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据,平易近间中秋弄月运动约始魏晋时代,盛于唐宋.至唐代已消失登台不雅月.泛舟弄月.喝酒对月等运动.至宋代,平易近间中秋弄月之风加倍隆盛.节日里有祭月.拜丹.弄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弄月盛况有如许的描述“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平易近家争占酒楼,玩月歌乐,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通亮,但与太阳的辉煌比拟,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觉得暖和,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凄清.悲惨.如“人闲木樨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一轮明月的消失,加倍衬着了春山的清幽与高雅,衬托出清幽安静的意境.又如:“绘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事迹》)“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多么的悲凉悲惨,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成没.3.从月亮的特点来看,尽管人们身在不合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雷同的.很多到处颂扬的名句都是和这一特点有关的,如“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恋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广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际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统一轮明月.诗人怀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今夜难眠,抱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丽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千篇一律,天然浑成,意境雄壮壮阔;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本身对同伙的一片真心,经由过程诗人的艺术想象,蒙昧的月亮,就如许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更来看,圆月如盘,团团聚圆;残月如勾,完整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缺了又圆,天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纵情弄月之际,会不由自主地惦念远游在外.旅居他乡的亲人.如“人有聚散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器械,南北器械,只有相随无分别.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聚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快几家愁?几家伉俪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南宋平易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弯弯的新月儿的完整形象与夫妻分别.飘散的伶丁形象交互辉映,摧人泪下.附:高考满分作文守护心中的月亮黝黑的夜,渺茫的旅途,是什么让我们还残留着光亮的愿望?行走人世,缭乱的世事,是什么指引我们不偏离世间的正路?是月亮,是如水的月光,拥抱了黑阴郁争扎彷徨的众生,为你我流淌出性命的畅想.是道德,这心中的月亮,拨散高兴头密存的阴云,为人们点明前行的偏向.然而面临着运动之后的缭乱满目,打量着那些被人们摧残后的奄奄一息的花朵,我们的心被刺痛了.当传承了千年的推让.礼貌.尊老爱幼各种美德已伦落到须要物资的嘉奖与刺激才干再次出如今人们的视野中时,我们心中的月亮已掉去了心中曾有的光线,她正暗然神伤.千年前她曾那样刺眼.还记得那河畔洗耳的身影吗?只为一身雪白,还曾有人那样的活过.贰心中的月亮必定被洗的一尘不染,那光线才有了穿越千年的不朽力气.还记得那持竿掉落臂的潇洒吗?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者如斯,贰心中的明月,浸满了正人的寻求与襟怀胸襟,于是在盈盈的月光中,他谢绝势力媒聘,是那样果断,那样无悔,而贰心中自有明月.那样的时代,消失了小小的孔融,消失了千切切万修身养德的正人.道德的力气是那样的顽强,那心中的明月就是悬在日日自醒的正人头上,悬在为怙恃暧床的孩子头上,悬在奔丧守孝的哀思之上......岁月流转,世事项迁.我们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失去了安定充裕的生涯,一路走来看似硕果累累.然而,不经意间,你我似乎都遗掉了一丝美的月光,一点道德的力气.温总理说:假如我们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涵,有比爱自已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国度就是一具有精力文明和道德力气的国度.这须要每小我都反思自已,去追寻自已心中的那轮月亮,看看是否还清亮,是否还通亮,当千切切万轮明月在你我心中点亮,我们才真正失去了道德的力气.也许,只要那友善的一笑,只要那真挚的一扶,只要多谅解一些他人的处境,多尊守一些道德准则.让我们每小我都守护住心中的月亮,让俏丽的道德光线在你我一举手间,洒满世间的每一个角落...11。
谈古诗词中的月相铁加福(云南省永胜县一中云南省永胜县 674200)摘要:对有关描写月相的古诗词进行分析,结合有关理论,归纳出古诗词中比较多见的六种月相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以及推断月相出现的时间,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古诗词月相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的作品描绘了月相,古代文人虽没有掌握天体理论,但对月相的描绘却是非常精彩。
多数有关月相描绘的诗词是婉约派作者借月抒情。
如果我们把握不好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月相出现的时间,搞不清作者所看到的月相形状,就很难理解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天文上讲,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中国农历就是用这一周期编订的,所以农历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月相(见右图),下页表中是古诗词中描绘得较多的六种月相出现的日期、月出月落时间、亮面朝向、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对应的古诗词举例。
一、农历初三、四的蛾眉月月出时间为上午9∶00左右,月落时间为21∶00左右,日落以后的黄昏时刻(19∶00--20∶00),一枚弯弯的月牙挂在西边的天边(亮面朝西),这一“黄昏缺月”的动人画面引发了多少文人的相思之情(如图)。
因此,对于这一月相的描绘较为多见。
古诗词中常把这一月相称为“新月”。
下列诗词就是对农历初2-月相日期月出时间月落时间亮面朝向在天空中的位置对应古诗詞蛾眉月农历初三、四约9∶00约21∶00西傍晚时在西边天空(月落前)“闻道家燕团栾,月傍西楼落。
”宋·范成大《念奴娇》上弦月农历初七、八约12∶00约24∶00西凌晨时在东边天空(月出后)“三更月落,斗横西北。
”宋·朱敦儒《忆秦娥》满月(望)农历十五、十六约18∶00约6∶00傍晚月出后在东边天空,凌晨月落前在西边天空,半夜时在中天。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俢《生查子》下弦月农历廿二、廿三约0∶00约12∶00东半夜月出后在东边天空。
“昨宵醉里行,山吐三更月。
不见可怜人,一夜头如雪。
”宋·辛弃疾《生查子》蛾眉月农历廿六、二七约3∶00约15∶00东凌晨月出后在东边天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玲》初4傍晚挂在西边天空的蛾眉月的描绘:1、“翠幕沈沈天净,挂一钩新月。
”(宋·管鉴《好事近》)“翠幕沈沈”表明是傍晚时分,“一钩新月”即蛾眉月,只有农历月初的蛾眉月才能在傍晚时看到,所以这一词句中的月相应该是农历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2、“一眉新月西挂,又报桂花秋。
”(宋·李曾伯《水调歌头》)“一眉新月西挂”,即西边天边挂着一弯蛾眉月,词中虽没交代时间,但从表中不难看到,这一月相也是出现在农历初二--初四。
3、“闻道家燕团栾,月傍西楼落。
”(宋·范成大《念奴娇》)“家燕团栾”是在傍晚时分,“月傍西楼落”即月亮正在西边天空下落。
词中虽未表明月相,但傍晚时分在西边天边下落的应该是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4、“水亭烟榭晚凉中。
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
”(宋·程垓《南歌子》)词中“晚凉”明显交代了时间为傍晚,傍晚“一钩新月”,即为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5、“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宋·晏几道《南乡子》)“新月又如眉”表明月相为蛾眉月,“楼倚暮云”和“漫道行人雁后归”表明了时间为傍晚,这句词中描绘的月相是傍晚时的蛾眉月,即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6、“娟娟缺月西南落。
相思拨断琵琶索。
”(宋·苏轼《菩萨蛮》)黄昏时刻,一轮“缺月”挂在西边天边,引发了作者的无限相思之情,也是农历月初的蛾眉月。
7、“帘卷一钩新月,怯黄昏。
”(宋·欧阳澈《虞美人》)“黄昏”时刻的“一钩新月”即为农历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8、“恰似晚霞零乱,衬一钩新月。
”(宋·向子諲《好事近》)此句与上句的描绘基本一致。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九月初三夜”交代了农历日期为初3日,时刻为傍晚,“月似弓”即蛾眉月。
10、“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唐·戴叔伦《兰溪棹歌》)从诗中的意景,可推测时刻为傍晚太阳刚落山时,“凉月如眉”即蛾眉月,所以,诗中描绘的月相也是农历初二--初四的蛾眉月。
二、农历初七、八的上弦月月出时间为中午(12∶00左右),月落时间为半夜(24∶00左右),黄昏时刻在中天。
如下列诗词就是对上弦月的描绘:11、“三更月落,斗横西北。
”(宋·朱敦儒《忆秦娥》)古代的“三更”即半夜,半夜月落的只有初七、八上弦月。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描绘了半夜月落的景色,诗中已明确了时刻,“夜半”即半夜,所以也是有关上弦月的描绘。
三、农历十五、十六的满月傍晚(18∶00左右)月出,半夜(24∶00左右)在中天,清晨(6∶00左右)月落。
黄昏时刻,一轮明月挂在东边天空,这可算人间最美的景色了,古诗词对这一月相的描绘也很多,如:有关清晨满月月落的描写:13、“一夜安排梦不成,月堕西窗晓。
”(宋·程垓《卜算子》)“月堕西窗”即月亮从西边落下,“晓”即清晨,虽未直接描写月相,但“清晨月落”一定是满月无疑。
14、“归燕来时花期浸,淡月坠、将晓还阴。
”(宋·欧阳修《恨春迟》)“淡月坠”即月落,“将晓还阴”即天要亮了,但天色阴沉,这也是描绘清晨月落的满月。
15、“疏林远带寒山小。
月落霜天晓。
”(宋·陈允平《虞美人》)“月落霜天晓”即天亮时月落,是满月。
16、“西楼落月鸡声急,夜浸疏香渐淅沥。
”(宋·朱敦儒《春晓曲》)“西楼落月”即月亮从西边落下,“鸡声急”就是天要亮时刻,天要亮时月落,是农历十五前后的满月。
17、“重城五鼓,月下西楼。
”(宋·邓肃《诉衷情》)“五鼓”即“五更”,就是天要亮的时候,“月下西楼”即月亮从西边落下,,这也是有关农历十五前后的满月的描绘。
18、“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宋·陆游《夜游宫》)“漏声断”指用来计时的漏声已断,说明天快亮了,“月斜窗纸”句中并未交代出具体月相,“斜窗纸”说明是从东边刚升起或要在西边落下的月亮,凌晨从东边升起的应是新月(朔),不可能出现“月斜窗纸”的现象,那么就只能是农历十五、十六凌晨时在西边下落的满月(望)了。
有关傍晚满月月出的描写:19、“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夜”即农历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月亮升起来挂在杨柳梢头,这是对满月傍晚月出的描绘。
20、“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宋·向子諲《水调歌头》)“送日眺西岭”即目送太阳从西边山岭落下,“得月上东楼”即一轮满月从东边升起。
这也是对农历十五傍晚满月月出的描绘。
四、农历廿二、廿三的下弦月半夜月出,中午月落。
如下列词句就是对这一月相的描绘:21、“昨宵醉里行,山吐三更月。
不见可怜人,一夜头如雪。
”(宋·辛弃疾《生查子》)“山吐三更月”,“三更”即半夜,“山吐三更月”就是半夜时月亮从山边升起。
这是对农历廿二、廿三下弦月的描写。
22、“三更残月上,一夜霜天晓。
”(宋·刘辰翁《千秋岁》)“三更残月上”即半夜时分,残月从东边升起,这描绘的也是农历廿二、廿三的下弦月。
五、农历廿六、廿七的蛾眉月古人称之为“残月”,月出时刻在3∶00左右,日出以前天空不太明亮时可见(亮面朝东),月落时刻在15∶00左右,拂晓时一弯残月挂在东边天空,也常常引发作者的相思情怀。
如下列词句就是对这一月相的描绘:2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玲》)“晓风残月”即清晨时分的蛾眉月,应该是农历廿六、廿七、廿八的月相。
24、“半窗残月影,天将晓。
”(宋·李纲《感皇恩》)“残月”即蛾眉月,“天将晓”即天要亮的时候,天要亮的时候看到的蛾眉月,就是农历月末的蛾眉月。
25、“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南园·三》)“晓月”即清晨的月亮,“挂玉弓”就象一张玉弓挂在东边天空,形象的描述,既说明了月相的形状是蛾眉月,也交代了亮面朝向东(如图所示)。
唐宋诗词中有关月相的作品还很多,限于时间、篇幅的因素,在此不一一列举,“始生之物,其形必丑”,用此粗浅之文,就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1、《地球概论》金祖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2、《唐词宋诗全集》夏于全集注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73、高级中学《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作者介绍:铁加福,男,37岁,毕业于云南师大地理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在云南省永胜县一中从事地理教育和教学研究,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