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解放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多重意蕴
- 格式:pdf
- 大小:674.74 KB
- 文档页数:8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当今社会问题【试卷考卷】第一篇当今社会问题:工程技术相关论文工程技术亦称生产技术,是在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工程技术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说技术哲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三次转向,并体现出多元互补的样态,那么,当下中国的工程技术哲学研究恰好反映了这样一种努力。
一、技术哲学转向的考察近年技术哲学转向话题备受关注,张卫、朱勤、王前的《从Techn特刊看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的转向》[1]给出一个清晰且详尽的轮廓,呈现出技术哲学“三种转向“的先后次序与内在逻辑,揭示发生转向的具体原因。
该文指出最早发生在西方“经典技术哲学”传统内的“两种类型的经验转向”---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和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克服了经典技术哲学的局限:对技术的批判、否定态度,强决定论色彩,对具体技术差异、技术实践的忽视。
问题是,无论“面向社会的经验转向”,还是“面向工程的经验转向”,都带来了新的代价:丢掉了早期技术哲学关注技术的社会及政治影响的传统,丢掉了以前的批判的、超越论传统,把规范性分析变为一种纯粹的描述性研究,甚至把对技术本身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技术哲学的社会价值。
新的弊端呼唤技术哲学再次转向---“伦理转向”,它是对“经验转向”重描述轻规范的一种纠正,是对规范性研究的一种回归。
然而,这一转向仍不完备,以至于使技术哲学面临着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克服“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片面性,如何把经验转向的描述性研究和伦理转向的规范性研究结合起来。
因此,费贝克指出,我们需第三种转向(third turn):这种转向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技术的伦理和政治意义需要给予重视;对于规范性研究来说,我们不但要去“分析”(analyzing)技术伦理,而且要去“做”(doing)技术伦理。
林慧岳和夏帆在其《经验转向后的荷兰技术哲学:特文特模式及其后现象学纲领》[2]中论述了荷兰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范式,在后现象学分析框架下形成的“特文特模式”具有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通过双重聚焦价值和非伦理部分,提供了一种技术哲学的视角,并且“经验转向”在“特文特模式”的后现象学纲领下引入文化元素,将推动技术哲学的“文化转向”。
收稿日期:2021-01-13基金项目: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CJT201701)作者简介:张丽(1995-),女,贵州都匀人,硕士研究生;陈俊(1980-),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由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从过去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解放”思想被赋予不同含义,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系统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与缺憾,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人类解放”具有其特定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这是由处于社会中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所规定的。
“人类解放”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人的个体素质、生产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充分解放。
通过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评与前瞻张丽,陈俊(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0)摘要: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丰富了“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憾。
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价值思想探析巨乃岐【摘要】The technological value is the core of Marxist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Marxism maintain that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existing mode and active form,a tool and medium with which man acts on nature each other,a road though which subjects and objects develop mutually,a determining actor by which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a foundational power and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by which science is promoted,persons are liberated and persons' liberty is realized in the concrete,historical social practice.%技术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形式,是人与自然能动作用的工具和中介,是主客体互动发展的通道,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的根本动力和首要变量。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8页(P5-12)【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价值【作者】巨乃岐【作者单位】信息工程大学理论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8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实践哲学、技术哲学。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技术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直接关涉人的本质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和价值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也是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的手段、中介和通道。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科学理论,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解放。
本文将从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指导。
一、哲学视角在哲学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制度的进步。
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精神发展,主张培养人的才能和素质。
这包括提供全面的教育,使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在人的思想觉悟提高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解放。
二、经济视角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济基础的改善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经济,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只有当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时,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和解放。
同时,马克思主义主张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劳动变得更加轻松高效,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精神和文化上的发展。
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政治视角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人权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现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只有在人们能够平等参与政治决策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公正和权利平等。
它对于人的解放的理念,主张消除剥削、打破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只有通过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平等的社会秩序,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四、文化视角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尊重人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关于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关于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从本质上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科学严密地论证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这一思想不仅为开放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而且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超越了阶级和时代。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们应该顺应历史潮流,充分认识到只有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最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简要梳理要理解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首先要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就人在其现实性而言,“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既然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就不是天然的,而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劳动的实践中形成的。
在人的实践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变化,生产关系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形式,人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
因此,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动因在于人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从劳动、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主张从一定的社会关系考察人,特别是结合社会的生产关系研究人。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把“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理解为对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自觉性质的强调:从肯定作为“自由的存在物”的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到倡导人的“自由发展”,皆是如此。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因为“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
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 一四年第一期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形态,科学研究之本是追溯学术源流,这就使人们把目光聚焦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上,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有关技术哲学的著作,技术思想也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但是他探讨过许多技术问题,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技术思想材料。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总结,经过提炼形成了研究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专著。
这些专著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概述(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其中包含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19世纪中叶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些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了马克思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索,进而形成了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述,本文主要引用国内学者的论述,其中乔瑞金是这样认为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这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作;以机器代替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成熟阶段,这阶段以《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为代表作;以及以关于人的本质与社会本质研究为核心思想的系统阐述与理论应用阶段,这阶段以《资本论》为代表作。
国内学者牟焕森认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实践进行反思”。
反思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主线三个切入点”的历史模型,即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理论主线,先后以人文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传统的剖析为切入点对技术进行反思,构成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资本论》。
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结构。
马克思对于人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追求是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对人的深刻理解,使人的解放具有丰富的内容。
马克思超越了传统哲学,在对人的理解问题上,也实现了从抽象的、一般的人到现实的、具体的人的转变。
梳理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可以选取如下四条论断。
0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5年的春天,马克思写下了一句传世名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指出了理解人的本质的思路和方法。
相比于抽象讨论人的本质,马克思更愿意讨论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
应该从人的本质出发讨论人,还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讨论人,这是马克思青年时期颇为纠结的问题。
直到1845年,马克思确立了面向社会历史的新哲学,这个问题才豁然开朗。
理解这个命题,就不能把人理解为具有先验不变的本质,而要看到人实际上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无论是从生物层面强调人的欲望和冲动,还是从意识层面强调人的理性,都容易把一种永恒不变的本质加诸人。
但是,所谓人的本质,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的。
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个体,与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以物理学中“原子”的方式理解个人,对应着商品经济的普遍化。
而从社会关系中理解人,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只有改变世界、改变社会关系,才能丰富人的本质,推动人的发展。
02 人既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马克思强调从社会关系中去理解人,并进一步具体化地提出了“现实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这些个人有肉体组织,离不开与其他自然的关系。
但人与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人们以自己的生产劳动为中介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直接活在自然状态之中。
“现实的个人”也是处于交往关系中的人。
这种交往体现在家族关系的构建上,进行人类自身的繁衍,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以及民族和民族的关系上,并最终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的三个层面作者:张凌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7期摘要: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的立足点是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个人。
在此之上,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层面来看待这一立足点和“人的解放”问题。
这三个层面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为马克思的哲学探索起到了“铺垫”的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论述立足点三个层面一、引言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的解放的思想,将讨论视域从脱离实际生活的云端拉回到了人的现实世界中,把其哲学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正是由于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乃至“哲学”的问题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个人出发,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并且正是在这个“批判”传统哲学的辩证思考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其关于人和人的解放的学说。
二、“人的解放”论述之立足点(一)现实存在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的思考是在前人探索基础上扬弃的过程。
要想穿越人类的“秘密”来把握“人是什么”,就要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脱离“存在”,用抽象出的意识来言说,本没有绝对“孤立”的意识,“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
[1]在这样的思路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1]为了走近对现实的人之“准确”理解,马克思勇敢地扬弃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
他认为黑格尔的人,是将抽象的、虚妄的自我意识遮蔽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观点。
马克思讲道:“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
”[4]“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
”[3]黑格尔把人的本质视为精神,却忽略了人本身的存在,这样黑格尔的人的全部意义仅仅在于佐证绝对精神的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综述作者:张海霞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8期收稿日期:2012-05-14作者简介:张海霞(1985-),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张海霞(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身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思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和发展、内涵、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相关问题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8-0166-02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实际上是关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定位问题。
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定位大体相同,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解也更加准确、深刻和富有时代内涵。
美国学者杜娜叶夫斯卡娅评论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放理论,否则它什么也不是。
”我国学者孙正聿在《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一文中认为“解放何以可能”,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王海峰在《哲学与人的解放——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放”主题》中指出,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彻底地体现了这一本性。
学者李兵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以人的解放为理论旨趣,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非人的生存状况为理论进路,以探索变革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道路为理论内涵的“解放何以可能”的解放论哲学。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选取特别的角度把其他哲学家的解放思想与马克思解放思想进行比较,更加凸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指导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的思想探析——兼论马克思批判的逻辑思维于泉蛟,衣凤喜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116044;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关键词人;阶级;批判;解放一、主题——人之为人的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世界观向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变的一篇重要著作。
马克思以当时德国的历史现状为背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一个最终的思想——人的解放。
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人,成为真正具有人的本质——人——是人的真正的解放,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向着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迈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但人的解放不是无条件的、孤立进行的,而是需要人身体的全面的解放。
因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
可见,人的解放不是某些单个人的解放,而是需要一个能代表所有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阶级的解放,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因为无产阶级处在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中,所以无产阶级敢对敌人振振有词地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
无产阶级能与整个社会亲如兄弟,汇合起来,与整个社会混为一体并且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总代表,因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
马克思在后来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从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中进一步得出了这个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丁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别以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人的解放。
这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上升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代表着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科学与技术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技术的思考展开讨论,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其观点和分析。
一、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与技术作为驱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技术则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的能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其次,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兴的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变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和信息技术的革新都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嬗变。
此外,科学与技术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标,而不应仅仅为了金钱和私利。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更高的生活质量、更为便捷的交通工具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与技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其发展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与条件的限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与技术受到资本家的控制与支配,往往被用于增加剩余价值和实现私人利益。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该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马克思主义观点还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不应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应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应当服务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三、科学与技术的人的选择与掌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当受到人的选择和掌握。
人类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应当通过自主选择与掌握科学技术,避免科学技术成为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例如,核能技术的开发应该遵循和平开发的原则,防止核武器的扩散与利用。
一、解释一句话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家门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
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
就在于它不仅要説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克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是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克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二、名词解释1、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重含义。
广义上,是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
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
它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
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 (2)马克思用它主要指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3)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段相对应的交往形式(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包括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4)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探析作者:谭新凤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4期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最高目标,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
“人的解放”,不仅指政治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也包括劳动解放。
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始终体现着对“人的解放”的追求,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是马克思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目的,解放全人类是马克思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人的解放”;共产主义;劳动解放一、“人的解放”的必要性根据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性根据是什么呢?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出发进行论述。
马克思“人的解放”,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各个时期、各个思想领域。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中的“人”强调的是具体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对“人的解放”问题进行研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实现“人的解放”,便是要将人的“类本质”先得以解放。
要实现“人的解放”,就要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标,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自由则是在于人所得到的解放的程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因此,马克思对于“人的解放”的基本内涵包括“为何解放”、“解放谁”和“如何解放”。
马克思在文本中多次提到“人的解放”,可是,马克思只是注重“人的解放”吗?对于“人的解放”又要如何解放呢?马克思强调的是解放全人类,这不仅包括人的政治的解放、思想的解放,还有人的劳动的解放。
政治解放是实际的解放,只有通过政治解放,无产阶级才会“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才会变成“公民”,才会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社会性的人。
同时,马克思强调劳动的解放,劳动实现解放,人才能获得自己的劳动产品,最后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二、“人的解放”的发展历程(一)三大社会发展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
在这一阶段上,个人没有独立性,个人依附于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满足自己的基本的生活需要,在这一阶段,人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发展,“人的解放”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人的解放是一个核心概念,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阶级斗争学说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社会的变革。
基于这些原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首先要从经济基础的解放开始。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剥削,工人阶级成为无产阶级。
因此,实现人的解放必须首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政治上的人的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权利。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人民的真正解放。
此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也是人的解放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公有制经济,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实现对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在20世纪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
毛泽东强调人的解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解放,还包括政治、思想和文化的解放。
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得到了实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大规模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解放。
此外,文化大革命的推行为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自由创造了条件。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但这不妨碍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三、当代社会主义的人的解放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社会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的技术与空间思想的内在逻辑 ◎妥建清 高居家内容提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重要面向,技术是基于人类现实需要的一种以工具为中介的创造性实践形式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遵循规律性目的性的统一并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成为空间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力量。
因此,阐释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必须考虑其与空间的内在逻辑,此内在逻辑主要表征于技术主导下的时空压缩、空间深度化以及空间的生产性等诸多面向。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扬弃了同时期的浪漫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技术观,并与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始终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技术,使技术回归到实践哲学的道路和人类生活世界的现实中。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技术与空间思想内在逻辑的分析,可为反思技术与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思想 实践 空间思想 时空压缩〔中图分类号〕B0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12-0097-13 技术作为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人以其为中介在对象化的劳动中改造自然,实现人的内部自然与外部自然的人化,而且人依托其创新突破现实劳动,趋向无限的理想劳动,表现出美的劳动规律。
尤其在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近现代社会,技术全面介入人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其“被理解为代表着一切即将来临的可能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之前景”。
①鉴于技术在“人类世”日渐独立乃至具有全面替代人的可能,如何从关系中的人而非觉悟人的“沉沦”的个人角度观照技术,就成为当今时代亟待反思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扬弃同时代的诸种技术思想并与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技术,使技术回归到实践哲学的道路和人类生活世界的现实中。
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实践”“技术异化”以及“技术批判”等面向,而对于马克思的技术和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鲜有论述,②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技术与空间思想内在逻辑,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尤其是为反思技术与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人的解放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多重意蕴
作者:乔瑞金, 师文兵, QIAO Rui-jin, SHI Wen-bing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太原,030006
刊名: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2011,28(3)
被引用次数:1次
1.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 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0
3.马克思资本论 1957
4.马尔库塞;张峰;吕世平单向度的人 1988
5.哈贝马斯;李黎;郭官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999
6.威廉斯;阎嘉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 2002
7.威廉斯;刘建基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2005
8.Antony A British Post-structuralism Since 1968 1988
9.Johnson L The Cultural Critics:From Matthew Arnold to Raymond Williams 1979
10.Raymond W Culture and Society 1987
11.Raymond W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ty 1981
12.Raymond W The Long Revolution 1961
1.刘杨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学位论文]2005
2.未晓霞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学位论文]2011
3.杨庆峰.王云霞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地位[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
4.朱国栋技术的人民性——从社会建构论—唯物史观的框架来看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学位论文]2004
5.管锦绣.田辉玉马克思技术哲学的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唯物史观的技术观之整合[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10(9)
6.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7)
7.张艳玲.ZHANG Yan-ling解析黑格尔"理性的狡计"——神本形式下的人本内容[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7(7)
8.钱钱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初探[学位论文]2004
9.吴书林马克思技术哲学范式探析[期刊论文]-北方论丛2010(5)
1.张秀华.张璐.杜疆国内工程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走势[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13(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xjsybzf201103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