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8
《北方地区》教学分析一、教材内容介绍《北方地区》是一本专门针对北方地区学生编写的地理教材。
该教材内容涵盖了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情况。
二、教材结构分析1. 教材整体结构《北方地区》教材分为总论、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等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详细的内容和相关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单元结构每个单元都包括了知识点概述、重点内容、案例分析、习题练习等部分。
知识点概述部分对该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进修重点;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知识点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习题练习部分则可以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进修效果。
三、教材特点分析1. 突出地方特色《北方地区》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充分思量到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突出了地方特色。
通过对北方地区奇特地貌、气候、资源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2. 结合案例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分析部分结合了真实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提高进修效果。
3. 注重实践性《北方地区》教材注重实践性,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种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进修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进修体验。
四、教学建议1. 多角度进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修,如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知识。
2.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趣味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进修积极性。
3. 注重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北方地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风土人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
2. 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民俗风情。
教学难点:1.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北方地区的人文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北方地区的研究对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北方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
2. 提问:同学们对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北方地区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地图和资料,总结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引导学生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2. 讲解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民俗风情,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人文特点。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的典型案例,如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北方地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类型示意图。
2. 选择一个北方地区的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农作物、民俗风情,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使学生对北方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北方地区教案人文地理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等特点,以及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等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地形、气候、河流等。
2. 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北方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3.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地理教材。
2. 图片: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
3. 地图: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河流图等。
4. 视频: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宣传片、纪录片等。
5. 网络资源: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相关文章、报道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10第一课北方地区(第1课时)(12学年)——红松之乡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_【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了解红松之乡所处的地理位置。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小兴安岭林业的迅速发展。
了解小兴安岭的破坏、保护和发展的历程。
3.理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红松之乡的位置、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分析、找出红松之乡这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价值观:1.通过情境体验,感受北方红松之乡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人类生产与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学会自觉保护环境。
3.通过不同区域特色的了解,感受祖国美好河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怀。
【学习重点】红松之乡所处的地理位置。
【学习难点】理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探究本区域的优势与不足【学习导学(课前预习)】1.红松之乡在____________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林区,位于________ 省的中北部。
黑龙江省的__________市是红松故乡。
2.小兴安岭的树木一般都有圆锥形或尖塔形的树冠,树叶又长又尖,称为_________林。
3.红松是世界上的珍贵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良用材,提炼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
4.凡是贴有__________标志的木制品,就说明这种产品来自经营良好的林区,它是可持续经营的。
5.小兴安岭林区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新方法,实现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目标。
6.北方地区是位于大兴安内岭、_____________高原以东,___________高原以南,______以北广大地区,包括_______省、_________省、________省。
7.东北三首蕴藏着丰富的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资源,其中以_______________资源最为珍贵。
《北方地区》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本次导学案主要围绕着北方地区展开学习,通过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北方地区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北方地区的探索精神。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2. 了解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3. 了解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及文化特色。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2. 学习难点: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学习内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介绍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总体位置偏北;2. 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主要包括沙漠、平原、山地等地形特征;3.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寒冷干燥、大风频繁等特点;4. 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5. 北方地区的开发利用情况:介绍北方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重点关注清洁能源的发展;6. 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介绍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包括长城、雍和宫等历史文化遗迹;7. 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介绍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五、学习方式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示意图等方式介绍北方地区的相关知识;2. 班内讨论:鼓励学生在班内展开讨论,探讨北方地区的特点和优势;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在学校周边组织实地考察,感受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六、作业安排1. 完成《北方地区》的阅读材料,掌握相关知识点;2. 撰写一篇关于北方地区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北方地区的认识和看法;3. 制作北方地区的宣传海报,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七、学习评价1. 考核学生对北方地区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和表现情况;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在中国的位置。
能够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分析三个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从各种生活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2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本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资料,通过图片、录像、视频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以及分析,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从各种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时重点了解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里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时难点从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林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红松之乡歌曲视频导入,播放《家在东北》歌曲视频问:刚才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东北地区);他属于我国那个地理区域?(北方地区);东北地区有哪些特产,大家对东北三宝有了解吗?(人参、貂皮、鹿茸)可见,东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最珍贵的还是广袤的原始森林资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小兴安岭地区,探索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北方地区》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的特点和文化,拓展他们的地理视野,增加对中国不同地区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2. 了解北方地区的人文特色,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3. 能够比较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理解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2.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3. 北方地区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
四、教学内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北方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干燥。
2. 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冬季多雪,夏季多风。
3. 北方地区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
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春节庆祝活动、传统民俗表演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知识;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促进学生思维和交流;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北方地区的实地考察,感受当地的气候和人文风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方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北方地区的兴趣;2. 讲授:介绍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特色等知识;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北方地区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知识;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展示讨论结果;3.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写一份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八、拓展延伸1. 邀请北方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2. 组织学生进行北方地区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学习北方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等。
《北方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2. 掌握北方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发展情况。
3. 了解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
二、导学内容1. 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北部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
-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气候寒冷干燥,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是中国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富集区。
- 华中北部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北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
2. 北方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中国的重要煤炭、铁矿石和森林资源基地。
- 华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产区,拥有优质的农田资源和水资源。
-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煤炭和石油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能、太阳能资源。
- 华中北部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
3. 北方地区的主要产业和经济发展情况- 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钢铁、煤炭、机械、化工等产业比较发达。
- 华北地区以农业为主,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
- 西北地区以能源和矿产开发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量居全国前列。
- 华中北部地区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粮食、棉花、烟叶等农产品和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产品产量较大。
4. 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 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奇特的东北菜,还有着闻名的长白山、镜泊湖等风景名胜。
- 华北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灿烂的京派文化,还有着闻名的长城、颐和园等景点。
- 西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闻名的敦煌莫高窟、青海湖等景点。
- 华中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汉族文化,还有着闻名的武当山、黄鹤楼等景点。
北方地区初中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 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
教学难点:1.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人文景观的相互关系。
2. 学生对北方地区特色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北方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北方地区有什么了解?北方地区有哪些特色?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2.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温带季风气候、平原和高原地形、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植被等。
2. 讲解北方地区的人文景观,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的典型案例,如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自然特征与人文景观的相互关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北方地区的特色是什么?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的思维导图。
2. 调查家乡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北方地区的特色,提高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一课北方地区红松之乡【教学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分析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了解红松之乡所处的地理位置。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小兴安岭林业的迅速开展。
了解小兴安岭的破坏、保护和开展的历程。
3.理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红松之乡的位置、自然环境的根本特征。
2.通过分析、找出红松之乡这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价值观:1.通过情境体验,感受北方红松之乡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人类生产与生活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学会自觉保护环境。
3.通过不同区域特色的了解,感受祖国美好河山,从而培养热爱祖国,建立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分析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分析小兴安岭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之间的联系。
【教学导航】一:【地理篇】1.亚洲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森林在中国的山区,其位于我国省中北部。
2.东北三省是指省、省和省3.黑龙江丰林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林业科学研究的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保护区网络。
4.看图6-3小兴安岭的地形、和图6-4伊春的气温与降水,思考问题: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征?分析这种自然条件与当地植被的关系?地形:。
气候:。
植被:。
5.红松又名果松,属于松科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它适用于建筑、桥梁、枕木、家具制作等,这是因为它〔〕A 材质疏松B 容易变形C 耐腐蚀能力强D 木质柔软二:【奉献篇】6.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基地,对经济开展做出了奉献。
北方地区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在中国的位置。
能够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分析三个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从各种生活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2学情分析本学期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本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资料,通过图片、录像、视频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以及分析,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从各种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时重点了解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里资源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时难点从小兴安岭地区人们对森林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红松之乡歌曲视频导入,播放《家在东北》歌曲视频问:刚才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理区域?(东北地区);他属于我国那个地理区域?(北方地区);东北地区有哪些特产,大家对东北三宝有了解吗?(人参、貂皮、鹿茸)可见,东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最珍贵的还是广袤的原始森林资源,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小兴安岭地区,探索当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活动2【讲授】(一)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展示: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图,找出北方地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展示:小兴安岭地理位置地图问:观察地图,小兴安岭在我国什么地方?(相对位置)黑龙江省的中北部问:纬度位置大致在什么范围?(纬度位置)45N-50N之间问:根据纬度位置,该地区处在哪个温带上?北温度小结:明确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接下来一起探讨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问:自然环境一般包括哪些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活动3【讲授】(二)小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环境展示: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形、气候图问:观察地图,小兴安岭地区以哪种地形为主?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绵延山地观察小兴安岭地区的重要城市-伊春的气温降水图,认真思考,小兴安岭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气温、降水)气温:冬季寒冷(冷);低于0度月份较多,(冬季漫长) (动手操作-把低于0度的月份找出来)降水:就全年分析,总降水量不大,且降水集中夏季,但是,由于气候寒冷,蒸发量不大,总体比较湿润。
总之,小兴安岭地区气候-冷湿。
适合针叶林的生长。
展示:根据小兴安岭地区自然环境,简要说明该地区成为红松之乡的原因?绵延的山地和冷湿的气候,适合喜冷湿的红松生长。
活动4【讲授】(三)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开发由于小兴安岭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该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
除了刚才提到红松,还有白桦、云杉、落叶松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红松。
展示: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开发-红松图问:红松为什么有名?优质用材、化工原材料等。
总之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生活需要。
问:森林资源除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还有什么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避免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环境效益总之,森林资源不仅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还能对环境产生作用。
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作用。
展示: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开发问:当时,森林资源为人们带来怎样的效益,这么多木材怎样运输到林区外?通过水运、公路、铁路的多种方式运输到林区外,给林区的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简要介绍当地水运的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与当地水文条件密切关系)活动5【活动】森林资源的破坏和保护但是,过去人们仅仅注重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这为后来该地区生态破坏埋下隐患。
展示:小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开发-破坏性开发问:阅读课本,当时人们会有哪些破坏性行为,这些行为带来怎样影响?过量开采-森林资源急剧下降;林下资源毁灭性挖掘,造成生态破坏。
展示: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开发-森林资源深入利用问:小兴安岭地区这些珍贵树木、野生菌等资源能不能开发利用?如果能,你认为现如今又应该怎样开发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前提下,合理开采;伐木同时要种树;抚育与采伐并重等现在,林区的人们也和大家一样,开始思考,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展示:小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开发-合理开发问:现在人们采取哪些措施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模仿森林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木材深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促进林业资源经济转型保护了森林资源,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活动6【练习】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开发引发的思考问:小兴安岭地区,当地人民靠山吃山,然而从过去到现在,人民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环境和生活也带来深刻影响。
通过对比,对我们现在经济建设带来怎样的启发?(集思广益)经济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并且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活动7【讲授】(四)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板书活动8【作业】作业作业本3.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熟悉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了解黄土高原文化。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时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高原文化。
学时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治理。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1.多媒体课件播放《黄土高坡》的视频,学生观看,说出创作于哪个地区。
2.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学生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导出新课活动2【讲授】一、明确学习任务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水土流失原因和治理。
3、黄土高原文化。
活动3【讲授】二、自主学习(十分钟)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包括省级行政区)?2、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你了解多少(原因、影响)?如何治理?4、黄土高原文化大展示。
活动4【活动】三、合作探究1、寻找黄土高原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很早就成为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今的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展示图片材料,展示出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提问:为什么黄土高原会是这样子?引出下一环节。
活动5【活动】2、剖析黄土高原展示材料,学生通过材料概括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小组合作,小组根据资料分析归纳水土流失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学生分析的结果:自然原因:地形、黄土特性、降水、植被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采矿修路)学生探讨: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水土流失的危害)?怎么去拯救?展示学生讨论的结果: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活动6【活动】3、品味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文化学生提出典型的几种黄土高原文化特色,教师展示图片,显示窑洞、信天游、腰鼓、服饰、饮食等,并播放相应的视频,体会其特色。
活动7【讲授】四、课堂小结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黄土高原人文特色——黄土高原文化活动8【练习】巩固练习1.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 _______ 南至 _______北至 _______,跨越了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等省。
2、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 B中上游 C下游 D中下游3、黄土高原独特的民居是 ( )A四合院 B 窑洞 C 骑楼 D竹楼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是 ( )A 植树种草B 陡坡地建梯田C 全部发展耕作业 D全部发展畜牧业5介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山脉是()A 秦岭B 太行山C 巫山D 大兴安岭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C.开矿 D.土质、降水、地形等活动9【作业】作业本作业本3.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能举例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熟悉北京的著名建筑和历史文化景观,并以此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
能利用地图说明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学会通过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相关地理信息,印证北京的城市职能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认识北京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民族自尊、自信之情。
学时重点感受城市特色——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国际大都市、具有的现代城市气质。
学时难点北京的区位优势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图片导入。
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的相关图片,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一)北京的地理特征展示:中国地图及图6-18北京地形图,学生根据图分析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地形特点。